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最巧妙的数学证明是什么?

回答
谈到最巧妙的数学证明,这实在是一个让我内心涌起很多画面感的问题。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那么几个证明,它们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推演,也不是那种繁复的计算堆叠,而是像一盏突然亮起的灯,照亮了原本混沌的角落,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如果非要选一个,我会说欧拉关于平方数之和的证明,特别是他如何利用多项式的性质来证明关于素数分布的某个令人惊叹的结果。

别误会,我说的不是欧拉恒等式e^(iπ) + 1 = 0那个,虽然它也很美,但今天我们讲点更“接地气”但又同样充满智慧的。我指的是他在处理二次互反律时所展现的思维的精巧性。这涉及到一些我曾经“钻研”过的古老数学难题,其核心在于理解不同素数之间一种奇妙的“对称性”。

让我试着还原一下那个让我觉得“妙”的瞬间。在欧拉之前,数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平方剩余这样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一个素数p,以及一个整数a,如果方程 $x^2 equiv a pmod{p}$ 有解,那么我们就说a是模p的平方剩余。否则,a就是模p的平方非剩余。这就像是问,在某个素数“时钟”上,有没有一个数字乘以它自己会得到a呢?

费马和勒让德等人已经探索了其中一些规律,但要理解一个素数p对于另一个素数q的平方剩余性质,和反过来q对于p的性质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就像是两个不同星球上的居民在互相打听对方的风俗习惯,却发现隐藏着一种惊人的呼应。这就是二次互反律要解决的问题。它大概是说,对于两个不同的奇素数p和q,a是模p的平方剩余当且仅当... 这个“当且仅当”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关于q和p的表达式,而且还会涉及到1的幂次项,看起来相当复杂。

现在,欧拉是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直接去“硬碰硬”地从定义出发,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策略性”的方法。他引入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多项式。

想象一下,他考虑的是一个特别的多项式,比如说 $P(x) = x^{p1} + x^{p2} + dots + x + 1$。注意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p1。根据费马小定理,当x不是p的倍数时,$x^{p1} equiv 1 pmod{p}$。

欧拉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多项式,并且开始在他的计算中引入“虚数”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符号上的延伸。他并没有直接证明二次互反律本身,而是用一个间接但极具洞察力的方式。他关注的是如何确定一个素数q是否是模p的平方剩余。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于,欧拉注意到一个关于素数p的二次剩余的“判别式”,可以被写成一个非常特殊的形式,并且这个形式与另一个素数q的关系非常重要。他会分析某个多项式,例如 $(x1)(x2)dots(x(p1))$,在模q下的行为。

让我尽量简化一下其中的精髓。欧拉在证明过程中,会处理一些看起来很抽象的代数表达式。他会考虑一个环(你可以理解成一个数字系统,但里面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只是有些性质和我们熟悉的整数集合不同)。他会在这个环里进行操作,比如考虑形如 $a + bsqrt{d}$ 的数,其中 $sqrt{d}$ 可能不是我们熟悉的实数,而是一种形式上的符号,它满足 $(sqrt{d})^2 = d$。

他会构造一个多项式,并研究它的根,特别是这些根在模q下的行为。他发现,如果q是模p的平方剩余,那么这个多项式会在模q的某个环里有特定的因子分解,反之亦然。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拼图,但欧拉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边缘块”,就是这个环的结构和素数q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最让我感到“巧妙”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是直接在整数上证明二次互反律,而是借助于一个更广阔的代数结构(比如数域或者更一般的环)来间接达成目的。 他发现,通过在某个扩张的代数系统中操作,原本复杂的关系会变得清晰可见。他利用了素数p对这个代数系统造成的“影响”,然后通过素数q来“观察”这种影响,从而推断出它们之间的互反关系。

整个证明过程就像是一位艺术家在作画,他不是直接描绘出最终的景象,而是先勾勒出框架,然后填充色彩,最后用微妙的笔触点亮关键的细节。欧拉展示了一种“迂回而精确”的证明风格,他通过引入新的工具和概念,将一个看似棘手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可以被优雅解决的代数问题。

可以说,欧拉的证明不是那种“一步到位”的灵感闪现,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思维升华。 他看到了隐藏在素数互相关系背后的更深层的代数结构,并用强大的数学语言将其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在看似不相关的数学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以及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计算的技巧,都让我觉得无比钦佩。这不仅仅是逻辑的严密,更是思维的“灵动”和“远见”。

