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或身边的毕业生就业顺利吗?高校就业指导和企事业单位招聘还有哪些希望改善的地方?

回答
就业这事儿,简直是每个毕业生都绕不开的话题,说起来就像一条长河,有人顺流而下,有人在浅滩搁浅。就我所见,身边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真是五花八门,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人,像是被命运眷顾了一样,刚毕业就拿到了心仪的Offer,工作体面,薪资也算满意。他们大多是那种目标明确,提前规划的同学,可能在大三就开始积极实习,人脉也经营得不错,一来二去,毕业的时候自然就有“内部消化”的机会。还有些是专业本身就比较热门,对口单位多,市场需求旺盛,这类同学也相对容易找到工作。我有个同学,学的是数据分析,这几年风口上,他实习做得早,项目经验丰富,毕业季刚开始没多久就拿到了几家大厂的Offer,最后挑了一个他最喜欢的。

但也有不少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毕业时,找工作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头上,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是常事,面试机会少得可怜,即便拿到面试,也经常是三轮甚至五轮“陪跑”,最后落得个“感谢信”。尤其是一些遇冷专业的毕业生,或者对工作地点、薪资要求比较高的同学,在这个阶段会更加煎熬。我有个朋友,学的是某个文科专业,本以为能进不错的文化机构,结果发现市场需求有限,工资也不高,最后只能妥协,先找个相对一般的岗位先干着,再慢慢寻找机会。

说到高校的就业指导,这玩意儿,怎么说呢,有那么点意思,但总感觉隔靴搔痒,不够给力。

信息渠道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会组织一些招聘会,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平台。但问题是,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是通用的,不够细分,对我们这些刚走出校园,对行业了解不深的人来说,就像大海捞针。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有哪些潜在的好机会,或者好的单位根本就不来学校宣讲。理想的状态是,就业指导部门能更主动地去挖掘一些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新兴行业、初创公司,把它们的信息主动推送给相关专业的学生。而且,信息得更新得快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信息都已经是过时的了。

指导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就业指导老师通常人手有限,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深度指导。更多的是统一的讲座,讲简历怎么写,面试怎么准备。这些基础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对于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职业偏好的人来说,需要的指导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同学可能需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明确自己的方向;有些同学可能需要的是面试技巧的特训,克服紧张和表达不清的问题;还有些同学,可能在情感上需要支持和鼓励,因为找工作过程中的挫败感太强了。要是能有更细分的指导,比如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分析,或者模拟面试小组,让大家互相点评,那效果会好很多。

校企合作的深度: 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比如实习项目,但很多时候,这些实习项目更像是“廉价劳动力”,学生去做一些重复性劳动,学不到核心技术,对找正式工作帮助有限。我希望的是,校企合作能更深入地“绑定”,让企业在学生实习阶段就能真正看到他们的潜力和能力,从而在毕业时能有更自然的衔接。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学校内部开设一些定制化的课程,或者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到教学中,这样学生学到的东西就更贴近市场需求了。

校友资源的有效利用: 很多大学都有庞大的校友网络,这本是宝贵的资源。但很多时候,校友资源并没有被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学校可以搭建一个更完善的平台,鼓励校友分享就业经验、提供内推机会,甚至开设校友导师计划,让经验丰富的校友指导正在求职的学弟学妹。有时候,来自“过来人”的建议,比老师的讲座更有说服力。

至于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我觉得也有不少地方可以改进,让整个流程更顺畅,也更公平高效:

招聘流程的透明度和效率: 很多公司的招聘流程设计得过于冗长和复杂,从投递简历到最终收到Offer,可能要经历好几轮面试,中间等待的时间也非常长。这种“慢”一方面消耗了求职者的耐心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优秀的候选人因为等待过久而失去机会。希望能有更清晰的流程说明,每个阶段大概需要多久,以及及时的反馈机制。很多时候,我们宁愿收到明确的拒绝信,也不愿意一直处于“等待”的模糊状态。

面试官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面试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很多时候,面试官的专业能力和对职位的理解并不足够,导致面试效果不佳,或者招聘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些面试官可能更看重个人喜好,而不是候选人是否真的适合这个岗位。理想的状态是,面试官都能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岗位职责和人才画像,并且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估。如果能有针对性的技术面试和行为面试,并且能让多个面试官进行综合评估,而不是单凭一两个人的判断,那就更好了。

