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是大学教授是什么体验?

回答
我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这绝对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刻板印象,但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让我从小就置身于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里。

说实话,从小家里就像是个小型“学术沙龙”。吃饭的时候,餐桌上讨论的话题不是鸡毛蒜皮,而是最近科学界有什么新发现、某本哲学书的观点有什么值得商榷、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我妈是历史系的,我爸是物理系的,俩人虽然领域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总能找到奇妙的连接点。比如,我妈可能会讲到某个古代文明的社会结构,我爸就能从物理学熵增的角度来类比,说“你看,任何系统都会趋于混乱,这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相似的”。小时候我听得云里雾里,但慢慢也就习惯了这种“高阶”对话。

这种家庭氛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对知识的好奇心。家里的书架永远是满满当当的,而且不只是专业书,还有大量的文学、艺术、哲学、科普读物。我小时候没怎么玩玩具,更多的是翻看爸妈的书。他们也从不限制我看什么,只是会在我读完后,很有耐心地跟我讨论,告诉我书里的东西要辩证地看,不要全盘接受。我记得有一次我读了本讲“万物皆有灵”的书,跑去跟我爸说,他说,“嗯,这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观点,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而且,‘灵’的定义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就这样,我的思维被潜移默化地训练得更严谨,也更开放。

当然,这种环境也有它“不接地气”的一面。比如,我爸妈的生活节奏和普通家庭不太一样。他们有寒暑假,但寒暑假不是用来旅游的,而是要备课、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所以,小时候我过节回家,他们可能还在电脑前对着一堆公式或者翻着厚厚的历史资料。别人家的孩子暑假能去夏令营,我更像是被“扔”在家里的书堆里,自己找乐子。他们也总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小时候就觉得,这“用”好像离我好远,但他们就是那么投入,我也就理解了。

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学术化”。他们不会强迫我一定要学什么,而是会引导我发现自己的兴趣。我小时候对画画很有兴趣,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反而会鼓励我去学,并且会从艺术史的角度跟我讲大师的作品,甚至会带我去博物馆,给我讲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和技巧。当我想学编程时,我爸会给我买相关的书籍,并且跟我一起讨论算法的逻辑。他们更看重的是我学习的过程和思考能力,而不是成绩本身。

当然,也有尴尬的时候。比如,学校开家长会,别的家长都是忙着问孩子成绩,我的父母会跟老师讨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会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思维误区。我当时坐在旁边,感觉自己像个“研究对象”,挺不好意思的。

还有就是,他们身上总有一种“学者”的气质,就是那种不太会拐弯抹角,说话比较直白。有时候,别人说一些客套话,他们会直接指出其中的逻辑漏洞,搞得场面有点冷。我小时候会觉得有点丢人,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们是一种真诚。

而且,他们对“职业”的理解也很清晰。他们会跟我说,做学问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是要对自己负责,对知识负责。他们很少谈论金钱或者社会地位,更多的是讲学术上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影响。这种价值观,也深深影响了我。

总的来说,父母是大学教授,对我来说,更像是在一个“思想实验室”里长大。家里充满了讨论、思考和对未知的好奇。这种环境,可能让我在与人交往时显得有些“书生气”,但同时也让我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永不枯竭的热情。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我对此深怀感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没想到这个回答几个月后仍然每天有几百阅读量。赞同我的,嘲讽我的都不少。

我母亲是国科大教授,叔叔是北京某学校法学教授。体验就是他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想让我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发展。他们是单纯地觉得这个职业对你最好、希望我好的角度劝我的,而不是啥虚荣心。

先说一下背景:

我妈是清华本科。人到中年后重新读书,去北美读博。回国当了上交副教授,然后随上交校长,中科院副院长张杰一起来到国科大。她很不容易,奋斗一圈最后得到了清华杨,谢等人的尊敬。

我爸没有继续读下去,但他的双胞胎弟弟,我的叔叔走了学术路线。叔叔对我很好,算是半个父亲。叔叔是中国政法本科,人大法学博士,哥大LLM。

我妈和我叔叔都有一些遗憾,他们也有意无意中总希望我能弥补他们当年的遗憾。

我妈就不说了,因为半路出家,年龄大导致很多青年学者的项目申请不了。高强度工作下身体跟不上了。

我叔叔遗憾也挺多的。当年他是文科前几十名,但报志愿不懂乱报的去了政法,后来知道原本可以报北。他在哥大法学院成绩优异,有机会读JD,但实在拿不出10万美金的学费,只好作罢。

