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大家对西班牙的了解那么superficial,好像谈到西班牙,永远只有旅游业和吃拉美殖民历史的老本比如bbva santander这些,很多谈及西班牙的文章分析几乎讨论的也都是这些,虽然这些都没错,但是人家西班牙真的不仅只有这些,其产业非常丰富、被吹上天的旅游业占比经济也就只有12% 意大利也是13% 可很多人说起意大利倒是非常强悍的工业大国,这个逻辑是很诡异的。
我在西班牙长大,每次遇到来西班牙观光的国人 很多人都认为西班牙很漂亮很干净舒服,然后下一句就是 就是靠旅游 欧盟的钱才富裕... 然后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西班牙进入欧盟前一直很穷,没什么工业,卖橄榄油 拿欧盟前为生的国家... 我简直石化了,我真的很好奇为什么大家对西班牙的认知偏差这么大...
西班牙从百年前工业就很发达,豪车军舰相机飞机地铁都没怎么掉过链子,虽然后期发展磕磕碰碰但是人家底子也不是一般的厚啊。
另外,旅游业农业这两个行业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要求非常大,落后国家根本玩不好,发达的新西兰澳洲以色列荷兰西班牙美国都是农业产出大国,但是从业人员却很少,靠的就是机械农业高度工业化的成果,反而东欧印度等国农业效率低的可怜就是工业水平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另外旅游业也是讲效率的,很多国家的旅游业从业人数比例和占比经济的比列都比西班牙高很多,但是人家西班牙人均旅游产出却比人家高n多,就是因为西班牙管理的好 效率高,单人劳动产生率高,基础设施发达。西班牙是游客访问量世界第三,但是旅游收入却是世界第一,旅游竞争力也是常年世界第一,旅游可持续发展也是世界前列。旅游业虽说简单容易,但是玩的好玩的精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国家发展旅游业,但是没过多久环境就污染的严重,管理的不好,然后就玩不下去了,可持续发展很低,就是没有很好的管理系统。
人家西班牙连续这么多年旅游竞争力第一真不是吹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西班牙海滩每年接收那么多游客,但是第二年照样碧海连天,干净的很,西班牙海岸线不是最长的,但是蓝旗海滩却是最多的,而且能持续维持,这是很不容易的,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做到,人家西班牙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也是很强悍的。
另外,西班牙真的不仅靠旅游业为生的,人家颜值高,旅游业的确是景上添花,但是人家也是靠实力吃饭的。西班牙的工业产值和意大利一样都是20%以上,比英国法国还高,而且人家西班牙服务业效率也很高,劳动生产率也是西欧水平。而根据出口结构来看,西班牙出口的门类里,“动、植物油、蜡、油脂”占比仅有1.5%,西班牙货物出口总额3451亿美元,人均出口额7000美元,高于日本,90%以上属于工业品,还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机械装备,航空装备,生物科技,专利等等,当然是发达工业国的出口结构。
西班牙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很高,和日本差不多,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说明其产业高端能截流大部分利润,且国家富裕,zf能大量补贴食品和给予福利,所以人民食品开支低,社会生活成本低,所以可支配收入高。最近由于欧元汇率已经高于日本了。英国比西班牙高20% 荷兰比西班牙高30% 葡萄牙只有西班牙的60% 捷克只有西班牙的一半,匈牙利等国只有西班牙的1/4,东欧葡萄牙和西欧差距大的原因正是因为产业链低端,无法产生高利润行业。平均工资英国也只有比西班牙高出18%(根据两国官方统计局给出的数据属于同一口径下)西班牙的制造业平均工资比意大利还高,西班牙是27000欧元左右,意大利只有25000欧元左右。西班牙的汽车制造业时薪也有30美元,意大利是35,德国是40,比利时50,而葡萄牙波兰只有10美元。西班牙和欧洲被认为非常富裕的国家差距真的没那么大,人均猪头消费量,蔬菜消费量,人均用电量,人均铁路拥有量,人均汽车持有量,人均奔驰拥有量等都是西欧标准,差距不大。就连工作时长也不大,荷兰人每周平均工作30小时,西班牙人36小时,而日本高达50小时。西班牙劳动生产率也是西欧水平。
我想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标准的旅游国,其产业能力非常极端,所以依然很贫穷,如果旅游业能让一个国家走上富裕,那么世界不就大同了吗?
