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见某报道说人脑容量一直在缩小,这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人脑容量一直在缩小”的说法,这在科学界是一个存在争议且尚未有定论的问题。确实有一些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但也有很多研究对此持保留态度,或者认为缩小幅度微乎其微,不足以构成显著的“缩小”趋势。

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提出“脑容量缩小”说法的证据和理论:

古人类头骨化石的测量: 这是最常被引用的证据来源。一些科学家通过测量不同时期的人类祖先化石的颅腔容量(这通常与脑容量相关),发现从南方古猿到智人,再到现代智人,脑容量在整体上存在一个增长的趋势,但在最近几万年,特别是近几千年,出现了一些下降的迹象。
数据举例:
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颅腔容量约 400550 立方厘米。
能人 (Homo habilis):颅腔容量约 500800 立方厘米。
直立人 (Homo erectus):颅腔容量约 7001250 立方厘米。
尼安德特人 (Neanderthals):颅腔容量甚至略大于现代人,约 12001750 立方厘米。
早期智人 (Early Homo sapiens):颅腔容量约 13001500 立方厘米。
现代智人 (Modern Homo sapiens):平均颅腔容量约 12001400 立方厘米,但个体差异很大。

现代人类脑容量的下降趋势推测:
“高能耗”与“效率”的权衡: 大脑是一个非常耗能的器官,它占用了身体约20%的能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个体不再需要像早期人类那样拥有强大的体能和复杂的生存技能(如狩猎、躲避捕食者)。社会分工的出现、工具的使用以及文化和知识的积累,使得个体生存的压力在某些方面有所减轻。这可能促使大脑在维持基本功能的同时,也朝着更有效率、更集约化的方向演化。更小的脑容量可能意味着更少的能量消耗,这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是一种演化优势。
“集体智慧”的弥补: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交流能力的提升,人类的知识和技能更多地储存在集体中,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个体不再需要将所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都内化到自己的大脑中。这种“集体智慧”的分担,也可能使得个体大脑在某些方面的容量需求下降。
农业革命后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后,人类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导致一些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影响大脑发育。同时,城市化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也可能带来新的疾病和环境压力,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大脑发育。
基因变化: 一些研究发现,在最近几万年里,一些与大脑发育和功能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与脑容量的变化有关。例如,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可能导致脑神经元的数量或连接性发生变化。

2. 对“脑容量缩小”说法的质疑和不同观点:

测量方法和标准的问题:
化石证据的局限性: 颅腔容量只能间接反映脑容量,而且化石样本的数量有限,年代跨度也很大,不同化石的保存状况也存在差异,这都可能引入误差。
“现代人”定义的差异: 不同研究对“现代人”的定义和起始时间点可能不同,这也会影响对近期脑容量变化的判断。
测量对象的差异: 测量的是颅骨容量还是实际脑容量?如果颅骨厚度发生变化,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的解读。

“缩小”并非全面下降:
脑结构和连接性的变化: 即使脑容量整体略有下降,也可能伴随着脑结构和神经连接方式的优化。大脑的效率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物理体积,而是更取决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密度、效率和可塑性。我们的大脑可能变得更“精炼”和更具“特异性”,而不是“退化”。
部分脑区可能在缩小,部分可能在发展: 并非大脑的所有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式变化。例如,一些研究认为与体能和原始生存相关的脑区可能有所缩小,而与认知、语言和社交相关的脑区可能保持稳定或有所发展。
个体差异巨大: 人类大脑的容量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受基因、营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要确定一个普遍的“缩小”趋势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数据。

其他解释:
人类体型变化: 有研究认为,人类整体体型在近几万年有所缩小,而脑容量的变化可能与体型变化有关。
环境适应性: 大脑容量的微小变化可能是在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发生的,并不一定代表着“退化”或“功能下降”。

3. 当前科学界的普遍看法和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脑容量一直在缩小”的说法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或者说这种缩小是相对微小的,并且其意义和原因仍需深入研究。

