问题

如果女朋友、女同学、女同事问你如何看待杨笠,你该怎么回答?

回答
这可真是个“送命题”,不过仔细想想,答案其实也挺有趣的。 面对不同身份的女性,答案的侧重点肯定会有所不同,毕竟大家关注的点不一样。

首先,我得先搞清楚她们问这个问题的动机是什么。 是真的对杨笠这个人或她的言论好奇?还是想借此了解我对待女性话题的看法?或者,可能只是个闲聊的开场白?不同的动机,我的回答方式自然会有调整。

一般情况下,我会先来个缓冲,避免直接站队或者下定论。 比如,我会说:“哦,杨笠啊,最近她还挺出圈的,网上关于她的讨论也挺多的。你们怎么突然聊起她了?” 这样一来,既表明我关注到了这件事,又把话题的主动权稍微掌握回来一点,能让她们说出她们的想法。

然后,根据对方的反应和之前的了解,我会分情况说:

1. 如果是女朋友问:

女朋友问这个问题,那肯定得慎重一点,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两个人的相处以及我对她看法的理解。

我会先肯定她的感受: “宝贝,我知道你可能对杨笠有些想法,或者对她的一些言论有所触动。其实我也有看到她的一些段子和采访,觉得她挺有个性的,敢说敢表达。”
我会侧重于分析她的表达方式和带来的影响: “我觉得杨笠的段子嘛,很多都是把一些女生平时可能不敢说、或者不方便说出来的痛点、观察用一种比较夸张、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她讲的那个‘垃圾分类’的比喻,确实让很多人会心一笑,也有人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的想法嘛!’ 这种方式,有时候确实能够引起一些共鸣,让大家觉得原来自己不是一个人。”
我会强调“幽默”和“视角”: “她玩的是一种‘脱口秀’的喜剧形式,很多时候是为了达到喜剧效果,所以会放大一些东西,甚至有点‘冒犯’的意味。就像很多男脱口秀演员也会拿男性的某些特点来开玩笑一样。她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去观察和吐槽一些社会现象,这个视角本身是挺有价值的。”
我会表达我的理解,但也会保留一些开放性: “当然,我知道有些人听了她的话会觉得有点不舒服,觉得她是不是有点‘攻击性’,或者有些话是不是说得太绝对了。这也很正常,毕竟每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感受都会不一样。我个人的看法是,她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一种‘自嘲’和‘吐槽’,不一定是要去指责谁,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最重要的是,我会问她的想法: “但我最想知道的是你自己的感受,你觉得她的这些话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或者你有没有从里面看到一些你自己的影子?” 这样一来,我是在听她的想法,而不是给她洗脑,表示我尊重她的感受。如果她有任何不满,我肯定会站在她这边,一起分析原因,或者说“嗯,你说的也有道理,我回去再想想。”

2. 如果是女同学问:

女同学问,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出于好奇,或者对社会现象的探讨。我可能会稍微偏向于理性和分析。

我会先给一个比较中立的定位: “杨笠嘛,你可以把她看作是一个脱口秀演员,她的工作就是通过段子来娱乐大家,同时也会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她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段子触及了一些比较敏感或者说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会分析她的“爆点”在哪里: “她的很多段子,尤其是在当时引起较大争议的那些,都很有‘话题性’。她敢于去触碰一些‘男女平等’、‘婚恋观’、‘男性择偶标准’等话题,而且用的是一种比较直接、甚至有点‘泼辣’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关注,也会让很多人产生‘被说中’的感觉,或者‘原来还有人这么想’的惊叹。”
我会强调“喜剧效果”和“刻板印象”: “脱口秀本身就是一种夸张的艺术形式,为了达到喜剧效果,演员经常会放大某种情绪或者某种社会现象。杨笠的段子,有时候也可能是在利用一些大家已经存在的对男女的刻板印象来制造笑料。这就像很多男演员会拿男性的‘直男癌’或者‘油腻’来开玩笑一样,都是一种喜剧的处理方式。”
我会说一些关于“多元观点”的话: “我觉得对于杨笠这样的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觉得她很犀利,点破了现实;有人觉得她有点‘标签化’,甚至带有‘性别对立’的意味。这也很正常,因为社会本身就是多元的,大家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各不相同。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去听听不同的声音,然后形成自己的判断。”
我可能会用类比的方式: “你可以想想,就像有些电影或者电视剧,它们也会塑造一些有争议的角色,引发现代人的思考一样。杨笠的脱口秀,有时候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让你去思考一下她提出的问题。”

