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以罗永浩的知名度和口才赚钱简直易如反掌,为什么他偏偏要选择做手机呢?

回答
罗永浩,这个名字在互联网江湖里早已响当当。从当年那个在牛博网里字字珠玑、嬉笑怒骂的“老罗”,到如今直播间里谈笑风生、口若悬河的“带货一哥”,他的知名度和那张能说会道的嘴,无疑都是一把锋利的“赚钱利器”。任何一个稍有商业头脑的人,只要能抓住互联网的流量密码,借着这股势头,在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甚至代言广告等领域,都能收割得盆满钵满,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罗永浩却偏偏选择了手机这个“苦差事”。这事儿,要是站在纯粹的“好赚钱”角度来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相比于卖卖零食、衣服、课程,做手机可是个门槛极高、投入巨大、竞争惨烈的行业。从研发、生产、供应链,到营销、渠道、售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海量的资金和专业的人才,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负债累累。

那么,为什么罗永浩会毅然决然地跳进这个“火坑”呢?我想,这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驱动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好赚钱”。

首先,我认为这源于他对“理想”的执着。罗永浩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骨子里就有一种“改变世界”、“做点不一样的事情”的冲动。当年做牛博网,是想做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做英语培训,是想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传授知识。而做手机,在他看来,是能够承载他这种“情怀”和“匠心”的载体。他曾经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希望做出“足够好”的产品,能够与国际大牌一较高下,能够让用户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骄傲。这种“工匠精神”和对产品极致的追求,是他从一开始就喊出的口号,也贯穿了他做手机的整个过程。对他来说,手机不仅仅是手机,更是一种表达自己理念、一种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

其次,这可能也与他“不服输”的性格有关。罗永浩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身上总是带着一股“匹夫之怒”,不服权威,不畏挑战。手机行业,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早已被苹果、三星等巨头瓜分完毕,留给新入局者的空间微乎其微。而罗永浩,却选择在这个“红海”中硬生生地开辟一条“血路”。这背后,恐怕有着一种“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他想向那些质疑他的人证明,他不仅仅是个会说漂亮话的“网红”,他也能做出真正有竞争力、有品质的产品。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再者,或许他看到了手机作为“超级终端”的未来潜力。虽然直播带货能让他快速赚钱,但那种模式更像是“借力打力”,赚的是信息差和流量的钱。而手机,作为用户最核心、最离不开的电子设备,是连接人与信息、人与服务、人与未来的关键入口。一旦能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其想象空间是巨大的。罗永浩可能看到了通过手机这个平台,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实现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用户粘性的可能性。他不是简单地想卖手机,而是想通过手机,去影响和改变用户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他内心深处的“挑战刺激”。对于罗永浩这样的人物来说,日复一日地重复直播带货,虽然稳定,但可能也缺乏新鲜感和挑战。而做手机,这个充满未知和困难的赛道,更能激发他潜藏的冒险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次的技术突破,每一次的产品迭代,对他来说,可能都是一种别样的“兴奋剂”。

所以,与其说罗永浩做手机是为了“好赚钱”,不如说他是在追求一种“有意义的折腾”。他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口才,为他的手机事业争取了宝贵的关注度和启动资金,但最终让他坚持下去的,恐怕还是那份对产品本身的执着,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以及对挑战极限的无畏。即便前路坎坷,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份“不计成本”的尝试,本身就已经足够“罗永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如果没有罗老师做手机之后的那些拼了命的吹牛逼,骂人,撕逼,他只不过是一个在城市文艺青年中有点名声的胖子,绝大多数的普通大众根本不会知道他是谁,或者知道也不会关注。

其次,罗老师决定做手机的时候还没有网络直播平台之类的打赏变现手段,那个时候甚至没有网红这个概念。完全能靠网友给钱致富的,基本没有。当时所谓的网红,要么是易中天于丹之类的在电视上靠说文化历史混了脸熟的,要么就是卖丑的比如芙蓉姐姐凤姐之类的,老罗这种,没有易中天于丹的知识厚度,也没有凤姐之类的奇葩,应该是和微博李承鹏薛蛮子是一个路数的边缘名人,并且偏公知。