能撑得起西班牙今天的经济和生活水准的正是西班牙的高效率生产力,而这生产率需要高度工业化支撑,支撑西班牙经济的是那3000多亿的高附加值出口,和海外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你可以理解成西班牙老本的利息)
欧洲斯托克指数里面西班牙也是权重第三的国家仅次于德国法国,高于意大利,西班牙同样有非常发达的工业,照样是欧盟第四大经济体和工业国,西班牙怎么说在欧盟里范围里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啊,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甚至都拿西班牙和葡萄牙希腊对比了,西班牙和这些国家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葡萄牙也是靠西班牙大举投资才能有今天的富裕啊,很多产业和西班牙息息相关。
这里有个答案说的很好,西班牙不应该和葡萄牙比,也不应该和任何亚洲国家比,而是和英国比,虽然西班牙肯定不如英国强大,他们都是殖民帝国,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都在世界范围内做出了巨大的影响,西班牙语和英语都是世界最大的两种语言,都有着巨大的海外红利等等。不要杠,我再说一次,西班牙肯定不如英国的(但是论气候的话,那还是比英国强的)但是至少也不应该拿去和韩国这些近几十年崛起的暴发户比。在欧洲的学术界基本没人拿西班牙和韩国比,反而拿波兰捷克等和韩国差不多的新兴国家比比较多。
说到韩国大家都认为人均gdp超过西班牙就是比西班牙富裕了,这是大错特错的。人均gdp看看就行了,各国计算方法不同,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不同,一篮子货币欧元对美元占了40%比重,前几年欧元一直处于弱势,欧元去年开始走强 大概率还是会继续走强,那你说因为汇率的变化提高的gdp对本国的gdp质量有什么影响吗?而且gdp是可以有水分的,韩国把海外产业都算进gdp,还经常重新计算gdp 这就拉高了gdp产值,西班牙却没有诶,反而西班牙有大量的地下经济没有统计 大概有18%-24%,所以你说西班牙和韩国经济数据哪个质量高呢?哪怕西班牙地下经济算进一半都超韩国了。要知道英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比西班牙高18%啊 可英国人均gdp比西班牙高30%以上啊,而英国的地下经济远远小于西班牙,那么按照这个标准,加上西班牙大量的地下经济,西班牙的人均gdp应该在3.5-3.8万美元。 而韩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不如西班牙,财政收入不如西班牙,劳动生产率不如西班牙,科教水平不如西班牙,福利支出等各项指标都不如西班牙,怎么会比西班牙富裕呢?
亚洲国家的经济普遍有水分,连日本也经常重新计算gdp 拉高了gdp 日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西班牙是差不多的,但是人均gdp却是英国法国级别的,而英法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确是比西班牙要高出一截的,所以英法的人均gdp是合理的。而日本有着和英法同样的人均gdp,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不如英法,最近因为欧元升值甚至低于西班牙了,而且日本工作时长要远远大于西班牙 假期也远远不如西班牙 福利也远远不如西班牙,日本可以勉强算是福利国家,但绝对不是高福利国家。那么不是日本的被高估了就是西班牙被低估了,不是吗?
欢迎大家来西班牙观光吧,多去去小城市,乡下地方,观察整个国家的交通通勤状况,看看老城区的规划和设施,你就知道西班牙的发达和富裕不仅体现在数字上了。西班牙的大城市也没啥好看的,你看1900年1940年 1980年巴塞罗那马德里的照片和视频,都和今天的城建差不多,人家百年前就能建造这样的城市了,也从侧面说明了问题。城市变化更多在于内在和细节,韩国百年前是啥样?对了,顺便说一句,在很多西班牙的城市的街上路口会有古风十足的小喷泉水龙头,水是直接可以喝的,那都是18世纪的自来水,直接地下水打上来,西班牙的发展真不是吹的,人家15世纪就是日不落帝国,家底在怎么败,也有底子在。西班牙的精细管理,任何地方都考虑得很人性化,公共设施得到良好的维护,下雨天街道也很干净,所以说看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如何,看细节和乡下就知道了。
很多来过西班牙的人,都对西班牙的环境基建设施赞不绝口,很多人都认为西班牙的环境比意大利要强很多,舒服干净,和荷兰德国等地也没什么差距,属于同一级别的,小城市小农村的交通通勤各方面的设施都非常完善。西班牙人的生活水平,收入,收入/房价比,食品开支 教育开支等都非常合理,都是西欧标准。但是很多人对西班牙的这种发达和富裕都总结为两点:欧盟的钱和旅游....丝毫不提西班牙本身的实力。
那么我想说中东欧等国旅游人口占比,对经济的贡献率比西班牙还大,获得的欧盟转移支付也比西班牙大的多得多,人口还比西班牙少,那么这些国家不是更容易富裕吗?为什么还穷成渣子呢?泰国巴哈马等亚洲中美洲国家也是旅游胜地,人口也比西班牙少,为啥不富裕呢?