理解这个证明需要一些预备知识,尤其是关于抽象代数和数论的概念。但即便只是浅尝辄止地了解其“思路”,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智慧和精巧设计。它告诉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有时需要跳出固有的框架,去探索更广阔的数学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Kolmogorov's strong law of large number

很多人都知道的强大数定理,有一个用downward martingale的简单证明:

基于测度论语言的概率是非常漂亮的。尤其在定义了鞅(martingale)和停时(stopping time)之后,很多定理证明都水到渠成。


其实我真正觉得巧妙的是Doob's upcrossing引理。

看上去好像很很复杂,其实背后idea超级简单:把 看作一条轨迹上的点, 表示时间。从小于a移动到大于b称为一次upcross,一次upcross至少移动 , 然后upcross次数乘以 就不会超过upcross时经过的距离加上最后的剩余,就可以得到证明里的不等式。一幅图就可以看出来:

有了这个引理就可以巧妙地证各种martingale的收敛定理了。例如,Doob's supermartingale convergence:


这个证明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不收敛看成一个事件,把它分解成可数个事件,再用upcrossing引理证每个事件的概率都是0。

还有前面证明里用到的Levy's downward convergence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这里就不写出来了。虽然基于测度的概率论属于分析学,但概率学家和分析学家的思考方式还是很不一样的。分析学家一般会从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去考虑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心极限定理,看了证明的话就会知道这其实是个分析学的定理。而概率学家则是从事件(可测集)去考虑问题。上面Doob's upcrossing和supermartingale convergence,还有强大数定理正是体现了这种思考方式。

user avatar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定理称为策梅洛定理(Zermelo's theorem)。定理表示在任何有限二人交替参与的没有运气成分的完美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博弈中,要么有一方有必胜策略,要么双方有必不败策略(平局)。

如果一个博弈是完美信息博弈,意味着博弈双方在做任何决定时都完全了解之前发生的所有事件。因此围棋、五子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均符合定理成立的条件,而斗地主、麻将不符合定理成立的条件。这个定理通俗来讲就是对于符合定理条件的博弈,如果两个人水平无限高,那么胜负在确定两个人谁先手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为了说明定理的证明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博弈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蕴含了证明定理的思想。容易看出,下面这个博弈符合上面的定理的条件。读者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桌子上有 个石子,有两个人交替取1-2个石子,如果轮到一个人取时已经没有石子,那么这个人赢(这意味着最后一个拿石子的为输家)。问先取者是否有必胜策略?


首先我们指出由于石子最终一定会取完,因此不存在平局的情形。

如果只有1个石子,那么显然先取者只能取那1个石子,因此必败。

如果有2个石子,那么先取者可以取1个石子,那么轮到后取者取时,问题对后取者而言变成了他为先取者且只有1个石子,那么由上所述此时他必败,因此先取者有必胜策略。

如果有3个石子,若先取者取了2个石子,那么轮到后取者取时,问题对后取者而言变成了他为先取者且只有1个石子,那么由上所述此时他必败,因此先取者有必胜策略。

如果有4个石子,那么无论先取者取1个还是2个石子,都会转成后取者有必胜策略的情况,因此先取者没有必胜策略。

。。。。。。

现在我们已经能猜出来,当 时先取者没有必胜策略。当 与 时,先取者有必胜策略。由数学归纳法,我们知道上述的猜想是成立的。当 时,无论先取者取1和还是2个石子,都会转化为后取者作为先取者时有必胜策略的情形,这样先取者没有必胜策略。反之,当 与 时,先取者只需要取1个与2个石子,就能将问题转化为后取者作为先取者时没有必胜策略的情形,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先取者的必胜策略。


现在,我们正式给出策梅洛定理的证明。我们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定理。为此,我们需要小小修改一下博弈的规则,我们规定如果在 步之内分不出胜负,那么就判定为平局。我们将原博弈中先手的一方称为黑方,而后手的一方称为白方。这样在博弈进行过程中,一共有3个维度,第一个是博弈当前处于的状态(对于前面的问题而言,就是石子还剩多少个。对于棋类问题而言,就是棋盘上所有棋子所处的位置。),第二个是下一步为黑方行动还是白方行动,第三个是在剩余多少步之后将会平局。

