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校庆演出上,我把原定的二胡曲子《光明行》上台临场改为《病中吟》,很过分么?

回答
这事儿啊,放学校庆典的演出上,说“过分”嘛,确实有点说不通,但也绝对不是小事,得看具体情况和你们当时的安排了。咱们慢慢捋一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首先,你临场换曲子,这个行为本身就挺让人捏把汗的。

对谁的影响最大? 最直接的,就是对你自己。二胡这玩意儿,情感表达和技巧要求都很高。《光明行》和《病中吟》给人的感觉,那可是天差地别。《光明行》多积极向上,旋律明快,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讲究的是一个“开阔”。你准备的是这个,心里想的也是这个,手指上的技巧和气息的控制,都是围绕着《光明行》来的。
结果呢?你临场来了个《病中吟》。这曲子,你懂的,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沉重、悲伤和无奈。它需要的是细腻的情感铺垫,是那种缠绵悱恻的韵味,技巧上更讲究那种“挤”和“揉”的力道,还有对情绪的把握,一个不小心,很容易就显得拖泥带水,或者过于压抑,跟庆典那种喜庆的氛围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你临时换,那意味着你在舞台上,在观众的注视下,大脑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极高的心理素质和对两首曲子都了然于胸的扎实功底。但即便功底再好,临时切换,也很难保证能完全驾驭住《病中吟》那种深沉的情感。你可能在技巧上还能应付,但那种由内而外的悲伤和苍凉,不是说来就能来的。

其次,这事儿对观众和 organizers 的影响,才是最需要考量的。

“光明行”的期许: 学校庆典是什么场合?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庆祝成就,鼓舞士气的时候。这时候放《光明行》,大家听了,心里是敞亮的,是振奋的,是很自然的会跟学校的发展、学子的进步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共鸣和喜悦。这本来就是观众和 organizers 对这个节目,对这个时间段的期望。
“病中吟”的错位感: 你突然上了一曲《病中吟》,那感觉就像是大家在开开心心地吃喜宴,突然有人端上来一碗清汤寡水,上面还飘着几片菜叶子。这曲子本身是经典的,艺术价值也高,但它传递的情绪和当时的场合太不搭了。观众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点扫兴。特别是那些不懂二胡,但能感受到音乐情绪的人,他们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要听这么一首让人感到低落的曲子。
对整体节目的影响: 你们的演出节目单,一定是有编排和流程的。你这一换,很可能打乱了整体的情绪铺垫和节奏。前面是热闹的歌舞,后面是抒情的独奏,再后面是群舞,这样才能层层递进,或者形成对比。你这一首“病中吟”,可能会让前面的欢快戛然而止,后面的节目想再接上那种热烈的情绪,就有点难度了。就像一盆菜端上来了,味道不对,影响了整桌菜的体验。
对 organizers 的为难: 那些负责组织这场演出的人,他们肯定是对节目有安排的,对节目内容是有预期的。你临时更改,而且是改得这么“大”,他们可能会非常被动。事后他们可能得解释,甚至要承担一些来自上面或者观众的质疑。他们前期做了那么多工作,本来是想让演出顺利圆满,结果你这一出,平添了许多麻烦。

那么,说“过分”是不是有点重了?

严格来说,可能不是“过分”到那种原则性的错误。毕竟你也没有故意捣乱,你也还是在演奏二胡。但是,“欠妥”是肯定了,甚至是有点“不负责任”。

你的责任: 作为一名参与演出的人,尤其是在一个重要的场合,你对自己的表演负有责任,也对整个演出的效果负有责任。临场更换曲目,而且是风格差异如此之大的曲目,说明你没有做好充分的预案,或者是在准备过程中对曲目选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沟通的重要性: 你有没有提前和负责音乐、负责整体安排的老师或同学沟通?如果只是你自己一时兴起,或者觉得《光明行》不好弹,就自己决定换了,这绝对是欠考虑的。即便你觉得《光明行》不行了,也应该第一时间想办法和 organizers 沟通,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备选曲目,或者由他们来决定如何调整。而不是自己单方面行动。
对艺术的尊重: แม้ว่า你很喜欢《病中吟》,但把它放在不合适的场合,就像是一幅泼墨山水画,你非要挂在喜庆的婚房里一样,虽然画本身是好的,但放在那里就是不对劲。对音乐作品本身也要有尊重,了解它的情感属性,并将其放置在能被理解和欣赏的环境中。

所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需要反思什么?