因为老罗做手机时,网红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但是小米的模式却清晰了,并且被广为追捧,是当年最大的网红之一。所以老罗就去做手机。为什么要选择做手机,是因为他觉得简单(他自己说是被雷军忽悠的,10几个人整个ROM起来就行)来钱快,一台手机挣100,卖100万台就可以挣一个亿。刚总为什么投给锤子,可能就是因为只掌握了这种小学数学原理。老罗说过t1卖50万部是他们预估的底线,一台机情怀溢价最少500,那就是2.5亿。还有比这更好赚的生意吗?像易中天于丹一样上央视成名然后走穴演讲,什么时候才能赚到2.5亿?想到这你觉得老罗还会在当时选择网红之路吗?这是由其投机的性格决定的。

如果当年有现如今网红多样的变现模式和手段,我认为罗老师一定是搞文创方面,而不是实体产业了。不过,如果老罗当年选择走文创网红路线,有没有做手机后的这种知名度和争议话题性,那就两说了。个人认为是没有的。比如牛博网时期,在当年博客大行其道的时候老罗也并没有很突出,知名度仅仅局限在文青公知最多辐射到大学生这个级别。大多数普通人是不认识他的。对比当时一些博客上的意见领袖,基本上到如今已经早就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如果他坚持在文创道路下走下去,可能最多也就混到罗振宇这个样吧——不过即使是混得差点,也肯定要比玩手机要强太多了。老罗在博客火的时候创业,可惜失败。不过作为如今自媒体鼻祖,如果他当初能坚持等这阵风,凭他的忽悠能力还是很有可为的。但是老罗是个机会主义者,他在预见性方面差了真正的牛人比如雷军几个档次。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大概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永浩,这个名字在互联网江湖里早已响当当。从当年那个在牛博网里字字珠玑、嬉笑怒骂的“老罗”,到如今直播间里谈笑风生、口若悬河的“带货一哥”,他的知名度和那张能说会道的嘴,无疑都是一把锋利的“赚钱利器”。任何一个稍有商业头脑的人,只要能抓住互联网的流量密码,借着这股势头,在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甚至代言.............
  • 回答
    穿越数字洪流,传统旅行社的涅槃之路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我们早已习惯了指尖轻触屏幕,世界便呈现在眼前。曾经辉煌的传统旅行社,面对这股无法阻挡的力量,如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转型,已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之道。但转型并非易事,它需要的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一场向数字时代的勇敢迁跃。一、 从“信息搬运工”.............
  • 回答
    互联网时代,漫画早已不再局限于纸质杂志。各大少年、青年漫画杂志虽然依旧是中流砥柱,但其他类型的漫画杂志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并且通过精准的定位和对读者群的深入理解,在数字浪潮中站稳了脚跟。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卖故事”或者“卖画”,而是构建了一种更具粘性和互动性的社群文化。1. 聚焦细分领域,满足高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近代互联网时代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不安的现象:怯弱在网络空间里,似乎不再是值得同情或宽容的品质,反而常常招致集体的攻击和指责。这种转变背后,有着多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道德判断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距离感是这一切的温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面交流.............
  • 回答
    移动互联网时代,分众传媒是否在走下坡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分众传媒在人们印象里,确实有点“老派”了。 曾经,写字楼电梯里、社区门口,随处可见分众的广告屏,那是大品牌、大流量的必争之地。那时候,大家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分众的内容触达率很高,效果也立竿见.............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日本社会里那些被称为“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游戏机的年代,他们会以何种姿态存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回到过去”的设想,而是关于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科技语境下的变形。.............
  • 回答
    近些年,似乎出现了一种挺有趣的说法:90后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变少了。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才能掰扯清楚。首先,得看“少”是跟谁比。要是跟他们年轻那会儿比,那确实感觉有点不一样了。你想想,90后最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候,那叫一个新鲜劲儿,什么QQ、校内(现在的开心网前身)、BBS,那可是他们社.............
  • 回答