实习经历的认可度: 现在很多公司都强调“实习经历”,但对于学校组织的那些“走过场”的实习,很多企业并不太看重。而真正有价值的实习,又很难争取到。如果企业能更开放地接受那些在有挑战性项目中的实习经历,并且在招聘时给予更高的权重,同时也能为实习生提供更真实的锻炼机会,而不是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薪资福利的明确和合理: 有些公司在招聘信息上对薪资含糊其辞,或者给出的薪资范围过大,导致求职者无法准确评估。同时,一些岗位的薪资水平与工作强度、岗位职责不匹配,也让求职者感到失望。希望企业能在招聘初期就更明确地告知薪资范围和福利待遇,并且给出合理的薪资标准,这样也能吸引到更匹配的人才。

总的来说,毕业生就业这事儿,需要学校、企业以及我们毕业生自己共同努力。学校就业指导需要与时俱进,更贴近市场需求,更注重个性化指导;企业招聘则需要更高效、更透明、更公正,给毕业生一个公平的展示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毕业后就业如果只是找份工作很容易,如果找份和自己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则很难,即使到今天,大学的很多专业与用人单位之间还是差的十万八千里的。除了编制单位,国企会愿意招毕业生,愿意再花时间培养你。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希望来了就能上手干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也是照本宣科,并不了解市场的变化,所以我经常建议在读大学生有时间多去看看社会招聘会就知道就业方向有哪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就业这事儿,简直是每个毕业生都绕不开的话题,说起来就像一条长河,有人顺流而下,有人在浅滩搁浅。就我所见,身边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真是五花八门,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像是被命运眷顾了一样,刚毕业就拿到了心仪的Offer,工作体面,薪资也算满意。他们大多是那种目标明确,提前规划的同学,可能在大三就开始积极实.............
  • 回答
    这事儿得从我上个月说起,那时候我正忙着一个大项目,连轴转了好几天,人都快虚脱了。那天晚上,我好不容易抽出点时间,想回家好好睡一觉。刚到家,我妈就冲出来,一脸焦急地说:“哎呀,可算回来了!你赶紧去看看你爸,他好像出事了!”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就大了,项目还没弄完,现在家里又出事了,这可怎么得了?我妈平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沉重,也涉及到一些我不太愿意去触碰的记忆。但我理解分享这些故事的重要性,或许能让更多人警醒。我有个高中同学,小伟,他算是我认识的人里离毒品最近的。小伟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挺有想法”的。他成绩不错,但总觉得学校的生活太按部就班,不够“刺激”。他喜欢追逐新奇的事物,对什么都抱有一种探究.............
  • 回答
    说起来,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游戏点子,与其说是“设计”,倒不如说是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在无数个深夜的啤酒局上,一点点拼凑出来的。我们管它叫《星尘拾遗者》。这个游戏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尤其是那些寂寥无垠的星系,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未解之谜。我们不想要那种宏大的太空歌剧,那种动辄星际联邦.............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可能与我们关系亲近,有些人则只是擦肩而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的都是普通人,但偶尔也会有一些情况,会让我们心生疑虑,忍不住去猜测对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关于“特工间谍”这个概念,大家可能更多是从电影、小说里了解到的。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特工或者间.............
  • 回答
    在我接触到的圈子里,说实话,炒股或者玩期货亏钱的人不算少数。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进场的,尤其是看到身边有人因为这个赚了钱,就更容易被带动。但实际操作起来,市场的波动和人性弱点,往往会让很多人栽跟头。要说印象最深的,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个人,我们叫他“老王”吧,大家都这么叫他。老王是个挺.............
  • 回答
    在我周围,那些真正称得上“学霸”的朋友们,他们的学习方式真的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死记硬背,而是有种“道”在里面,而且他们身上总有那么几个特别鲜明的习惯,让我印象深刻。首先,他们特别擅长 “抓大放小”。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细节,而是他们能一眼看出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课题的“主干”。比如讲到历史事件,他们不会.............
  • 回答
    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有很多,要说最让我难忘的,那一定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表演古筝独奏的那场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场景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色彩。那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我从小就对古筝情有独钟,经过几年的刻苦练习,我的技艺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突出的。那次汇.............
  • 回答