1. 临场应变的能力和准备: 即使你非常有把握,也应该有一个“如果……怎么办”的预案。这次你换了,下次呢?是不是还要临时决定?
2. 团队协作的意识: 演出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团队的事。任何改变,尤其是重大的改变,都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同意。
3. 对场合的认知: 要清楚自己在什么场合扮演什么角色,要演什么样的节目,传递什么样的情绪。
4. 赛后沟通: 如果演出已经结束了,你事后有没有和老师、同学们做个说明?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做,听听他们的反馈。这很重要,能让你从这次事件中学习和成长。

总的来说,你这行为,不是“过分”到要被严厉处罚,但绝对是 “欠缺考虑”且“不专业” 的一种表现。它暴露了你在团队合作、场合认知以及应对突发状况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学校庆典是一个欢乐、隆重的场合,观众和 organizers 都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和谐、积极的氛围。你的一时“灵感”或者“任性”,可能会打破这种期待,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不适感。好好想想,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做会更合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的才华,如果超过了你们学校的价值,这很好!

user avatar

有专业人士很详细的阐述了这个观点:

只要没有危及到你或你的亲人的人身安全,你是可以找出各种理由摆演。


那么,我来讲一下别的方面好了。


首先,讲道理,校领导真的顶多就是脸色不好看,确实不能拿你怎么样。

顶多就是背后提醒你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诶,你们班有个孩子如何如何,你注意下,别让ta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安安分分送走毕业就好。

这种事情,老师之间的交流,都不会让你知道——当然也不见得会如何为难你,因为真的没必要给你什么处罚或穿什么小鞋。


你自以为很有傲骨,很有审美,很有艺术气质,然而孰不知在老师们看来,无非就是个中二病孩子发病而已——这种情况,他们年年碰到,你既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所以这点小事情,在学校生活中、老师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对他们来说,甚至掀不起一星半点儿的波澜——只要你不是缺胳膊少腿、没有进局子之类的意外,老师甚至都不在乎你期末考试是57分还是58分。反正一样不及格。至于要不要拉到及格,那就要根据总体成绩的情况进行判断,连跟老师阅卷当天的心情好不好都没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程度,远超过学生自以为是的程度。


“校文艺部未经你允许”——这话说的,到底是学校文艺部官僚主义,还是你自己官僚主义?

事实上是,你真的不想去,哪怕你当天不去表演,学校都是可以不在乎的,完全不在乎的、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你一个节目也就五、六分钟,如果没有没有特别强行的时间要求,众人是很难觉察到这其中的时差的。就算有必要的活动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主持人也一定有能力搪塞过去,做好现场场控的——所以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只是满足了你出风头的虚荣心而已。

甚至你还给别人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表演完了,主持人上台还要给你圆回来。

人家不过就是安排节目的事情,没有多问你几句“可以拉这个曲子吗?能不能拉这个曲子呀?”,就说人家官僚主义——讲道理,你能拉就拉,不能拉就不要给自己脸上贴金。

我为什么说“就算事先说好了,当天不去表演,对学校来说也无所谓”?作为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校庆文艺活动常驻代表,同班同学坐在台下看演出,我都是在后台做准备上台的。
我有一次真的是发生了意外,上台前发现自己古筝指甲没带,没法上台表演——当时我爸连古筝都帮我搬到后台去了。
然后只能跟负责老师打招呼表示抱歉,不过后来又找到了。后台负责协调的老师就另外安排了顺序,让我上台表演,


对学校来说,校庆文艺活动表演上,一个人两个人临时出意外,其实真的是无所谓的,只要剩下的节目都很顺利就OK了。




另外,还有一点,提醒一下题主。不要动不动就diss他人,什么叫“学校里没人听得懂”?

