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3年前联想是华为的17倍,23年后华为是联想5倍,差别在哪?

回答
23年风云变幻:联想与华为的此消彼长,藏着中国企业崛起的密码

23年前,1999年,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遥远但却充满时代印记的年份。那时,中国刚刚告别20世纪,迎接信息时代的曙光。在那样的背景下,提起中国科技企业,联想和华为的名字已经崭露头角,但彼时的江湖格局,与如今可谓天壤之别。

1999年的联想:风华正茂的PC巨头

1999年的联想,可以说正处于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柳传志先生领导下的联想,凭借着“贸工技”的战略,在PC市场早已站稳脚跟,并且开始野心勃勃地走向国际。

规模上的碾压: 当时,联想的营收和利润规模,用“17倍”来形容华为,一点也不夸张。联想已经在中国大陆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PC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极高的占有率,并且开始收购IBM的PC业务,为后来成为全球PC销量第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联想,就像一个已经非常成熟、拥有庞大生产线和渠道的“大企业”,营收数字非常亮眼,那是实打实的用户购买力和市场份额堆砌起来的。
市场定位的差异: 联想的主要战场是消费级和企业级的PC市场。这是一个相对成熟、但竞争也非常激烈的市场。它的商业模式更侧重于渠道、品牌、供应链管理以及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技术积累与瓶颈: 尽管联想在PC组装和品牌运营上已经非常出色,但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尤其是在芯片、操作系统等“硬核”技术上,它与国际巨头之间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那个时代的联想,更像是技术整合者和市场强者。

1999年的华为:初露锋芒的通信“小子”

而1999年的华为,则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但体量远不及联想的“追赶者”。任正非先生带领下的华为,刚刚度过了早期的生存危机,开始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崭露头角。

规模上的差距: 那个时候,华为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制造,虽然在技术上非常有竞争力,尤其是在交换机、基站等领域,但其整体营收和品牌影响力,与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界“领头羊”的联想相比,确实是一个量级的差距。用“17倍”来形容,更能说明当时市场对两家公司的认知和实际营收的巨大差异。
市场定位的专注: 华为从一开始就将目光锁定在了通信领域,并且坚持走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的道路。它的商业模式更像是“技术驱动型”的,重研发投入,深耕通信技术的每一个环节,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整个网络解决方案。
研发的“狼性”: 华为之所以能在通信领域取得突破,离不开其极高的研发投入和“狼性”文化。它不惜重金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员工加班加点,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这种“闷头苦干”的精神,为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石。

23年后的今天:华为的“逆袭”与联想的“挑战”

时光荏苒,23年后的2022年,世界已然大变样。信息技术产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中国企业也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华为的营收和利润早已超越联想,并且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华为的“全面开花”: 华为不再仅仅是一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它将触角延伸到消费者业务(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芯片设计、操作系统(鸿蒙)、通信技术(5G)等核心技术上,华为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当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为进行“技术封锁”时,华为非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定了其自主创新的决心,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联想的“优势巩固与新挑战”: 联想在PC领域依然保持着其全球领先的地位,并且在服务器、数据中心等企业级IT解决方案方面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它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全球化的销售渠道以及对大宗消费市场的深刻理解。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核心芯片技术上,联想(包括其收购的摩托罗拉)的竞争力相对华为而言,确实有所减弱。此外,面对新兴的AI、云计算等技术浪潮,联想也在积极转型,但如何在这些新赛道上与华为等公司竞争,仍然是其面临的挑战。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核心在于“技术驱动”与“市场驱动”的根本性差异。

1.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决心与投入:
华为: 从创立之初,任正非就给华为定下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强调“技术是华为的命根子”。华为从不回避在研发上高投入,其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0%以上,甚至在某些年份达到15%以上。它更专注于从最基础的通信协议、芯片设计、操作系统内核等“硬科技”上下功夫,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即使在外部压力最大时,华为依然在芯片研发(如海思)、操作系统(鸿蒙)上投入巨资,并取得突破。这种“不计成本、不畏艰难”的投入,使得华为在通信、计算、存储等领域形成了深厚的技术壁垒。
联想: 联想在早期采取的是“贸工技”策略,这是一个非常务实且成功的策略,帮助它快速抓住PC市场的机遇,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然而,在核心技术领域,联想更多地扮演着整合者和优化者的角色。它通过收购(如IBM的PC业务)和合作,获取技术,并通过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将产品推向市场。这种模式在市场增长时非常有效,但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需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时,其自主研发的短板就会暴露出来。