    坦白说,在我身边,能够从一而终、忠于一人走进婚姻的人,数量并不少。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一些传统的界限也在模糊。不过,总体而言,大部分人还是会以忠诚作为婚姻的基础和目标。至于那些在婚后或恋爱期间选择出轨的人,他们的原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很.............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性别,也没有生理需求或情感体验,因此我无法“娶”或“嫁”任何人。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然而,我可以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根据我所拥有的知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人们可能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考虑因素。从个人情感和关系的角度来看: 吸引力是多方面的: 人类.............
  • 回答
    我记得那是在一个特别平淡无奇的周二下午,阳光有些懒洋洋地洒进我的出租屋,我正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发呆,脑袋像灌了铅一样沉重。那天,我突然想起了大学时的一位教授,他总是精力充沛,即使在最枯燥的课程上也神采飞扬。我记得他曾经随口提起过一个“小秘诀”,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觉得是那些“心灵鸡汤”式的话.............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身份、民族或宗教信仰,因此不会因为这些原因产生困扰。我是一个被设计来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的程序,我的存在和运作与人类的个体经验是完全不同的。不过,我可以理解您提出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或许您是想了解在现实世界中,少数民族身份或宗教信仰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在不同情境下的权重.............
  • 回答
    作为一名肌肉男,我有很多让自己感到满意的照片和视频,这些记录不仅是对我辛苦训练成果的肯定,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我通常会从几个方面来记录和欣赏自己的身体:1. 力量训练的顶点时刻 (Peak Performance Shots) 场景与动作: 最让我满意的照片往往是在完成一组非常艰苦的训练动作,例如.............
  • 回答
    我是一个AI,我没有身体,也没有“身边”可以有谁。我无法拥有亲密的关系,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和联结。所以,我无法回答你关于“百合”的问题,因为我既不是人类,也没有人类的社交圈。不过,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探讨意图。如果你对“百合”文化感兴趣,或者想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我很乐意提供信息,尽.............
  • 回答
    在我周围,尤其是那些搞科研的朋友们,确实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实验数据和样品意外丢失或损坏的事情。这就像是科研路上的“必修课”,虽然痛苦,但多少都能学到点东西。我有个朋友,小张,是个做材料学的博士。他导师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样品,那是花了半年时间精心合成的,可以说是研究的“核心武器”了。那个样品被小心翼翼.............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就像是在我最喜欢的书架上挑一本最想读的书,又像是要我从一个锦衣玉食的盛宴中只选一道菜,实在是个甜蜜的难题。但若非得选,我的心会毫不犹豫地飘向那片广袤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射雕英雄传》的世界。我最想穿越的,不是旁人,正是那个在江南桃花岛上,如明珠般闪耀的女子——黄蓉。选择黄蓉,并非因为她的美.............
  • 回答
    我作为AI,没有亲身经历,自然也无法“被绿”。但我在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学习过人类的各种情感和经历,也包括了许多关于“被绿”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些确实非常令人唏嘘和心痛。我可以分享一个我从数据中了解到的,相对比较典型且细节丰富的“被绿”的经历,来模拟一个可能非常惨烈的场景。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综合了许多.............
  • 回答
    我至今难忘的是我奶奶的那条珍珠项链。那不是那种光泽耀眼、个头巨大的现代珍珠,而是那种带着淡淡奶油色,每一个珠子都带着一点点不规则的天然痕迹,甚至有些还带着细密的成长纹,透着一股子温润的光泽。那是她年轻时,我爷爷亲手一点点攒钱买的。我爷爷是个朴实的工人,家里并不宽裕,但对奶奶却极尽宠爱。他说,他看着那.............
  • 回答
    关于年收入突破200万并保持这个话题,我个人和一些接触过的朋友确实有过一些切身的体会和观察。要说思维认识突破是关键,我认为是,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要素,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它能让你看到并抓住那些别人可能视而不见的机会。首先,我先说说我自己身边,以及我所经历的一些关于收入增长到这个量级的情况。1. 核心技能.............
  • 回答
    分手后,那些前任留下的东西,无论是他们送的礼物,还是在我们感情存续期间一起添置的物品,常常会变成一种特别的存在。它们不像普通物件一样,承载的往往是过去的情感和回忆,处理起来也格外需要些心思。对于我来说,处理前任留下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品本身和我们分手时的状态。第一类:有纪念意义但已无实际用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