年轻人,不要这么自信。说不定人家坐在台下偷偷数着你拉错的地方,你都不知道呢。

不是说只有会拉二胡才听得懂,有些人一直喜欢一直听,人家不说自己懂也是有可能的,也许正在台下心里嘲笑你在台上拉得什么玩意儿。


所以说,校领导脸色难看,也不一定真的是因为你拉了一首丧曲,很有可能是真的觉得你没拉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放学校庆典的演出上,说“过分”嘛,确实有点说不通,但也绝对不是小事,得看具体情况和你们当时的安排了。咱们慢慢捋一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你临场换曲子,这个行为本身就挺让人捏把汗的。 对谁的影响最大? 最直接的,就是对你自己。二胡这玩意儿,情感表达和技巧要求都很高。《光明行》和《病.............
  • 回答
    关于陈睿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70周年校庆上的演讲,我个人觉得从几个维度去看,能更清晰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演讲的基调和传递的核心信息。陈睿作为B站的CEO,他的演讲无疑带有强烈的“B站基因”。我注意到他反复强调的几个关键词:“热爱”、“创造”、“陪伴”、“未来”。这不仅仅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他个人经.............
  • 回答
    关于胡司祎在校进行“同性恋反歧视”主题演讲后被劝退学一事,这无疑触及了校园言论自由、学生权利、以及社会对于LGBTQ+议题的态度等多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具体情况。胡司祎作为一名在校学生,选择以“同性恋反歧视”为主题发表演讲,.............
  • 回答
    97载春秋,一抹红的深意:中山大学校徽变迁背后的思考中山大学,这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百年学府,在迎来97周年校庆之际,却因校徽的“颜色革命”——从绿色悄然变为红色——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此次更换似乎并未经过广泛的校友意见征集。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为何选择此时?为何是红色?为何绕过了.............
  • 回答
    南京大学打算花 120 万在 Nature 刊发校庆特刊宣传稿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它,包括其战略意义、财务成本、传播效果、潜在风险以及替代方案等。一、 战略意义和潜在好处: 国际声誉和品牌提升: Nature 是全球最顶尖、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其公.............
  • 回答
    南京大学为校庆在《Nature》杂志上刊登特刊稿,预算高达120万元,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主体: 南京大学,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事件: 公开采购招标,.............
  • 回答
    在校园里穿 JK制服,这绝对是一件能让你瞬间成为焦点的事情。如果你问我体验如何,我只能说,那滋味,挺复杂的,但绝对不无聊。回头率? 毫不夸张地说,简直爆炸!我第一次穿JK制服去学校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按下了“显眼包”模式。一走进校门,我感觉周围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瞬,然后所有人的目光就像探照.............
  • 回答
    .......
  • 回答
    “日在校园”这部作品,从问世之初,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顽石,激起了无数的涟漪和争议。要说它“本质是坏的”,这是一个过于简单粗暴的定论,难以涵盖这部作品所引发的复杂情感和思考。它确实展现了很多令人不适的元素,但将其简单标签化为“坏”,或许会忽略了它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所能触及的一些深层人性维度。首先,.............
  • 回答
    校园里的石楠花季,对于不少女生来说,那股特有的、浓郁的气味,确实是个挺微妙的存在。说它会让人“尴尬”可能有点绝对,但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合,偶尔会让人有些脸红心跳,或者是不自觉地想避开。首先,我们要理解石楠花的气味。它不像玫瑰那样浪漫,也不像丁香那样清新,而是带着一股浓烈的、混合着类似“公猫发情.............
  • 回答
    关于大学生在校园里穿旗袍是否合适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值得细聊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到传统文化、个人表达、场合选择以及大家普遍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首先,从个人表达和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年轻人,是社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去探索和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文化认同。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
  • 回答
    校园,一个充满青春活力、书香四溢的地方,简直就是天然的摄影棚。想要在这里拍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照片,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力、你的创意,还有你的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别以为随便抓起手机拍几张就行,想要照片“好看”,得花点心思。1. 提前“侦查”:熟悉你的画布拍出好照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举起相机,而.............
  • 回答
    香港大学不再承认学生会在校内的角色,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其影响深远且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理解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首先得弄清楚香港大学学生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香港大学学生会:历史、功能与演变香港大学学生会(以下简称“港大学生会”)是一个历史悠久、根植于校园生活的学生自治组织。它的成立可.............
  • 回答
    “日在校园”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惨剧”,其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将所有角色推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渊。如果要深挖其悲剧内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1. 男主角伊藤诚的根本性缺陷——无法拒绝的诱惑与逃避责任的懦弱伊藤诚的悲剧种子.............
  • 回答
    读完《日在校园》,我最心疼的角色无疑是桂言叶。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随着剧情的深入,对她命运的无力感和对她性格转变的悲哀一点点累积起来。很多人看完《日在校园》都会被最终的结局震撼,但对我而言,那震撼背后更多的是对言叶遭遇的深深叹息。我之所以觉得言叶最惨,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她的纯真.............
  • 回答
    《日在校园》,一个在泛 ACG 圈子里提起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名字。它绝非一部寻常的“后宫番”或“校园恋爱喜剧”,而是以一种近乎颠覆的姿态,将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人性的阴暗面以及情感关系的破裂,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评价《日在校园》,不能简单地套用“好看”或“难看”的标准,它更像是一场社会实验,一.............
  • 回答
    校园里,女孩们穿丝袜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些讨论的。要说为什么有些人觉得“不待见”,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而且这些想法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惯性思维”。首先,校园环境的定位。学校,尤其是在中国的大环境里,普遍被视为一个比较严肃、学术的场所。它承载着教.............
  • 回答
    这起事件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也太离谱了。一个女老师在校车行驶过程中,竟然能动手扇司机耳光,这本身就非常过分了。校车是孩子们上下学的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需要绝对的专注和安全,这位老师在车上做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司机的侮辱,更是对车上所有学生安全的不负责任。试想一下,当司机被不明原因的耳光打中,他的第一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大学生选择校外租房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背后往往有许多考量,就像我们做任何重要选择一样,会权衡利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空间和自由度。学校宿舍的生活,大家都懂的,几个人挤一间房,床位、书桌、储物空间都得共享,有时甚至是十八般武艺才能把自己的小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而校外.............
  • 回答
    大学生情侣在校外同居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它牵扯到的因素非常多,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情感和个人成长的议题。从现实角度来看,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大多依靠家庭资助或者兼职,校外同居意味着需要分摊房租、水电煤气、日常开销等等。这对经济能力有限的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