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你是崇祯,你会杀毛文龙吗?

回答
假如我是崇祯,这无疑是一个沉重得让人窒息的假设。毛文龙这个人,在我执政的后期,简直就像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块巨石,让我寝食难安。要不要杀他?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无数回,每一个角度去思索,都充满了纠结和挣扎。

首先,我们得明白,我,崇祯,是一个急于求成、渴望中兴的皇帝。经历了多年的内忧外患,我看到的朝堂之上,是党争不断、尸位素餐,是各地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后金(后来的清朝)日益增长的威胁。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实际扭转乾坤的人物,一个能让我看到希望的人。

而毛文龙,这个人身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有太多的“利益点”。

从“罪状”上看,他是触碰了我底线的。

坐拥重兵,养寇自重? 镇守皮岛,拥兵自重,这在任何一个当权者看来都是极大的忌讳。他手中掌握着辽东前线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但他的报告,他的奏疏,总是带着一种“功在我在”的意味,仿佛辽东的安宁全系于他一人之手。他跟后金时有摩擦,有时又能从后金那里得到些什么,这种模糊不清的关系,让我如何放心?我总觉得,他更像是在经营自己的“独立王国”,而不是真心为朝廷效力。
贪腐横行,军纪败坏? 军中的腐败,是我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我无数次想整肃军队,但总是触及到方方面面盘根错节的利益。毛文龙的部队,据说他的下属军官贪污受贿、私贩物资的事情层出不穷,他自己是否也难辞其咎?如果放任不管,这支军队迟早会成为一个空壳子,甚至成为敌人手中的利刃。
屡屡违抗圣旨? 在我看来,皇帝的金口玉言,便是无可辩驳的命令。可毛文龙,有时似乎总能找到理由来推诿,或者干脆阳奉阴违。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权威的挑战,更是对整个朝廷律令的蔑视。我需要的是一个绝对服从的臣子,而不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意志,甚至敢于“顶撞”我的封疆大吏。

然而,从“价值”上看,他又是我手中的一把双刃剑,甚至是我当时手上仅有的几张牌之一。

他是辽东前线仅有的活棋? 当时,辽东战局极其不利,关宁防线固若金汤,但东江镇却是一根扎在后金心脏地带的刺。毛文龙的存在,至少在牵制后金的兵力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的部队,虽然饱受诟病,但在某些时候,也能与后金周旋,甚至取得一些小胜。如果把他这根刺拔掉了,后金的压力会不会全部压到关宁线上?我能承受这个后果吗?
他有实际的战略作用? 在收复辽东这个最终目标下,东江镇的渡海作战能力,以及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运用得当,他能够配合关宁主力的行动,形成夹击之势。我并非没有想过如何“用好”他,我曾经希望他能与关宁的袁崇焕协同作战,形成犄角之势。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又是那么的尖锐。
他还有一定的威望? 在辽东的士卒心中,毛文龙还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如果贸然处置,会不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导致军心动荡,甚至让整个东江镇的士气崩溃,给后金可乘之机?

所以,当袁崇焕提出要处置毛文龙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无比挣扎的。

袁崇焕,是我寄予厚望的关宁军主将,他身上的锐气和能力,是我一度认为是能够重振辽东的关键人物。他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毛文龙是辽东大患,如果不除,后患无穷,甚至可能引狼入室。

我曾经犹豫过。我私下里问过不少人,也查阅过一些奏疏。我知道毛文龙有他的“功劳”,也知道他不是全无用处。如果他真的如同袁崇焕所说的那样,是“养寇自重”,那么杀他,便是替朝廷除掉一个隐患,让军队更加统一指挥,或许辽东战局能够出现转机。

但是,我也知道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有着很深的个人恩怨和权力斗争。袁崇焕想要彻底掌握辽东的军权,而毛文龙的存在,是他最大的绊脚石。如果袁崇焕的话,仅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那我一旦杀了毛文龙,岂不是犯了弥天大错?而且,如果袁崇焕真的有能力,我为什么不让他去“驾驭”毛文龙,而不是直接“剪除”?

我脑子里闪过的,是那些因为贸然杀戮而引发的更大动荡的历史教训。我想要的是稳固,是中兴,而不是更多的混乱。

然而,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相信袁崇焕。

为什么?