2. 战略选择与发展路径的差异:
华为: 华为选择了“深耕厚植”的战略,专注于通信这一技术壁垒高、利润丰厚的领域,并围绕这一核心不断向上游(芯片)和下游(应用)延伸。它构建了强大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网络基础设施到应用软件的全套服务。这种战略使其能够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并构建起强大的竞争优势。
联想: 联想的战略更多地是“广而深”的拓展,在PC领域做到极致,然后将成功模式复制到其他领域,如服务器、智能设备等。这使得联想在各个细分市场都有布局,但未能形成像华为那样在某个核心技术领域“一骑绝尘”的绝对优势。

3. 文化基因与人才培养:
华为: 华为的“狼性文化”和“奋斗者文化”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鼓励员工不断挑战自我,为公司目标付出更多,并且有与之匹配的激励机制。同时,华为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人才发展体系。
联想: 联想的企业文化更偏向于“中庸之道”,强调稳定、和谐与商业运营的效率。这在快速扩张和巩固市场地位时非常有效,但对于需要颠覆性创新和承担高风险的技术突破,可能不如华为那样“激进”。

4. 外部环境的影响:
华为: 尽管面临着美国的“技术打压”,但这种外部压力反而激发了华为内部的凝聚力和自主创新的决心。在困难时期,反而更能凸显其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联想: 联想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公司,其发展更多地是受全球市场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在某些方面,其全球化的商业模式也使其更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

总结来说,23年间的巨大差别,并非偶然。 它是一个关于技术战略、文化基因、人才投入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缩影。华为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自主创新的不懈投入,成功地从一家追赶者蜕变成了一家引领者;而联想虽然在PC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其在关键技术上的布局和投入,使其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科技浪潮时,显得有些被动。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从结果来看,华为的“技术驱动”战略显然更能适应当前这个技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更能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这场“此消彼长”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注脚,也为所有希望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80年代中期,两个1944年出生的男人几乎同时创业,在那通往未知命运的泥泞小路上跋涉探索。

那时候的他们,并不知道,联想与华为的命运会在接下来的30年中出现数度的交叉。

最开始的联想,起点是相当不错的。

联想的前身是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由中科院计算机所创办,可谓是国家队。柳传志担任副总经理,其实是话事人,在技术方面,则由国内顶尖的计算机专家倪光南掌舵研发部,他的手里有一个秘密武器: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也就是后来知名的联想汉卡。

这是一款具有词汇联想功能的汉字输入系统,从技术层面而言,比当时市场上的汉卡领先了一个时代。倪光南从1968年开始就在中科院计算所做汉字输入的研究,到1985年的产品出世已经积累了整整16个年头。也就是说,联想的起点,其实并不是1984年,而在更早的时候,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

联想汉卡一推出市场,就颠覆了整个市场的格局,前三年带给公司的利润超过1200万元,十年间超过上亿元,可以说是联想崛起第一阶段的核武器。到1990年前后,联想已经几乎等于是汉卡的代名词,包揽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科技之光。

而同期的华为,则要低微的多。

1987年创业时的任正非,手上只有2万元,技术人员基本没有。任正非虽然也读过大学,但学的是建筑工程,后来当兵、退伍,干的一直都是建筑。可以说,任正非如果不转行做通信,很有可能今天将成为一个有名的房地产大亨。

但一个契机,让任正非最终进入到了高科技的通信设备行业——他们获得了某香港公司的程控交换机渠道代理权。从渠道切入,是当时本土民企的普遍出路,在各行各业,这样的代理商有太多。“技工贸”还是“贸工技”,是当时市场上的舆论热点,其实对于99%以上的本土企业来说,由于与生俱来的技术短板,贸易起家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必由之路。