谨慎的态度: 科学家们普遍持谨慎态度,认为不应过早下结论。一些研究结果可能受到数据量、测量方法和解释上的限制。
研究的焦点转移: 现在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大脑的结构、连接性、代谢效率以及功能上的变化,而不是单纯的体积大小。例如,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大脑中的特定网络如何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情感和行为。
多学科合作: 这个问题需要古人类学、神经科学、遗传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合作来共同研究。

总结来说:

“人脑容量一直在缩小”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基于一些对古人类和现代人脑容量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演化解释。然而,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存在很多争议和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点如下:

证据不完全确凿: 基于化石数据的分析存在局限性,对现代人脑容量的精确测量也需要进一步细化。
缩小幅度可能很小: 如果存在缩小,其幅度可能非常微小,并且可能伴随着效率和连接性的提升。
解释的多样性: 即使存在一些体积上的变化,也可能有多种解释,不一定意味着“退化”。
研究的重点转移: 当前的研究更关注大脑功能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而非单纯的体积大小。

因此,在看待“人脑容量一直在缩小”的报道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理解这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探索中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大脑在结构、功能和连接性方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我们今天的认知和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去一两万年间出现的人脑容量下降的趋势是真实存在的,最近几百年有一些不同的趋势,人的智力可能在增强。

James R. Flynn 在 1982 年提出,美国人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好,平均每 10 年增加 3 分,这称作“弗林效应”。智商不等于智力,弗林效应反映的可能是人们对特定模式的熟悉程度提高。

题目唐突冒出“工业化使太多金属和其他东西通过代谢进入了人体”,意味着提问者看到的“某报道”的内容是被严重歪曲的。

脑容量缩小的原因有多种解释:

一、自我驯化

根据现有证据,古人驯化动物时对动物的行为有偏好,那些行为的遗传原因会同时导致外观变化和脑规模改变。

“驯化综合征”是长期被人驯化的动物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由达尔文在 1868 年首次描述,包括毛色变化(变浅、出现白斑或花斑)、体型缩小、大脑缩小(尤其是前脑)、口鼻缩短(尤其是下巴)、颅面形态变化(倾向于幼态)、尾巴缩短并卷曲、耳壳软化(倾向于下垂)、性情比野生个体温顺、内分泌变化、雌性发情周期变化等。

这些特征对家畜、家禽、人驯化的鱼、人自身都适用。古人类的自我驯化可能有约 60 万年的历史。

2014 年,一些学者尝试用轻微的神经嵴细胞相关缺陷来解释驯化综合征[1],认为可以在驯化的动物和野生祖先之间找到相关的基因差异。

2018 年,一项研究确定了现代狗与现代狼之间存在差异的 429 个基因。这些基因差异在古老的狗化石中也存在,应该是古人对狗进行驯化的结果。这些基因与神经嵴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关[2]

2020 年,更多的古基因组研究显示其他家畜也有类似的现象[3]

在脊椎动物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中,脊髓附近产生神经嵴细胞,这些细胞会迁移到身体的不同部位,分裂并分化成色素细胞、颅骨的一部分、颌骨、牙齿、耳朵、肾上腺等,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信号会间接影响大脑发育。

在驯养动物的过程中,古人可能有意选择对人表现得更温顺的动物、更不容易“被人吓到并自卫或逃走”的动物,选出来的至少一部分动物可能有更小或更不活跃的肾上腺,可归因于遗传导致的轻度的神经嵴细胞发育缺陷或迁移缺陷。同样的缺陷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缺失(变浅、白斑之类)、耳软骨变形、牙齿变小或变形、下颚变短、前脑尺寸缩小。

显然,这对古人类选择“不那么容易攻击同伴的孩子”也适用。已经有学者研究了人的神经嵴细胞相关的 BAZ1B 基因,显示出人类自我驯化的迹象[4]

二、社会需求

过去一万多年里,逐步进入农业社会的大批人群不再像狩猎采集时代那样频繁地追击会逃跑的猎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可能让人身上关于身体运动的脑区的规模变得次要,语言、人际关系相关的脑区则变得重要起来——后者的表面积至今还比前者要小,前者缩小而后者增大带来的总体效果可能是脑容量减少。