归根到底,富裕的国家百年前就富裕,就为富裕打好底子,后续通过不断挺高生产率和科研水平维持。西班牙的工业实力非常强悍,科研水平也很高,都是百年的积累,是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能造飞机航母高端机床的国家。
近百年来,富裕的国家还是那些富裕的国家,除了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逆天改命,几乎都没什么变化。为此,还是要为东亚文化打call 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的确是东亚文明的典范,证明了东亚文明的潜力不亚于西方文明。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我希望先指出题目中的两个错误:
1、“人均GDP高于韩国”,在2015年韩国的人均GDP已经完成了对西班牙的赶超,在随后的两年里保持了这个优势,直到2018年被西班牙小幅反超,但是在2019年和2020年依然重现了对西班牙的优势。接下来几年,我们也许仍有机会看到韩国与西班牙人均产出水平的缠斗。
2、“西班牙人口与韩国差不多”,在2019年韩国的人口为5,170.9万,同期西班牙的人口仅为4,707.0万,这在千万级别国家的人口差距中绝对不能用差不多来形容。再考虑到西班牙(50.60wkm²)是韩国(10.02wkm²)整整5倍的国土面积,两者的人口密度更加难以相提并论。
有鉴于上述问题和误解,我希望将本问题理解为两个问题:
首先,韩国是如何完成对西班牙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赶超的。
其次,为什么韩国的大企业比西班牙要多(至少是在中国人眼中)。
韩国是如何完成对西班牙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赶超的。
这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问题,韩国与西班牙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存在不同的基础。
在二战结束时,尽管有日据时期留下的有限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但总体上朝鲜仍是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对于只占据矿物资源贫瘠的半岛南部的韩国来说,这一情况尤其显著。
在这百废待兴的国家,面对北方朝鲜压迫和美国指导的双重约束,韩国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的制度框架和企业家、工人、军人、农民、官僚等利益集团。到1953年朝战结束,1960年朴正熙发动政变上台,此时朝鲜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比韩国高了50%,为了寻求对内和对“北傀”的合法性,开始急切的寻求经济发展的路径。
西班牙的经济基础要优越的多,依靠着其在二战期间的中立状态,保护了建设成果。以及佛朗哥政府前中期推行的“自给自足”(la autarquía)经济战略,在强政府干预(统制经济)的环境下完成了重建工作,恢复到了战前的经济水平。
但是出于外界的孤立和维护权利的目的,佛朗哥政府继续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由于其国内资源的贫乏、封闭且强调独立性(民族性)的外贸、货币和投资政策、低效下的政府机能,在完成重建之后,随即陷入了低增长的长周期中。战争期间,西班牙尚可以因国内的和平环境聊以自慰,等到战争结束,西班牙因其法西斯政府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孤立,加之国内经济改革的失效,陷入了通货膨胀、公债膨胀和入超的境遇。尽管自1953年以来美国在《马德里条约》的框架下,向西班牙提供了10亿美元以上的援助,但是西班牙经济仍然陷入了僵局。
韩国和西班牙大体都在1960年走向了发展开放经济的道路。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能够推知韩国与西班牙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共同缺点,那就是人口过剩和资源贫乏,这两个国家必须寻求巨额的资本投入来对停滞的经济进行大推动,从而进入新的增长轨道。
因此政府会采取激进的手段来压制人口增长、抑制消费、扩大资本收益率和引入外部资本,最终形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出口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1960年,佛朗哥从旧统制经济的支持者手中夺走了经济大权,转向新自由主义者。他们随后推出了“国家经济稳定计划”,在维持了国家对经济的掌控力的前提下,推行了适度的开放措施。加强了封闭的西班牙经济的对外联系:
这些改革措施在短时间内起到了正向的效果,他们引起的经济事态变化倒逼了改革的深入。尽管在“国家经济稳定计划”期间,西班牙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原有的“自给自足”时期的公共部门仍然尾大不掉,拖累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并且影响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效力。
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当局决定推动更激进的自由化改革。在六十年代中期,政府放弃了继续在市场中充当运动员的意图,改革公共部门,转而实施基于GDP增长率的指导性的经济计划。这些计划成功推动了西班牙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结构转型。
同期的国际形势也很有利,
到1974年,西班牙已经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这个新兴的发达国家很快就遭遇了当头棒喝。
韩国经历了教科书式的经济增长,这个国家的劳动力过剩和资本稀缺比之西班牙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1960年代,韩国的劳动力极其廉价,大量隐性失业人口人口集中在农村中,近乎无限量供应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匮乏的资本存量促使朴正熙政府倾向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韩国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包括直接与间接投资),推行并坚持面向出口的经济增长战略,为生产开辟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不可避免会遇到的资本、外汇、技术、管理等缺口。国内高储蓄率与政府开放、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相结合,在经济领域形成了储蓄、投资和出口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增强了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并对其他国家进行资本输出。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集约化运用,韩国政府通过指导贷款发放、金融制度导向、经济政策引导等方式,在国家推动发展理论的影响下,对有增长潜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特定部门进行积极的干预。