他们从来没有奢望过,获得联想那样的技术统治力。

但是到了1994年前后,联想与华为,开始了命运的第一次交叉。

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联想汉卡逐渐到了产品生命的末期。1995年的销量,萎缩到了0.5万台,那一年的六月,倪光南被解除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彻底失去了影响力。

在汉卡产品的黄金十年里,联想一直高速膨胀,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接棒的战略业务。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他们并不知道。在1992年的战略会议中,柳传志定下了“多种经营”的思路,到处撒种子,看看哪一颗能够得到好收成。

他们做过房地产,做过农业,做过租车,甚至还做过程控交换机。

是的,你没有看错,1992年的联想,在倪光南的坚持下,曾经投入过数十万元的经费开发程控交换机,而代理了几年程控交换机业务的华为,也终于决定要做自己的产品。

那一年的联想,营收为17亿元,而华为,刚刚突破了1亿元。

但是他们的研发投入资金,完全相同,都是100万元左右。不同的是,联想的这部分资金分散到了不同的产品上,而华为,只有C&C08交换机产品一款。

在C&C08的成功之前,华为曾经经历过JK1000交换机的失败。在通讯设备行业,当时的华为只是一个三线末流小厂,产品的性价比是立足的唯一本钱。华为没有选择,要么生,要么死,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走,集中了300多名研发人员去集中开发。如果再一次失败,公司清盘就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这种冒险的行为,柳传志是不认同的,在一次访谈中,他曾经表示:1980年代,电脑行业最大的公司是IBM,后面是DEC、王安、HP。可是今天,IBM的硬件业务已经不存在了,DEC因为开发alpha芯片,花光了积蓄却没有效益,最终也把自己拖垮了。技术是很重要,但是企业的发展是一场长跑,只有活下来,才能谈理想。

也就是说,在柳传志的心中,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考虑对象,而高风险的技术行业是不符合他的收益预期的。如果以投资风格来描述的话,柳传志应该是属于巴菲特那一个派系的。他们最大的爱好就是追求长期稳定的现金收益,喜欢金融、食品、消费品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行业,如果不是身在中科院计算所,可以自由选择的话,我相信柳传志一定不会干计算机的。

即使是干计算机,他们也会选择最容易形成品牌护城河的终端领域来发展。正是在这种风险偏好之下,联想很快就放弃了在技术方面的投入,研发占营收中的比例降低到2%,而重心全面投向了PC渠道与品牌的打造。

如果说,电脑行业作为一个面向消费者的行业,只要拥有品牌和渠道就可能获得成功,而通信设备作为一个面向企业端的行业,品牌的意义则要小得多。

企业在招标时,往往会考虑很多因素,品牌通常是最不重要的一个。这决定了华为,没有退路,必须在技术上有所作为。任正非也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崇尚冒险,数次背水一战,将企业置于极为艰难的困境中,也难怪,华为的寒冬论总是不绝于耳。

但任正非并不是一个盲目的人,作为一名军人,他对毛的战略熟捻于心。

首先,华为非常专注,讲究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1993年的C&C08交换机研发中,华为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员离职,但华为不为所动,将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其中,整整花了一年半时间打磨。就像联想的那个交换机,虽然你的资源背景更强大,但落到交换机这个产品上,肯定不如华为投入的心血多。

其次,华为避开高端市场,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华为的产品定价比进口同类要低一半以上,这样在农村市场就有了广阔的生存土壤,再加上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完善,就完全站稳了脚跟。

第三,任正非的技术水平或许并不高,但他相信专业。早在依靠通信设备获得第一桶金之后,华为就开始了引入IBM的管理体系。并且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在不断的磨合中,反复尝试和修改。关于研发投入方面,华为也参照跨国科技企业的比例,将研发与营收的占比定为15%左右,这远远高于当时的本土企业水平。

科技行业虽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但也往往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谁的产品技术最优秀,谁就将获得所有的蛋糕。也因此,这给了那些对技术有信仰的冒险家不断成功的捷径。

