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古时,权利和力量互相伴随。到什么时候变为权利和责任互相伴随?

回答
在遥远的古代,权力与力量的确是形影不离的孪生子。那时候,谁能握紧刀剑,谁能集结成军,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决定他人的命运。这种权力,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武力、财富和血统的直接压制,一种“我说了算”的绝对权威。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力量就是他能保护族人免受野兽侵袭,能带领大家狩猎到足够的食物,能击退前来抢夺的邻敌。他的权力,就直接体现在他的身体强壮、他的勇猛善战,以及他所拥有的武器和追随者。

这种权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能者居之”的简单逻辑,虽然也存在着一些规矩,但更多的是强者对弱者的支配。权力带来的是随心所欲,是无需解释的命令,是占有和享受的特权。你可以想象那些帝王将相,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挥霍无度,可以随意杀戮,他们的行为似乎很少受到约束,因为他们拥有“力量”作为最根本的后盾。

然而,这种纯粹的“权力即力量”的模式,其实也隐藏着不稳定的种子。一旦力量的源泉枯竭,一旦有更强的力量出现,这种权力就岌岌可危。而且,这种缺乏制约的权力,也很容易走向极端,导致混乱和民不聊生,最终反噬自身。

那么,权利和责任何时开始变得密不可分呢?这并不是一个突兀的转变,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社会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思想转变。

首先,法律和制度的出现与发展是关键一步。

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单靠武力已经不足以维持秩序。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些更稳定、更公平的规则来约束行为,保障生活。从早期的习惯法、部落盟约,到后来的成文法典,法律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权力形式的诞生:制度化的权力。

想象一下,当一个国王不再仅仅依靠自己的勇武,而是开始制定法律,设立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时,他的权力就已经开始与责任挂钩了。他颁布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他需要官吏去执行法律,去收税,去审判,这就需要他承担起“公正执法”、“公平税收”的责任。如果他滥用法律,贪污腐败,那么即使他拥有强大的军队,也会因为失去人民的支持和法律的制约而面临危机。

其次,思想的进步,尤其是关于“人民”和“契约”的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往往将权力视为神授或者天赋的,统治者是天生的,人民是被统治的。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关于人人生而平等、人民拥有主权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比如,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虽然存在局限性(比如排除女性、奴隶),但它已经开始讨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参与政治,拥有投票权,但同时也要承担保卫城邦、服兵役的责任。

再比如,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虽然也存在贫富差距和权力斗争,但其法律体系和对公民权利的强调,已经为权利和责任的结合奠定了基础。罗马公民拥有一定的权利,但同时也必须忠诚于共和国,为共和国服务。

更重要的转折点,可能发生在近现代,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当人们不再接受绝对君主制的统治,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时,权力就被重新定义了。

革命的爆发,本身就是对滥用权力的反抗。人们推翻了那些只享受权力却不承担责任的统治者。
宪法的制定,是对国家权力进行规范和限制的根本性文件。它明确了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也规定了政府的职责(保护人民的权利,提供公共服务)。
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的设计,更是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通过互相制衡来确保权力的行使更加审慎和负责。议会制定法律,有责任保障法律的公正性;政府执行法律,有责任高效地为民众服务;法院审判案件,有责任公平地裁决。

在这样的制度下,掌握权力的人,比如总统、总理、议员,他们的权力是来自选民的委托,而这份委托就伴随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们需要对选民负责,需要接受监督,需要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如果他们未能履行职责,或者滥用权力,就会面临弹劾、下台,甚至法律的制裁。

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变,也是权利与责任伴随的关键。

在古代,人们更多的是作为“臣民”,被统治,被剥削,他们的权利是有限的,但对统治者的义务却是绝对的。而当人们成为“公民”,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比如参与政治、表达自由、受教育的权利,但同时,他们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遵守法律、纳税、服兵役、参与社区事务等等。