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为“选择赢家”(picking winners)和价格扭曲(getting the prices wrong)。在政府的支持下,没有组织起来的小企业迅速被财阀吞并,这增强了韩国经济的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并投入到对出口市场的争夺中去。西班牙可能存在大规模的地下经济,但是韩国经济早就集约化了。——这就是韩国大企业多的原因,正好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就名义GDP而言,在1965-1989年间,韩国取得了超越世界其他非小型经济体同期最高的增长率。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要高于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与地区。 尽管韩国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遭受 1984-1985 年世界危机的沉重打击,遇到困难的出口环境。然而,她在 1980-1990年间仍然保持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率。直至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 1997 年,韩国的实际 GDP 增长率高达4.8%。
紧接着,一场熟悉的风暴就来了。
韩国和西班牙的战后的发展路径有相似之处,两国都创建了自由开放的经济模式,投入到了对出口市场的争夺中。差异在于韩国更具备倾向性,韩国的经济水平更低、政策力度更大、执行更彻底、力量更集约、出口导向更坚定、人口过剩和资本匮乏的问题更严重,这是韩国在低起点对西班牙进行追赶的保证。这些因素和西班牙不坚定的经济政策导致韩国的增长率长期高于西班牙,缩小了与西班牙的差距,但是这不是最终达成超越的原因。这两个经济体在面对危机时推动内部改革时决心的差异,才是关键因素。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推倒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尽管在总产量只下降了4%,但是国际油价还是在当年就在恐慌情绪的助推下翻了一番。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油价继续提升至高点,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直到1985年,油价才回到正常水平。
西班牙的工资水平已经随着上一次石油危机大幅提高,国内开始出现了去工业化的倾向。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周期内——也就是1975-1980年,西班牙工业失去了81万个工作岗位,政治经济体制相似的法国和意大利只分别损失了42万和53万个。由于工资的上涨,西班牙的劳动力不再享有优势,制造业岗位转移去了发展中国家或者劳动力素质更高的领先国家——比如德国的工业就业岗位增加了23万个。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为了保护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繁荣中发展起来的以钢铁和造船为代表的重工业部门,西班牙政府为之提供了税收减免、负利率贷款和关税保护的优惠政策,这虽然避免了石油危机的冲击,也使得这些产业部门对20世纪70年代重工业需求收缩反应迟钝,他们甚至扩张了产能,这进一步拉低了效率和利润率。
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油价再次走高,通胀爆炸;随着工资暴涨和失业率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迅速增多,政府财政开始入不敷出,这一切又再次推高了工业成本。时任西班牙首相费利佩-冈萨雷斯采取了紧缩政策——同时辅以经济改革,来应对这次经济危机。
经济改革总体上是正确的,核心指导思想是通过裁员来提高生产率和盈利能力、裁撤低效和过剩的产业部门、并将投资引入新兴产业部门。这些政策重新奠定了西班牙的增长基础,使得长期利率趋于下降。到1988年OECD[1]说:
By the mid-1980s, the economy had begun to emerge from a prolonged period of stagnation and crisis. The GDP commenced its expansionary growth, rising by 2.3 percent in 1984 and by a high of 4.7 percent in 1987. Meanwhile, industrial output had succeeded in shedding its sluggishness and had embarked on a vigorous cycle of growth. Industrial production grew by 0.9 percent in 1984, by 2.2 percent in 1985, by 3.5 percent in 1986, and by 4.7 percent in 1987. Observers projected that output would somewhat decrease in 1988 and in 1989, but that it would reach growth levels of 3.8 and 3.7 percent, respectively, in these years. Despite a modest decline in the mid-1980s, Spanish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growth continued to be the strongest in Western Europe. Indicating an expanding economy, capital goods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9 percent in 1985, despite a previous decline in 1984.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metal fabri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precision instruments increased from 1.8 percent in 1984 to 4.1 percent in 1985. Nevertheless, production increases in minerals and in chemicals were a minimal 0.2 percent in 1985, compared with 3.3 percent in 1984. Auto assembly output soared, but iron and steel production and shipbuilding experienced sharp declines. Traditional export-oriented activities, such as petroleum refining, and textile, shoe, and leather production were suffering from reduced competitiveness.