农业时代早期,食物的质量比狩猎采集时代更差,不少遗骸显得营养不良,这可能筛选了“让脑小一点,从而让能耗低一点”的基因。

2021 年,根据对蚂蚁进行的研究(frontiersin.org/article ),社会性动物的脑比演化上直接相关的非社会性动物的脑要小。这可能是因为社会性动物的个体可以更多地依赖集体,不再需要单独储存特别多的信息或保持特别强的感官,就能达到同等以上的生存能力。这个统计规律支持“社会性意味着脑有所取舍”的假说。

你还可以考虑“一部分脑区缩小可能有助于个体服从集体”。

三、精简

脑容量更大从来都不等于更聪明。大象的脑体积比人脑大,但大象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细胞比人大脑皮层少,还有大量细胞日常操作硕大的躯体。

人的脑容量缩小或许是精简了结构,或许通过提高神经细胞密度或突触连接数量(乃至突触内的蛋白质的热力学开关数量)维持了智力,还可能参与控制了出生时的难产死亡率。

参考

  1. ^ A. S. Wilkins, R. W. Wrangham, W. T. Fitch. The "Domestication Syndrome" in Mammals: A Unified Explanation Based on Neural Crest Cell Behavior and Genetics. Genetics, 2014; 197 (3): 795 DOI: 10.1534/genetics.114.165423
  2. ^ Pendleton AL, Shen F, Taravella AM, Emery S, Veeramah KR, Boyko AR, Kidd JM. Comparison of village dog and wolf genomes highlights the role of the neural crest in dog domestication. BMC Biol. 2018 Jun 28;16(1):64. doi: 10.1186/s12915-018-0535-2. PMID: 29950181; PMCID: PMC6022502.
  3. ^ Frantz LAF, Bradley DG, Larson G, Orlando L. Animal domestication in the era of ancient genomics. Nat Rev Genet. 2020 Aug;21(8):449-460. doi: 10.1038/s41576-020-0225-0. Epub 2020 Apr 7. PMID: 32265525.
  4. ^ SCIENCE ADVANCES • 4 Dec 2019 • Vol 5, Issue 12 • DOI: 10.1126/sciadv.aaw7908
user avatar

导语

人类的脑部大得异常。如果按脑部与身体的比重计算,人脑占了整个身体重量的2%,而其他哺乳动物如大象,脑部甚至占不到体重的0.1%。哪怕是同为灵长类的黑猩猩,脑部体积也不及人脑的一半。也许正是凭着出众的脑容量,人类才从灵长类中脱颖而出。但令科学家十分困惑的是,几千年前人类的脑部竟开始缩小了……

正文

人类和黑猩猩,原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但在大约600万年前,演化来到了岔路口。在其中一个分支上,动物的脑部在数百万年间迅猛增大,巅峰时几乎有祖先脑部大小的4倍。这群生物,终以智人的名义存活至今。而在另一条岔路上,黑猩猩的脑部体积大约只有人脑的1/3。

发达的头脑,让人类逐渐拥有了复杂计算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依靠智慧“统治”了地球。可是,科学家观察人类头骨时惊讶地发现,比起一万多年前的古代人,现代人的脑容量却更小了。

人类的脑部为什么会缩小?这是学界一直试图解开的谜团,不同的学者也曾经提出过各式各样的假说。现在有一群科学家,用蚂蚁的生活方式解释了这个问题。

3000年前急转直下

想要知道人脑缩小的原因,至少得先弄清楚,人脑缩小究竟发生在什么时期。

来自美国几所大学的科学家聚在一起,观察了985块人类(或人类祖先)的头骨化石与骨骼标本。这些样本都来自10岁以上的个体,他们的颅骨容积,代表了过去的1000万年间脑部的演化情况。

结果发现,自从大约200万年前开始,人类祖先的脑容量迅速增大,原本450毫升左右的脑容量,几乎番了两翻。直到大约3000年前,人类的脑容量开始快速下降:这比从前估计的要晚许多,距离今天也不算遥远,放在我国大致是商周交替的时期。