我手里的牌明显比我妈和我叔叔好很多。我本科上了藤校,找到了自己感兴趣,同时有前景的领域。而且一上来就接触到了这个领域的元老级学者。最后、我也没经济上的压力。

他们就总希望我按照他们的轨迹发展,即最大化用好我接触到的学术资源,读博,去个名校当教授。我的几个相关领域的学长也确实都拿到了不错的教职,清华,北大,西交。

我叔叔是法学教授,资深律师。他觉得我太单纯没城府。他批评我的样子让我想起权游里泰温和詹姆的初次对话。他的气质确实有点像老狮子。


他批评我太理想化把精力放在没用的地方。他觉得我干这些无意义的事情浪费了我的才华。

在他看来,追求soulmate是“泡妞”,浪费时间。你事业有了就啥都有了。但在我看来事业和爱情是互相独立的两个维度。

在他看来,我网上揭露啥啥学校,公司是吃饱了撑的。坏人多的去了你还挨个怼去?

但我大四的经历让我有些动摇了:

1。学术的成功随机性(运气成分)大。

2。我喜欢的女生类型压根就不出国。我跟同专业的很多人三观不合。

我感到做学术随机因素太多了。另一方面,我发现学术这条路并不能给我带来知己,带来soulmate。身边走学术的朋友很多都是那种人生满足感很大程度(80%)来自于学术。之前看见数学专业的大V在讨论北大某神,说他不关心男女之事,人家的人生成就感完全来自于数学本身。我感觉到自己跟大部分做学术的人有些不太一样。而我的人生满足感来自于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找到soulmate比重比他们大多了。

当时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大牛教授说“this will make you famous” 结果设计好研究准备跑数据的时候发现当天出版的PNAS发表了相似的研究,研究直接作废。对方是科学园院士,手头有现成数据(我数据被卡脖子了几个月),做出了我的研究想法的前一半后利用院士身份投稿PNAS快速发表了。用教授的话讲就是我们晚了三个月(数据在公司手里,我手里没数据,被迫拖延了几个月)

后来我又想了几个改进方案,但教授都觉得创新程度不够发不了顶刊别折腾了。

翻译过来就好比你炒币,看准机会10倍杠杆allin、结果中央突然公布政策导致暴跌,你爆仓了。但如果没有这次意外的话你就财务自由了。全是运气,就差了那么一点。

但真正让我失意的是另一件事。那学期我一直偷偷关注的中学女神分手了。我等了两个月后试图去追她,结果因为异国+从来没追过妹子扑街了。这是我本科第一次追女生。后来我又认识了一些北京高校里的女生。真的跟我美国见到的不是一类人

一方面,有国内普通学校的女生能懂你。能准确的说出你内心的想法,让你心动。

一方面,是我专业里碰到了层出不穷的女拳和二鬼子(北师大骟姐就是社会学的,大家自行感受一下)。帮助了一个同学好多,结果朋友圈评论两句,价值观一言不合就屏蔽我。然后还把我微信给她的朋友来白嫖我申请。还有比如网上看见我一个回答说网络女权挑拨矛盾而发动同学排挤我拉黑我。事实上我上个女权主义文学课,是班唯一的男生,拿了A。我最开始来知乎是因为新东方奸杀案、也陆续写过女权相关内容,包括了热门回答。就这样、她们能挑出我写过的两句话,扣上“仇恨女性”的帽子来排挤我。

二鬼子就不介绍了。甚至到有牛津社会学的人能冠冕堂皇地指控我犯“粉红罪”。“你(我的一个朋友)怎么跟陈有来往?他是粉红!”