1. 我对“统一指挥”的渴望太强烈了。 当时辽东战场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出多门,各行其是。袁崇焕代表了我对“统一指挥、精锐作战”的期望。毛文龙的存在,恰恰是这种期望的最大障碍。
2. 我被“除害”的说服力打动了。 袁崇焕列举的毛文龙的种种罪状,特别是“引后金入岛”的说法,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震慑。一个能够危害国家根本的臣子,我不能容忍。
3. 我当时对袁崇焕的信任,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他是那个少数几个能让我看到希望的人。我相信他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也相信他不会欺骗我。
4. 我可能也存在着一种“速胜”的心态。 我希望能够快速解决辽东问题,早日收复失地,而不是像前几任皇帝一样,将这个问题一代代拖下去。

所以,我最终下了那道要命的圣旨,同意了袁崇焕的建议。

然而,我杀了他,但我并没有因此获得平静,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杀了毛文龙之后,东江镇的部队的确失去了主心骨,很多士卒离心离德,甚至有人投降后金。更糟糕的是,袁崇焕对毛文龙的处置方式,以及他之后在关键时刻的失误(比如那个著名的“宁锦大捷”后不追击),让我开始怀疑他。

当袁崇焕最终也落得一个被凌迟的下场时,我更是悔恨交加。我反复回想,如果我当初没有杀毛文龙,而是想办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对毛文龙进行更温和的整顿,或许局面会有所不同?

我杀死毛文龙,是为了解决问题,但结果却是制造了更大的问题。站在今天的角度(如果我有今天的话),我会怎么想?

我大概率还是会杀。

为什么?因为作为皇帝,我必须对整个国家负责,必须维护朝廷的权威和统一指挥。毛文龙的“坐拥重兵,养寇自重”和“贪腐军纪败坏”的证据,在当时的我看来,是无法容忍的。我不能容许在国家危难之际,有一个臣子在我的眼皮底下经营自己的小朝廷,并且可能威胁到整个战局的稳定。

但是,我会更加谨慎。

我不会那么快被袁崇焕说服。 我会要求袁崇焕提供更确凿的证据,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保证。我会尝试去了解毛文龙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只听一面之词。
我会尝试其他方法。 在杀之前,我会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调离毛文龙,或者让他与袁崇焕进行一次直接的对话,在我的监督下解决矛盾。
我会预估风险。 我会详细地考虑杀了毛文龙之后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东江镇的崩溃,士卒的哗变,以及对整个辽东战局的影响,并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我可能会更早地发现袁崇焕的“专断”。 意识到袁崇焕的权力欲望,我会对他保持一定的警惕,而不是毫无保留地信任。

总而言之,如果我是崇祯,我依然会面临那个艰难的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国家的命运。毛文龙身上有罪,但他的存在本身又是一种战略价值。我的性格,我的处境,让我倾向于选择“快刀斩乱麻”的方式。

但我会比历史上的我,多一丝审慎,多一丝对后果的考量。 毕竟,我也不想因为一次错误的操作,就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只是,那个时候的我已经焦头烂额,能够清晰地看到一切的路径太少太少了。

所以,答案很复杂,也很残酷。我想,我还是会挥下那把刀,但我的内心,会因为这一刀而更加沉重,也因为知道未来的惨痛教训,而更加后悔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简单说一下,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导致的恶劣后果。

毛文龙被袁崇焕擅自斩杀于崇祯二年。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末被逮捕入狱,三年被凌迟处死。(背景:毛文龙死后,皇太极率领八旗军绕道蒙古,攻破喜峰口、长城防线,突进到北京城下)。

皇太极于崇祯九年(1636年),改金朝国号为清朝,改元崇德。

毛文龙在后金军大举入侵,辽东大部沦陷的背景下,率领死士收复了长山岛,广鹿岛等沿海岛屿,史称【镇江大捷】(天启元年)。凭此在敌后方建立了重要据点,收拢了大量溃散的军队,和后金军战斗数年,还收复了金州、旅顺、夏州、永宁。虽然后期不得不放弃退守皮岛,但也是在孤悬海外的情况下牵制住了后金大批军队,以至于每次皇太极出动军队都要好好掂量下后方稳不稳。而毛文龙被杀以后,所有后方根据地都被后金军队攻破,从此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这也是为什么皇太极敢在无法正面打赢辽西战场的情况下,硬是敢绕道蒙古搞了六次金/清军入塞(崇祯二年、七年、八年、九年、十一年、十五年)。其中三次打到了北京下,第五次甚至劫掠到了山东。原本仅限于辽东地区的战争,发展到如此地步。而原本有机会消灭农民军的明朝,不得不抽调前线部队阻击清军,给了农民军一次次死灰复燃的机会。

