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在床边放一碗血,晚上蚊子还会来咬我吗?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脑洞大开啊。我来跟你好好分析分析,看看这碗血有没有那么神奇。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儿,蚊子是靠什么找到我们的?主要就是两大“招牌菜”:

1. 二氧化碳: 我们呼吸的时候会排出二氧化碳,这玩意儿就像是蚊子雷达上的指示灯,它们能远远地就感应到。而且二氧化碳呼出量越大,蚊子就越容易被吸引过来。所以,你呼吸得越勤快,它们就越容易盯上你。

2. 体温和气味: 蚊子对热源也很敏感。另外,我们皮肤上分泌的一些物质,比如乳酸、氨基酸等等,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味,蚊子也特别喜欢。有些人可能因为体味更“美味”,更容易招惹蚊子。

好,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来看看你提出的这个“血碗计划”。

血碗的作用分析:

从理论上讲,一碗血确实含有蚊子喜欢的吸引物,比如血的味道和一些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气味。所以,蚊子有可能被这碗血吸引到床边。

但是,这碗血的“火力”够不够大,能不能盖过你这个“活体目标”呢?这就得仔细掰扯掰扯了。

吸引力的优先级: 你想想,蚊子是来“吃”血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来“吸血”的,而且是被活体目标吸引的。二氧化碳和体温是它们追踪方向的关键线索。虽然血有味道,但它不能像你一样主动“呼出”二氧化碳,也不能提供一个持续的、会移动的热源。
吸引力的强度和范围: 一碗血的气味可能在近距离有一定吸引力,但它的扩散速度和范围,跟你身体散发的二氧化碳和气味比起来,可能就弱了不少。蚊子搜寻猎物的能力是相当强的,它们更擅长追踪那些持续的、动态的信号。
食物来源的稳定性: 蚊子来了床边,看到的是一碗血,它们可能会去吸。但是,它们会不会因为看到你这个更直接的“食物来源”(能提供温热的血液)而忽略了血碗呢?这个可能性很大。毕竟,你才是那个能提供持续血液的“活体加油站”。蚊子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个更方便、更直接的“餐点”。

所以,答案很可能是:

蚊子很可能会被血碗吸引到床边,但这不代表它们就不会来咬你了。它们可能还是会先飞到血碗附近,但一旦它们探测到你散发出的二氧化碳和体温信号,或者只是单纯的更喜欢“活体”的味道,它们还是会优先选择叮咬你。

打个比方: 就像你在一个有很多餐馆的街区,突然闻到了一家餐馆飘出来的特别香的味道(血碗),你可能会好奇地走过去看看。但如果你走近一看,发现旁边有一家更火爆、更热闹的餐馆(你),而且味道也很诱人,你很可能就直接进去那家了。

更细致的考虑:

血的新鲜度: 刚放出来的血气味可能更浓,吸引力也更强。放久了,血会变质,气味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产生一些不那么吸引蚊子的味道。
血的量: 一碗血和一大盆血,吸引力肯定不一样。
蚊子的饥饿程度: 如果蚊子特别饿,可能什么吸引它们就会去什么。
周围环境: 如果你睡觉的地方蚊子本来就很多,那么血碗的作用可能就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其他气味干扰: 你房间里如果有其他气味,比如食物残渣、香水等等,都可能影响蚊子对血碗的判断。

总结一下:

放在床边一碗血,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蚊子过来,尤其是在你睡着的时候,你散发的信号相对减弱。但它很可能不足以完全取代你这个“活体目标”的吸引力。蚊子可能会在你和血碗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还是更有可能选择叮咬你。

所以,如果你想避免被咬,还是老老实实做好防蚊措施,比如关好纱窗、使用蚊帐、点蚊香或者涂抹驱蚊液,这才是最靠谱的办法。这碗血嘛,可能只是个有趣的“化学实验”,但作为实际的防蚊手段,效果真的很难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让题主失望的结局:蚊子依然会来叮你。

而且和之前并没有区别,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在于:体外的血其实对蚊子是没有吸引的。

如果你去菜市场走走,看看那些卖肉的摊子,或者问一下卖猪血鸭血的商贩们,这些有血的地方会吸引蚊子吗?

答案基本是否定的,那就是,体外冷下来的血是并不能吸引蚊子的,它们吸引到的是苍蝇。

如果非要有蚊子飞来,那也是冲着商贩们去的。

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体外的血不能吸引蚊子呢?

这就奇怪了,明明在我们的认知里,蚊子是吸血的,为何体外的血却不能吸引蚊子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只是你好奇,科学家们同样也好奇,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蚊子是如何识别叮咬对象的?