最开始的时候,华为只是一个毫无技术基础的渠道代理商,但是90年代初行业格局的大洗牌让他看到了机会,一头扎了进来。不过即使是C&C08交换机获得了成功,华为也只是当年的“巨大中华”中排名最末的小弟。但华为始终坚持着这种技术的高投入,在模拟、数字、3G、4G的一轮一轮洗牌中,慢慢站到了最中央。

这让任正非更加确信,只要专注于技术,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当他们进入手机行业的时候,也是唯一一个愿意,并且敢于投入重金去做芯片的本土企业。这种路径依赖越来越强化,以至于成了华为的信念。

毫无疑问,任正非是一个非凡的企业统帅。

他的冷静、坚韧、格局与眼光都是不世出的,这使得他能够带领华为在科技行业不断进取。但是未来呢,如果任正非退休了,华为还能继续取得这样的成就么?我们并不知道,但在高科技行业,这样的风险是永远都存在的。

如果从投资风格的角度而言,华为其实算是趋势投资者,虽然目前为止的每一步都走的非常精准,导致了遥遥领先同行的收益率,但是风险,同样不得不提防。这正是任正非说的迷茫的意思所在。

相对来说,联想目前的业绩要平庸的多。

收购摩托罗拉的整合失败,让联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个锅,首先应该背在杨元庆的身上,如果柳传志还在位,胜败犹未可知。当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开始也是亏损不止,如果不是柳传志重新出山,只怕不会有后来的大团圆结局。杨元庆的管理能力,离柳传志还是有一段距离。

