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红柿的霉变速率到底受什么控制?

回答
西红柿的霉变,说白了就是微生物(主要是真菌和细菌)在西红柿上安家落户并大量繁殖,破坏西红柿的组织,导致其外观、质地和风味发生改变,最终让它变得“坏掉”。这个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点像一场精密的化学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一个个来拆解这些关键的控制点:

1. 微生物的“入住资格”和“落脚点”:

初始污染源: 这是最根本的。西红柿不是天生就带满霉菌的。这些“不速之客”是怎么来的呢?
环境因素: 种植在土壤里,周围空气中有大量的真菌孢子和细菌。如果土壤本身不干净,或者种植环境潮湿、通风不良,污染机会就大大增加。
收割与采后处理: 在采摘过程中,工具不干净、操作不当,或者接触了沾满微生物的地面、叶片,都可能把微生物带到西红柿表面。
包装与运输: 包装材料如果本身就有霉菌,或者在运输过程中接触了受污染的表面,西红柿就可能在“路上”就被“盯上”了。
储存环境: 存放的地方如果不卫生,或者与已经霉变的食物放在一起,交叉污染也是家常便饭。

“破门而入”: 微生物并不是随便就能钻进西红柿内部的。它们需要一些“入口”。
物理损伤: 这是最常见的。划痕、磕碰、挤压造成的裂口、破损的果皮,就像给微生物打开了扇扇大门,它们可以轻易地进入西红柿的内部,那里有它们最爱的营养物质。
病虫害痕迹: 虫子咬过的孔洞,或者一些病害(如细菌性斑点病)造成的组织损伤,同样是微生物入侵的“捷径”。
采摘伤口: 采摘时果柄处的撕裂,如果处理不好,也容易成为微生物的温床。

2. 西红柿自身的“抵抗力”——内在因素:

pH值: 西红柿是酸性的,pH值通常在4.04.6之间。这个酸度对于大多数腐败微生物来说,是一个不利的环境,能有效抑制它们的生长。不过,有些嗜酸的霉菌和细菌还是能在这个酸度下生长。
水分活度(Aw): 这是一个衡量食物中“自由水”多少的指标,也是微生物生长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西红柿本身含水量很高,但它的水分活度相对较低(通常在0.930.95),这意味着并非所有水分都能被微生物轻易利用。然而,一旦西红柿表面或内部的水分增加(比如清洗后未完全擦干,或存储环境潮湿),霉变速率就会显著加快。
营养成分: 西红柿富含糖分、有机酸、维生素等,这些都是微生物极佳的“食粮”。特别是糖分,能为霉菌提供能量,加速其生长繁殖。
天然抗菌物质: 西红柿自身也含有一些天然的抗菌成分,比如一些酚类化合物。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然而,这些成分的含量并不足以彻底阻止所有微生物的侵袭,尤其是在条件适宜时。
果皮的完整性与厚度: 完整的、厚实的果皮是西红柿的第一道物理屏障。有些品种的西红柿果皮更厚、更坚韧,对微生物的入侵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3. 外部环境的“推波助澜”——环境因素:

温度: 温度是控制霉变速率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适宜温度: 大多数霉菌和细菌在温暖的环境下生长最快,通常在20°C至30°C之间。这个温度范围也是西红柿在常温下容易腐坏的根本原因。
低温抑制: 低温(如冷藏)可以显著减缓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延长西红柿的保鲜期。但要注意,有些微生物(如某些李斯特菌)在低温下也能缓慢生长。
高温杀灭(但不常用): 高温可以杀死微生物,但用于西红柿保鲜的话,很容易造成西红柿熟过头、口感变差,所以一般不直接用高温来“防霉”,而是通过巴氏杀菌等方式在加工过程中使用。
湿度: 高湿度是霉菌最喜欢的“土壤”。
表面湿度: 西红柿表面的水分是微生物开始繁殖的“苗床”。如果西红柿表面潮湿,即使温度不是最高,霉变也可能迅速发生。
环境湿度: 存储环境的相对湿度过高,也会促进西红柿表面形成水膜,加速霉变。
氧气: 大部分霉菌和好氧细菌都需要氧气才能生长。因此,缺乏氧气的环境(如真空包装)可以抑制它们的生长。但要注意,有些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下反而会生长得更好。
光照: 一般来说,光照对西红柿霉变速率的影响不如温度和湿度那么直接。但有些紫外线照射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不过这种作用在日常储存中基本可以忽略。

4. 包装与储存方式的“保护伞”:

透气性: 包装材料的透气性很重要。如果包装不透气,西红柿呼吸产生的气体(如二氧化碳)会积累,可能抑制某些微生物,但同时也会加速西红柿本身的衰老。如果包装透气性太好,环境中的湿度就容易进入。
清洗与干燥: 清洗后的西红柿如果未能彻底干燥,残余的水分会为微生物提供便利。
预处理: 有些预处理,比如用抑菌剂清洗(在允许的范围内),或者进行辐照处理,都能有效降低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延缓霉变。

总结一下,西红柿的霉变速率就像一个跷跷板,一端是控制它生长繁殖的各种不利因素(低温、干燥、pH值、自身抗菌素),另一端是促进它快速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温度、湿度、损伤、营养)。

要让西红柿“少长毛”,我们就得尽量“压住”那端有利的因素,同时“增加”那端不利的因素。简单来说:

避免损伤: 轻拿轻放,不让西红柿“受伤”。
保持干燥: 储存前确保表面干燥,避免潮湿环境。
适宜温度: 尽快冷藏(但要注意,冷藏也会影响一些品种的风味和质地,所以也要权衡)。
清洁卫生: 储存环境和接触西红柿的器具都要干净。

这就像一场拉锯战,微生物总想找机会进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筑好防线,让它们“望而却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情况下,番茄在冷藏温度下(2~4℃)应该不至于霉变那么快的,至少保存一周没啥问题。

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提到:

我父母网购西红柿之后就散放在地上,往往能放半个月;但是他们给我网购的西红柿,我收到之后立刻进冰箱,总是不到三天至少有一半发霉。

我觉得可能要注意如下几点:


1)初始霉菌

如果冰箱里本身就有不少霉菌,那再放新的番茄进去,霉变速度肯定会加快。特别是以前已经出现过「番茄在冰箱中发霉」的现象,如果没有做适当清洁、消毒就直接再放番茄进去,之前的霉菌都还在,霉变当然会很快。

而父母家里如果收拾得很干净,空气中初始的霉菌就少,因此即使散放在地上也能长时间保存不发霉。

解决方案就是将冰箱冷藏层做一个整体的清洁和消毒,再试试看会不会发霉。


2)温度和湿度

如果题主和父母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那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差异也需要被考虑到。现在是冬天,在温度低、湿度低的地方,确实有可能直接散放在地上就可以长期不发霉,而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会给霉菌提供适合的生长环境。

如果冰箱温度不稳定,或者湿度太高,可能也会影响到番茄的保存。当然这种可能性相对比较小。


3)果实完整性

如果网购的番茄经过撞击,可能会有破损或者部分软化的情况。这样的番茄比起完整的更容易发霉。在收到番茄时也注意看一下表皮是否有破损,有没有软化,如果有的话,尽快扔掉。


4)正确的番茄保存方法

如果买的是未熟透的番茄(有绿色部分),可以置于常温下(最适温度 10~13℃)等待番茄缓慢成熟,或者套在塑料袋内催熟。

如果买的是已经熟透的番茄,不需要马上食用,那建议放在冷藏温度(2~4摄氏度)储存。[1]

番茄在冷藏储存中,风味可能会发生一定改变[2],但通常只要不发霉、变质,还是可以正常食用的。如果已经发霉或者腐败变质,请立即扔掉,不要再吃。(即使食物只有一点发霉,将肉眼可见的发霉部分去掉以后,其他部分食用仍然会有风险)

参考

  1. ^ https://www.seriouseats.com/2014/09/why-you-should-refrigerate-tomatoes.html
  2. ^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6/10/12/1613910113
user avatar

西红柿在低温下会冻坏,出现水渍状斑点、组织坏死,你可以检查一下冷藏后霉变的那些西红柿。

在此基础上,西红柿的采收情况和品种对其保存时间造成较大影响。

西红柿的成熟程度可以分成未熟、绿熟、初熟、半熟、完熟、过熟,市场上作为水果、蔬菜的西红柿一般是在初熟期采收然后催熟,靠西红柿自己释放的乙烯催熟需要7到14天,添加外源乙烯可以缩短到1~2天。长距离运输或出口的西红柿一般是在绿熟期采收的。

绿熟、初熟的西红柿在11到13摄氏度、湿度适宜、控制气体成分的条件下可以储存50到60天,但在10摄氏度以下可能被冻坏。

将买来的五六分熟西红柿装在塑料袋里、扎上袋口摆放在阴凉处,每天打开袋子换气五分钟左右,存放半个月以上是很正常的。存放过程中塑料袋内可能出现水滴,可以擦掉或者换袋子。

