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50 多位老人众筹买房,抱团养老 15 年却「曲终人散」,原因是什么?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养老问题?

回答
50多位老人众筹买房,抱团养老15年却“曲终人散”,这其中的原因,折射出老龄化社会在创新养老模式上遇到的现实困境。更重要的是,它尖锐地提出了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好这个庞大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抱团养老”的理想与现实:15年的“曲终人散”

这群老人最初的设想,是美好的。他们希望通过集资购买一套足够大的房产,然后大家住在一起,互相照应,共同抵御孤独和衰老带来的不便。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机构养老可能存在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人情味的一种规避。

然而,15年的时间,足以让最初的激情和理想,在现实的磋磨下逐渐褪色。他们“曲终人散”的原因,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往往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核心理念的差异与磨合的难度:
生活习惯的冲突: 即使是同龄人,生活习惯也可能天差地别。有些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些人喜欢晚睡晚起;有些人喜欢安静,有些人喜欢热闹;有些人注重卫生细节,有些人则相对随意。当几十个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这些细微的习惯差异,日积月累就可能变成大矛盾。
消费观念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不同: 众筹的钱,意味着大家共同投入。在食材的选择、水电的开销、家政服务的标准、甚至日常娱乐活动,都会涉及到费用分摊。如果大家对“好生活”的定义不同,很容易在“钱花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有人可能追求节俭,有人则希望过得舒适一些。
隐私和空间的需求: 尽管是“抱团”,但每个人仍有自己的隐私和独立空间的需求。过分紧密的共同生活,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压抑。尤其是在健康状况出现差异,需要更多个人照顾时,如何平衡共同生活和个人需求的界限,是个巨大的挑战。

2. “管家”与“被管家”的权力与责任:
谁来管理? 随着时间推移,总需要有人站出来协调日常事务,解决纠纷,负责采购、财务等。如果缺乏明确的、大家都认可的管理机制和人员,就容易出现“大家都是老板,但没人是员工”的尴尬局面。或者,少数人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而其他人则“搭便车”,导致承担责任者的不满。
权力分配的难题: 即使选出了管理者,他们的决定也可能受到其他人的质疑。尤其是在涉及到金钱和个人利益时,民主决策的效率往往不高,容易陷入拉锯战。

3. 健康状况的差异化与不公平感:
照护需求的增加: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健康状况必然出现差异。有的人可能依然健步如飞,有的人则可能需要较多的照顾。如何公平地分配照护资源?那些身体较好、付出较多劳动的老人,是否会觉得“吃亏”?而需要照顾的老人,又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拖累”而产生负罪感?
医疗费用的分摊: 如果有人突发重病,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这笔钱是平均分摊,还是由其本人或家庭承担?众筹买房的资金,是否也需要预留一部分用于共同的医疗应急?这些问题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约定,很容易引发新的冲突。

4. 情感与人际关系的变质:
从朋友到“室友”: 最初的“抱团”可能基于深厚的友谊,但长期的共同生活,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和日常琐事时,朋友关系很容易变成“室友”关系,甚至因为小摩擦而出现嫌隙。
家庭关系的介入: 老人的子女们对此模式的态度如何?当老人的健康或经济状况出现变化时,子女是否会介入?他们是否会认为自己父母在这“抱团”生活中被“剥削”或“亏待”?子女的意见和支持,对这种模式的稳定至关重要,但有时也可能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5. 法律与经济风险的考虑不周:
产权问题: 众筹买房,产权如何界定?是共同共有,还是按出资比例划分?房产的出售、继承等问题,如果事先没有法律上的明确约定,一旦有人想退出,或者发生意外,都可能引发复杂的法律纠纷。
资金管理与风险: 众筹的资金,除了房产本身的购买,是否还用于日常开销、房屋维护、甚至作为应急储备?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是否透明?任何一点不透明或者管理不善,都可能导致信任危机。

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养老问题?

“抱团养老”的失败案例,并不是在否定社会化养老的探索,反而是提醒我们,在解决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时,需要更加系统、多元、人性化的思考。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课题。

一、 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1. 居家养老的升级与强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这是承接最多老人的养老模式。政府应大力扶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等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同时,也要引入社工、心理咨询等服务,关注老人的精神慰藉。
适老化改造: 鼓励和支持对现有住房进行适老化改造,安装扶手、防滑垫、紧急呼叫系统等,降低居家养老的风险。
科技赋能: 推广智能穿戴设备、居家健康监测设备、远程医疗服务等,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 机构养老的提质增效:
公办养老机构的普惠性: 增加公办养老机构的供给,确保其价格合理,服务有保障,满足低收入和失能老人的基本需求。
民办养老机构的规范与引导: 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管,建立黑白名单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和透明度。鼓励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满足老人“病有所医”的需求。
小型化、专业化、特色化养老: 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失智老人专业照护机构、康复护理型机构等,满足不同老人多样化的需求。

