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论坛「西西河」是如何没落的?

回答
西西河,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界风光无限的论坛,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最终黯淡下去。它的没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过程。要理解它的衰败,需要深入剖析其兴衰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社区生态。

昔日荣光:知识分子与精英的聚集地

西西河的辉煌时期,大概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那个年代,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在这种背景下,西西河凭借其独特的定位,迅速吸引了一批高知群体、专业人士以及对深度讨论有着渴望的用户。

精英化的用户群体: 西西河的用户构成非常鲜明,很多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工程师、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使得论坛上的讨论往往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内容深度远超当时许多娱乐导向的论坛。
严谨的讨论氛围: 早期西西河非常注重学术性和理性辩论。管理员和版主往往由资深用户担任,对内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帖子内容涵盖了科技前沿、学术思想、社会评论、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质量参差不齐,但优质内容层出不穷。
独特的社区文化: 西西河形成了一种“河友”文化。在这里,大家并非仅仅是灌水的网友,更像是志同道合的知识同行。对事物有深入的见解,能够进行有条理、有论据的讨论,成为了在河里获得尊重的重要途径。这种文化也吸引了更多具备相似特质的用户。
高质量的原创内容: 许多专业领域的深度文章、分析报告、甚至是技术教程,都曾是西西河的亮点。这些原创内容为论坛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也奠定了其在中文互联网中的独特地位。

走向衰落的信号:多元化挑战与内部张力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西西河的优势也逐渐变成了其发展的桎梏。

1. 网络环境的剧变与竞争加剧:
门户网站的崛起与内容分发: 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开始发力,它们拥有更强大的资源和更广泛的用户基础,通过聚合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结合,吸引了大量用户。
新兴社交平台的冲击: 博客、播客、后来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提供了更便捷、更即时的信息交流方式。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被极度分散,西西河这种需要沉浸式阅读和讨论的平台,显得“慢”了许多。
知识付费与信息渠道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上付费知识和专业咨询的出现,用户获取深度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西西河赖以生存的“独家”知识优势,也受到了挑战。

2. 用户群体老化与新生代接纳的挑战:
“老河友”的固守: 早期聚集的高知群体,很多随着年龄增长,生活重心发生变化,可能更倾向于线下社交或更为私密的交流。同时,他们形成的讨论习惯和对内容的标准,对新加入用户的吸引力也可能是一种门槛。
“新河友”的融入困难: 年轻一代网民,成长于更加碎片化、娱乐化、即时化的网络环境。他们可能难以适应西西河早期形成的相对严谨、严肃的讨论氛围,也难以理解那些“老河友”之间特有的“梗”和文化。如果新用户无法快速融入,论坛的活力就会受损。

3. 内容管理与治理的困境:
审查与内容控制的压力: 在中国互联网的特殊环境下,所有平台都面临着内容审查的压力。西西河虽然以深度讨论著称,但也无法完全规避敏感话题。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合规性,是其一直面临的难题。过于严苛的管理会扼杀自由讨论,而过于宽松则可能引来监管风险。
“沉默的螺旋”与讨论的僵化: 当一部分用户因为某种原因(如观点不被接受、讨论被淹没)而选择沉默,而另一部分用户则因为其观点更“安全”或更符合主流而活跃时,论坛的讨论就容易陷入僵化。高质量的讨论需要多元观点的碰撞,一旦出现压制或排斥,活跃度自然下降。
管理员团队的稳定性与能力: 一个大型论坛的持续运营,离不开稳定、有能力且有热情管理员团队。如果团队老化、精力不足,或者在管理理念上出现分歧,都可能导致论坛秩序的混乱或活力的衰退。

4. 商业化尝试与社区认同的冲突:
商业化模式的探索: 任何一个平台都需要考虑生存和发展,西西河也不例外。但如何进行商业化,在不损害核心用户体验的前提下获得收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广告位的增加、付费内容的设计,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核心用户的反感,认为“变味了”。
社区认同的稀释: 一旦论坛的商业化程度过高,或者引入了大量与核心用户群体不符的内容或用户,就可能稀释原有的社区认同感。用户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我熟悉的那个西西河了”。

