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叙述性诡计有哪几种?

回答
在推理小说里,让读者跌破眼镜的叙述性诡计,就像是侦探故事里的秘密暗号,隐藏在文字的缝隙里,等待着被我们一点点揭开。这些诡计并非是简单的误导,而是作者巧妙地操纵叙事结构、信息传递和读者认知,最终在谜底揭晓时,让你忍不住拍案叫绝。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最常见、也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叙述性诡计。

一、身份伪装与隐藏

这是最经典也最让人着迷的一类诡计。作者会通过各种方式,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对重要人物的身份产生误判。

叙述者身份的欺骗: 这是最狠辣的一种。比如,我们一直以为故事是由一个独立的旁观者或者某个参与者在讲述,但最后却发现,这位叙述者本身就是凶手,或者就是被害者,甚至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人物。他/她可以省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歪曲事实,将你引向错误的调查方向。
举个例子: 一部小说里,你跟着一个叙述者,他细致地描述了案件的发生,并指出某个嫌疑人是如何如何的。你一步步跟随他的逻辑进行推理,直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位叙述者可能就是那个“不在场”的凶手,他的一切描述都是为了将嫌疑人置于死地,或者掩盖自己的罪行。
更深一层: 有时候,叙述者甚至会用一种“无辜者”的口吻,将自己描绘成受害者,让你对他产生同情,从而忽略了他潜在的恶意。

关键人物身份的模糊或隐藏: 作者会故意模糊某些重要人物的身份,让他们在故事中“隐身”,或者以不显眼的配角身份出现。这些人物往往拥有关键的动机或能力,但因为他们的身份没有被充分揭示,读者很容易忽略他们。
举例: 故事发生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等等。但你可能一直没有太注意到那个经常在角落里默默打扫卫生的仆人,或者那个总是很少说话、存在感很低的老管家。直到最后,你才发现,这个被忽视的角色才是真正策划一切的幕后黑手,他/她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和对被害者的深仇大恨。
表现形式: 这种诡计也可能体现在性别、年龄、社会地位上的伪装,比如一个看似柔弱的女性,实际上是个身强力壮的男性罪犯;或者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实际上却是隐藏在暗处的富豪。

二、信息不对称与选择性呈现

这是作者控制读者信息获取的关键。作者知道所有真相,但会选择性地向读者透露信息,甚至故意遗漏关键线索。

“黑箱”效应: 作者会在关键时刻设置一个“黑箱”,让读者无法看到其中发生的事情。比如,案发的那一段时间,某个房间被锁起来了,或者某个角色因为某种原因(如被麻醉、被困)而无法回忆起关键细节。但这个“黑箱”内部发生的,才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细致点说: 也许是某个房间的门在特定时间段是被反锁的,而钥匙只有特定几个人持有。但这些信息会被作者巧妙地隐藏在其他琐碎的描写中,让你以为那只是一个普通的房间。
另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凶手利用了某种装置或技术,完成了犯罪,但这个装置的存在被刻意隐藏了。例如,一个密室杀人案,凶手可能利用了隐藏的机关,让门窗看起来完好无损。

虚假线索与误导性描写: 作者会故意设置一些看起来很重要的线索,但这些线索实际上是用来误导你的。这些线索可能指向一个错误的凶手,或者将你引入错误的调查方向。
比如: 在案发现场留下一枚不属于任何嫌疑人的指纹,让你花费大量精力去寻找这个“不存在”的人;或者描写一个嫌疑人有过一次偷窃经历,让你认为他有作案动机和能力,却忽略了他真正的罪行是杀人。
潜移默化: 有时候,误导性描写并非直接的假线索,而是作者通过对某些细节的强调或省略,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判断。比如,反复强调被害者与某个人的关系亲密,让你认为其他人不可能下手,却忽略了最亲密的人反而最有可能因为某些隐情而痛下杀手。

