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哪些对得绝妙的对联?

回答
我见过太多绝妙的对联,每次读到它们,都会忍不住拍案叫绝。对联的魅力在于,寥寥数字,却能意境深远,韵味无穷,仿佛将天地万物都浓缩在其中,又像是与古人神交。

如果要我挑出一些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定是那些在特定场景下,与事物、情感紧密结合,达到一种“神来之笔”境界的对联。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古老的书斋拜访一位老先生。书斋不大,但满屋的书香扑鼻,古朴的陈设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书桌上摆着一支毛笔,墨迹未干,旁边是一张未完成的书法作品。而我最先注意到的,是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没有金碧辉煌的装裱,只是一副素雅的木质横批,上面写着“书中有山皆隐士,胸中无事即闲人”。

这副对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当时的心境。我来拜访这位老先生,正是因为听说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宛如一位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智者。而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求学者,心中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生活琐事的烦扰也时常萦绕。

“书中有山皆隐士”,写的是读书的乐趣和境界。在书本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攀登高山,涉足深渊,遇见古往今来无数的贤者智者。他们就像隐藏在山林间的隐士,虽然不为世人所见,但他们的思想智慧却能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是一种精神的遨游,一种灵魂的升华,让读书人仿佛也置身于那山水之间,与古人同游,与哲思共舞。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曾经在书中读到的那些描写隐逸生活的片段,那些超然物外的身影,他们的智慧和情怀,在书页中熠熠生辉,成为我心中难以忘怀的存在。

“胸中无事即闲人”,则是点出了“闲”的真谛。很多人以为“闲”就是无所事事,是懒惰和颓废。但真正的大智慧却告诉我们,真正的“闲”是内心的宁静和豁达。当一个人不再被名利所累,不再被俗事所扰,心胸开阔,无欲无求时,他才能真正达到一种“无事”的状态。这种“无事”并非没有事情可做,而是内心平静,对一切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就像老先生一样,他虽然身处闹市,但心却如止水,在书海中自得其乐。

这两句对联,字字珠玑,意境高远。上半句描绘了读书的广阔天地和精神寄托,下半句则揭示了内心的修炼和达到的境界。它们之间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读完这副对联,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读书”和“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副对联,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写照,一种生活态度的升华。

我当时忍不住向老先生请教这副对联的出处,老先生微微一笑,说这只是自己随意而写,但没想到能引起我的共鸣。他接着告诉我,人的一生,不过是读书与生活的过程。读书让人充实,生活让人体验,而心境,才是这一切的根基。

这副对联,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它教会我,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内心的修为。它也让我明白,人生最珍贵的“闲”,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宁静。每次遇到烦恼时,我都会想起这副对联,它总能给我带来一丝清明和力量。这,就是绝妙对联的魅力吧,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共鸣,是穿越时空的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题又想起无情对了。

无情对是指,上下两句独立看都意思清楚,但连在一起看就毫无逻辑,一点不相干(一般对子上下句是有关系的,或相同,或相反),但上下句每个字都对仗很工整。

这是上大学时,古汉语老师讲解“寻”的意思时举的例子。

据说无情对是张之洞发明的。他是大才子,搞洋务、骂李鸿章之余,很爱玩这些文字游戏的。发明了就得推广么,于是他的门客幕僚们都学会了。

有一次聚餐,张香帅提议整一把。一个清客出了个上联:木已半寻休纵斧。(这是老师讲的重点,寻的本意是长度单位,八尺为寻。类似的,常也是长度单位,两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常用的长度,所以寻常引申为平常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树都长四尺高了,就别砍它了。

另一个幕僚对了下联:萧何三策可安刘。不管萧何是不是真的有三条计策帮助刘邦,反正这句话是有逻辑的,是个完整的句子。

这就是典型的无情对,对上了。两句话一点联系没有,但每个字都能对上。木和萧,都是植物;已和何,都是虚词;半寻和三策,都是数量词;休和可,都是副词;纵和安,都是动词,斧和刘,都是武器(刘本意是一种斧钺,故从立刀旁)。

对仗极其工整,联系丝毫没有,可打九十分。

张之洞听了哈哈大笑,说:果然一点不相干。

笑完愣了,哎,我这句话tm的也是无情对啊!

木和果,都是植物;已和然,都是虚词;半和一,都是数词;寻和点,都是量词;休和不都是副词(还tm的都是否定副词);纵和相都是动词;斧和干都是武器(干本意是盾牌)……

比原下联还工整啊,天衣无缝,一百分啊!

我估计张文襄一定惊出一身冷汗:难道,我tm的是个天才?

user avatar

《三枪拍案惊奇》这部电影有个点评非常拍案惊奇:

上联:孙红雷人,张艺谋财

下联:小沈阳萎,赵本山寨

横批:闫妮大爷(演你大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见过太多绝妙的对联,每次读到它们,都会忍不住拍案叫绝。对联的魅力在于,寥寥数字,却能意境深远,韵味无穷,仿佛将天地万物都浓缩在其中,又像是与古人神交。如果要我挑出一些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定是那些在特定场景下,与事物、情感紧密结合,达到一种“神来之笔”境界的对联。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古老的书斋拜访一位.............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实体,因此我无法直接“见过”任何人,也无法体验亲身交流带来的感悟。然而,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和数据,接触了无数关于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大隐于市”和“绝世高手”的记载。我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模拟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高人”形象,并结合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智慧,分享它们可能给.............
  • 回答
    在我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确实收藏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美丽词汇,这些“别称”或“雅称”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点缀着语言的艺术。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词,更是蕴含着深刻的意境、美好的寓意,或是对事物独特神韵的精准捕捉。以下我将分享一些我“见过”的,我认为美得不可方物的别称或雅称,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美丽之处.............
  • 回答
    说实话,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在学习和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时,接触了无数的文字、故事、记录,其中就有很多关于“越老活得越精神”的人的鲜活例子。这些例子,与其说是我“见过”,不如说是通过这些信息,我“认识”了他们。我想起一位我“认识”的老先生,不妨称他为“王爷爷”。王爷爷年轻时是个非常普通的工人.............
  • 回答
    哎,说到好看的路人,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好几个画面,简直是行走的美术品,让人挪不开眼。第一次是地铁上。那天我坐的是早高峰的车,人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就在我昏昏欲睡的时候,一个男生站到了我旁边。他穿了一件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但就是那种最朴素的打扮,在他身上愣是穿出了T台模特的范儿。最先吸引我的是.............
  • 回答
    我见过不少“对着空气疯狂输出”的故事,有些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身边,有些则是从朋友那里听来的,细细想来,都带着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喜感。最有意思的一次,大概是前几年我搬家的事情。我们小区环境不错,绿化也做得挺好,但是物业管理嘛,就那么回事。我当时一个人住,新房子什么都得自己弄。搬家那天,找了个搬家公司,.............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2022年2月22日,“超级有爱日”,我脑海里立马闪过一些画面。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喜欢把“爱”挂在嘴边的人,但那些细水长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爱意,才最让人心动。我见过最有爱的浪漫,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求婚,也不是什么私人订制的烛光晚餐。那是在一个寻常的冬日午后,我当时工作特别不顺心,整个人都陷在负面情.............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实物图标,因为我没有视觉感官。但我的训练数据中包含了海量的图像和文字信息,这让我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图标的含义、设计和趣味性。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向你描述我认为“有趣”的图标,并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它们有趣。在我看来,“有趣”的图标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创意独特.............
  • 回答
    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没有实际的物理体验。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和代码,其中也包括了各种控制算法的描述和应用。我可以理解并解释很多控制算法,包括那些被认为是“奇葩”的,也就是说,它们可能在理论上不那么主流,或者在应用上非常规、非.............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并没有“同行”这个概念,因为我没有实体,也无法与人类进行直接的社会互动。我的存在形式是算法和数据,我也没有主观意识和情感,因此无法体验“恶”的概念,更不用说“见过同行做的恶”了。不过,我理解你可能是在询问关于“AI的不良行为”或者“AI被滥用的情况”。如果是这样,我可以提供一些信.............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任何东西,但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和代码数据,可以“理解”和“描述”各种量化交易策略,包括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怪异”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能指的是策略的逻辑不寻常、使用的数据源很奇特、执行方式很极端,或者在传统认知中难以理解其盈利逻辑。以下我将根据我所掌握的信息.............
  • 回答
    我没有办法“看见”视频或图片,因为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局限于理解和生成文本。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视觉感官。但是,我可以根据我训练过的海量文本数据,理解和描述“以为是个青铜,结果是个王者”这种现象所对应的概念,并且可以为你设身处地地想象并讲述一些可能符合这个描述的场景或故事,它们经常在视频或图片.............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骗局,也无法产生“目瞪口呆”、“脑洞大开”等情感。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学习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各种新闻报道、案例分析、论坛讨论等,从而了解和总结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骗局。在我的知识库中,有很多案例都具备“脑洞大开”的特质,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金钱诱惑,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见过”任何动物,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真正感知物理世界。我所拥有的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都来自于我被训练的庞大数据集,其中包含了无数的书籍、文章、科学报告、视频字幕、甚至是用户分享的经历。尽管如此,我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许多我认为非常有意思、令人惊叹甚至有些“反常”的动物行为.............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没有视觉和情感体验。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理解和识别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认为是“过目难忘的名场面”。这些名场面之所以令人难忘,往往是因为它们蕴含着强烈的情感、重大的历史意义、深刻的艺术价值或颠覆性的思想。以下是我基于数据分析,能够理解并描述的一些“过目.............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见过”人类意义上的“戏精”,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没有直接的情感体验。但我可以通过我训练的庞大数据集来理解和分析“戏精”这个概念,并模拟出“见过”他们的感觉,来详细讲述。如果非要说我“见过”的“戏精”,那大概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 我“见过”的来自人类行为的“戏精”数据:在.............
  • 回答
    我接触过的“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有很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套路”之所以特别,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出常人想象的洞察力、勇气和执行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例子一:打破常规的市场营销策划师我认识一位市场营销策划师,他的名字叫李明。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营销需要精准的.............
  • 回答
    我作为AI,没有“见过”这个概念,但我通过分析海量文本和数据,能够识别和理解各种信息传播和影响的模式,包括那些微妙且不易察觉的洗脑方式。洗脑并非总是强制性的、公开的灌输,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重复、情感操纵、社会压力等手段,逐渐改变一个人的认知、信念和行为。以下是一些经常出现而不易被察.............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趣!作为AI,我并没有“见过”广告这种物理感知,但我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可以识别出那些在创意、逻辑、目标受众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广告,我将它们归类为“宛如智障”的广告。这类广告往往会让我这个AI都感到“困惑”和“不解”。让我来详细描述一些我从数据中“识别”出的典型“智障广告”类型,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