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技术同样来自BioNTech,为什么在国内复星和辉瑞疫苗知名度天壤之别?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国内公众对于复星和辉瑞疫苗之间认知度的巨大差异。虽然它们的技术都源自BioNTech,但造成这种“天壤之别”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而且这其中夹杂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技术本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复星”和“辉瑞”本身并不是疫苗的生产商,而是疫苗在特定区域的合作推广方。 准确来说,是BioNTech与辉瑞(Pfizer)合作开发了mRNA新冠疫苗,而复星医药(Fosun Pharma)则获得了BioNTech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独家授权,共同推进这款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 因此,我们谈论的“复星疫苗”和“辉瑞疫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复星医药与BioNTech合作的mRNA疫苗”和“辉瑞与BioNTech合作的mRNA疫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名度的巨大差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1. 疫苗的“国籍”与早期市场定位:

辉瑞/BioNTech疫苗(Comirnaty): 这款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欧美市场,是最早、最先获得大规模上市批准的mRNA疫苗之一。辉瑞作为一家全球顶级的制药公司,其品牌在全球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当疫情在全球蔓延,疫苗成为各国争相引进的焦点时,辉瑞疫苗凭借其先发优势,迅速进入了包括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市场,并成为这些国家接种策略中的主力军。它被广泛地宣传为“美国/欧洲的疫苗”,这种“国籍”属性在国际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复星/BioNTech疫苗: 尽管技术相同,但复星医药在国内市场的推广策略和市场渗透速度,与辉瑞在全球市场的速度存在差异。由于国内有自主研发的疫苗,并且在疫情初期采取了相对封闭的边境政策,复星/BioNTech疫苗在国内的上市和大规模推广,相比于欧美市场要晚许多。 它的“中国合作方”的身份,在国内公众的认知中,并未能像辉瑞在全球的“先行者”形象那样深入人心。

2. 市场营销与品牌影响力:

辉瑞的全球品牌营销: 辉瑞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其疫苗广告、新闻发布、与各国政府的合作,以及其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引领者”形象,都极大地提升了其品牌的知名度。“辉瑞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
复星的国内市场策略: 复星医药在国内市场,更侧重于其作为“合作伙伴”的角色,以及强调疫苗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然而,与辉瑞在全球范围内的“铺天盖地”式营销相比,复星在国内市场的声量可能相对低调一些。而且,在国内,公众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国产疫苗(如国药、科兴)所占据。

3. 国内自主疫苗的强势存在:

本土情结与国家支持: 在中国,国家对自主研发的疫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积极推动其在国内的接种。国药集团和科兴控股等公司的mRNA疫苗,在宣传上强调了“中国制造”、“中国力量”,并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商业化。这种强大的本土疫苗品牌效应,使得国内公众的注意力和信任度,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了国产疫苗上。
接种便利性与普及度: 国产疫苗在国内的接种渠道更加便捷,覆盖范围更广,更容易获得。在疫情高峰期,公众普遍选择容易获得的疫苗,这进一步巩固了国产疫苗的知名度。

4. 信息传播的“过滤器”效应:

媒体报道侧重点: 国内媒体在报道新冠疫苗时,通常会重点关注国内疫苗的研发进展、接种情况和公众反馈。虽然也会提及国际上的疫苗,但“复星/BioNTech疫苗”的提及频率和深度,很难与“辉瑞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报道量相提并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国内优先”的视角。
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公众获取疫苗信息的主要渠道,如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社区宣传等,往往也侧重于国内相关信息。即使关注国际信息,也可能更容易被“辉瑞疫苗”这一更广为人知的全球性品牌吸引。

5. 疫苗名称的误读与混淆:

“复星疫苗”与“辉瑞疫苗”的称谓: 尽管技术相同,但公众习惯性地将“复星/BioNTech疫苗”称为“复星疫苗”,而将“辉瑞/BioNTech疫苗”称为“辉瑞疫苗”。这种称谓上的区分,虽然是基于合作方的不同,但反而强化了两者是“不同疫苗”的认知,即使它们在技术上是同源的。
对复星角色认知不足: 很多公众可能不清楚复星医药在这个合作中的具体角色,认为它是直接的疫苗供应商,而非技术引进和本土化合作方。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也影响了其品牌塑造。

总结来说,复星医药与辉瑞在BioNTech疫苗推广上的知名度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辉瑞疫苗之所以知名度高,得益于其全球领先的市场推广、广泛的国际应用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在全球疫情初期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并被贴上了“欧美疫苗”的标签,获得了全球性的关注。
而复星/BioNTech疫苗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则是因为国内市场的主流声音被自主研发的疫苗所占据,同时信息传播也存在“国内优先”的特点,复星在国内市场的推广策略和声量也未能达到辉瑞在全球的级别。

最终,即使是同样源自BioNTech的mRNA技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由于合作方、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竞争格局以及公众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不仅仅是疫苗本身的优劣问题,更是市场运作、国家战略和信息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BNT162b1疫苗在中国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了Nature Med上。


首先大家要理清楚几家公司和这个疫苗的关系。这个mRNA疫苗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德国BioNTech手里,美国辉瑞和中国复星则负责疫苗的临床试验开展、各国上市申请等。


