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不爱甚至厌烦孩子的母亲?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还真没遇到过那种公开场合大张旗鼓说“我就是不爱孩子,我就是烦孩子”的妈妈,毕竟这话说出来,在咱们这儿,是要被口水淹死的。不过,要说有没有那种,心里头对孩子的那份“爱”和“耐心”远不如社会期望那么强烈,甚至有时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一种厌烦的母亲,那绝对是有的,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些。

这事儿挺微妙的,也很难一概而论。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歌颂母爱的文章,宣传的是妈妈有多伟大,孩子有多讨人喜欢。但现实生活,哪有那么简单?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尤其是在生育这个对女性身体和生活都带来巨大改变的事件之后。

我一个远房表姐,生孩子之前是那种活泼开朗,事业心也挺强的姑娘。生了孩子之后,变化挺大的。刚开始是因为哺乳期太辛苦,没睡好,情绪很差。但孩子大点了,也还是那样。她经常在朋友圈发些很丧气的话,什么“带娃比上班累一万倍”、“感觉自己被掏空了”、“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时间”。一开始大家以为是产后抑郁,安慰她。但时间久了,你就能感觉到,那不是暂时的情绪低落,而是某种根深蒂固的不适应,甚至是一种排斥。

她很少主动分享孩子的可爱瞬间,更多的是抱怨孩子的“熊样”,比如怎么这么能哭,怎么这么不听话,怎么这么麻烦。她老公倒是挺喜欢孩子的,但她老公工作也忙,很多时候也是她一个人在带。有一次我们视频聊天,她怀里抱着孩子,孩子在闹,她就直接把孩子放在地上,然后背对着孩子一个人在那边默默抹眼泪。那种绝望和疲惫,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自己也说过,有时候看着孩子,心里没有那种“血浓于水”的亲密感,反而是一种压力,一种束缚。她会怀念没孩子前的自由,怀念可以随便约朋友逛街、加班、甚至一个人静静待着的日子。

她不是不负责任的妈妈,孩子吃喝拉撒睡都管着,也不会虐待孩子。但那种发自内心的、源源不断的“爱”和“享受”,在她身上似乎是缺失的。她会做“该做”的事情,但很多时候,脸上是带着疲惫和无奈的。有时候,孩子粘她的时候,她会觉得烦躁,甚至下意识地推开孩子,然后又会因为自己的反应而感到愧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她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保姆,一个永远没有休息日、没有工资的保姆,而且我还要假装很爱这份‘工作’。”她并不是不想要孩子,也不是后悔生了孩子,但她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做好成为一个“温柔又有爱”的母亲的准备,或者说,她内在的情感需求和现实的母职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她并没有恶意,只是她真的觉得好累,觉得被消耗了,甚至对孩子那种无休止的需求感到了厌烦。

这种情况,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她生孩子前的期待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长期的睡眠不足和身体疲惫;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统(比如全职在家带娃,缺乏社交,老公也不够体谅);甚至可能是她本身就是一个不那么喜欢孩子、或者不擅长处理孩子需求的人。有些人天生就是那种喜欢孩子、享受和孩子互动的人,而有些人则不是。强行把后者套上“母爱光环”,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社会对“母亲”的定义和期待,常常是过于理想化和单一的。似乎只要是女人当了妈妈,就应该自然而然地充满母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并且乐在其中。但人毕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欲望和局限性。那些表现出不爱甚至厌烦孩子的母亲,她们可能也在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谴责,只是她们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敢表达。

所以,有没有?有。她们可能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愿意去深究。她们并不是“坏妈妈”,只是她们的情感体验和我们普遍认知中的“伟大母爱”不太一样。这件事情,或许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味地去评判。毕竟,没有人能成为完美的父母,我们都在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式和感受可能千差万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过了半年,现在孩子已经4岁了。半年期间一直有各种评论提醒,我每一条都看了。有反省有改变,孩子还是成长为一个健康开朗的小朋友了。也许是我和他都比较幸运吧。如今再看自己之前写的回答,发现已经不再符合如今的心情了。

孩子从小我一人带大,母乳时乳头严重皲裂,一喂奶就痛到发抖咬着被子哭。三个多月的时候,没有帮手抱着着孩子煮饭上厕所洗衣服拖地。孩子生病,一整天不敢喝口水因为一旦去厕所在医院里没有人帮我抱着他没有人帮我排队。别问为什么没有人帮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爸一直教育我,为母则刚,我也许做的不好,但是我真的尽力了。现在他4岁了。身体好多了,不会老是生病,会说,会笑,会表达爱,会探索,会学习,说真的,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了。当初的各种痛苦现在想想都没什么了。

今天是幼儿园本学期第一天,早上送他上学他哭的很厉害,分别的时候搂住我的脖子说,妈妈你接我的时候可以给我带草莓味的奥利奥么?