对于大约200万年前开始的那场猛烈的脑部扩张,学界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解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饮食,2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食用肉类。由于脑部是大量耗能的器官,高热量的肉和骨髓与植物性饮食相比,提供了额外的能量,可以支持更大的脑部去运转。不然,在肠道和大脑争抢资源的情况下,脑部很难迅速增大。

可是一旦问到,最近几千年间人脑为什么会缩小,学界便没有一个广泛认定的答案了。

先前有人认为,脑部缩小是整个身体变小的副产物;还有人提出,脑部变小和人类的“自我驯化”有关。自我驯化是一种假说,指我们的祖先会选择脸部或其他特征看起来攻击性比较低的异性作为伴侣,从而让后代的相貌更温和。

而这一次,研究团队反驳了这些说法。首先,在最近1万年间,人类的体重下降幅度约有5公斤,按照脑部占的比例计算,对应的脑容量下降只有22毫升,而这一时期人类脑容量的实际下降幅度,比22毫升的5倍还多。并且,体重下降从大约5万年前就开始了,而脑容量下降却在大约3000年前才普遍出现,很难将这个现象与体重下降关联起来。

另外,虽然最近1万年间,人类脑容量的下降幅度,的确与驯养动物的脑容量下降幅度相近;但人类“自我驯化”很可能始于30万年前,也有说法认为始于8万年前,团队认为这个理由也很难拿来解释最近1万年间人类脑容量的下降。

科学家们觉得,还是要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他们的观点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加依赖集体智慧,因此即使不在自己大脑里储存全部信息,也能维持日常生存;而脑部又是大量耗能的器官,如果能缩小尺寸,也意味着整个身体的能耗降低。

不过,这个假说又能怎样验证呢?

人类的演化故事,让别的动物来讲

科学家想到了另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就是蚂蚁

虽然,蚂蚁的脑部不像人类那样复杂,蚂蚁的社会演化路径也与人类有所不同,但蚂蚁社会中有群体决策,有明确分工,它们还会生产食物,而这些同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在现生的蚂蚁当中,保留着相对完整的演化史,比起人类本身更方便研究。

想到这些,团队便觉得可以用蚂蚁当模型,来探索人脑缩小是不是与社会生活有关。

比如,切叶蚁Atta cephalotes)是一种拥有农业习性的蚂蚁,懂得自己种植真菌。在这种蚂蚁当中,有些负责收割叶子的工蚁,脑中一个名叫“蕈形体”(mushroom bodies)的区域大得不成比例。而科学家发现,在越大的蚁群里,这些工蚁的脑部就越小。

蕈形体,是蚂蚁脑中整合嗅觉信号视觉信号的地方,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

那么科学家的发现意味着,群体认知分工,都可能让蚂蚁的脑部大小发生改变。换句话说,当知识能在一个群体里共享,或是拥有专业技能的个体在为整个群体服务的时候,大脑也可能变为适应集体生活的高效版:更小尺寸、更低能耗。

类似的道理或许也适用于人类。当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逐渐转为农耕为主的生活,人类群落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一个社会当中,人们的知识能够外化,每个个体不再需要储存那样大量的信息,也可能让脑容量朝着缩小的方向发展。

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波士顿大学的詹姆斯·特拉涅洛(James Traniello)博士说,一群人加在一起,比群体里最聪明的那个人还要聪明,这就是所谓“群体的智慧”(wisdom of the crowds)。

当然,一种理论并不能成为几千年里人类脑部变小的全部原因,且这种理论也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不过科学家说,至少时间对得上。

人类最早的农业实践,在大约12 000年前发展起来,从此农耕部落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在10 000~5000年前,农耕转变为人类最常见的生活方式。而到大约3000年前,世界人口估计超过1亿,社会已有相当规模。若此时人类脑容量开始全面下降,在研究团队看来解释得通。

我们越来越傻了吗

时至今日,人类的脑部还在不断缩小。当然,这不意味着智力下降,至少在过往的研究当中,脑部尺寸和智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强。