80年代中期,西班牙经济开始摆脱停滞和危机, 1984年增长2.3%,1987年达到4.7%的高点。 工业产出成功地摆脱了低迷,开始了一段蓬勃的增长周期。工业生产1984年增长0.9%,1985年增长2.2%,1986年增长3.5%,1987年增长4.7%。 尽管1980年代中期略有下降,西班牙的经济和工业增长仍然是西欧最强劲的。 汽车组装产量飙升,但钢铁生产和造船却大幅下滑。传统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活动,例如石油炼制、纺织、制鞋和皮革生产,都受到竞争力下降的影响。 。随着投资需求的恢复,建筑业估计增长了10%,整体工业增长了4.7%。
看起来西班牙即将走向产业升级的进程——如果一切照旧的话。但是,在1980s-1990s西班牙还发生了一件足以彻底改变其经济环境的事情,那就是向欧洲靠拢。1985年,西班牙正式签署条约加入欧洲共同体,1995年西班牙正式废除货币比索转而使用欧元。前文所述的西班牙工业是依赖关税、贬值和政府产业政策发展起来的,在统一货币和共同市场的情况下,无疑丧失了其部分竞争力,而被法德企业冲的七零八落。
然而,这个外部因素在其他方面起到了正向作用,由于西班牙成为了欧共体的一部分,市场评估其信用水平时会考虑到欧共体的担保,因此市场信心极大提升,利率顺势下滑至欧共体平均水平。这刺激了信贷的扩张,在信贷扩张和旅游业的共同作用下,西班牙经济中的建筑业和服务业部门获得了高速增长。在景气的1997-2007年这十年周期内,建筑业取代旅游业,荣升西班牙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GDP占比10%,就业占比13%。在建筑业的亮丽业绩引领下,西班牙经济全面欣欣向荣,成为欧元区最为亮丽的增长明星。在这十年内,年均增长3.7%。
很美好的一段历程,尽管却是个海市蜃楼。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盟的不协调性迅速展现出来 北欧的“协调市场经济体”(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ies)(包括德国及上述两个地区的欧洲小国)通过了危机的考验,对其由出口推动的平衡增长模式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它们的银行要面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给它们带来的不良贷款问题。西南欧和地中海的“国家影响型市场经济体”( state - influenced market economies)受到了仅次于以英美为代表队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的冲击,其中西班牙作为一个对外经济联系密切的经济体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房地产泡沫毫不令人意外的被戳破了,全国最大实业部门的破产迅速的把整个国家拉入了痛苦的紧缩周期。中左翼政府不得不实施劳动市场改革,用弹性雇佣制来帮助企业压缩成本和降低失业率。
西班牙开始了一个长达7年的衰退进程,而韩国将在这个周期内完成对西班牙的第一次收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的背后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因而需要独力承担强大的冲击。以韩宝、起亚为代表的一批韩国传统大财团纷纷倒闭 ,导致金融机构陷入严重的支付危机。当年11月10日 ,韩元兑美元的比率首次跌破1000韩元大关 ,到12月底韩元贬值幅度高达40% 以上。在这种情况下 ,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IMF)寻求援助 ,并于12月3日获得条件极为苛刻的援助许可。到1998年1月30日 ,韩国倒闭的商业银行已达10家 ,金融、经济形势极为严峻。1998年第一季度 ,韩国每天有将近150家公司倒闭 ,1万名工人失业。1998年韩国GDP年增长率只有-5.8% ,国内需求大幅度萎缩 ,当年7月韩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64.6% 。
1998年2月金大中上台后 ,新政府一方面着手恢复投资者的信心 ,在 IMF、国际重建与发展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总计350亿美元贷款的帮助下,通过降低利率以缓和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压力 ,并开始了贸易、投资、外汇以及资本市场的自由化 ,以稳定外汇市场引进外国投资;另一方面,开始推动经济改革,实施长期性的结构调整政策以校正结构性缺陷 ,以改革求生存。