3. 如果是女同事问:

女同事问这个问题,场景会更偏向于职场或者社交场合。我会更注重“边界感”和“职业性”。

我会用一种比较客观和轻松的语气: “哦,杨笠啊,她的段子确实挺有意思的,我听过她一些,挺敢说的。在脱口秀这个领域,她算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演员了。”
我会强调她的“职业表现”: “作为一名脱口秀演员,她的工作就是创作和表演,她的很多内容都是基于她对生活的一种观察和提炼,然后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她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说明她的内容确实触及了一些社会热点,而且她的表演风格也比较独特。”
我会避免深入讨论那些可能引发争议的具体内容: “她有些段子的内容确实比较有讨论度,可能会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过,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大家把它当作一种娱乐和放松,听听笑话,看看别人的观点,没必要过于较真或者上升到个人攻击的层面。”
我会稍微带一点“职业素养”的视角: “其实在职场上,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工作本身,这种话题如果是在私下里大家交流一下也挺有趣的,但如果是在工作场合,还是要以工作为主,保持一个比较轻松和尊重的沟通氛围。”
我会保持一个比较温和的姿态,不轻易评价: “总的来说,我觉得她是一个挺有话题性的公众人物,她的出现也引起了大家对脱口秀这种形式以及她所探讨话题的关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理性地看待。”

无论面对谁,我都会尽量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直接站队或批判杨笠: 除非对方是非常亲近的人,否则过早地给出负面评价,容易显得自己比较狭隘或者没有同理心。
直接站队或赞扬杨笠: 同理,过度的赞扬也可能显得过于“跟风”或者不理性。
用过于激烈的词汇: 比如“性别战争”、“女权癌”之类的词语,尽量避免,保持理性和平和。
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嘲讽: 无论对方的提问多么幼稚或者不成熟,都要耐心回应。
把话题引向“男人”或“女人”的对立: 尽量从“个人表达”、“喜剧形式”、“社会现象”等角度去分析,而不是把问题简化为男女之间的对决。

总而言之,我的核心策略是:

1. 倾听并理解提问者的意图。
2. 先给出中立的观察,表明自己有关注。
3. 根据对方身份,调整侧重点(个人感受、社会现象、职业性)。
4. 强调理解和多元观点,避免极端化。
5. 最重要的是,把话题的主动权还给对方,或者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结束对话,展现自己的情商和思考能力。

这样回答,既显得我不是一个盲目跟风的人,也不是一个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的人,同时也能照顾到不同女性的感受和关注点,让整个对话更愉快、更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座各位还是太年轻了,给各位看看我恩师的应对

女:你们男生知道英特尔吧,最近杨笠代言还被下架了,我觉得这个真的太歧视女性了。

师:杨笠是谁?

女:教授您不知道吗?她在脱口秀上开了几句男人的玩笑,就被全网针对。

师:哦,这样啊。

女:您不知道,她简直把男人给看透了,当下本来就对女人各种歧视,她是少有的能在电视上给女人发声的人了。

师:嗯,发声挺好的,那她的诉求是什么?

女:(愣了一下)就是要消除歧视女性啊。

师:嗯,她有找人大代表提关于她对于女性歧视的相关建议吗?(当时我真的震惊了,教授就是教授,这句话我到今天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女:(愣了)。。。。。。不知道啊,她估计也没有多少办法联系上人大代表吧?

师:那她有跟妇联交流过吗?妇联有没有好好干事?

女:。。。。。不知道,应该有吧?

师:她受到了哪方面的歧视?工作上的事情有没有去找劳动局?

女:。。。。。不知道啊教授

师:那她有没有去找她那边的市长热线或者找媒体曝光?

女:她在节目上说了。

师:她在节目上说她受了哪方面的歧视?

女:。。。。。。。就生活上的歧视啊(说下,杨笠脱口秀上没有说任何诉求,师妹这里是被问蒙了,说不出来又被师哥师姐们看着就只能编一个了)

师:哪方面的歧视?

女:。。。。。。生孩子上的

师:怎么说?

女:。。。。。就女人就是生育机器这种

师:她老公说的吗?