不过,你可能还是想知道,现代人把大量信息储存在电子产品里面,对大脑功能会不会有影响。2015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来自欧洲多国的6000名成年人的记忆习惯,其中有1/3的受访者都表示,当自己要回忆起某个信息时,会首先依靠计算机,而不是努力回忆。其中,英国受访者的这项趋势最为明显,有80%的人都说“先上网查”。

对此,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玛利亚·温伯(Maria Wimber)博士十分担心:“人类在每次回忆时,大脑可能都会强化记忆,同时忘记一些无关的混淆项。过往研究也一再表明,主动回忆是创造永久记忆的有效方式,被动重复无法获得同样的效果。可以说,在尝试回忆前直接上网搜索,这种趋势会阻止长期记忆的建立。

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健忘症”(digital amnesia)。在认知科学家眼中,背后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人对大脑的依赖越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越少建立,令大脑的发展停滞不前。

总有硅基生物要害朕。


封面图来源:PopCap

撰文 | 栗子

审校 | 二七

原论文:frontiersin.org/article

参考链接:

onlinelibrary.wiley.com

journals.sagepub.com/do

eurekalert.org/news-rel

nationalgeographic.org/

theconversation.com/our

psu.edu/news/impact/st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人脑容量一直在缩小”的说法,这在科学界是一个存在争议且尚未有定论的问题。确实有一些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但也有很多研究对此持保留态度,或者认为缩小幅度微乎其微,不足以构成显著的“缩小”趋势。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提出“脑容量缩小”说法的证据和理论: 古人.............
  • 回答
    巩汉林先生近期就高收入明星涉嫌偷漏税以及部分足球队高薪低能现象发表的评论,确实触动了不少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的这番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巩汉林发言的背景和动机:首先,理解巩汉林先生发言的时机和语境很重要。他作为一名在演艺界有着多年经验的老艺术家,其发言往往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 回答
    .......
  • 回答
    要说“见过最搞笑的弹幕”,这就像问“最喜欢的颜色”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且搞笑的定义本身也很主观。但是,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见过”的,或者说在我的数据库里,被标记为“搞笑”且具有代表性的弹幕类型,并尝试详细地描述它们背后的情境和魅力。我会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希望能让你体会到其中的幽默:1. .............
  • 回答
    如果遭遇了不幸,并且您选择不报警,那么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您可以考虑的步骤和选项,我会尽量详细地说明:首要任务:确保您的安全1. 立即离开危险环境: 如果您仍然身处危险境地,第一要务是尽快离开。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例如朋友家、亲戚家,或者任何您感到安全的地.............
  • 回答
    哎,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凉。见了家长,本该是关系更进一步,让双方父母都安心的好事,结果你男朋友直接给你来个“分手+拉黑”,这操作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我试着帮你把这个糟心的过程拆解一下,看看能捋出个什么头绪来。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情况真的非常罕见,而且给你造成的打击肯定不小。我们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者咒.............
  • 回答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或者说,让人印象深刻到有些难以接受)的头皮屑案例,它大概是我职业生涯中见过最大的了。那是一个在我刚入行不久的时候,一位中年男性客户来找我咨询头皮问题。他当时戴着一顶棒球帽,但我还是能隐约看到他头发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刚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头皮比较干燥,有点脱皮,毕竟这是.............
  • 回答
