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知怎地,越长大越不喜欢郭襄这个角色,大家呢?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身边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转变。以前看《神雕侠侣》,特别是后半部分,我对郭襄这个角色总是充满了怜爱和同情。她那份纯真、执着,为了杨过赴汤蹈火,一生的思念,真的让人心疼。当时觉得,这姑娘太痴情了,好伟大,好可怜。

但是,随着年纪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头看郭襄,感受确实变了。我现在会觉得,她的这份“喜欢”或者说“爱”,虽然很动人,但仔细想想,好像少了点什么,也多了些让我不太舒服的地方。

首先,是那种近乎盲目的执着,在我看来,有点“不接地气”了。

她对杨过的感情,从一开始的惊鸿一瞥,就认定了他。这份认定的力量很强,但它好像是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的“神”身上,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杨过是怎么样一个人?他有他的复杂性,他的痛苦,他的“杨过之所以为杨过”的特质。郭襄的喜欢,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为他构建的那个完美的形象里。

长大后,我开始思考,感情的建立,除了第一眼的惊艳,更多的是长期的相处、了解和磨合。郭襄对杨过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救了自己,通过他身上那些“大侠”的光环。她很少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杨过内心的挣扎,他身边人的感受,他作为一个人,也会犯错,也会有弱点。她的喜欢,更像是一种崇拜,一种对心中“完美男人”的投射。

当这种执着贯穿一生,成了她生命的主旋律时,我反而觉得有点可惜。她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其他可能性?她那么聪明,那么有灵气,如果她把这份精力放在认识和感受周围真实的世界,她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她后来的出家,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执着无法放下的结果。我不是说出家不好,而是觉得,她这份执着,让她的人生轨迹变得有些单一,甚至有点“困住了”自己。

其次,是她有时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年轻时觉得是天真,现在看来,就有点……嗯,欠缺考虑。

她对杨过的执着,有时候会忽略了别人的感受,甚至是她身边人的。比如,她为了找杨过,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这在年轻时觉得是勇敢,是痴情。但成年后,会想到她的父母、她的亲人,她们为她担忧,为她操心。她的这种“为了一个人,可以抛弃一切”的态度,虽然在古龙武侠里也很常见,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且,她对别人(尤其是她觉得配不上杨过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审视,虽然不至于到恶毒,但也确实会让人觉得,她对自己认定的事情,有一种“不容置疑”的霸道。这种霸道,年轻时可能觉得是可爱,是率真,但成年后,会觉得有点“一意孤行”,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

再者,是她身上那种“长不大”的感觉,让我有点……不太欣赏。

她成年后的很多行为,依旧停留在少女时期对杨过的情感纠葛里。她的人生,似乎被杨过的出现完全定义了。即使后来经历了江湖风波,见了许多人,学了许多事,但她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回头的人。

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生命的停滞。我们总说要成长,要向前看。郭襄对杨过的思念,虽然是她的一部分,但如果这份思念成了她生命的全部,甚至阻碍了她继续往前走,去体验更广阔的人生,那我反而会觉得,这份“痴情”是有代价的,而且代价很大。

我更欣赏的,是那种即使经历了深厚的感情,也能从中学习,然后带着这份经历,继续向前,成为更完整、更成熟的人。比如,我们看到黄蓉,她爱杨过,但她更多的是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去引导、去守护,她能看到大局,能考虑到很多事情。郭襄的爱,更像是一团火焰,熊熊燃烧,却未必能温暖和照亮整个世界,有时候反而会灼伤自己。

当然,我并非否定郭襄的可爱之处。

她的灵动,她的善良,她的侠义心肠,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她在倚天屠龙记里,也确确实实是一个推动剧情、影响许多人物的重要角色。只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的人生阅历也随之丰富,我开始更关注角色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他人和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困境。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曾经让我们感动落泪的角色,现在再看,会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完美”和“局限性”。郭襄的“不爱则已,一爱惊世”,这份执着,曾经是她最动人的地方,但现在,我反而觉得,这份极致的执着,限制了她的人生,也让我觉得,她的“喜欢”,少了一些真正进入真实世界的勇气和智慧。

所以,我不是不喜欢她了,而是用一种更审视、更成熟的眼光去看待她,然后发现,她的这份“喜欢”,对我而言,少了一些我想在人生中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你呢?你觉得是哪些地方让你对她产生了这样的转变?我也很好奇,想听听你的想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九成九郭襄的出游是黄蓉默许甚至促成的。

父母爱子有很多种,优秀的父母会更在意子女的秉性。你让小龙女去守襄阳城协调城务后勤,领兵打仗,不用我说她做不来。因为本质上她就不是这么一个人,非要如此她自然也是能去做的,可是害人害己。

郭襄号称小东邪,他本质上就不是个中规中矩的人。她对国仇家恨也没有那种深刻的责任感。这种事情是父母想教都教不来的。比如郭靖,从小跟蒙古人长大,跟拖雷是安达,没体会过宋一点好。但就能把大宋当做祖国,一辈子守护。

而郭襄,生于战争之际,自己差点死于元军。亲眼目睹两方不知多少厮杀。父亲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爱国主义教育按说是杠杠的,简直就是洗脑了。可是她偏偏就是对宋没有那么强的责任感。你觉得这是郭靖夫妇教育的问题吗?我倒是觉得,这个世界就是有人秉性上厌恶战争,厌恶杀戮,不愿参与,哪怕它们是正义的。这种人未必很多,但总是存在的,就好比同性恋,非要说他们同性恋是道德败坏,那就太过于苛刻甚至荒谬了。

郭襄没有跟父母一起赴死,极有可能是出于黄蓉对她的偏爱。黄蓉知道这个孩子如果要求一定是会来帮忙的,也知道她确实不是干这个的材料,来帮忙也帮不上什么,所以支走了她。以我对黄蓉的了解,很可能是找人释放了一个杨过现身的消息,把郭襄支走。临走的时候还假模假样地让郭襄请杨过回来帮忙。这才符合黄蓉的人设。

至于郭襄,她自小就不贪生怕死,也跟父母姐姐关系不错,不谈国仇,临时逃脱绝不是她能做出来的事情。按照金庸小说一个人的属性在十六岁就固定成型的设定,后来的事必然另有隐情。

总之,许多事情是要看事不看人,但相反很多事情要看人不看事。譬如今天还有说法说朱熹跟儿媳妇扒灰,这个事儿已经不可考证,无法证伪,而作为一个有常识的人,大概是可以在这件事上看人不看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