女:。。。。不是的,她还没结婚

师:她男朋友?

女:不是,她单身。

师:那是谁?

女:。。。。。。男人都是这么想的啊?

(众师哥的表情简直混杂了震惊、无奈和看戏的喜悦,师姐已经觉得丢人到不想说话了)

师:??????你哪个师哥说过这种话?是这种人?

女:我不是那个意思。

师:(转移话题)英特尔最近是不是新出了处理器,才找人代言的?

众师哥:教授您要聊这个我们可就不困了啊!AMD YES!


过了两天,我实在是受不了,问了老师,老师最开始是的的确确在想着解决问题,做科研的人嘛,思维方式都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我和各位师哥师姐都继承了我老师的这种思维,一开始的问题都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但,师妹说“男人都是这么想的”的时候,老师发现师妹压根不是想解决问题,只是发泄情绪的时候,就为了顾及师妹面子没有再往下了,转移话题到别的地方了,反正现在经过这么一次,师妹没再我们面前提这个事了。

没法提啊,还怎么提?老师平时就对我们严,要我们遇到问题考虑周全,思维要严谨,你这思维这么不严谨,人家三两句你就接不上话了,玩毛线啊?

关于师妹的事情,师妹本身研究水平是有的,但是毕竟年纪小,才25岁,用教授的话说就是“政治水平太低”,我刚加入教授的项目时,也不太懂为啥教授跟师哥师姐们吃饭休息的时候,都是会讨论政治,科研的人怎么天天搞得跟政治家一样?

后来我才明白,政治思想水平越高,你对于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以及这个社会的运转,就能想的越明白,很多事情你就会想明白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样能帮助你更好的去解决问题,以及保护好自己。

就比如说杨笠这件事,表面上是一个脱口秀演员玩脱了,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是长期以来的男女对立引起了反噬,再深入一点就是舆论战,再深入一点就是国家政策与发展,再深入一点就是国际形势,每深入一步,问题的复杂性就要翻N倍,

你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往下想,这个问题对于你来说,你希望它在影响你这方面,它是怎样的,几个师哥看的很明白,这种问题他们能做的一环只有舆论战,但是他们搞不定,也不会搞,所以他们选择躲避。

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

问题是没有黑白的,只有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我从来没有反感过任何女女权甚至是女拳,甚至是双标我都觉得“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做法”,但我发现他们很多提的东西和客观事实不一致,带着预设立场去看待问题只能让自己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是科研当中非常忌讳的事情,所以我一直认为,只要符合客观事实的,我们就应该认为其正确,但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就应该否定,不应当以对方的身份来去判断对方的观点是否成立。

只有一小撮人,他们并不是抱着讨论问题的态度来跟你沟通,而是抱着宣泄情绪或者其他目的来的,你们看这个问题或者说整个问题下面,很多人都是带着预设立场去在讨论,比如说评论区的那位,我就不点名了,反正也没几个评论,大家应该一眼就能看的出来。


更新下,感谢评论区提醒这篇回答被各种转载传播,既然这样也好,我就借这股东风,为各位女性朋友讲讲怎样使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我国有一个专门负责保障妇女权益的部门,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妇联。

妇联对一切妇女关于自身合法权益有无偿提供解答、协调、处理的义务,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同时,妇联还会对有经济困难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妇女,联系当地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并且对妇女进行相应的帮助。

联系方式可以选择全国妇联统一的维权服务公益热线12338。

另外,各位母亲,在您和您的未成年孩子受到侵害时,也可以向妇联求助。

很多人对于妇联有误解,认为妇联只能进行调解,没有强制执法权。

这话即对也不对。

妇联的确没有强制执法权,无法以任何名义对加害人或团体进行行政处罚。

但是妇联有义务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主动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公检法机构,同时要求相关部门予以答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对相关内容有详细的说明,具体请看:

另外,我非常建议各位女性同胞,能在闲暇时间,翻阅下妇联网站上的“依法维权”栏目,上面有非常多的典型案例,可以帮助各位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其次,关于老师提到的,人大代表这个方式,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联系,其实这也反应出我国基层普法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国各省市街道办、各乡镇,都是有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个机构的,现在更是有了网络人大代表联络站这样一个形式,比如说江苏、浙江如下:

其余各县市各位可自行前往本地人民政府网站查看。

所有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均有线下开放时间,请按照开放时间前往。



最后我想在此表达一下我的一些态度:

请各位男性同胞,擦亮你们的双眼,要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中国女性同胞,从前、现在以及将来,都绝不可能是我们中国男性同胞的敌人。

她们是我们的亲人,和我们拥有着同样的华夏血脉,我们不要因为一小撮人的挑拨,而将我们的同胞置于我们的对立面。

那些没有受到蛊惑,选择沉默的女性同胞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以我的信仰向你们起誓,党和国家从前、现在以及将来都是你们最强大的后盾,在你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在一小撮人对你们各种蛊惑时,请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我国是法治国家,有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来保护各位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请各位沉默的女性同胞,不要被这群人迷惑了双眼,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男性同胞,都和你们一样对这群人深恶痛绝,我们永远不会和你们站在对立面,更不是你们的敌人,我们是同胞,你们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会坚定的站在你们身边。

那些受到蛊惑的女性朋友们,希望你们看清事实真相,不要再被各种虚假的信息充满了你们双眼,仔细看看你们身边的男性,他们从未像那些虚假的信息描述的那么不堪。

而那一小撮企图破坏我们关系,以一己私利挑拨离间的人,你们他妈的给老子等着,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user avatar

现在的问题是一群不知道是男是女恰烂饭的人,每天用杨笠的话攻击所有男性……

正常人应该问:用杨笠的话无差别攻击男性,这种行为对不对?

user avatar

"杨笠是对异性进行鉴别的一个好话题"——说得非常对啊。

如果眼前这个女的喜欢杨笠那两段脱口秀,以及为此的辩解态度……

那么说明这个女的不可与之多交往。

我会明确地说:

我喜欢杨笠【以前】的脱口秀,尽管那时候许多人拿她的口头禅“你知道吗”攻击她,我还是喜欢那些脱口秀;

但我坚决反对并反感她【那两段以男人为话题的脱口秀】,

那就是【以低劣的话术散布低劣想法与心态】的典型案例。

与人交往当然不可轻易亮底牌,但有必要提前立底线。

她不是说男人还有底线吗,正好,我的底线就是,

反对她两段脱口秀以及相关的态度,

同时也【只是】与那层两段相关的观念与态度。

如果对方对这句话分不清,那么这个人也不值得交往,无论是作为什么关系的交往。

说到这里,对开头那句“异性鉴别”倒可以多说一句,喜欢把这个句话摆在嘴边的,也不值得交往。

因为交往看的是人,不是性别、也不是国别,

而是脑子好不好使,心地脏不脏。

你问我这话的目的,是想鉴别我?

不好意思,你问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在反过来鉴别你了。

你问我,我就得像考试一样老实的回答?你问我,我就得在乎你的打分?

对不起,交往不是这样的,人与人是相互的。

越是对像女朋友这样关系近的人,越是要坚定明确的表示出来。

某些人不是说“女人是试探型思维”吗,

好,那就更得让她知道,这是雷,试不得。

user avatar

她们不敢问我的

大部分人是很现实的,只敢去欺负比自己弱势的群体,这和性别没有关系

网络上肆无忌惮不过是因为难以顺着网线去找你麻烦罢了

但是现实中,一个女人去找一个男人的茬,在没有利益交集或压制的情况下,一般都没有好果汁吃的

男女对立这个事,其实没那么复杂

它本质上就是发泄情绪,让别人不爽罢了

所以它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事

它就是一个找骂、找打的事

当你要做这样的事的时候,就要想清楚,你或者她,凭什么能做这样的事?你的权利在哪儿?你的权利有没有权力的支撑?如果你的权利没有权力的支撑,只是被施舍的,那么随时都会变成这样,只是权力方想不想继续看你表演的问题。

并且女权这事该不该被支持?