金大中政府主要推动了四项改革:
最终的政策表现就是 :
1999年8月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韩国企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防止实体企业过度倚重金融业务,韩国政府与财团又达成三条原则:
到1999年6月 ,韩国30家最大财团总共剥离484家企业 ,最大的五家大财团也纷纷将其附属企业出售给外国投资者[3]。 通过改革 ,韩国最大公司附属企业间的债务担保额从1998年4月的26.9兆韩元下降到1999年6月底的7. 7兆韩元 ,五个最大财团的债务资产比从1998年的386%下降到 1999年底的 200% 以下。现代、三星、LG、SK等四大财团的财务结构也有大幅度的改善。有资料表明 ,四大财团的平均债务比在1999年底已经从1998年底的352%下降到173. 9%。1999年 ,四大集团通过出售资产获得12. 2兆韩元现金 ,通过发行新股获得 22. 7兆韩元现金。 结果 ,它们通过自救获得 37. 7兆韩元现金 ,超过预定目标 33兆韩元现金。此外 ,它们还吸引了 843亿美元的外国资本 ,超过预定的 719亿美元的目标[4]。
韩国政府并没有一味地救济所有的大财团,1999年8月26日 ,大宇公司被列入待清理公司的名单 ,从而导致韩国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清算。
韩国政府的这些措施明显比之前西班牙政府的改革措施更加深入。西班牙政府的改革措施完全是建立在应激性反应之上的,只是别动地对经济做出调整着眼于面向眼前的问题,较少对深层次的经济制度进行调整——这也是因为西班牙缺乏改革的力量基础。在加入欧共体之后,经济方面的负面效应完全被来自共同市场的红利所覆盖,更加缺乏改革的动力。
反观韩国的这一轮经济改革实际上是对30余年来形成的社会经济体制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更新改造 ,目的在于使经济具有一个更合理的制度基础。金融部门改革意味着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要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活力 ,需要公司部门遵守全球通行的信贷准则 ,意味着一种有效的监管系统将促进更好的管理和透明度。 企业部门改革意味着韩国企业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将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效率 ,国际竞争力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劳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改革意味着韩国将建立起一种新的、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雇用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 所有这些都表明 ,韩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部门 ,而是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体制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 ,韩国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迥然有别于从朴正熙时代开始的以大企业为中心、以政 - 商- 金融三结合为特征的新型社会经济体制 ,从而将韩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置于一个更为坚实合理的制度基础之上 ,试图让市场经济原则真正成为支配韩国经济发展的惟一原则。
韩国迅速的从危机中走了出来——而西班牙在危机中呆了近十年,并且(尽管是有着中国高速发展的影响)进入了一个长达二十年的高增长周期,挺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并且在分别在2015年和2019年完成了对西班牙的赶超,并且极有可能在未来完成对意大利的赶超。
韩国这套模式,看起来简直完美,除了。。。
韩国发展经济的优势,包括两方面因素,其一是要素层面的比较优势;其二是正确的政策和适当且坚决的改革。这两方面的优势,促进了韩国在“坚定出口导向”道路上的发展进程。
韩国一贯抑制人口增长和消费的政策取向,打击了其在潜在劳动力的数量和消费能力,透支了其发展潜力;