最后的挣扎与黯然退场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西河的用户活跃度逐渐下降,内容的原创性和深度也难以维系。曾经激烈的讨论变得稀疏,新生的优质内容也越来越少。一些核心用户可能转移到其他平台,或者回归线下。

虽然西西河的管理团队可能也曾尝试过各种方法来挽救,比如优化功能、调整版块、举办活动等,但面对整体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用户习惯的迁移,这些努力往往难以扭转乾坤。最终,这个曾经的知识殿堂,就像许多昔日的互联网明星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沉寂。

西西河的没落,并非仅仅是一个论坛的失败,它也折射出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关于内容生态、社区建设、用户选择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值得怀念也值得总结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来发过,结合现在的反对功能再发一遍:

社区大了,必然遭遇一个从精英到大众的质量跌落。当年“西西河”是一个海外华人论坛,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及留学生构成(

@马伯庸

当年也在可为见证),所写文章皆为原创,整个论坛有益有趣,大多讲述海外见闻、历史故事、生活帮助、军事知识等,立场中立平和给人很大教义。

但08年奥运护火事件成为西西河运营的一大分水岭。之前虽然也有一些高人因观点不同逐渐淡出(如温相、冰冷雨天),但君子绝交不出恶言,整个论坛的舆论态度是好的,所有评价都是就事论事,是一种类似于“大家庭”的讨论氛围。

08年西西河卷入护火事件,是因为西西河的“爱国主义立场”,导致西西河做了很多的护火呼吁与组织活动,还做了共和报第一护火现场的报道。

后经国内媒体报道论坛影响力一下子扩大了N倍。“有关部门”大抵看到“民心可用”,默契的解除了对“西西河”的网络封锁(西西河服务器在境外,之前登陆西西河是要翻墙的,这个封锁十分没有道理,我在西西河上并没有多少敏感内容)。

这就产生了一个和如今“知乎”一样的问题——较低水平用户的大量涌入。之前“西西河”影响范围较小,属于精英社区,同时网络封锁也用一种奇特的方式隔绝了较低素质用户的进入,客观上起到了筛选的作用。但在被广泛知晓、并解除封锁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受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当时整个论坛政治倾向偏左。这也可以理解,我还上街发过传单呢。问题是这样一种政治态度吸引了大量持左翼观点的人群。一开始进入的还是水平较高的左翼人士,他们的发言我是佩服的。但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受西西河良好讨论氛围的吸引,大量水平很低的左翼分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刚从乌有之乡网站出来的一些人)开始涌入,这些人别的本事没有,拉帮结派的本事还是不小的。动辄向观点不同者扣帽子,给人扣“屁股派”的帽子。很快将论坛撕裂。

早期的高质量河友纷纷遭到攻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萨苏,凭心而论萨苏的文章不是没有毛病。但是拉帮结派者本就不是抱着讨论的态度而来,言语中讽刺攻击极多。直接导致后来当时最资深的“大牛”萨苏离开西西河。而其起因只不过是萨苏认为蒋介石抗战有功也有雄奇之处,结果被起了“雄奇”的绰号,时不时以此攻击萨苏。萨苏惹不起还躲不起么,于是撤离了论坛。

鉴于论坛乱象,当时西西河的运营者“铁手”出于维护论坛合理秩序的目的,推出了两个错误的功能——“投草”和“举报”。文章及回复如果被投草会遭遇时间不等的禁言惩罚,“举报”则会削减原作者的积分,积分减少后同样无法发言。这个功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人人可以投草,各个可以举报。这就导致最后不是比谁有道理,而是比谁人多,谁组织性更强。如果想整某人的话,短时间大量“投草+举报”可以导致作者直接被长期封禁。