所以,权利和责任的伴随,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制度的完善而逐渐形成的。它意味着权力不再是单纯的压制和占有,而是服务于更广大人民的工具;它意味着掌握权力者不再是为所欲为,而是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一位现代的市长。他的权力体现在他可以决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但他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也不能随意侵犯市民的权益。他的权力来源于选民的信任,而他的责任则是确保城市的安全、繁荣,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解决市民的诉求,并且对市民负责。如果他做不好,市民可以通过选票让他下台,甚至可以通过法律追究他的责任。

可以说,权利与责任的伴随,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一种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权力运行模式,也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权力一直来源于力量,从古至今从未变过。

那所谓的权力来自于责任,或者说权责相当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除了最原始的时候,力量是个人力量,越到现代,力量越是团体的力量。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如何生产与战斗相匹配变得越来越重要。那其中很多的权力,就变成了团体赋予的权力,也就是授权,那这些权力,就需要在团队中承担责任才能获得并得到认可。这就是所谓的权责一致了。

当然权责一致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其他的情况。前面已经说了,权力来自于力量,权力属于团体,团体能分配这些权力。从最优化考虑,当然要权责一致,但外部竞争不激烈,或者内部管理混乱的话,授权并不需要是最优化的,甚至有些时候,内部权力斗争比外部更可怕。这时候,权力当然也是来自于力量,而且也是团体的力量,只是竞争手段会收到更上一级团体的限制。