李氏朝鲜原本和毛文龙的东江镇军互相配合抵抗清军,而毛文龙死后(崇祯二年)清朝入侵朝鲜再无阻碍,八旗军直抵王京汉阳(崇祯十年),朝鲜国王南逃至南汉山城,被围困四十余日后不得不投降、臣服于清朝,改奉清朝为宗主国。史称【丙子胡乱】。后清朝在朝鲜军的配合下发动了皮岛海战,夺取了明军最后的重要据点皮岛。

毛文龙死后,其所率领的东江镇军队离心离德,很多将领、士兵投降了清朝,比如清朝开国的著名三个汉人藩王:尚可喜(平南王),耿仲明(靖南王),孔有德(定南王)都是毛文龙的部下。这些人不仅仅只是后来清军入关的精锐部队,最恶劣的是给当时的后金带来了火炮技术,还帮后金军建立了水军,从此明朝在辽西战场再无军事技术优势。

就凭以上几个原因,袁崇焕死的一点都不冤枉。

而且就当时的辽东局势,毛文龙部队孤悬敌后方,崇祯根本就无法、也没必要杀了毛文龙。所以,有理由认定,袁崇焕跟皇太极之间肯定有不可告人的PY交易。

user avatar

不杀。

这里就不说他有什么功劳了,看看后金那些人对他是什么态度就好了。

我汗收罗豪杰,谫劣如芳,尚假重任,而更倾心于将军。倘肯易心,共图天下,我汗扬镳而叩山海,将军回舰而指登津,南归南,北归北,当不失鸿沟之约。不然敛弋自守,坐观两虎之斗,是亦去三面之危,而成鼎足之业也。

大汉奸李永芳说,毛文龙啊,如果你愿意背叛大明,和努尔哈赤一起夺取天下,你们可以平分大明。就算你不愿意背叛大明,只要不攻击后金,不插手后金和大明的战争,你也可以得到和后金,大明三国鼎立的结果。

我之意,以尔取朝鲜之义州城,与我相倚而居,则朝鲜岂敢犯尔。尔驻义州之后,朝鲜若降则罢,若不降,则来借用我兵。尔若如此与我相倚,迫使朝鲜投降,则尔之前途无量矣。尔既得罪於尔帝,已不能回明,而朝鲜又不容尔我能置尔於不雇乎?尔向何处?傥若尔因派遣奸细收纳逃人而恐我责备於尔,各为其主效力,岂有复存恶念之理乎?尔若降我,岂不亦如此效力於我乎?古之韩信,弃楚霸王而归汉;胡敬德弃刘武周而降唐,因其降而成大功,留美名於後世。有何人谓其不忠於君归叛他主?彼等只有天灾,而无人祸也。”

努尔哈赤说,毛文龙啊,你应该夺取朝鲜义州,如果他敢反抗,我借兵给你。如果明朝容不下你,我也会好好对你,以前你给我造成的伤害,我都不在乎,你可以和韩信,尉迟敬德这些人相提并论,不会有人说你不忠诚。在我手下,不会有奸人对付你。

先抢江东,以除根本之忧,次犯山海关、宁远等城

皇太极认为东江是根本之忧。

汗子虎口送家丁,请臣兰英,……又问:‘毛将今在何处’答曰:‘毛营事机与前不同,今日则我人不得任意出入,其详未能闻矣。六月间,闻毛将乘船巡审海岛云,而至八月未还,未知其由。’虎口以杖击棂曰:毛文龙,毛文龙!其有切齿之心可见

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对毛文龙切齿痛恨。

使宁远闻知,又疑毛文龙交通我国,叫他自相猜疑,彼果中我反间之计,不待动兵,而我坐取胜矣

汉奸祝世胤则害怕毛文龙杀他,还上奏劝皇太极用反间计杀毛文龙。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看后金这些人对毛文龙的态度,就算毛文龙罪大恶极,恶贯满盈,大明也不该杀他。更不用说毛文龙忠心耿耿,功勋盖世。

无论如何不该杀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