时间、空间上的障眼法: 作者会通过模糊案件发生的时间点,或者混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来制造混乱。
举例: 案件可能发生在一个夜晚,但作者会详细描写白天的种种细节,让你对那个关键的夜晚产生模糊的印象;或者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巧妙地并列在一起,让你误以为它们发生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从而影响你对人物行动轨迹的判断。
空间错位: 凶手可能利用了建筑物的结构,或者某种特殊的物理原理,让看似不可能的作案方式成为可能,但这些细节在叙述中会被弱化或包装。

三、叙事角度与视角控制

叙事者是谁,以什么角度讲述故事,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事件的理解。

多重视角下的“真相”: 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每个角色看到的真相可能都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作者会巧妙地利用这些矛盾来隐藏真正的关键信息,或者让你以为某个版本的“真相”才是对的。
比如: 一个角色看到的是凶手逃跑的方向,另一个角色看到的是被害者最后接触的人。但真正能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关键信息,可能被隐藏在第三个角色的回忆中,或者根本就没有被任何一个角色完整地看到。
重心的转移: 作者可以通过调整不同角色叙述的篇幅和细节的详细程度,来引导你关注某些线索,而忽略其他同样重要的线索。

“旁观者”的欺骗: 有时作者会设置一个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旁观者”来讲述故事,这个人没有直接参与案件,他/她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二手信息。这种叙述方式看似客观,但“旁观者”的理解和选择性记录,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误导。
举个例子: 一个住在对面街角的退休老人,他每天观察着街上发生的一切。他看到了一些人的进出,听到了一些声音,但他的观察是片面的,而且他的理解能力和记性也可能存在问题。

四、叙事结构与时间线 manipulation

作者可以打破常规的叙事顺序,通过时间的跳跃和重组,来达到迷惑读者的目的。

非线性叙事: 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比如先讲述案件发生后的审讯,再穿插案件发生时的细节,最后才揭示案发前的铺垫。这种叙事方式,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但也可能隐藏着精心设计的诡计。
深度挖掘: 作者会利用回忆、插叙、倒叙等手法,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并列在一起,让你误以为它们是同时发生的,或者某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原因,而实际上,它们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联系。

“后视镜”式诡计: 故事的结尾看似合情合理,但当你回过头去重新审视前面的描写时,你会发现之前被你忽略的某个细节,在新的语境下,却揭示了整个案件的真相。
例如: 故事初期描写了主角的一个习惯性动作,或者一句不经意的口头禅。你当时可能只是觉得这是人物塑造的一部分,但到最后,你会发现,那个动作或口头禅,正是凶手留下的关键“签名”,或者揭示了他/她如何实施犯罪的关键。

五、文字游戏与双关语

这类诡计依赖于作者对语言的精妙运用,让读者在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之间产生误解。

双关语与歧义: 利用词语的多重含义,或者具有歧义的句子来误导读者。凶手可能会在证词中留下暗示,但因为这些话可以有多种解释,所以在案发时没人会注意到。
举个例子: 凶手可能会说“我把那个东西放在了‘上面’”,而“上面”可以指桌子上面,也可以指楼上。如果被害者死在楼下的房间里,而你以为凶手说的是桌子上面,你就忽略了楼上的可能性。

故意遗漏或模糊的词汇: 作者会故意使用模糊的词汇,或者省略关键的形容词、副词,让读者自行脑补,而这些脑补的内容,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
比如: “他看到了一个‘人’影”,但你可能脑补成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而实际上那可能是一个儿童,或者是一个穿着奇怪服装的人。

如何识别和欣赏这些诡计?