国家与工业财团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在民主化后出现的包括工会和农协在内的高度组织起来的利益集团形成了多强寡头式的竞争格局。而后发的服务业部门,无法有效的组织起来,因而长期处于被倾轧的状态,推进新的改革有多难?参见文在寅。韩国的服务业效率已经降低到了制造业部门的45%,而且由于制度因素和制造业利益集团的阻挠无法依靠改革提高效率。
更致命的是,韩国当前制造业占其经济的比重已经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了,这意味着一旦在不远的将来韩国把提升制造业效率的这条路走到头之后,仍然无法来一场像1997年那样依靠内外部力量支持的改革来清除国内利益集团,并找到提高国内服务业效率的路径的话,停滞是必然的事情。
相比之下,西班牙在人口和经济结构上更加均衡,这为其的未来提供了可能性。如果韩国在未来因高龄少子化和改革失败陷入长期停滞,(西班牙)就存在反超的机会,或者至少韩国难以拉开与西班牙的差距。
众所周知,西班牙是大航海时代的霸主之一,从美洲掠夺来的大量黄金和财富才是今天西班牙繁荣的总基础,至今整个美洲几亿说西班牙语的人口,就是西班牙最大的后盾; 虽然其霸主地位后来被英国取代,19世纪初还是能让拿破仑吃也吃不下,吐也吐不出。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都没有大规模参战,佛朗哥仰仗纳粹德国的力量打赢西班牙内战打败国际纵队,建立独裁统治几十年,还能一直统治到死。
韩国怎么和西班牙比?韩国是1948年在刚刚光复的日据朝鲜半岛南部,在美国占领军的支持下成立的,而之前李氏朝鲜比中日开化都要晚,先是做清朝的保护国,甲午后做日本的保护国,最终被日本吞并,遭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无情掠夺,根本就没有积累多少财富。1960年左右的时候,韩国人均GDP比当时的朝鲜,甚至是中国都要低。
直到高木正雄上台当带统勇后好几年,韩国政府还在以“近代化”为口号,城市里支持财阀搞工业化,农村里搞“新村运动”,大规模出兵越南,获得美国支持。
高木正雄稳坐青瓦台16年,最后让韩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朝鲜不少,创造了“汉江奇迹”。“没有朴总统发展经济,你们现在还能在这里下馆子?”
之后的全斗焕、卢泰愚在经济上继承了高木的大部分路线,使得韩国成功申办奥运会、在电子和半导体产业上足以和日本匹敌,有了跻身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基础,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文民政府以来,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韩国在21世纪初才正式被国际社会认定为发达国家。
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主义的始作俑者之一,和一个尚未实现国土统一的新兴国家去比富裕,这公平吗?
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
这个问题的题目,应该是:一个曾经瓜分世界的帝国,怎么沦落到了与曾经是以农耕为主的小国相提并论的地步,曾经与苏联争霸的、现在的美帝国,未来前景将会如何?
有两个西班牙:
一个是卖沙子玩沙子的西班牙,凭借阳光沙滩海水,老天爷赏饭吃,靠欧洲富国法国德国英国游客和养老客人支撑,靠着养老地产和旅游地产支撑,你去旅游觉得这个西班牙没啥,就是欧洲的三亚,靠全国游客和东北养老客人支撑,你不说瞧不起西班牙吧,至少不会肃然起敬。
另外一个是老牌帝国主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面貌,这个你看不到,因为这些威风,体面,都是在南美市场。
靠着吃南美喝南美,西班牙出了很多世界跨国企业,这些企业在中国没有啥存在感,就拿金融来说桑坦德和BBVA银行,大多数人在中国没感觉,在欧洲也没有感觉,但是在南美这是跟花旗银行一样的存在。
同理,国内大部分人更加觉得葡萄牙没啥,其实,葡萄牙也有南美和非洲红利,历史上的殖民带来了现在的跨国公司的广阔市场空间。
不过,就算是旅游过程中瞧不起西班牙,也要保持起码的敬意吧,西班牙号称是基础设施最发达的欧洲国家,至少高铁发展不错,按照欧洲标准来说!
韩国经济也是卖沙子,把沙子变成芯片,但是这个经济发展模式太苦逼了,生活压力太大了,打工人不能结婚不能生孩子,断子绝孙式的发展。
如果单纯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压力,普通人还是做西班牙人好,穷是穷了点,但是物产丰富,吃喝不愁,白天阳光沙滩,晚上没心没肺的泡吧夜店,花不了几个钱,嗨就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