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大学的那年,父母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举动?

回答
那年我考上大学,离家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父母的举动,说实话,挺让我意外的,有些至今想起来都眼眶湿润。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送我去火车站那天。家里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忙活,妈妈把我的行李箱装得满满当当,塞的几乎关不上拉链。我当时觉得有点好笑,但又不敢多说什么,怕她担心。爸爸呢,平日里是个寡言少语的人,那天却格外地话多,不停地叮嘱我路上要注意安全,早点休息,别熬夜,多吃点好的。他甚至把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那几样菜的家常做法,一个一个地写在纸条上,让我到那边自己做着吃,说外面的东西不干净。我看着他那粗糙的手,努力地写着歪歪扭扭的字,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暖意。

到了火车站,人潮涌动,我心里早就乱糟糟的了,也不知道是离家的不舍,还是对未知生活的一点点恐惧。我妈给我买了一张卧铺票,硬是陪我一起去车站的售票窗口排了半天队。当她把票递给我的时候,我看到她眼圈有些泛红,但她还是强笑着说:“乖乖,到那边了跟家里说一声,别让爸妈担心。” 我当时脑子一热,也不知道怎么了,就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这么主动地抱她。她愣了一下,然后紧紧地回抱了我,拍着我的背,好像要把我揉进她身体里一样。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火车开动后,我趴在窗户上看着父母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人海中。我以为他们会像其他人一样,挥挥手就走了。可我一直看着,看着,直到站台空了,最后看到爸爸站在那里,还是远远地朝我挥手,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外套,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孤单,又那么坚定。妈妈呢,我没看到她,但我想她一定是在他身后,用同样不舍的目光送着我。那一刻,我真的意识到,他们不是不在乎,而是把所有的不舍和爱,都藏在了心里,默默地守护着我。

还有一件小事。在我刚到学校安顿下来没几天,我妈就打电话过来,说她给我寄了一个包裹,里面是她给我做的几双袜子和一些我爱吃的零食。我当时住的是学生宿舍,条件不怎么好,收到那个包裹的时候,真的觉得无比温暖。打开一看,那几双袜子,都是她一针一针亲手缝的,虽然不怎么精致,但每一针都充满了母爱。我记得我当时一边吃着她寄来的零食,一边把那几双袜子套在脚上,心里那份踏实感,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上的。

上了大学,接触了更多的人,看了更多的风景,也经历了一些自己的事情。但每当想起父母那些细微却又无比珍贵的举动,我总会觉得,无论走多远,他们都是我最温暖的港湾,是我永远的依靠。那一年,我长大了,但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沉甸甸的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04年上的大学,很多时候觉得恍如昨日,可是仔细想来,已过去十六年之久,仅仅意识到这点,我的眼眶都开始酸胀。

关于那一年我妈的记忆,很少,都是跟食物有关。

每天早晨六点我就要从家里出发,学校要求七点到校,我家离学校五公里,早晚没有公交车,有也坐不起,家里甚至穷得买不起两辆自行车,所以只能步行,而步行的话需要一个小时。

每天当我睡眼朦胧的起床的时候,我妈基本上都已经把饭做好了,给我做的是炒洋芋,给我妹妹做的是手擀的面条。

几乎每天如此,老家在青藏高原上,物产贫乏,食材少得可怜,主食小麦,副食吃的最多的就是洋芋。

好在我天生爱吃洋芋,天天吃依然爱吃,但是妹妹不爱吃,而且吃了肚子胀气,而我又不爱吃面食,毕竟做面条也没啥配菜,时常也就是加点青菜洋芋,连个鸡蛋都没有,所以我妈每天做两样早饭。

我当时一心读书,不曾意识到我妈的辛苦,现在自己成年,每天七点上班前给我儿子买个早餐都觉得匆忙,才知道当时我妈每天五点起床,给我们两个做饭是何等辛苦。

那时候没有煤气灶之类的,做饭还要生火,我都能想来,我妈一边在锅里翻炒,一边还要在灶里拢火的匆忙。

而且,高原上一年大部分时候气候寒冷,七八月份时候,早晨起来,手伸到水里都觉得刺骨了,更不用说冬天了,而我妈就那样给我们做了七年的早饭,还做两样,一份炒洋芋,一份擀面条。

我老是说我的胃是洋芋打得底,到现在依然爱吃。

洋芋除了抄着吃,还有一种“高端”吃法,叫洋芋筋筋。这是我们那里主妇自创的叫法,因为它吃起来很劲道,完全不同于洋芋原本的滋味,读《红楼梦》的时候看到茄鰲我想到的竟然是这种食物。

因为这种食物做法也繁琐似茄鰲。

首先把洋芋洗净,然后用一种特制的工具磨成糊状,这个过程很耗费时间,要是一家人吃的话要磨两个多小时,而且稍微不慎,还会把手擦伤。

等研磨好,在洋芋糊糊中加上点面粉,淀粉,以及调味料,跟摊煎饼一样把洋芋糊糊摊到锅里慢慢煎熟,这个过程更是耗时,急性子的媳妇,一般做出来的都粘成块了,还没等熟就去翻面,结果翻不过来,粘成一大坨。