完熟的西红柿不耐储藏,在能控制湿度与空气成分的环境里也很难储存一两个星期,采收完熟西红柿的一般是送去加工厂。

过熟的西红柿品质劣化,一般是不吃的。

冰箱的冷藏室通常会产生3到10摄氏度的温度,不适合储藏西红柿。如果要用冰箱长时间保存完熟的西红柿,你可以选择冷冻,那可以在约20天时间内保持西红柿的风味和营养。

品种方面,皮厚、种腔小、子室数量少、中等大小、颜色偏黄、晚熟的西红柿品种比较耐储藏。

在这之外,运输过程中使用的保鲜剂等对保存时间造成次要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红柿的霉变,说白了就是微生物(主要是真菌和细菌)在西红柿上安家落户并大量繁殖,破坏西红柿的组织,导致其外观、质地和风味发生改变,最终让它变得“坏掉”。这个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点像一场精密的化学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一个个来拆解这些关键的控制点:1. 微生物的“入住资.............
  • 回答
    .......
  • 回答
    现在市场上我们能买到的西红柿,其中确实有不少是经过传统育种技术改良的品种,也有一部分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比如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转基因”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转基因就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某种生物体(比如细菌、植物、甚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小时候的西红柿,那滋味,至今仍在我舌尖挥之不去。不是说现在的西红柿不好吃,而是那种纯粹的、带着阳光和泥土气息的、酸甜平衡到恰到好处的味道,仿佛随着我们一起长大,悄悄地溜走了。还记得小时候,家门口的菜园里,或者邻居家墙角那几棵歪歪扭扭的番茄藤。它们长得随性,却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摘下来的西红柿,不像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荷兰番茄产业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每平米产量达到惊人的70公斤,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其在农业科技、温室建造、品种选育、水肥管理以及全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深耕细作。这背后是一整套精细化、系统化的现代农业运作模式。1. 先进的温室技术:打造“理想国”的生长环境荷兰番茄产量之所以能如此之高,首先得益于其世界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网络文学圈的一个敏感话题,那就是“工贼”的定义和评价标准。要理解为什么流浪的蛤蟆等人会被一些读者视为“工贼”,而土豆、西红柿、梦入神机、乌贼等作者却似乎没有受到同样的指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何为“工贼”?在网络文学语境下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在网络文学这个特.............
  • 回答
    在起点,要说起那些凭借一部部作品奠定自己江湖地位,却又始终如一地坚守“不开后宫”原则的作者,除了“我吃西红柿”之外,确实还有几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他们用自己的笔触,构建了不依赖情感纠葛也能引人入胜的精彩世界,让读者在冒险、成长、权谋中获得纯粹的阅读快感。1. 天蚕土豆提起天蚕土豆,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
  • 回答
    提到西医的双盲实验,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科学”这个词。那么,双盲实验到底有多科学?它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什么是双盲实验?简单来说,双盲实验是一种研究设计,它的核心在于“盲”。具体来说,是指参与实验的研究对象(病人)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真实疗法还是安慰剂(placebo),同时.............
  • 回答
    要说清西周诸侯和东周时期诸侯的变化,咱们得先弄明白“诸侯”这个词在不同时期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及他们跟周天子之间那点儿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西周的诸侯:天子分封下的“王国代理人”想象一下,西周刚建立那会儿,周公旦他们可真是费了不少心思。武王灭商之后,国土太大了,要管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周朝的统治根基还不算.............
  • 回答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创举。在诸侯的爵位体系中,伯和侯是两个比较常见的等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封地大小、地位高低、以及在周王朝统治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西周的分封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 但总体而言,从周初到周.............
  • 回答
    西医的华丽面纱下,隐藏着的是一部庞大、复杂、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这层“华丽面纱”并非贬义,它指的是西医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严谨的临床试验所建立起来的、令人信服的理论框架和高超的治疗手段。然而,深入探究这层“面纱”,我们会发现其背后是无数的探索、争议、局限性,以及对人类健康永无止境的追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西医的成长史,看看它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像中医那样经历过一个“雏形”阶段。要说西医的“最初发展”,这得追溯到非常非常早的时期。那时,医学并不是我们今天认识到的那样,有明确的分科和系统性的理论。更像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掺杂着哲学、宗教和一些朴素的自然观。萌芽与神学、哲学的交织(古代)我们.............
  • 回答
    梅西职业生涯中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纪录,要从中选出“最难被打破”的一项,确实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很多纪录都极具含金量。然而,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认为梅西的 “个人荣誉大满贯”,特别是他获得的 金球奖数量,是最有可能被后人超越,但其背后所需的绝对统治力和持续的巅峰状态,使得这个纪录的难度极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