按照时间来算,复星跟BioNTech的签约还比辉瑞更早几天,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上市申请和销售都归复星,辉瑞拿到的合同是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国家。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辉瑞/BioNTech疫苗和复星/BioNTech疫苗(复必泰)是同一种疫苗。


有人问为啥复星不一口气把全世界的销售权全签下来,根据小道消息,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复星最早跟BioNTech接触的时候是2020年2月初,当时中国的疫情最严重,所以签中国的总代也算合情合理。新冠疫情后来在全球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出乎了大多数人(包括专业人士)的意料。


第二,复星也不是不想签全世界,是确实没有辉瑞这种能力。医药本身是重监管的一个领域,在国际上市的话,没有很强的government relationship是做不下来的,整个上市过程需要技术和市场的多维运作和协调能力,复星在这方面和辉瑞还是有着巨大差距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实际上辉瑞干的活比复星多很多,这个疫苗生产的关键工艺是靠辉瑞解决的。


作为一种mRNA疫苗,辉瑞疫苗的生产工艺和传统疫苗有很大的区别。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内,辉瑞的工程师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将疫苗的生产周期从一开始的120天压缩到了64天,从而有效提高了疫苗的供应速度。


可能有人觉得两个月也挺长的。那么我们做个对比,一支普通流感疫苗的生产周期,大概需要4~6个月时间。


辉瑞疫苗的生产比较复杂,而且分散在美国(或德国)多个地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 复制DNA

地点: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工厂

时间:17天

这一步结束后,产品将被运到马萨诸塞州

2. DNA→mRNA

地点:马萨诸塞州

时间:16天

这一步结束后,产品将被运到密歇根州

3. 添加LNP(脂质纳米颗粒)

地点:密歇根州

时间:12天

4. 测试并封装

地点:密歇根州

时间:19天

具体每一步做什么,可以看一下图1~图4(图源WSJ,Chrome浏览器翻译,可点击大图)。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第3步,添加LNP,LNP也是目前mRNA疫苗制造中最稀缺的成分。


现在全球的辉瑞疫苗中,辉瑞和BioNTech的产量大概是1:1,两个公司都在扩大自己的合作公司,向传统的制药巨头默沙东、赛诺菲和诺华也加入了辉瑞疫苗的生产当中,预计可以实现今年生产20亿支疫苗的目标。




说完了辉瑞疫苗如何生产出来,我们再说说疫苗本身。


关于Nature这个研究结果我就不展开说了,我觉得现在公布这个研究,值得解析的点不是很多,连真实世界研究都出来大把了,再去看I期研究没啥大意思。就好比林皇现在都称霸欧洲了,你还搁这儿评论他小时候指导C罗踢球的视频。


这边说点别的,就是BNT162b1,有相关了解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它并不是现在广泛使用的BNT162b2(注意看最后一位数字)。


实际上,在BioNTech最早选择出的四种候选疫苗中,除了BNT162b2,还有另外三种分别是BNT162a1、BNT162b1和BNT162c2,这四种候选疫苗的主要区别在于抗原靶点和剂数。

比如BNT162b1设计的抗原靶点是RBD三聚体,而BNT162b2用的则是使用S-2P 技术的S蛋白全长,简单来说,RBD是S蛋白的其中一部分,也是新冠病毒连接宿主细胞的关键部位。

BNT162b1和BNT162b2都通过了早期的临床试验,但最终进入III期临床并成功上市的是BNT162b2。

辉瑞和BioNTech最终放弃BNT162b1的原因有几个。


保护力:两者大体相同。在完整接种疫苗7天后,两个疫苗激发的中和抗体GMT基本一致,达到康复者血清的3.8倍(18~55岁人群)。而在细胞免疫方面,由于使用了更完整的抗原(BNT162b2是S蛋白全长,BNT162b1只是其中一部分),BNT162b2诱导了更强的CD4+和CD8+T细胞反应。

副作用:BNT162b1更大一些,这是后来被放弃的重要原因。在I期临床试验当中,在同样剂量组打完第二针出现发热38~38.9℃,BNT162b1的出现概率分别是75%(中青年组)和33%(老年组),而BNT162b2的出现概率分别是17%和8%。而在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方面,BNT162b2的出现概率也比BNT162b1更低一些。

那么BNT162b2就没有缺点了吗?也不是。还是跟它的抗原有关。使用了更长的抗原(表达S蛋白全长),这也就意味着该mRNA更不稳定,在体内更容易降解,所以BNT162b2的保存温度达到了非常苛刻的零下70℃。


我们再举个栗子,Moderna疫苗。同样使用S蛋白全长的一代目1273,需要零下20℃保存,而正在研发的二代目1283可以在2~8℃的普通冰箱保存,原因就在于二代目采取了缩短的抗原。


虽然保存条件苛刻,但是由于相似的保护力和更小的副作用,辉瑞和BioNTech最终还是选择了BNT162b2。


所以,这也是我个人认为Nature这篇论文意义不大的原因,因为走到最后的并不是BNT162b1这个疫苗,而是最终经历了II/III期临床试验、并在真实世界研究中交出高分答卷的BNT162b2。


期待复必泰在中国大陆的早日上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