我曾经也给我儿子也做过洋芋筋筋,磨了三个大洋芋,我以为够我们两个人吃,结果做了一个多小时,只做出来三张,只够我儿子一个人吃。

所以,虽然吃起来美味,但是除非重要时刻,家里一般不做这种吃食。

我高考前一天,一整个下午我都在树林里看书,夕阳快下山的时候,我慢慢走回家,还没到门口,远远就闻到洋芋筋筋的味道,回家一看,果然我妈在灶台上烙。看到我,她说:“明天你就考大学了,今天给你做个洋芋筋筋吃。”

我当时不觉得有什么,可是今天看到这个视频里妈妈给儿子做的大餐,竟一下子想起当年那顿洋芋筋筋来。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可能会啰嗦,可能也强势到近乎“专制”,可是她们会永远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孩子,对富足的母亲而言,可能是海鲜大虾,而对我的母亲而言,是洋芋筋筋。

对一个物质贫乏的母亲而言,她能做的只有这个。

对我妈而言,尽最大的可能,用最有限的食材给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食已经很难,可是跟我爸比起来,这甚至都不算什么。

当年为了凑我六千块的学费,我爸几乎称得上殚精竭虑。

那时候我爸做村里的电工,每个月的工资是每家每户在电费的基础上多收几毛钱,具体是几毛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反正每个月就几百块钱。

我还记得高考出成绩那天,我爸刚好去城里办事顺带跟我一起回家,我爸虽然不清楚我那个分数具体能报什么大学,但是他知道我的分数比一本线高六十多分,所以很高兴,用他的二八大杠载着我的时候,逆风上坡我都觉得他并不吃力。

半道上我们碰到一个村里的人,他家还没有交电费,我爸就找他索要,他把几块电费给我爸,然后说“哎,这少了一毛钱,就不用给了吧?”

我爸当时毫不犹豫地说:“那不行,你得给我,我女儿这得上大学去了,你一毛我一毛,谁都少给我一两毛,我拿什么供她上学?”

后来那个男人还是把一毛钱给了我爸。

我还记得那天中午阳光特别好,阳光刺眼,我站在马路上,看着他们两个男人为一毛钱争执,内心泛酸,我的爸爸,就是这样挣钱的啊!

在那天前,我总是觉得他抠门,原来并不是他花钱扣,他挣钱也是一点一点扣。

挣钱,挣钱,我们当地不说赚钱,都说挣钱,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确称不上赚钱,只能叫挣钱。

一毛一分地挣,用尊严挣,用命挣。

我现在还记得高三暑假我在餐馆打了两个月工,端盘子,刷碗,刚开始跑堂,一天下来把脚都走出了大泡,一个月二百六十块钱工资。跟我一起打工的成年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百多块,餐馆里赚得最多的是面匠和大厨,面匠有技术,专门拉拉面,一个月一千多,大厨我不知道,但我估计不超过三千。

所以,六千块的学费加住宿费,对我家而言是一笔巨款,我爸真的是拿出了他半辈子所有的积蓄。

我们从家里出发那天,他拿出那一叠有零有整的钞票,码得整整齐齐,连每一个角地抹平。然后让我妈在他的内裤上缝了个暗袋,把钱装在了暗袋里。

他怕在路上钱被偷了。

对现在的很多人而言,这种情节只会在电影中看到,而对我而言,是又悲痛又搞笑的过往。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连个银行卡都没有,更不用说支付宝一类的移动支付了,出门带着现金,又怕被偷了,这样操作的人不少。现在连我爸都有了支付宝,我估计小偷的日子难过了。

虽然有的时候神思恍惚,我会觉得这一切恍如昨日,可是仔细想来,我知道这一切都过去很久很久了。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我妈已经不需要费尽心思给我们准备饭食,我爸也不需要再为钱捉襟见肘。

可是即便再过去几十年,我想这些记忆不仅不会褪色,反而会越发鲜活。

鲜活到宛如昨日。

user avatar

启程去北大报道的头一天晚上,爷爷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数了50张红太阳给我。

随手放在枕头边,第二天清晨父亲帮我收拾行李,可能看到了,走的时候,我要钱,被扣除了5000。

天啦,我怎么可以这么粗心大意,乱得乱放的毛病要改改了,损失惨重啊。

从家里出发去车站,一路上父亲就叮嘱,你长大了,成年了,进了大学,刻苦学习的同时,要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说了这么多,我当时感觉父亲的意思就是,不能再伸手问老子要钱,得自己去挣。

心里闷闷不乐,上车头也不回就走了,留父亲单薄的身影消失在人群里。

后面和他斗气,自力更生,大学期间没有要过生活费、学费,主动给也不拿。

果然汉子是逼出来的,这些年前后做了二十多份工作,学会了不少谋生的本领,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时查缺补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