拉帮结派者很快发现了投草的好处,往往集中火力狙击“大牛”,这导致“大牛”连回复反击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心灰意冷,纷纷退出。整个论坛成了宵小们的狂欢场。一开始是“大棋派”(即早期自干五)和“毛左”联合逼走了右翼人士,后来“大旗派”又受到“毛左”嘲讽被逼出西西河,最后倒是最劣的劣币沉积了下来。他们除了鹦鹉学舌,没有任何独到的见解,创造不出任何高质量的文章。

在一段时间中如果你上西西河会发现充斥着“XXX主席高瞻远瞩”"XXX汉奸卖国"等等言论,如发表不同意见统统会被投草击沉。在这种环境下就是观点中立的河友都没法待下去了。

现在的西西河当年的大牛几乎走光,成为了秃鹫吃剩下的尸首。去那里的网友不过是翻翻河泥(观看之前的论坛文章)而已,远不复当年盛况。

这就是当年西西河的故事。

作为当年的经历者,我发现知乎开放注册之后也出现了类似的苗头,结合西西河的故事,我觉得“知乎管理者”需要做一下几件事。

1、一个论坛的高质量作者也就几十人(知乎铺的面比较大可能有上千人),大量用户追看这些作者的高质量产品,才让论坛欣欣向荣。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些作者的写作情绪。对于三零用户,不能开放全部权限,尤其不能开放有很大负面影响的权限。只有观看权和点赞权,不要给他们胡乱发言的机会。

2、那么如何保证新人的成长呢?给他们单独设立“新兵营”只有在“新兵营”获得较多赞同的人才允许进入主站,赋予相应回复权利(这是西西河后来总结的经验,可惜已经晚了)。

3、维持论坛生态平衡,严防论坛政治化派系化。这一点需要网站管理者和用户共同维护,网站管理着要做到的是管好你的删帖人员,不要胡乱删帖。明确删帖、封禁、永封标准,不要莫名其妙的将历史问题判定为【不宜公开的政治问题】

当年西西河是因成员结构变化“自然”变质的,如果知乎网站管理者不明确删帖条件,那就会人为地导致自我审核(阉割)严重,最终网站言论政治正确、水平低下。相关情形可见于

电影审查制度具体是否摧残我国电影工业?为什么?

