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时间晶体?太阳系是时间晶体吗?

回答
时间晶体,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概念,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要理解时间晶体,我们得先从它的近亲——空间晶体——聊起。

空间晶体:规则的重复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块玻璃。透过显微镜你会发现,玻璃中的原子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以一种非常有规律的方式排列着。它们就像积木一样,以特定的图案反复出现,形成一个三维的网络结构。这种在空间上具有周期性重复结构的物质,就叫做空间晶体。我们熟悉的食盐、钻石、雪花,它们的原子结构都具备这种空间上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不是随便哪里的原子都一样,而是在特定的“格点”上才出现原子。

时间晶体:规则的重复,这一次是在时间里!

时间晶体则将这种“规律的重复”概念延伸到了时间维度。简单来说,时间晶体是一种能够在不消耗能量的情况下,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周期性重复的物质。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直觉?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任何周期性的运动都需要能量的驱动,比如钟表的摆动需要电池或发条提供能量。而时间晶体之所以特别,就在于它可以在基态(最低能量状态)下就表现出这种时间上的周期性。

科学家们一开始认为时间晶体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总是趋向于能量最低、最混乱的状态,也就是熵增。而时间晶体似乎在最低能量状态下还能维持某种“有序”的振动,这听起来就像是无中生有。

然而,研究表明,时间晶体并不是在“凭空振动”,而是通过一种叫做非平衡态的机制来实现的。在非平衡态下,系统可以表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性。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发现,在施加一个周期性的外部驱动(比如一个激光脉冲序列)后,系统中的粒子能够以两倍于驱动频率的周期进行振动。这意味着,即使驱动信号以每秒100次的频率出现,时间晶体内部的粒子却可能以每秒50次的频率表现出某种同步的“跳跃”或状态变化。这种状态变化虽然不消耗外部驱动的能量,但系统本身也并非处于绝对的基态,它是在与外部驱动的相互作用中维持着一种特殊的、非平衡态的周期性。

你可以把驱动信号想象成一个摇摆的节拍器,而时间晶体就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舞者。节拍器每响一下,这个舞者就会做一次动作,但这个舞者会非常“懒”,它两次动作之间隔的时间,却是节拍器两次响动间隔的两倍。即使你把节拍器关掉,它也会保持这种两倍于节拍器频率的“慢动作”。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驱动”是必须的,但一旦进入这种“慢动作”状态,它就能够维持下去,并且这种维持所需的能量消耗远小于其他振动系统。

太阳系是时间晶体吗?

答案是:不是。

虽然太阳系充满了周期性的运动,比如行星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时间晶体。原因如下:

1. 能量消耗与驱动: 太阳系中的所有周期性运动,归根结底都源于引力。行星绕太阳公转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它们获得了初始的动能,并且在引力的作用下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自然”,但它是系统内能量和动量守恒的结果,而不是像时间晶体那样在外部周期性驱动下,以其自身固有属性表现出的时间周期性。更重要的是,太阳系的运动并非在“最低能量状态”下维持的,整个系统处于一个不断演化的状态中。
2. 并非基态周期性: 时间晶体的核心特征是在基态(或接近基态的非平衡态)下展现出非驱动频率的周期性。太阳系的运动是受引力主导的宏观力学运动,与物质的量子相变、非平衡态动力学等时间晶体的形成机制完全不同。
3. 结构与物质属性: 时间晶体是一种物质的量子相,它指的是物质在微观层面(原子、电子等)表现出的集体行为。太阳系是一个由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组成的宏观系统,其组成和运动规律遵循的是经典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与构成时间晶体的微观量子效应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

总结来说:

时间晶体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展现周期性重复的特殊物质相,它能够在不消耗外部驱动能量(或消耗极少)的情况下,以低于驱动频率的周期进行状态变化。而太阳系虽然有丰富的周期性运动,但这些运动是宏观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经典力学表现,与时间晶体的微观量子性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研究时间晶体非常有意义,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物质相位的传统理解,并且可能在量子计算、精密测量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应用。但目前我们所知的太阳系,依旧是我们熟悉的、在引力作用下有序运行的宏观宇宙系统,它不是一个时间晶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晶体这个名字听起来容易让人联想到《信条》、《回到未来》这些操纵时间的科幻大片。然而实际上,时间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相。众所周知,空间晶体(也就是通常意义的晶体)中原子排列成空间中的周期性结构,这样的结构破缺了空间本来具有的连续平移对称性。朗道相变范式下,对称性破缺 = 新物相,晶体因此被归类为与液体或气体截然不同的一种物态。

我们知道,宇宙有三个空间维和一个时间维,那么类似的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在时间维度上呢?乍看起来,前后两个问题完全类似,物质在时间上形成周期性结构,就构成了所谓的“时间晶体”。但实际上,两者有一个重要区别:空间晶体是热力学平衡态下的物态,如果在绝对零度下,指的就是系统的基态。可是在量子力学中,具有确定能量的基态,一定保持着时间上的平移对称性,这就排除了基态存在时间晶体的可能 。

既然孤立系统的基态不存在时间晶体,科学家们于是将目光转向非孤立系统 —— 与外界存在相互作用,哈密顿量中显含时间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实际非常常见,例如经典力学中由外力驱动的弹簧振子就是一个非孤立系统。由于非孤立系统与外界存在能量交换,系统一般而言并没有具有确定能量的定态。但是同样类比于经典力学中振子的受迫振动,经过足够长时间,系统将会达到和驱动力具有相同频率的稳态,这样的稳态对应到量子力学中称为 Floquet 态

那么,具有时间周期性的 Floquet 态,是不是就是我们寻找的“时间晶体”呢?其实并不完全是。类比于空间晶体,晶体的周期性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周期性外势场作用下的结果,对应地,时间晶体应该也需要自发地形成和驱动周期不同的时间周期。然而,由于时间晶体必须在一定的外场驱动下形成,时间晶体的周期不能是任意的,而应该是驱动周期的整数倍 ,为了明确起见,人们把这样的时间晶体称作“离散时间晶体”(Discrete Time Crystals,DTC)。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Floquet 态的周期与驱动周期相同,而 DTC 的周期与驱动周期不同,因此, DTC 并非 Floquet 态,而是多个 Floquet 态的线性组合,并且,这样的线性组合在微扰下更为稳定。为了理解这点,我们可以把 Floquet 态想象成薛定谔猫半死不活的叠加态,而 DTC 则是死或者活的状态,显然后者在外界的观测下更为稳定 。因此,在实验中观测到的不是 Floquet 态,而是 DTC 相。

不过,时间晶体也绝非罕见,如今,大量系统中都观测到了 DTC 相的存在。例如2018年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在一种常见的晶体 —— 磷酸二氢铵中观测到了 DTC 相 。他们施加磁场使晶体中磷原子的原子核发生核磁共振,并通过测量系统的磁矩发现了周期为驱动周期两倍的 DTC 相。

参考文献:

[1] 事实上,Frank Wilczek在2012年最初提出的时间晶体就是在基态自发破缺时间平移对称性的,这个错误在2013年被Patrick Bruno所纠正。

(原始文献:Impossibility of Spontaneously Rotating Time Crystals: A No-Go Theorem, Patrick Bruno, DOI: 10.1103/PhysRevLett.111.070402)

[2] 和经典力学中稳态的区别在于,Floquet态经过一个周期后可以相差一个任意的相位因子。

[3] 确切地说,驱动的外场不一定是正弦形式的,但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傅里叶分量的线性组合,这里的驱动周期指的是某一傅里叶分量的周期。

[4] 观测下的稳定性其实来源于大量粒子之间的关联,由于“死”或者“活”两个状态和猫体内每个原子相关,只需要观测极少数原子的状态就可以使猫坍缩到确定的“死”或“活”状态。

[5] 原始文献:31P NMR study of discrete time-crystalline signatures in an ordered crystal of ammon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Jared Rovny et al. , DOI:10.1103/PhysRevB.97.18430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