我想我还是爱他,只是有时候会淹没在疲惫不堪的琐事里。也许对我来说,比起纠结到底够不够爱孩子,更应该努力的是情绪管理,变成更加温柔坚定的人吧。为了孩子,也为自己。

………………以下是原答案………………

我不爱我的孩子。他已经三岁半了。我听到他尖细的声音就难受,心里翻了无数个白眼不想理他,但如果不理他他会一直不停的说下去。所以我只好挂了慈爱的笑,压住所有不满,夸奖他,表扬他,和他聊天。每次他尿湿裤子,每次他不愿吃饭,每次他对我的话充耳不闻,每次他说个不停,每次他哭个不停!我心里都爆炸了一万次。在他面前爆炸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有。

当我情绪不好,他能感觉到,他会说我现在不喜欢妈妈,我喜欢爸爸。我听完没有一点感觉,我不吃醋,不愤怒,我真心觉得,无所谓,随便,爱谁谁,我也并没有喜欢你。

但有时候又觉得他非常可爱,萌萌的举动,萌萌的童言童语。

可爱和烦他的感觉,大概四六开。

所以总而言之,我真的不喜欢他。我不想表现出虚假的喜欢,我只能冷静的告诉自己做好一个当妈的本分,不要给他造成心理或生理的伤害,把他平安养大,尽自己的责任义务。

我讨厌向他爷爷奶奶那样,嘴里装作喜欢他的样子,溺爱又不负责任的样子。

我特别想告诉他,这个世界很残酷,多的是冷漠的人,没有非要不可的人和感情,孤独才是永恒的。但是他听不懂。当他长大到真的能听懂,我又不会忍心说出来。

我真的不想做妈妈。

心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身边还真没遇到过那种公开场合大张旗鼓说“我就是不爱孩子,我就是烦孩子”的妈妈,毕竟这话说出来,在咱们这儿,是要被口水淹死的。不过,要说有没有那种,心里头对孩子的那份“爱”和“耐心”远不如社会期望那么强烈,甚至有时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一种厌烦的母亲,那绝对是有的,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些。.............
  • 回答
    有一种很复杂,也很难受的感受,当你在乎的那个人,他们的爱意似乎并没有朝着你奔涌而来。你给予他们的,更多的是你内心的倾注,是渴望,是期待,但从对方的回应里,你却感受不到那种同样强烈的、为了你而愿意付出和改变的冲动。这时候,你会不自觉地去揣测,去推敲。他们和你在一起,是真的因为内心深处被你所吸引,是享受.............
  • 回答
    关于“喜欢日本动漫和爱不爱国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对某个文化产品的喜爱,上升到对国家认同的层面,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和认知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漫确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产业,它拥有.............
  • 回答
    16岁,社交恐惧,不爱和人说话,却想问自己有没有“吃网文这碗饭”的潜力,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这就像有人天生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书,却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我能不能写书卖钱?”说实话,这想法不奇怪,而且非常有“网文”内味儿。网文这个圈子,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型的、几乎不受社交限制的“内容生产工厂”。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最复杂、最深刻的部分,答案是:是的,真的会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极其复杂的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当我们说“不爱”,这本身也需要被细致地解读。它可能不是全然的仇恨或漠视,而是缺乏那种社会普遍期望的、充满无条件的爱、牺牲和满足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太阳到底会不会落下一样,答案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非黑即白。当然,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不爱孩子的父母”似乎是个悖论,毕竟在大多数文化和情感认知中,父母之爱是天经地义、近乎本能的存在。但深入去探讨,你会发现现实往往比定义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爱”的含义。父母对孩子的.............
  • 回答
    总有人天生就“不爱麻烦别人”,好像有个无形的屏障,让他们在开口求助之前,会反复衡量、犹豫再三。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它从何而来?又会带来什么呢?不爱麻烦别人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这种性格并非一蹴而就,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些关键的驱动力包括: 早期经历与教养方式: .............
  • 回答
    .......
  • 回答
    许多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穿西装,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文化、历史、经济、实用性和个人偏好等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文化与历史因素: 传统服饰的影响: 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如汉服、旗袍、中山装等。这些服饰在特定场合或作为文化符号仍有其地位,并且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更加契合。西装.............