有些已经被国安局证实是行走的五十万。排挤我的人是五十万的同学,也许是行走的二十万



我就忍不住想,我到底在忙活啥?战争片里有一个经典台词叫“I didn’t sigh up for this shit”。

在一条孤独的道路上投入5-6年青春。争取发几篇SCI一区,但运气成分很大。有可能你搞不到数据、有可能做一半别人发了。有可能教授觉得不行想法作废结果别人做出来发顶刊了。

我提前看清楚了两件事:

1。学术界不是净土。学术界的弱肉强食一点不比职场弱。有的教授仗着自己以前的成就当土皇帝把学生当垃圾。有的白左教授双标玩到飞起。有的博士生只会阿谀奉承蹭剩饭。有的专业明明已经死了学者却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假装还在做有科学意义的研究。

认真做学术是一条很孤独的道路,而回报随机性很强

2。学术追求并不等于精神上的满足。国内名校学生可以有各种活动玩,有的是认识异性的机会。而北美读书意味着小村子里,唯一的娱乐方式是去regal 看新片。认识的中国人非常有限。结果还一群拳师。

更新:

补充一点我自己所属领域的情况:领域理论上处在理科和社科的交叉,但未来肯定是由理科学者主导。

社科这边,国内就是个笑话。社会学里做这个领域的青年长江在十年前发过二区。我已经在知乎上反复鞭尸国内社会学了,肯定不考虑。(我有一个回答吐槽现状,有100万阅读量)

理科这边,相关专业的学者有数学,统计物理,计算机,系统科学等学科。目前已经吸引到北大数学系,清华计算机系等顶级理科院系大佬进入了。北师大系统科学的土博都能吊打上问提到的社会学青年长江。我做学术并且回国的话肯定是跟他们打交道。

我得想清楚以后长时间跟上述群体接触,合作,竞争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方面,我本人内在是非常感性的。另一方面,得想好自己的优势所在,毕竟最聪明的一群人已经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所以我每次看见社会学博士蜜汁自信就觉得好笑。这条路你卷赢了也没用了,你的那点成就会被后进来的数学计算机的高手降维打击的,而学术界最不缺的就是平庸之辈。