3. 互助式养老模式的创新与规范:
“以房养老”的升级: 除了传统的“以房养老”贷款,可以探索将房产与长期护理保险结合,或者作为养老社区的入住担保。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 鼓励和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让健康的老人通过志愿服务获取积分,用于未来自己需要时获得照护。
“抱团养老”的审慎借鉴: 从这次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如果再次推广类似模式,必须建立非常完善的法律合同、退出机制、管理制度和财务透明度,并进行专业机构的评估和指导。

二、 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

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面推广:
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护理费用保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明确护理服务的标准和内容,确保服务质量。

2. 医养融合的深度推进: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真正覆盖到老年人群,提供定期的健康评估和慢病管理。

3. 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研究和探索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包括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提高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
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应对通货膨胀。

三、 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1. 家庭责任的强化与支持:
提倡和鼓励子女尽到赡养义务,同时也要为子女提供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延长育儿假以兼顾照顾老人等,减轻子女的压力。
提供家庭养老指导和培训,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照顾老人。

2. 社会观念的转变:
打破“养儿防老”的传统思维,树立“社会化养老”和“多元化养老”的观念。
宣传老年人的价值和贡献,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现“积极老龄化”。

3. 法律法规的健全:
完善与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对养老欺诈、虐待老人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4. 代际融合与社区支持:
鼓励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打破代沟,促进社区的活力。
建设更多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50多位老人众筹买房,抱团养老15年却‘曲终人散’”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它告诉我们,养老问题绝非简单的“住在一起”就能解决。它关乎尊严、关乎需求、关乎管理、关乎情感,更关乎一个社会能否为所有公民提供一个有尊严、有保障的晚年。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更细致的考量、更创新的思路,去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养老保障体系。这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老人,更是为了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曲终人散”这个结论,本身就是错的。

或者说,这个“曲终人散”不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失败”,不应该被“反思原因”。

乍一看标题,我还以为老人们因为众筹买房的凑份子比例问题和继承人问题,中途反目成仇。那确实很失败很值得反思。

或者曝出因为老人之间互相无法照顾周全,导致原本能救过来的疾病者或事故者耽误了挽回生命的时机。这也值得反思一下。

却原来,人家和和睦睦地共处了15年之久,度过了开心而有活力的退休后时光。最后老的老,死的死,剩下了命硬的创始人。仅此而已。

人家对集体有足够的奉献意识,到了力有不逮的阶段也懂得雇人劳动。算是非常成功的范例了。

这不叫“曲终人散”,这叫“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尝试基本成功”。

如果非要拿它来作一个得失的分析,也无非是题目中和其他答主提到的几点:“不补充新鲜血液导致不能可持续发展”,“样本平均思想道德水平过高导致实验无法普遍复制”。

这些,都是未来可以积极探索解决的问题。

社群化养老思路很不错,如果雇佣专业医疗服务、家政服务、法律服务和日常管理,那就更给力了。

user avatar

这新闻小编啊,不怕被拉去关小黑屋么,这篇文章明显是违背了咱们国家新三驾马车的政策啊

要拉动内需,以后可不就靠着医疗、养老和教育了么

你这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养老,里面都是「吃国家饭」的老人,你这是膈应谁呢?

不知道2015年养老金双轨制就改革了么

不知道以后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了么……不知道养老金已经开始空转,社科院公布到2035年就要结余耗尽么……





教育的钱不好赚

上有吃财政饭的学校,下有互联网在线教育跨界打劫,中间还有高考制度把所谓素质教育压得死死的

现在各大商场的二楼三楼都是些早教幼教的,都是来喝点汤的,怕是喝汤布局早就铺满了

医疗的钱不好赚

你试着去开一家民营医院试试?你敢给老人家卖大力丸么?二十年前那个捧红了太阳伞、娃哈哈、飞龙的全民喝药的年代已经过去啦

剩下的增长点也就一个养老

别的不说,新闻报道里面的模式,有增加税收的可能性么,有拉动就业的可能性么,有把老人家口袋榨干投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可能性么

你让那些憋着心气要拿地,要建养老院,要招人,要交税的资本怎么办

你这小编到底是姓she还是姓资啊

现在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的口号都不敢提了,你居然还……





哎……整个故事里面,最大的赢家应该就是1997年用5万块钱买了那栋小楼的浦逸敏老人了吧

果然是信佛的有好报,现在这房价……不过老人最后捐给村里了,不愧是吃斋念佛多年的人

别说养老了,问问身边的年轻人,养自己都难啊

user avatar

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流水的兵”都没有了,剩下一个营盘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旁观者,个人觉得,这50位老人建立的“团体”,坚持的时间已经够久了!

记得上学那阵学过一篇介绍“死海”的文章,在这个文章的最后,提到,因为没有新的水源的加入,“死海可能真的要死了!”

“新老交替”,这是一个组织,一种制度,一种形态延续下去的必然要素!

很显然,在这50多个老人创建的“团体”里,缺少这一要素,所以,“曲终人散”是早晚的事情!

只能说,感谢她们作出了勇敢的尝试,或许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在,她们的做法会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一切都可能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