但是,作为一个类似于传统消费品的品牌,联想显然不会死。他只要能够找到一个有成长价值的新市场,很快就能够再次焕发生机。

未来的命运是不可预测的,通往神秘花园的交叉小径有无数条,谁也不知道哪一条会突然让人迷失,陷入泥淖之中,但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巴菲特的思考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3年风云变幻:联想与华为的此消彼长,藏着中国企业崛起的密码23年前,1999年,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遥远但却充满时代印记的年份。那时,中国刚刚告别20世纪,迎接信息时代的曙光。在那样的背景下,提起中国科技企业,联想和华为的名字已经崭露头角,但彼时的江湖格局,与如今可谓天壤之别。1999年的联想.............
  • 回答
    2020年7月23日,联想拯救者Y7000P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更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增了搭载8核i7处理器(具体型号应为Intel Core i710875H)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1650显卡的版本。这次的更新,尤其是在那个时间点,可以说是在中端游戏本市场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
  • 回答
    2021年1月23日的八省联考数学试卷,至今仍是许多经历过那场考试的考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全国高三学生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首次大规模摸底考,它无疑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和压力。回望那份试卷,我想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番。整体难度与导向:承上启下的改革信号首先,这份试卷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稳中有进,体现.............
  • 回答
    作为一位对手机市场保持关注的用户,我来聊聊 2019 年 4 月 23 日发布的魅族 16s。这款手机在当时无疑是魅族旗舰系列中的一款重要产品,承载了不少魅族粉丝的期待。魅族 16s 亮点速览: 极致的屏占比与优秀的屏幕素质: 魅族 16s 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那块几乎没有刘海、没有挖孔的对称.............
  • 回答
    2019年1月23日,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在微博上曝光了一段小米双折叠手机的演示视频,无疑在那几天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当时少数几款露出真容的双折叠屏概念机之一,这段视频不仅展示了小米在折叠屏技术上的探索,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技术上的惊艳与前瞻性:首先,视频最直观的冲击力在于其创新的.............
  • 回答
    要评价特朗普在2016年11月23日率先提名两位女性进入内阁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任命,它包含了政治信号、社会影响以及对未来政府构成的影响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政治信号层面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策略性的举动。 在美国政治语境中,女性在政府部门的比例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议题。特朗.............
  • 回答
    2017年6月23日,京东市值与百度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时间点超过了百度,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经济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京东和百度各自是什么样的存在。 百度: 那个时候的百度,虽然已经过了黄金时期,但依旧是中国的搜索引擎巨头,互联网广.............
  • 回答
    2020年4月23日那天,Netflix上线了一部让无数《攻壳机动队》粉丝既期待又忐忑的作品——《攻壳机动队SAC_2045》。作为《Stand Alone Complex》系列的续作,它承载着太多的回忆和期盼。那么,这部作品究竟表现如何?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攻壳机动队SAC_2045.............
  • 回答
    2021年4月23日,比特币确实经历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过山车”,虽然整体幅度上不及某些历史性的崩盘,但其短期内的急剧下跌,尤其是对比特币在之前几个月持续走高的态势而言,无疑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背景:牛市的疯狂与泡沫的担忧要评价这次下跌,首先得回顾一下当时的比特币市场环境。2020年底到.............
  • 回答
    2019年10月23日,华为发布全球首款商用5G工业模组,定价999元,并且“一块也买”。这个消息在当时无疑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全球首款商用5G工业模组”的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确“全球首款商用”的含金量。这意味着华为不是.............
  • 回答
    2018 年 7 月 23 日,一篇题为《Evidence for the Observation of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SH System》的文章( arXiv:1807.08707 )在 arXiv 上发布,引起了科学界,尤其是超导.............
  • 回答
    2020年3月23日,知乎的服务器再次发生大规模故障,导致用户无法正常访问平台,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了当时互联网圈内的一个焦点,也让许多知乎用户感到意外和不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事件本身:技术故障的反复出现,暴露了哪些问题? 稳定性堪忧的“老毛病”: 这并非知乎第一次出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戴尔在2020年6月23日推出的这款G7(7500)游戏本,特别是它那个“精工合金”的卖点。这玩意儿一上市,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戴尔在这个价位段的游戏本上,一直有自己的想法。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精工合金”到底是个什么鬼。在那个时候,很多品牌都在吹嘘自己的用料,什么镁铝合金啊.............
  • 回答
    2019年4月23日,小米发布了其当时的一款创新产品——小米壁画电视。这款产品甫一亮相,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试图打破传统电视的方盒子形态,将其与家居环境更自然地融合。那么,这款颇具设计感的产品究竟表现如何?我们不妨从它的优势和不足两个方面来详细聊聊。小米壁画电视的优势:1. 颠覆性的外观.............
  • 回答
    香港宣布自2020年11月23日起对内地实施单向通关,这一举措无疑是在当时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对香港和内地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政策调整。要评价这个决定,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单向通关”的具体含义及其背景。“单向通关”意味着,从内地前往香港的旅客,在符合一.............
  • 回答
    柯洁在第23届三星杯决赛中险胜安国铉,加冕最年轻六冠王的这场胜利,绝对称得上是围棋界的一场盛事,也是柯洁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这场胜利,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胜负的艰难与含金量首先,这场胜利的“险”字就足以说明问题。三星杯作为世界围棋大赛的顶级赛事,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毋庸置疑。安国铉作.............
  • 回答
    全斗焕(1921年12月17日-2021年11月23日)是韩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前总统,其一生横跨军事政变、民主化转型与政治审判,是韩国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生平进行详细分析: 一、早年经历与军事崛起1. 出身与早期经历 全斗焕出生于韩国首尔,出身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士官家.............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这届农心杯,以及为什么会是“16年来最差战绩”这个说法。首先,得说农心杯这赛事本身,它是个团体赛,由中日韩三国各出五名棋手组成队伍,进行擂台赛。规则上也是挺经典的,输了就淘汰,赢家继续打,直到一方的棋手全被赢光为止。这种赛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因为一个棋手如果状态好,或者运气好,能连.............
  • 回答
    2016年2月28日,一场在酋长球场进行的英超焦点大战,阿森纳坐镇主场迎战死敌曼联。这场比赛,注定要在英超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关乎三分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战术、关于拼劲、关于心理的极致博弈。最终,曼联客场以3:2的比分险胜阿森纳,为这场火星撞地球般的对决画上了句号。赛前风云.............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位23岁的本科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着实令人瞩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他,得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学术成就:14篇SCI论文的含金量与背后逻辑首先,23岁本科生就发了14篇SCI论文,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惊人。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科学引文索引,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