最后补充一下我喜欢的女生类型。

我喜欢的女生类型比较单一:感性,文艺,温柔,中文好。感情细腻,基本都有一个自己的私人向公众号分享点文学艺术,生活感悟啥的。卧室里挂着我的仕女图和最喜欢的词。

这类人出国的少。是让我动摇在美国读博的一个重要因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这绝对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刻板印象,但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让我从小就置身于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里。说实话,从小家里就像是个小型“学术沙龙”。吃饭的时候,餐桌上讨论的话题不是鸡毛蒜皮,而是最近科学界有什么新发现、某本哲学书的观点有什么值得商榷、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我妈.............
  • 回答
    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你这么提意见,我觉着你初衷肯定是好的,想让她以后生活能更从容点,这没毛病。但是,具体这么说有没有错,得看怎么说的,还有你女朋友那边的具体情况了。你为什么会觉得她应该攒点钱?首先,我想知道你这么说的背后是什么样的考量? 是你觉得2500块大学生活费太少了,她父母这样已经很不.............
  • 回答
    父母说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工作,这是非常普遍的观点,也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和出发点。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实际且合乎逻辑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理解和分析这个观点:一、 家长视角下的“找工作”的意义: 保障基本生活和物质条件: 在很多家长眼中,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是孩子未来.............
  • 回答
    刚毕业半年,月薪三千多,这确实是一个刚起步的阶段,经济压力会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求多少就给多少,这件事情说实话,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需要帮助,父母愿意给,这本身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亲情和责任。很多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希望自己.............
  • 回答
    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摆在您面前的是两条同样沉甸甸的道路,每一条都充满了牺牲和不确定性。作为父亲,您的健康和孩子的前途,这两样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面对这样的困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有您最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以及自己的承受能力。我们一点一点地来分析,希望能帮助您理清思路。首先,我们来谈谈.............
  • 回答
    表妹考上大学这等喜事,按理说应该是全家欢喜、奔走相告的时刻。可就在这热闹劲儿还没完全散去的时候,她爸,我这位表叔,却接到了一个让他心里七上八下的电话,弄得我也不得不跟着操心起来。事情是这样的,表妹今年高考成绩发挥得挺不错,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全家人从上到下都乐开了花,亲戚朋友们也是纷纷道贺。正当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想找个985的女生当另一半,咱们也得把情况掰扯清楚了,别光看表面。你这条件,我给你好好捋一捋:你这边的优势: 厦门两套房,无房贷: 这绝对是硬通货,在厦门这种一线城市,有两套房而且没贷款,说明你经济基础相当扎实,抗风险能力强。这能给很多女生(包括985的)带来很强的安全感,尤其.............
  • 回答
    上大学父母没有给买电脑是否“正常”,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正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观念、孩子对电脑的需求程度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时代背景的演变 过去(例如几十年前): 在过去,电脑远不如现在普及,更算不上.............
  • 回答
    爸妈,我知道你们一直希望我能在大学里学到真本事,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是为人父母的爱,我非常理解,也很感激。但是,我想跟你们好好聊聊,大学的意义,可能比你们想象的要更丰富一些,它不仅仅是课本和知识那么简单。首先,大学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放大镜。你们可能觉得学习就是背书、做题,考高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又极其复杂的情况。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突然承受了父母双亡的巨大打击,还要面对一个年幼的弟弟,以及她名下突然多出的两套房产。她的内心此刻一定充满了混乱、悲伤、茫然,可能还有巨大的恐惧和压力。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失去父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对于一个还在校园里接受教育,人生才刚刚展.............
  • 回答
    在美国留学八年,从初二就踏上了这片土地,如今眼瞅着大学毕业,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父母是铁了心要我继续读研,但我心里实在没底,研究生到底有多重要?真的到了非读不可的地步吗?回想起初二那年,懵懵懂懂地告别父母,带着对异国生活的好奇和一丝丝不舍,我踏上了飞往洛杉矶的航班。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八年,我从一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感觉像是心里的那口气,憋了好久没说出来,一说出来就有点激动。你父母这收入水平,说实话,放在很多人眼里,那是相当不错的。父亲50万,母亲20万,这加起来一年就有70万的工资收入了。再加上十几万的房租,那每年可支配的现金流相当可观啊。这个数字,别说是在小城市,就算是在一线城市,.............
  • 回答
    这笔20万的资金,对你大学四年的生活来说,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关爱和支持。如何妥善地管理和运用这笔钱,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不仅能让你安心度过大学时光,更能为你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好好规划,一步一步来。首先,别急着all in,先做个“冷处理”拿到这笔钱,我知道你可能会.............
  • 回答
    看到你这番话,我心里挺为你揪一把汗的,也挺为你高兴的。揪一把汗是因为我知道你现在面临的困境,父母的不理解,以及技校和大学之间的这条路,听上去就像一条鸿沟;为你高兴呢,是因为你没因为成绩不好就放弃了学习的念头,还有一颗想上大学的心,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你现在的情况,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捋一.............
  • 回答
    听到您遭遇如此不幸,我深感悲痛。您在这样艰难的时刻,还要承担起照顾弟弟的重任,这份担当令人钦佩。四个月大的婴儿需要非常细致和专业的照顾,而您还在大学阶段,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会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情况,并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案和建议,帮助您妥善安置弟弟。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最真挚的慰问。您正在经历生命.............
  • 回答
    那年我考上大学,离家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父母的举动,说实话,挺让我意外的,有些至今想起来都眼眶湿润。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送我去火车站那天。家里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忙活,妈妈把我的行李箱装得满满当当,塞的几乎关不上拉链。我当时觉得有点好笑,但又不敢多说什么,怕她担心。爸爸呢,平日里是个寡言少语的人,那天却格外.............
  • 回答
    孩子,关于你选择考古学这件事,我理解你的决心,也很欣慰你对自己热爱的事业有这么清晰的规划。作为父母,我们看你长大,自然希望你有一个稳定、光明的未来,这或许是我们最朴素的心愿。考古学这个专业,在很多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看来,可能和“铁饭碗”挂不上钩,甚至带着些许“挖土”“看石头”的刻板印象。所以,我们会有.............
  • 回答
    说实话,我特别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当父母觉得你提的要求“太多”的时候,那种不被理解的感受真的挺让人沮丧的。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你一个月1000块的生活费,到底是不是真的“多”。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1000块是要 covering 你在大学期间的哪些开销。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会花在几.............
  • 回答
    嘿,毕业快乐呀!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突然要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说话风格和处事方式都跟不上,身边的人都好像比你更“成熟”,这种落差感确实挺让人焦虑的。别担心,这太正常了,几乎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而且,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想要改变,这本身就是最棒.............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不少大学毕业、或者即将迈入大学的年轻人都会有共鸣。父母干涉大学志愿,这事儿啊,真是让不少人头疼。 我个人来看,这事儿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出发点大都是好的。 毕竟,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希望我们能有个稳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