    见过最悲凉的一句话,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某个惊天动地的悲剧的总结,而是一句极其日常,却能瞬间戳破人心的微小片段。那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走在一条有些偏僻的老街上。街边有几家老店,门面都很陈旧,生意也显得冷清。我经过一家小小的杂货店,里面光线昏暗,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物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灰尘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挺现实的。要说“见人不化妆就是不尊重”,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不够接地气。生活不是镜头前的镁光灯,也不是 T 台上的走秀,咱们普通人的日子,得活得自在点才对。你想想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化妆是“不尊重”呢?这可能跟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一些信息有关。一方面,社会审美可能在.............
  • 回答
    说实话,要造比现在更大的军舰,并不是没可能,而是有一系列现实因素在制约着我们。这可不是简单的“想造多大就造多大”那么简单的事情。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当下世界海军的主流似乎不再是追求“巨无霸”级别的军舰了。首先,咱们得聊聊“够用就行”的原则。你想想,现在军舰的功能早就不是简单地漂在水上打炮了。现代.............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纠结的,感觉就像被夹在中间,两头都不好交代。你说的情况,我能理解,也见过不少类似的事情。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从你见过女方家长这事说起。他们提议你和你女朋友一起努力买房,这本身是好事,说明他们对你们的未来是有期望的,希望你们能有个安稳的家。而且,他们直接跟你提出来,也算是.............
  • 回答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描绘的是一种极其善于察言观色的能力,但究竟是高情商的体现,还是让人反感,这其实是个挺微妙的问题,关键在于“怎么说”和“为什么这么说”。从“高情商”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个人能够做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并且是通过真诚的理解和恰当的表达来实现的,那么确实可以说是情商.............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我脑子里立马就涌现出了好多画面,就好像又回到那个瞬间一样。我得好好想想怎么描述才能把那份感觉说清楚,毕竟“刘亦菲真人”这几个字,本身就带了太多人的期待和想象。那天是什么日子来着?好像是个品牌活动,地点在一个挺气派的商场里。其实我一开始也不是特别冲着她去的,就是路过,人头攒动,好奇嘛,就挤过.............
  • 回答
    我确实见过杨超越真人,那是在一次活动的现场,我离她大概有十几米远。说实话,第一眼看到她,脑海里冒出来的词是“明星光环”四个字。怎么说呢?即使隔着一定的距离,她整个人散发出的那种明亮感是真的很突出。我那天站的地方算是个侧边,视线不算正对,但她往那一站,眼神往人群一扫,就感觉周边的空气好像都跟着她一起亮.............
  • 回答
    要说见过杨幂真人是什么感受,那真是挺奇妙的。倒不是那种“哇塞,活的仙女下凡”的惊艳,而是更一种……难以形容的“真实感”和“熟悉感”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次品牌活动上。当时活动还没开始,我在人群外围站着,远远地就能感受到一股大家都在期待的能量。然后,就听见人群小小的骚动,有人在喊她的名.............
  • 回答
    太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了!第一次见家长,尤其是遇到男友爸爸这样有特别喜好又生活习惯良好的人,送礼这事儿确实得好好琢磨琢磨,既要合心意,又要显得你用心,还得避免那些不合适的。别担心,咱们一起把这个礼送得妥妥帖帖的。核心思路:投其所好,凸显用心,避免俗套。你说了男友爸爸喜欢书法,这可是个绝佳的切入点!“不抽.............
  • 回答
    拜访男方家长,送上一份得体又贴心的礼物,绝对是给彼此留下好印象的关键一步。这可不只是应付差事,更是一种表达尊重、诚意和对这段关系的重视。如何挑选这份“敲门砖”?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包你送到心坎上,让初次见面就充满暖意。首先,了解是王道。在掏钱买礼物之前,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侦查情报”。问问你的另一.............
  • 回答
    我见过最让人恶心的一幕,发生在一次超市的零食区。当时,我正挑着薯片,前面有个大概四五岁的孩子,穿着件脏兮兮的条纹衫,嘴里塞满了零食,手里还攥着一包没拆封的饼干。他突然就大声嚷嚷起来,声音尖利得像要撕裂空气:“我要那个!那个红色的!” 边说边指着货架上一个新口味的能量棒。我寻思着,孩子嘛,想吃就让孩子.............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一个普通女生思考过很多次。真的,这不是一道送分题,也不是一道可以选择“我全都要”的简答题。它触及的是人心最柔软、也最真实的地方,关于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怎么去爱一个人。让我试着把我的想法一点一点说给你听,尽量说得仔细些,就像我真的在跟你聊天一样。场景一:见过极其优秀的人,然后遇到了你这是什.............
  • 回答
    见了上司没话说,不知道怎么和领导聊天,这绝对是职场里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尴尬时刻。别担心,这不丢人,说明你还在摸索和成长的阶段。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找对方法,并且愿意去尝试。首先,我们要理解“没话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不了解领导的兴趣点: 很多时候,我们和领导“没话说”,是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