所以,权力归根到底,就是来源于力量,而责任,只是在比较理想的环境里获得权力的一种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遥远的古代,权力与力量的确是形影不离的孪生子。那时候,谁能握紧刀剑,谁能集结成军,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决定他人的命运。这种权力,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武力、财富和血统的直接压制,一种“我说了算”的绝对权威。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力量就是他能保护族人免受野兽侵袭,能带领大家狩猎到足够的食.............
  • 回答
    林如海在《红楼梦》中,确实是一位在古代拥有相当权力的人物,但这种权力并非一手遮天,而是建立在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之上。要详细了解他的权力有多大,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官职与职权:巡盐御史的特殊性林如海最核心的权力来源是他的官职——巡盐御史。这个官职在清朝(小说设定背景)是一个非常特殊且油水丰.............
  • 回答
    在古代中国,女性在家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情况,虽然不如男性家长那样普遍,但绝对不是罕见。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家族中“祖母”辈的女性,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人生阅历,更容易成为事实上的“一家之主”。权力来源与基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家庭的权力结构。表面上看,家里的最高.............
  • 回答
    说起雨雪水泡茶,在咱们中国古代,这事儿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干的,更别提成为“风雅之举”了。那可得有点讲究,有点门道,也算得上是读书人、达官显贵们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附庸风雅的一种表现。咱们中国人喝茶的历史那叫一个悠久,从神农尝百草,到陆羽写《茶经》,茶早就成了中国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你要是.............
  • 回答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中国历史人物讨论的帖子,里面有人对某个被大家普遍认为“奸臣”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非常不同角度的解读。当时我就觉得:“我去,这哥们儿太牛了!放古代那绝对是辩才无碍的才子啊!”具体是这么回事儿。大家都知道,说到某个朝代的某个宰相,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给他贴上“奸臣”“祸国殃民”的标签,.............
  • 回答
    关于“隰有苌楚”在上古是否真的读作“列巴咕当死了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这完全是错误的,并且没有任何文献或语言学证据支持这种说法。这句“列巴咕当死了哈”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戏谑或者基于某种民间演绎的说法。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以及“隰有苌楚”在古代的实际读音可能是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古代战争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环节。咱们这么想啊,斥候是干嘛的? वो 是去探路的,去摸清敌情,给主将提供情报的。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侦查”和“回报”,而不是直接跟敌人硬碰硬。所以,斥候在完成侦查任务,摸清敌情,并且成功返回主阵后,一般情况下是 不会立刻直接加入战斗队列的。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古人与今人,弓箭的较量,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总是引人无限遐想。要深入探讨古时箭术的鼎盛水平,以及它们在现代奥运会上的位置,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触摸那些刻在竹帛、凝固在雕塑上的传奇。古时箭术的辉煌:不仅仅是力量与精准古时,弓箭并非仅仅是狩猎或战争的工具,它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精神乃至统治阶层哲学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细细掰扯一下。古代的“人上人”和现代的“人上人”,虽然都占据着高位,但那种“爽”的体验,可真是天壤之别。古代的“人上人”,爽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掌控感。想象一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你是那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你的话就是圣旨,你的意愿就是法律。 无上的权力与.............
  • 回答
    在古代,当一个最懒、最没出息、最没威胁的皇子,并且成功地和兄弟们搞好关系,这确实是一件“爽翻天”的事情,但其背后的“爽”点和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爽”的维度解析:1. 安逸无忧的生存模式: 免于政治漩涡: 作为最没威胁的皇子,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当其他兄弟.............
  • 回答
    在古代偏远山区,人们确实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皇帝换了。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信息传递、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信息传递的极端缓慢与不畅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古代,信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传播: 官方文书与驿站系统: 这是最主要的.............
  • 回答
    在古代天气好的夜晚,虽然不一定每晚都呈现出我们今天所说的“满天银河”的壮丽景象,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天气好的夜晚,尤其是远离现代光污染的夜晚,都会展现出比现在明亮得多的星空,其中银河的可见度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在特定时段和季节,会非常壮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光污.............
  • 回答
    古代,半路劫杀上任官差后冒名顶替,这个事儿啊,听起来像是演义小说里的情节,但真要说它可行性有多大,那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得看具体情况,还得看操作的人有多大的胆子和多深的脑子。先说说这事的“简单”之处:首先,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官差走的是官道,但路途遥远,而且很多地方.............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在古代,能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九死一生中的“生”路,更多时候是往“死”里逼。想在这两位帝王手下保命,那可得下足了功夫,还得有点石破天惊的好运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两位“活阎王”面前,混个不被砍头的安稳日子。先说说这位“朱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这老朱啊,年轻时候苦过.............
  • 回答
    古代军事作战中,“七天”这个时间段的重要性,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贯穿了从战略规划到战术执行,再到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个基本的周期性单位,也常常是关键的转折点。让我们细致地聊聊这个“七天”在古战场上的分量。一、 战略节奏与作战周期: 行军与部署的节律: 古代的军队行进速度受限于步兵.............
  • 回答
    想知道中国古代武术有没有过“黄金时代”,这事儿我跟你掰扯掰扯。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一个绝对的“高峰期”。武术这玩意儿,它是随着社会发展、战争需要、文化演变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所以它渗透在历史的各个角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采”。但如果要说发展最“显眼”、最“出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总有人觉得古代武功高手就跟开了金手指似的,天下无敌,谁也奈何不了。但你要真这么想,就有点太简单化了。咱们先得明确一下,古代的“武功很高”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那不是现在电影里飞天遁地的神仙,更像是精通十八般武艺,力量、速度、技巧都远超常人。比如,力能扛鼎,一拳能打倒好几个人,或者轻功.............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斧头是否真的能破盾,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兵器、盾牌、使用者的技艺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考量。从原理上讲,斧头具备破盾的潜力。斧头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冲击力和集中在刃口的压力。想象一下,斧头通常拥有较重的斧头身,在挥舞时能积聚相当可观的动能。当斧刃与盾牌接触时,动能.............
  • 回答
    在古代,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是像如今背个双肩包,刷刷手机就能搞定的事。它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挑战,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某种程度的“逃离”。首先,你得是个有一定资本的人。别指望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夫,能立刻扔下锄头,说:“我要去看海!” 至少,你得手里有点银钱,能应付路上的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