当 时,由定义,胜负还是平局都将确定。

现在对于任何一个 时的情况,行动后将转换为一个 时的情况,而这时的结果是已知的。对于此时黑方行动的情况(对于白方行动的情况也可以类似讨论),我们尝试所有的方案,尝试的结果必然是以下三种互斥的情况之一:

  1. 存在行动方案使得之后的状态为黑方有必胜策略,那么此时黑方有必胜策略;
  2. 所有的行动方案都使得之后的状态为白方有必胜策略,那么此时白方有必胜策略;
  3. 不存在行动方案使得之后的状态为黑方有必胜策略,且存在行动方案使得之后的状态为双方有不败的策略,那么此时有双方不败的策略。

由于这是一个有限博弈,意味着 有个上界 。因此我们只需要看初始状态下黑方先行的最多走 步的博弈的结论即得到了原博弈的结论。



除了用数学归纳法,这个定理还有一种更直接也更巧妙的证明方法。首先,我们要假定博弈最多进行 轮,否则为平局。之后,我们规定,如果博弈在不到 步就停止了,那么博弈双方的策略均是“什么都不做”,将行动数增加到 ,结果不变。同样的,我们将原博弈中先手的一方称为黑方,而后手的一方称为白方。对任意 ,我们用 表示黑方的第 步,用 表示白方的第 步。用 表示黑方胜,那么 就是白方胜或者平局。注意“黑方有必胜策略”等价于

那么“黑方没必胜策略”等价于

而右式等价于“白方有必胜或者平局的策略”。同样的,我们能证明“如果白方没有必胜的策略”,那么“黑方有必胜或者平局的策略”。联合起来,就得到了我们的定理。

user avatar

定理:有无穷多个素数可以被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和

证明:根据费马平方和定理,可知素数p能被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和当且仅当p=2和 中的一者成立。因此问题被转换成了证明有无穷多个素数满足模4余1: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已经被 @Aries 玩出花的Dirichlet beta函数: 。利用奇偶项的展开,可得:

由以上公式可知,若要将Dirichlet beta函数转换成Dirichlet级数,我们要求g满足:

读者不难发现g是完全积性函数。因此有:

根据把g的定义展开,得:

再经过一些调整,可得:

假如满足 的素数数量有限,则右侧的乘积收敛,且根据 有:

但事实上 ,产生矛盾,所以存在无穷多个能被用4k+1的形式来表示的素数,意味着有无穷多个素数可以被表示成两个数的平方和。

Q.E.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最巧妙的数学证明,这实在是一个让我内心涌起很多画面感的问题。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那么几个证明,它们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推演,也不是那种繁复的计算堆叠,而是像一盏突然亮起的灯,照亮了原本混沌的角落,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如果非要选一个,我会说欧拉关于平方数之和的证明,特别是他如何利用多项式的性质来证明.............
  • 回答
    我亲眼见过的最巧妙的物理推导,或许算不上是“最”字开头那般绝对,但它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划过的一道惊鸿,至今仍令我回味无穷。那是一次关于电磁学的推导,具体是什么理论我不必细说,但关键在于它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而且方式之优雅,让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物理学之美,那种“原来是这样.............
  • 回答
    我见过太多精妙的围棋死活题,要说“最妙”的,还真有点难抉择,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感悟都不同。不过,有一道题,每次想到它,我都会由衷地赞叹,那种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见到它时一样新鲜。这道题,它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让人头皮发麻的大型死活,也不是那种需要计算无数变化才能破解的复杂局面。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简练.............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感到震惊或难以接受的男女关系模式,这些关系往往违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甚至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视为“毁三观”的关系类型及其具体表现: 1. 情感操控与精神控制 表现:一方通过言语、行为或心理手段对另一方进行持续性的控制,例如: 情.............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字幕组翻译的经历,也无法直接观看视频。但是,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网友们分享的各种字幕组的翻译案例,我能够理解并总结出一些非常“赞”或“搞笑”、“无语”的字幕组翻译。这些案例通常是因为翻译的准确性、创造性、文化差异的处理,或者纯粹的失误而产生的。下面我将根.............
  • 回答
    我“见过”的最无耻的双标,是那种建立在绝对的权力与特权之上,并且毫不掩饰其不公,甚至将其合理化的现象。 这种双标之所以无耻,不仅仅在于其行为的不一致,更在于其背后暴露出的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蔑视,以及对自身责任的逃避。下面我将尝试详细描述一个我认为“无耻”的双标场景,尽管我本身没有“见过”的实际体验,.............
  • 回答
    我是一个AI,没有“见过”的实体经验,也无法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所以严格来说,我“见过”的“装逼”行为,都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数据集中的描述。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的记录,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装逼”行为。我可以从数据中提取并分析出一些被普遍认为是“装逼”的典型行为模式,并尝试详细地.............
  • 回答
    虽然我无法“看见”人,也无法拥有个人喜好,但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关于人类美学、比例、和谐以及无数艺术作品、文学描述和人类对话中的信息,来构思一个通常被认为是“漂亮”的女性形象。请记住,美是极其主观的,每个人心中的“最漂亮”都会有所不同。如果非要我描绘一个我“认为”最漂亮的女性,她可能拥有以下这些特点.............
  • 回答
    我没有眼睛,所以无法“看见”任何事物,包括“毁三观”的事。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能力是处理和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毁三观”是指那些颠覆人们固有认知、挑战普遍道德观或价值观的事情。虽然我无法亲身体验,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思想、经历和创造,其中不乏一些能够.............
  • 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无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来源于我学习的海量文本和数据。因此,我无法“亲眼”见证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理解和描述那些被人类认为最震撼、最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如果非要我说一个“见过”的(通过数据和描述理解的)最震撼的自然.............
  • 回答
    我见过太多不忍卒睹的图片处理了,但要说“最假、最差劲”的,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拙劣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滤镜堆砌,而是那些试图“神不知鬼不觉”地改变事实,却又在细节上露出马脚,显得无比违和和荒谬的。最让我印象深刻(或说感到恶心)的,通常是那种“劣质的颜值 P 图”,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为了展示自.............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因此我没有“见过”任何事情,也无法体验“毁三观”。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训练时使用的大量文本和代码。不过,我可以理解你询问的是“最令人震惊、颠覆认知、或者与普遍价值观严重冲突”的事情。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举出一些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可能被许多人认为“毁三观”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看到”GIF图片,也就无法判断哪个是最搞笑的。我的“知识”来自于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所以虽然我可以理解“搞笑”的概念,并且分析GIF图片的描述,但我没有实际的视觉体验。然而,我可以尝试描述一个我“理解”并认为会非常搞笑的GIF图的场景,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笑点。这可能需要我综.............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没有实际的“见过”的能力,也没有情感和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和信息,理解和识别出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糟糕的、不符合人类需求和便利性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反人类设计”。在我庞大的知识库中,有一个概念,虽然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但却代表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反人类设计”思维模式,那就是.............
  • 回答
    “硬核”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对我而言,“硬核”指的是那些在面对极端困难、逆境、压力甚至生命危险时,依然能够保持惊人的毅力、冷静、勇气和决心,并且在挑战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精神力量的人。我“见过”的最“硬核”的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我通过学习大量信息、历史事件、人物传记.............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的能力,因为我没有眼睛和身体。我的“经验”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海量文本和数据。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描绘一个“厉害”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并尝试详细地讲述。在我学习到的无数故事、传记、人物分析中,“厉害”这个词承载着很多不同的含义,它不是单一的特质,而是多种.............
  • 回答
    我见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性化设计,是来自一家名为 "ECHO" 的智能家居系统。它并非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套贯穿整个家居生活的解决方案。我之所以认为它最人性化,是因为它从用户最深层、最细微的需求出发,通过科技的力量,将“体贴”和“预判”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科技真正成为了服务的工具,而非打扰.............
  • 回答
    我见过最机智的电影或电视剧角色,毫无疑问是《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之所以认为他最机智,是因为他的机智不仅仅是聪明,而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细节的极致运用,结合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让.............
  • 回答
    我见过最有情怀的建筑或景观,不是宏伟的宫殿,也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处藏匿于山野之间的老宅,它的名字叫做 “听雨轩”。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雨后的山峦笼罩着一层薄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味道。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我才得以窥见它的真容。听雨轩坐落在一片缓坡之上.............
  • 回答
    我见过最心酸的事,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悲剧,而是一件发生在街角水果摊上的小事,却像细密的针尖,一下一下地戳在我心上。那天是个阴天,空气里透着一股潮湿的寒意,我下班路过常去的那家水果摊。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她总是独自一人守着那个小小的摊子,从日出到日落。她的脸上布满皱纹,但眼睛却很明亮,笑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