作为一种昆虫,常见的识别对象方法包括视觉和气味等,然而现实中大家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蚊子的视觉极差,不信大家看下蚊子的飞行轨迹,并不会直接冲着人飞过去,就包括它在寻找叮咬位置的时候也是在空中不断地摸索找到。

因此研究人员将目标瞄准了蚊子的气味识别。

为此,他们专门设计实验来研究蚊子是如何寻找目标的[1]。

下图所示是一个检测蚊子气味的设备,有点像风洞,可以用来释放气味并追踪蚊子的运动轨迹。

同时研究人员又定义了蚊子的一些动作,这样便于对蚊子动作进行拆解。

接下来就是试验阶段了,研究人员将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和人体皮肤的气味进行混合,然后混入示踪气体来跟踪气流动态,下图所示是实验设备,左侧是风洞(flight chamber),右侧是气流层压调节部分(laminizing section)。其中右侧部分又有几个小组成,分别是调节气流孔洞,空气层流部分和气味部分,这样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不同气流的吹入情况,从而来观察这些气流对蚊子的影响

接下来观察在这些气流注入后,蚊子的飞行轨迹是否有变化。

结果发现,蚊子的活动轨迹和二氧化碳/体味混合气体的气流关联度很高。但是如果是纯粹的空气流对照组的话,关联度较低。

这一研究佐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蚊子能在空荡荡的室内找到人,靠的主要是气味。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室内放上一碗血并不能解决蚊子的问题,因为,血在体外已经没有二氧化碳和人的气味了,自然就无法吸引蚊子了。


所以,题主,还是老老实实的回归现实,准备防蚊吧。

其实,我们对防蚊的意识还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人们讨厌蚊子,主要是因为蚊子比较打扰生活。无论是蚊子飞来飞去嗡嗡嗡吵得睡不着,还是它叮咬后会让人不舒服都让人比较讨厌。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蚊子更大的风险在于传播传染病。很多影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是和蚊子有关。典型的是疟疾,蚊子是它的唯一媒介,被蚊虫叮咬后会导致出现全身发冷的情况,所以在民间又有另外一个叫法“打摆子”。疟疾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相当规模的感染,尤其是在热带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感染疟疾且有相当比例的人因此而死亡。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因为可以有效抵抗疟疾而凭借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也是诺奖史上第二次和疟疾相关。

除此以外,登革热、丝虫病等一系列常见的传染病也是和蚊子相关。据估计,蚊子每年可能造成全球数亿人被传染病感染,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可以说是动物媒介的传染病里的顶级杀手。因此这些年来,多国都在进行防蚊灭蚊行动,像新加坡等更是将其纳入法律,对防蚊不力的场所和组织追究法律责任。

当然,这些对于我们可能比较遥远,毕竟我们期待的更多的是力所能及的、让蚊子远离我们。

如何防蚊,两套策略,物理法和化学法。

一、隔离——物理方法

有蚊子怎么办,隔开是最容易想到的,所以搞个蚊帐来可以直接让蚊子无法接触到你,看着蚊子在蚊帐外面嗡嗡嗡的抓狂,却无法叮咬,也是不错的感觉。

不过,等要睡觉了,那就麻烦了。

蚊子叮不到是挺好的,可是蚊子有声音啊,这倒不是蚊子在呐喊,而是因为蚊子的声音是翅膀煽动发出来的,只要蚊子在飞动那声音就停不下来。

于是一整夜就在蚊子不停歇的声音中煎熬,如果你对声音敏感,那蚊帐就要放弃了。

所以,想应对蚊子, 还是要把蚊子放倒,这就是第二种策略

二、进攻——化学方法

驱蚊剂是处理蚊子的另一种策略。以国内领先的驱护品牌超威为例,其成分如下所示,可以看到其有效成分是氯氟醚菊酯。


这是目前主流的驱蚊成分。毕竟近年来对健康安全的重视,对于驱蚊的选择也开始越来越有要求,希望安全性较高、且更温和的驱蚊成分,像过去被广泛使用的避蚊胺就因为安全性问题而被逐步淘汰。不过各位在购买的时候还是要尽量选择不含避蚊胺的产品。

当然,化学驱蚊也有蚊香和蚊香液之分,二者总体上效果都差不多,不过个人建议还是要看家里是否有小孩,如果有小孩的话,可能蚊香液会更好些。像超威的电热驱蚊液,首先不含避蚊胺,采用氟氯醚菊酯的有效驱蚊成分,并控制用量在1.2%范围内,既能达到驱蚊效果又能兼顾成分温和。同时使用的是环保原生木粉芯棒,耐热性更好且稳定,并采用高品质药液,极大的降低了药液挥发量,一瓶可以长效驱蚊60晚,差不多两瓶基本上能够安然度过蚊子最肆虐的夏季。

有了驱蚊液,就可以通过麻痹蚊子神经来达到驱赶效果,自然就不用担心蚊子嗡嗡的声音,而且只要接下来做好窗户和门的管理,避免蚊子飞入,那么其实可以做到长久的避免蚊子带来的困扰。

马上到了夏季了,给自己准备点驱蚊的东西吧,这样就不用再和蚊子斗智斗勇了。


(温馨提示:如使用超威电热驱蚊液过程中不慎将液体接触衣物或皮肤,请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如不慎吞服,切勿催吐,请携带本品立即就医。)



1 Dekker, Teun, and Ring T. Cardé. "Moment-to-moment flight manoeuvres of the female yellow fever mosquito (Aedes aegypti L.) in response to plumes of carbon dioxide and human skin odou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14.20 (2011): 3480-349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