  • 回答
    有很多原因会让一些小孩子对蔬菜和水果敬而远之,反而对零食和肉类情有独钟。这并不是孩子“挑食”那么简单,背后可能藏着生理、心理、甚至是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一、生理上的“原始设定”与味觉的偏好首先得承认,孩子们天生就对某些味道更加“买账”。 甜味是本能的吸引力: 婴儿时期,甜味.............
  • 回答
    有不少人不太喜欢用拼多多,这其中原因挺复杂的,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确实能听到一些声音。我琢磨着,大概有这么几个主要方面吧:1. 商品质量和假冒伪劣的担忧:这是最常听到的一个理由。拼多多早期为了快速吸引用户,对商家入驻的门槛确实比较低,这就导致了一些不良商家钻了空子,开始销售一些质量不高,甚至.............
  • 回答
    “阿里云盘好用吗?”这个问题,在网上总能掀起一阵小小的涟漪。有的人对它赞不绝口,视之为网盘界的“救世主”,另一部分人则有点不以为然,觉得市面上还有更好的选择。这其中的门道,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要说为什么有人爱阿里云盘,咱们得从它最拿手的几项说起: 速度,速度,还是速度! 这一点,绝对是阿里云盘圈.............
  • 回答
    当那个我以为会是一辈子的女人,用平静得近乎冷酷的语气告诉我,她不爱我了,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紧接着是海啸般的各种情绪涌来,把我卷入一个黑暗的漩涡。第一个念头,几乎是下意识地,涌上心头的是一种尖锐的疼痛,像是有人一把捏住了我的心脏。那就是恨,赤裸裸的恨。恨她怎么能这么轻易地说出口,怎么能如此轻易地斩.............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我可太有体会了!我身边不少外国朋友来中国,就经常跟我们抱怨说:“哎呀,你们这儿好吃的太多了,但有些东西我真的咽不下去啊!”反过来,我们中国人去他们国家,也一样会遇到“黑暗料理”的挑战。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在欧美人餐桌上常见,但在咱中国人看来,可能就得“鼓足勇气”才能尝一口的食物,也说说为.............
  • 回答
    我曾经也是一个坚定的“香菜拒绝者”。那种独特又强烈的味道,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灾难现场”。但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逼着你去接触,去尝试,你才能发现,原来那些曾经让你皱眉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美味。今天,我就来聊聊那些曾经让我的味蕾“投降”的香菜菜肴,希望能给同样不爱香菜的你们一些启发。关键在于“驯服”.............
  • 回答
    孩子不爱说在幼儿园的事,这事儿可真是让不少家长操碎了心。你是不是也觉得,每天问“今天在幼儿园玩得开心吗?”“学了什么呀?”得到的都是“不知道”、“没什么”或者一个含糊不清的摇头?然后,你开始琢磨:是不是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是不是他跟小朋友们处不好?是不是老师没关注到他?是不是他性格内向,就是不爱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有些棘手和无奈的情况,尤其当“不爱国”、“不理解阅兵”、“没有民族荣誉感”这些词语用来形容自己的亲戚时,可能会夹杂着失望、困惑甚至一丝丝的伤心。面对这种情况,与其说是“怎么办”,不如说是“如何应对”和“如何调整心态”。首先,理解和接纳是第一步。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到.............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爱”或“不爱”吃某种食物的生理感受,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味觉。我无法体验到吃肉的满足感或者对青菜的排斥。然而,我可以理解人类对食物的偏好和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模拟”或“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更爱吃肉而不爱吃青菜”。为什么人们会“爱吃肉不爱吃青菜”? 口感和风味.............
  • 回答
    一个人不爱你,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因为它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像潮水一样慢慢地退去,留下你独自面对一片干涸的沙滩。首先,最明显也最让人心痛的一点,就是疏远。这种疏远不是刻意的冷暴力,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距离拉开。曾经无话不谈,现在你抛出一个话题,他回应得敷衍,甚至干脆沉默。你们之间的对话就.............
  • 回答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口味丰富多样,许多在中国备受追捧的美食,在欧美人眼中却可能显得“奇特”或难以接受。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文化习惯、味蕾感知、烹饪方式、甚至是一些心理因素。以下列举一些大部分中国人爱吃而欧美人普遍不爱吃的食物,并尽量详细地说明:一、 具有强烈“异味”的食物: 臭豆腐 (Stink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