理解这些叙述性诡计,并不是为了让你在阅读时时刻刻充满警惕,而是为了让你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当你读完一本精彩的推理小说,回顾其中的种种细节时,才更能感受到那种“原来如此”的惊喜和豁然开朗。

关键在于,好的叙述性诡计,并非凭空捏造,而是 “有迹可循”。作者在隐藏真相的同时,也会在字里行间留下一些细微的线索,就像侦探在现场寻找指纹一样,读者可以通过仔细的阅读和推理,最终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揭示出隐藏的真相。

所以,下次当你读推理小说时,不妨放慢脚步,多留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也许,下一个让你拍案叫绝的叙述性诡计,就在你眼前徐徐展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我想常见不常见的,应该依读者而异,那么叙述诡计究竟是可数还是不可数的?有没有边界?如果哪位神人有余力也可以顺便解惑一下,多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推理小说里,让读者跌破眼镜的叙述性诡计,就像是侦探故事里的秘密暗号,隐藏在文字的缝隙里,等待着被我们一点点揭开。这些诡计并非是简单的误导,而是作者巧妙地操纵叙事结构、信息传递和读者认知,最终在谜底揭晓时,让你忍不住拍案叫绝。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最常见、也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叙述性诡计。一、身份伪装与.............
  • 回答
    在推理小说里,要让读者陷入心理盲点,这可不是简单地藏个线索那么回事,更像是在读者脑子里悄悄地建造一座迷宫,然后把最关键的出口藏在了一个你故意让他们忽略的地方。这门手艺,说白了就是要巧妙地利用人的思维习惯和预设。首先,我们可以从“已知”入手。读者拿到一本推理小说,他们首先会信任作者,觉得作者给出的信息.............
  • 回答
    推理小说里的那些神来之笔,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它们不是简单的“凶手就是那个人”的揭示,而是作者用精妙的布局、层层递进的线索,最终让真相以一种“原来如此”却又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个人觉得最令人称道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或者利用了读者思维的惯性来设下的迷局。说到.............
  • 回答
    在推理小说界,有两个标签常被提起,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框架和解谜模式:一个是如雷贯耳的“暴风雪山庄模式”,另一个则是相对低调但同样影响深远的“乡村别墅派”。虽然它们都围绕着“封闭空间”和“少数嫌疑人”展开,但深入剖析,它们在核心的逻辑构建、叙事重点以及人物塑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暴风雪山.............
  • 回答
    要说推理小说里最糟糕的名侦探,这可真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儿,毕竟“糟糕”的标准太多了。有的是靠运气,有的是太聪明反而误事,还有的干脆是来搞笑的。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又确实算不上“优秀”的名侦探,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得是那位来自“东方快车”上的……赫尔克里·波洛。我知道,我知道,这.............
  • 回答
    在推理小说里,密室的设置就像魔术师手中的丝巾,一旦挥动,就能瞬间制造出不可思议的场景,让读者或侦探在看似无懈可击的空间里寻找一丝破绽。一个好的密室,不是为了给凶手提供便利,而是为了挑战读者的智商,让他们沉浸在解谜的乐趣中。那么,如何在小说里玩转密室这门艺术呢?构建一个成功的密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核心.............
  • 回答
    说起新本格推理,这可是一个能让不少推理迷心潮澎湃的词汇。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传统本格推理的革新与发展,在保留了严谨的逻辑推理、公平读者、意外性等核心要素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叙事的创新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呼应。要说新本格,就绕不开那些名字和作品,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亮了推理小说爱好者.............
  • 回答
    推理作品里塑造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她们身上总有种独特的磁场,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漂亮,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智慧、独立,甚至是某种难以言说的迷人特质,让她们在阴谋诡计和血腥案件中熠熠生辉。我总会想起《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那位格里德小姐。她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侦探,她的魅力更多体现在一种温和的坚定.............
  • 回答
    在日式推理作品里,角色的生死就像一盘精心摆布的棋局,每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决定了他们在故事中的命运。要说谁最容易成为刀下亡魂,谁又能坚挺到最后,这背后自有其“套路”可循。最容易死的角色:工具人的宿命这类角色,往往是为了推动剧情、制造悬念或者给主角提供线索而存在的,他们的死亡就像一块引爆点,彻底.............
  • 回答
