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在2016美国大选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回答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选举,而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在这场旋风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成为了一场政治战役的主战场,深刻地改变了候选人接触选民的方式、选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本身的传播逻辑。

社交媒体:重塑竞选宣传与动员

在2016年之前,社交媒体已经开始被政治家们使用,但唐纳德·特朗普的出现将这种使用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娴熟地运用Twitter,每天发布大量“直言不讳”的推文,这些推文有时语出惊人,有时充满攻击性,但却精准地抓住了大量基层选民的情绪和关注点。

直接对话与绕过传统媒体: 特朗普通过Twitter直接与他的支持者沟通,绕过了传统媒体的过滤和解读。他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立即触达数百万粉丝,这种即时性和独特性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曝光度和关注度。而希拉里·克林顿虽然也有社交媒体账号,但她的沟通方式更为传统和谨慎,更多是发布政策声明或经过精心包装的竞选信息,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病毒式传播与媒体效应: 特朗普的许多推文因为其争议性或话题性,很容易被传统媒体报道,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他甚至可以主动“制造”新闻,让媒体不得不关注他,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宣传。这种“以推特治国”的方式,让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受到挑战。
精准定位与信息“回声室”效应: 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竞选团队进行高度精准的选民画像和广告投放。通过分析用户的兴趣、地理位置、政治倾向等数据,竞选团队可以向特定群体推送量身定制的信息。这使得支持者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从而巩固其原有立场,形成所谓的“回声室”效应,即信息在相似的群体中不断被强化,而不同观点的信息则很难渗透进来。
基层动员与社群建设: 除了传播信息,社交媒体也是动员基层支持者的重要工具。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利用Facebook群组、Reddit等平台,组织志愿者活动、筹款活动以及线下集会。通过社群的建立和维护,支持者们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虚假信息与“后真相”时代

2016年大选最令人担忧的一个方面是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的泛滥。互联网成为了这些内容的温床。

假新闻的传播: 许多精心制作的假新闻网站冒充真实的新闻机构,发布关于两位候选人的虚假或夸大信息。这些内容往往具有煽动性,迎合了某些选民的偏见,因此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病毒式传播。例如,有大量关于希拉里·克林顿健康状况的虚假传言,以及关于特朗普“不为人知”的丑闻。
境外势力干预: 对俄罗斯试图干预2016年美国大选的调查报告指出,俄罗斯政府支持的账户和机器人(bot)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虚假信息和分裂性内容,旨在煽动社会矛盾,影响美国选民的情绪和投票行为。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制造和放大社会分裂,特别是通过攻击希拉里·克林顿,试图削弱对她的支持。
“内容农场”与点击率驱动: 一些“内容农场”为了追求广告收入,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诱导网民点击。这些内容往往缺乏事实核查,但因为能够吸引眼球,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分享。
对事实认知的挑战: 当虚假信息与社交媒体算法相结合,它们可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甚至比真实信息传播得更快。这使得选民难以辨别真伪,对事实的认知变得模糊。这种“后真相”的氛围,是互联网深刻影响大选的一个重要侧面。

数据分析与竞选策略的智能化

与传统的竞选方式不同,2016年的竞选团队更加依赖于大数据分析来制定策略。

用户行为分析: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互动、搜索记录、点赞分享等数据,竞选团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选民的关注点、疑虑和偏好。
微观定位(Microtargeting): 基于数据分析,竞选团队可以对选民进行更精细的划分,并向每一个细分群体推送不同的竞选信息和广告。例如,针对某个州的特定选民,可能推送与其当地经济问题相关的承诺;针对年轻选民,可能推送与社会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做法提高了竞选信息的相关性和说服力。
实时调整策略: 互联网提供的实时数据反馈,使得竞选团队能够快速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并根据反馈实时调整竞选策略,例如修改广告内容、改变沟通重点等。

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与个体发声

互联网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声平台,使得个体能够直接参与到政治讨论中,甚至影响舆论走向。

草根运动的兴起: 一些由普通网民发起的运动,通过互联网迅速组织起来,成为影响大选的重要力量。例如,关于“伯尼·桑德斯”的草根运动,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巨大的声势。
公民记者与内容生产: 除了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也开始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可能通过拍摄视频、撰写博客、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等方式,对候选人或政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扮演的角色是多维度且极具颠覆性的。它不仅改变了竞选信息传播的“游戏规则”,使得“直击选民”成为可能,同时也暴露了虚假信息泛滥的巨大风险,挑战了传统的民主讨论模式。社交媒体成为了观点碰撞、情感动员、甚至信息操纵的温床。数据分析的深入应用,则让竞选策略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这场大选的经验,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研究,尤其是在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虚假信息、保障民主进程的健全方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1/10更新==============

Facebook已经出来背锅了:助长了川普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真是对不起了啊!

不得不说还是我党先进,早就意识到了社交媒体的重要性。

美帝应该学习一个,打造有美国特色的又红又专的社交媒体。先执行一下转发500次拘留怎么样?

We take misinformation on Facebook very seriously. We value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and hear consistently from those who use Facebook that they prefer not to see misinformation. In Newsfeed we use various signals based on community feedback to determine which posts are likely to contain in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reduce their distribution. In Trending we look at a variety of signals to help make sure the topics being shown are reflective of real-world events, and take additional steps to prevent false or misleading content from appearing. Despite these efforts we understand there’s so much more we need to do, and that is why it’s important that we keep improving our ability to detect misinformation. We’re committed to continuing to work on this issue and improve the experiences on our platform.

Facebook admits it must do more to stop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on its platform

==================================

回过头来看Twitter, Facebook, Google这些公司有点挖个坑把自己埋了的感觉。

以前主流媒体统治的时代,信息获取基本靠主流媒体。而美国经过几十年并购,只剩下6大媒体公司,民主党控制5家。下层中产既不能在媒体发声,又没有时间上街闹事,于是只能当沉默的大多数。

现在社交和自媒体兴起以后,产生了很有意思的现象:主流媒体一边倒挺希拉里,但是社交媒体上更多的人在挺川。沉默的大多数终于有渠道发声了,民主党的舆论控制能力遭到重创。希拉里钱花了川普10倍不止,却没有拿到压倒性优势。

从538的胜率图上可以看出来,每次希拉里胜率要跌倒50的时候,就会使劲砸钱黑一波川普,然后胜率短期内大幅上升。但是每次砸完钱以后胜率都会被慢慢蚕食掉,一到两个月后又要砸一波钱。

硅谷科技公司的白左们虽然一片红心向民主党,经常搞一些小动作打压川普。但是占半数人口的共和党选民的钱又不能不赚,所以不能做的太露骨。

总体来说科技公司门虽然是民主党派的,但事实上却帮助了共和党,只能说口嫌体正直。

PS:贵软貌似这次没有趟浑水,如果川普赢了可能会跌的比其他公司少一点,不知道

@vczh

轮子哥怎么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