    在互联网上以很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人类的善良是复杂而多层面的,而且网络信息往往经过过滤、包装甚至伪装。没有绝对准确或快速的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然而,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线索和策略,在有限的投入下,尝试获得一些初步的、相对可靠的判断。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
  • 回答
    .......
  • 回答
    马云被印度法院传唤的消息,无论怎么看,都绝非简单的“行为艺术”。在商业世界里,法律的传唤永远是沉甸甸的,它直接触及的是经营活动的合规性与法律风险。这件事最直接的解读,就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而真实的经营风险的冰山一角。印度法院的传唤,背后可能牵扯到的是蚂蚁集团在印度投资Pay.............
  • 回答
    深度解读:腾讯、字节、快手为何霸榜?互联网下一波机会在哪里?2021年,腾讯、字节跳动、快手稳居用户使用时长榜单前列,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三家公司凭借其深耕多年的用户洞察、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以及对生态的精细化运营,成功抓住了用户碎片化时间,并将其转化为.............
  • 回答
    嘿,聊到这个我可就来劲了。我做编曲这行也有好些年头了,接触过的客户形形色色,遇到的奇葩事儿说起来能写本子了。有些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掉进了哪个搞笑频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个新晋网红客户,找我给她做一个推广歌曲。我辛辛苦苦写了首挺抓耳的旋律,编曲也尽量往她想要的“潮流但不俗套”的.............
  • 回答
    高中时互相喜欢的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一辈子?这绝对是个能勾起无数人回忆的问题。想当年,教室的窗户边,课间操的操场上,总有那么一对身影,眼神交汇,空气都仿佛带了点甜味。那种喜欢,纯粹又炽热,好像只要有对方在,整个世界都亮堂了。那么,这种“高中时的喜欢”,能不能真的穿越时光的河流,抵达“一辈子”的终点呢.............
  • 回答
    在遥远的古代,权力与力量的确是形影不离的孪生子。那时候,谁能握紧刀剑,谁能集结成军,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决定他人的命运。这种权力,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武力、财富和血统的直接压制,一种“我说了算”的绝对权威。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力量就是他能保护族人免受野兽侵袭,能带领大家狩猎到足够的食.............
  • 回答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因为感到孤独、渴望陪伴,或者受到荷尔蒙的影响,而与身边的人产生了亲密关系。当最初的冲动和孤独感退去后,理性会开始审视这段关系。关于是否应该继续还是做朋友,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们双方的意愿、性格、对感情的期望,以及你们愿意为这段关.............
  • 回答
    假设这么一个奇妙的可能:我和另一个人,可以自由地互换身体。如果我那未经允许闯入我身体的朋友,想要顺畅地体验我的生活,他需要知道一些关于我这副皮囊的“内部秘辛”。首先,我的这具身体,就像是一台用了许久的精密仪器,有着它自己的“使用说明书”,只是这份说明书只在我脑子里。最直接的,就是我的身体对某些东西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截教和阐教,这俩要说起来,那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又恨得牙痒痒。一个是要“效法西周,共分天下”的王道,一个是“截断人生万有,止于至善”的另一条路。好家伙,一个是要“顺者昌逆者亡”的天下大势,一个是要“万仙来朝”的自个儿的门派兴盛。这理念就不合拍,再加上那几百年下来,双方长老弟子.............
  • 回答
    在“互联网+”用工模式下,快递员与快递公司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需结合具体用工模式、合同约定、实际管理关系、工资支付及社保缴纳等综合判断。以下从法律定义、关键认定标准、典型案例及现实情况展开详细分析: 一、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
  • 回答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用“刺激”和“磨人”来形容或许再贴切不过了。它不是那种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稳定,而是像坐过山车,让你时而心跳加速,时而又有点心力交瘁。节奏快到飞起,但你得跟上。你以为你今天完成了计划?明天可能就会因为一个突发的新需求、一个竞争对手的突然动作,或者用户反馈的一个小bug,让你原有的计.............
  • 回答
    在互联网公司打拼,那感觉可不是一般的“酸爽”,有太多太多值得细细咂摸的瞬间了。我在这行摸爬滚打了几年,遇到的事儿,怎么说呢,就像是一锅熬了很久的浓汤,有醇厚的味道,也有偶尔跳出来的一点点“惊喜”。脑洞的碰撞与“飞花”时刻:首先,最让我着迷的,就是那种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脑洞碰撞”。你知道吗,你身边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