如果认为1921年后的历史都属敏感,那也请明确说明。

———————————————————————————————————————————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西河,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界风光无限的论坛,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最终黯淡下去。它的没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过程。要理解它的衰败,需要深入剖析其兴衰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社区生态。昔日荣光:知识分子与精英的聚集地西西河的辉煌时期,大概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那个年代,中国互.............
  • 回答
    古脊椎所的学者对邢立达新论文提出质疑,这在学术界并不是孤例,而是科学探索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互怼”现象。这种争鸣,恰恰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回顾学术史,这样的精彩故事数不胜数,它们展现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以及在思想碰撞中催生出的真理之光。达尔文与“老古董”们的较量:进化论的艰难诞生要说学术争.............
  • 回答
    互联网平台对未成年人“擦边球”的行为屡禁不止,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驱动、监管困境和技术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经济利益驱动:流量与变现的诱惑1. 青少年用户是流量高地 未成年人群体活跃于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平台,其注意力易被低龄化内容(如“萌宠”、“二次元”)吸引。.............
  • 回答
    互联网“红海”与智能制造的“蓝海”对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思的现象。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于智能制造这个被普遍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的领域,它们的涉足程度相对较低,或者说没有像在互联网领域那样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
  • 回答
    互联网巨头加速兼并,市场监管是否需要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这涉及到经济效率、创新活力、消费者权益、社会公平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会加速兼并?首先,理解互联网巨头兼并背后的驱动力至关重要: 扩大市场份额和行业主导地位: .............
  • 回答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了全球,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如今渗透到田间地头、家庭日常,互联网为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改变: 一、生产方面的改变:1. 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与精准化: 技术咨询不再是难题: 过去,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主要依赖于农技站、.............
  • 回答
    互联网是否加剧了当代年轻人的焦虑情绪,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两者兼有,且程度深浅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互联网如何加剧年轻人的焦虑情绪:1. 信息过载与比较心理的放大: “向上滑动”的陷阱: .............
  • 回答
    互联网社交产品的运营人员,就像是在一个数字游乐场里辛勤耕耘的园丁。他们需要了解用户的喜好,吸引新的访客,留住老朋友,并确保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多年互联网社交产品运营人员的一些心得,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核心理念:用户至上,数据驱动,持续迭代这是所有社交产品运营人.............
  • 回答
    对于 35~40 岁的互联网一线研发人员来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经验、技术深度、责任感和影响力都达到一个重要的节点。此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绝非仅仅是写代码的能力,而是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的能力集合。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互联网 35~40 岁一线研发人员的核心竞争力: 1.............
  • 回答
    互联网大公司争相布局社区团购,并将其视为掘金点,盯上“卖菜”这门看似不起眼的生意,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绝非仅仅是看到了卖菜本身的利润。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一、 流量红利触顶与新增长点的迫切需求: 传统电商流量瓶颈: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已基本饱和。像淘宝、京东这样的传统电商平台,用.............
  • 回答
    互联网究竟是一种思维还是一种工具?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两者兼具,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作用和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解释:一、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最直观的理解从最基础、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工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
  • 回答
    互联网公司是否需要请明星代言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公司的目标、品牌定位、目标受众、产品特性、市场竞争状况以及预算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明星代言的潜在好处:1.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曝光度: 快速吸引眼球: 明星本身就拥有庞.............
  • 回答
    互联网创业,是否一定要自己会编程之类的专业技能?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很有意义的问题。答案是:不一定非要自己会编程,但具备一定的技术理解能力和对技术趋势的敏感度,对互联网创业的成功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让我详细地阐述一下原因和不同层面的考量:一、 为什么说“不一定非要自己会编程”?1. 分工与协作是核.............
  • 回答
    互联网公司考量“造轮子”(即自己开发某项功能或技术,而不是使用第三方现成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决策过程,涉及到战略、技术、成本、效率、风险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互联网公司通常是如何考量造轮子的:核心考量原则:价值创造与成本效益平衡任何造轮子的决策,最终都回归到一个核心问题:这项“轮子.............
  • 回答
    互联网码农工资的增长确实是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但社会地位的感知却可能与工资增长的幅度并不完全同步,甚至原地踏步。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工资增长的背景与原因: 高需求与稀缺性: 互联网行业是现代经济的引擎之一,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优质的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AI专.............
  • 回答
    互联网员工频频猝死,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近年来社会上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当听到“猝死”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些年轻的面孔,在格子间里,在加班的深夜,在为了一个项目焦头烂额的时候,生命戛然而止。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几个不幸个体的遭遇,更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生态,乃至当下社会一种普遍的压力与焦虑.............
  • 回答
    关于互联网行业“寒冬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句“寒冬”就能概括了。这更像是一个行业在经历高速野蛮生长之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或者说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成熟的阶段。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十几年,互联网行业确实是爆炸式增长。无论是用户数量、商业模式、还是资本市场的追捧,都达到了一个前.............
  • 回答
    要回答“2018 年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是否已经开始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具体地理解“裁员潮”的定义以及当时的市场环境。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 2018 年的互联网行业情况:2018 年对于全球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来说,是一个 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 的年份。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持续.............
  • 回答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选举,而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在这场旋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成为了一场政治战役的主战场,深刻地改变了候选人接触选民的方式、选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本身的传播逻辑。社交媒体:重塑竞选宣传与动员在2016年之前,社交媒体已.............
  • 回答
    互联网里总说的“场景化”,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术语,说白了,就是把我们上网的各种需求和具体情境给拎出来,然后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或产品服务。你想啊,咱们上网又不是为了上网而上网,总得有个由头,有个目的。这个“由头”和“目的”,就是我们的“场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吃火锅,这是一个场景。这时候你打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