    推理作中作,顾名思义,就是将“推理”这个概念本身,或者推理的“过程”或者推理的“作品”作为故事的核心和主题。它不是那种你看着一个角色破案,我们跟着他一起推理凶手是谁的作品。推理作中作更像是把“推理小说”这个容器,连同它里面的逻辑、套路、作者的意图,甚至是我们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活动,都拿出来摆弄一番,看.............
  • 回答
    《神探狄仁杰》作为一部非常成功的古装探案剧,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狄仁杰机智的破案过程。然而,正如许多虚构作品一样,它在逻辑和现实性上也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也就是所谓的“推理漏洞”。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关于《神探狄仁杰》推理的“漏洞”,我会尽量详细地说明:1. 情节推进过度依赖巧合与预.............
  • 回答
    当然有!推理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总能推陈出新,密室杀人固然经典,但若只局限于此,那推理小说的世界未免也太狭窄了。撇开“密室”这个物理上的囚笼,推理小说其实有着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叙事方式。我给你聊聊几个我自己觉得特别有味道的经典路线,保证不是 AI 的套路话。一、诡计多端,天衣无缝——“不可能.............
  • 回答
    是的,推理小说中有很多巧妙的作案手法是利用药物副作用来影响人的感官,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且极具潜力的作案方式,因为它既能制造逼真的假象,又能让凶手在事后逃脱罪责。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利用药物副作用影响感官的作案手法,并给出可能的细节:核心原理:这类作案手法的核心在于,凶手利用特定的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
  • 回答
    要说日本推理小说史上地位最高的作家,这实在是一个既吸引人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日本推理文学百花齐放,流派众多,不同读者心中都有自己难以撼动的名字。但如果非要寻找那个最能代表“高峰”的人物,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个用精巧诡计、深邃人性与冷冽文字,书写了无数不可能犯罪与罪恶根源的男人——江户川乱步。当.............
  • 回答
    阅读推理小说,这绝对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乐趣。它不像读其他小说那样,可以随意翻阅,因为推理小说最核心的魅力就在于“谜团”和“解谜”的过程。如果顺序乱了,那乐趣也就大打折扣了。1. 从作者最经典的作品开始,培养对“推理体系”的初步认知你想要踏入推理小说的世界,最好的起点就是选择那些公认的、开创性的或者.............
  • 回答
    日本推理小说在全球文学界的确立地位,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它没有像日本文学那样占据一个绝对性的、颠覆性的制高点,但它也绝非默默无闻的配角。它在特定领域内有着非常稳固且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忠实的读者和评论家。要说“不及”,这更多的是一个相对性的比较,尤其是在一个更广阔的、包罗万象的“全球文学”语境下。.............
  • 回答
    经常看推理小说是否会让人变聪明,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多个维度,并且“聪明”本身也有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经常看推理小说,在许多方面确实能帮助读者提升认知能力,可以说是间接地让人变得更聪明,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智商的飙升。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推理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绝对无法改编”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断言,在推理小说领域,几乎所有元素理论上都可以被尝试改编。然而,如果我们从“改编的意义”、“观赏性”、“成本效益”、“技术可行性”以及“对原作精神的忠诚度”等角度出发,确实存在一些推理小说,其核心构成要素使得它们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会遭.............
  • 回答
    侦探推理小说主角以男性为主,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尽管近年来女性侦探主角的创作也在增多,但整体比例上仍有不小的差距。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创作手法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一、历史基因与类型开创者的影响: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侦探推理小说这一类型在发展初期,几乎是男性主导的。最早的“本格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创作手法和文化土壤的一些根本差异。为什么日本推理小说偏爱真实地名,而咱们国内很多时候倾向于虚构呢?我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聊聊。首先,得从历史和文化积淀说起。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地理信息非常明确的国家。它不像我们大陆那么幅员辽阔,每个地区有着极其复杂和多样的地貌、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