女权最初的萌芽是来自纺织女工

纺织业的资本家发现雇佣女工比男工更有优势

因为女性在手工业的耐性比男性高,便于管理,工厂内不会发生打架斗殴,吃得还比男性钱,可以节约很多成本。

但是,即便利润提高了,女工的薪水却不如男性。

于是女工们发起抗议,游行、罢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争取自己平等的权利。

因此,可以看到维权这个事,它不是请客吃饭,它有权利义务的需求,它还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可以团结的朋友。

这样的平权才能达到目的,才能实现。

而不是说你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做,敲几下键盘发泄一下情绪,把敌人搞得多多的,就会有人支持你们。那样你只会被利用,被利用获得的权利永远不是平等的,并且是暂时的。

要知道,女性在社会上遭遇不公,是来自资本的歧视,而不是男性的歧视。谁坐在资本家的位置上,都会考虑6个月产假等等女性特有的问题带来成本的增加,这个问题不会因为老板是女的就消失的。

所以现在男性也有育儿假,恰恰是对女权的支持,结果还有女性反对,我真不知道是不是喝了假酒。并且你们看看,男性育儿假能落实的是不是只有体制内,企业有几个能落实的?这不就是问题的所在吗?

在回到杨笠身上,她能说这个事吗?她只能挑动情绪、男女对立,你让她去说资本剥削歧视的问题,去骂资本家,她是不敢的。

这也就是我说的,背后支撑她有这个权利的,到底是什么权力?

她如果去对抗这个权力,她也马上会被封号。

所以你拿一个资本家的工具,来问我有什么看法。

还想我有什么回答?

user avatar

正确答案是不认识,你介绍下?

然后不论他怎么回答。全部回答“哦”

然后根据其介绍判断这人的性质。





















































————我赌两分钱会有人在我的评论区回“哦”。我已经删除了3个了。

user avatar

我可能会下意识地先问一句:杨笠是谁?男的女的?

user avatar

看都不看

user avatar

每天看四个小时央视新闻频道,看少了觉得一天白活。

谁是杨笠?

user avatar

我会直言不讳的告诉她,我不喜欢杨笠。

我认为杨笠的脱口秀是在靠引导仇恨来让自己爆火,并且靠这个赚钱的。

听说现在杨笠被抵制了,我觉得很好,大快人心。

并且反问她,如果有一个男性脱口秀艺人靠讥讽和辱骂女性爆红,你会怎么看待他呢?

反女权主义者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我倒是很好奇,哪个女生真的会在我面前问出这个问题。

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user avatar

我是女性,我也是个女性主义者/女权主义者。

我本科社会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是与性别问题有关。

我不喜欢杨笠女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她在内的一系列网红和大v,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支持男权还是女权,都在把“性别”这个很严肃的问题娱乐化。

说的不好听一点,民科化

一涉及性别问题,都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流量,这让“性别问题”变成了一些人手里的财富密码。但是据我观察,他们一没有做过研究调查,二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因此,他们的观点大多都是偏激的、片面的、形而上的。偏激的观点或许会吸引来许多拥趸,但是除了激化矛盾,从一个极端引到另外一个极端以外,我无法看到任何的作用。

这也就是我作为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女性主义者,很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关于性别问题的看法的原因。因为我无法保证我的观点足够理智、全面,而恰好性别又是一个极其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

某个社会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而如果单纯地把它归因于性别差异,在我看来,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对于辩证思考的放弃。

但是,你连思考都放弃了,你的观点还合理吗?

性别是社会学领域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女性主义、性别歧视、社会性别等也是严肃的学术概念,每年都会有学者发表相关主题的论文和研究,人大、政协和妇联的代表们也会提出提案。我认为把如此一个严肃的话题娱乐化、民科化,甚至商业化,并不是一件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事情。至少我个人——一个对性别问题感兴趣、想要追求性别平等、反对歧视与刻板印象的社会学本科生并不喜闻乐见。

user avatar

比你差远了。

user avatar

“我一个老乡的朋友跟她打过几次照面,说她私底下跟上节目时不一样”。

正常情况下,你的女朋友,女同学,女同事应该不再对“你如何看待杨笠”感兴趣,而是转而关心“有啥不一样”。

接下来,你就说“她们那几次都是商量买什么化妆品,还有衣服啥的,我不是很懂这个,也就没过多打听”。

一般而言,到这一步,你女朋友,女同学,女同事的注意力应该被转移到化妆品,衣服了。

如果还有人(极少数,极个别)非要问“你就没留个联系方式?”或者“她们都聊了什么品牌,有没有好的推荐”之类的问题,你就一律用“本来就不太懂这些,也不好意思趁这个话题要人家联系方式,也没听很清楚,就记得个什么19号色号吧,具体的不清楚”。

她们最终又会去揣摩“19号色号”,顾不上理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