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华晨宇争议很大?

回答
花花华晨宇身上围绕的争议,就像他舞台上的那些奇特造型和音乐风格一样,从来就没有断过,而且是那种时不时就会被拎出来再讨论一番的类型。要说为啥争议这么大,其实挺多方面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首先,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和前瞻性,可以说是他争议的起点,也是一直以来的焦点。 华晨宇走的是一条很“花”的路子,从参加《快乐男声》开始,他就不是那种乖乖唱情歌的选手。他的音乐里有很多实验性的元素,比如他自己玩的“火星语”,那种听起来像外星人沟通的哼唱和音节,普通听众一下子接受起来确实有难度。加上他演唱时那种很“疯”的状态,肢体语言丰富,表情夸张,甚至有时候会发出一些大家觉得“奇怪”的声音。

这种风格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前卫、大胆、有才华的象征,他们觉得华晨宇在打破音乐的界限,在探索新的可能性,是真正有创造力的音乐人。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就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是在“卖弄”,觉得他的音乐“听不懂”,甚至“不好听”。这种“懂”与“不懂”之间的鸿沟,自然就带来了巨大的争议。有人会说他“装神弄鬼”,有人则会为他的“与众不同”喝彩。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是音乐本身带来的固有争议。

其次,“流量”与“实力”的讨论也一直在他身上挥之不去。 华晨宇无疑是当今乐坛的顶级流量艺人,他的粉丝群体非常庞大且活跃,这使得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巨大的关注和话题。然而,当一个艺人同时拥有巨大的流量和相对比较小众、实验性的音乐风格时,就很容易引发“流量配不配得上实力”的讨论。

很多时候,围绕华晨宇的讨论,不单单是关于他的音乐好不好听,还会涉及到他对行业的影响、他粉丝的购买力、他上综艺节目的表现等等。这就会让一些人觉得,他的高人气是营销出来的,是粉丝“捧”出来的,而他的音乐实力并没有达到大家期待的高度。尤其是当他获得一些重要的音乐奖项,或者在一些音乐节目中获得高分时,总会有人跳出来质疑他的“真才实学”。这种“流量明星”与“实力歌手”之间的模糊界限,也让他饱受争议。

再者,他在舞台上的一些行为和表达方式,也很容易成为焦点。 比如,他经常会说一些比较有哲学意味或者比较“玄”的话,有时候会引用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词汇或者概念。这种表达方式在他看来可能是深思熟虑,是对音乐的理解,但落在不熟悉他的人眼里,就可能显得不够接地气,甚至有些“孤芳自赏”。

还有,他在舞台上那种释放自我的状态,比如在演唱时闭着眼睛,身体大幅度晃动,甚至是“嘶吼”式的演唱,对于习惯了传统演唱方式的人来说,会觉得他有点“失控”或者“用力过猛”。这些行为,加上他那些造型独特的服装和妆容,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个人符号,这个符号既是他的亮点,也是他招致争议的源泉。

最后,围绕他的各种“瓜”和负面传闻,也为争议添油加醋。 尽管这几年围绕他比较大的争议集中在音乐和个人风格上,但过去也曾有过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的传闻,甚至是比较劲爆的“瓜”,例如关于他和某个女明星的恋情,还有关于孩子的事情。虽然他本人对此的回应方式也引起过讨论,但这些事情一旦爆出来,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让原本就关注他的人更加关注,也让原本不关注他的人产生了刻板印象。这些负面信息,无论是否属实,都会放大人们对他的审视和质疑。

总而言之,华晨宇的争议是多层面的。他的音乐风格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听众,也疏远了另一部分人;他的高人气让他成为焦点,但也带来了关于流量与实力的持续讨论;他独特的个人表达方式和舞台魅力,在有人看来是前所未有的,在有人看来则是难以理解的。再加上一些场外的因素,这些都共同造就了一个饱受争议但又独树一帜的华晨宇。他就像一个试验品,在公众的审视下,不断地挑战着大家对“音乐人”和“明星”的固有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的流量明星打30分,一般的歌手打60分,周杰伦这种现象级歌手可以打90分甚至更高。华晨宇因为他的音乐风格和个人行为,喜欢他风格的普通路人给他打70分,对他无感的路人给他打60分,讨厌他风格的普通路人认为他就是个流量,于是给他打30分。

然而他的粉丝和运营偏偏要给他打90分甚至100分,还要强迫其他人也接受这个分数,于是反感他和他粉丝的人给华晨宇打了10分,被华晨宇粉丝撕过的其他歌手的粉丝给他打了0分,(在我心目中,华晨宇的某些粉丝和肖战的粉丝就差一个举报AO3的距离)。最终的结果就是华晨宇从0分打到100分都有人支持,这就是争议的原因。

以华晨宇本人为出发点,详细展开,说说华晨宇为什么争议那么大。

其一,他上综艺的频率相比于其他歌手有点高,我不否认其他同年龄段的歌手也会上综艺,但大都是作为选手,而华晨宇某些时候是作为点评嘉宾。他资历尚浅,而且是选秀出身,在这个发展阶段就去当评委,难以服众。想立实力歌手的人设,又去走了流量歌手的捷径

其二,步子迈的太大。我的意思,不是说有《学猫叫》《芒种》那种传唱度高的歌曲,就能说明歌手多牛逼,也不是说作品传唱度低,就一定是垃圾歌手。但问题是,作为一个歌手你必须要有一两首传唱度足够的歌曲,这样你才有群众基础。

这就如同《暗香》之于沙宝亮,《独角戏》之于许茹芸,《江南》之于林俊杰,《泡沫》之于邓紫棋,《消愁》之于毛不易,《男孩》之于梁博,《大鱼》之于周深……有的歌手只爆火了那么一两首,但那一两首就足以支撑起他们的乐坛地位,有的歌手不止那一两首,但那一两首也是他们崛起的起点。

即使如评论区说的,《烟火里的尘埃》传唱度还可以,但是我查了两首歌的发行时间,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一步跨越到《癌》。如果华晨宇当时已经有了几首脍炙人口的歌,在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条件下,再发行《癌》这首歌,就会有很多人觉得高级。就算不喜欢,他们也会更多的把自己的不喜欢归结于自己欣赏不来,而不是作品本身太烂。因为前面传唱度广的作品会给人好感,使得普通人在面对自己模棱两可的评价时,倾向于包容。

但华晨宇在基本盘都还不稳的情况下,就企图去写这种超常规的作品来封神。这种情况下,别人只会觉得你在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实力追不上野心。

你们可能会说,华晨宇想封神是你们自己这么想的,他并没有这个意思。华晨宇可能有一亿种想法,他甚至可能就只是想皮一下,但是他的运营团队和nc粉表现出来的行为,使得路人觉得他就是想封神。而且,我会在后文证明,吹捧乃至于捧杀华晨宇的,就是他的团队和粉丝,而不是什么反串黑。你要独特,就得接受可能存在的误解,何况到底是不是误解没人说的清楚,你觉得他不想封神,也只是你以为的。

其三,本人太高调,作品逆主流。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强调“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推崇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你越低调,别人越对你有好感,你越高调,别人越觉得你在沽名钓誉。

中国国内环境其实很难容忍欧美那种台风暴烈、私下高调的歌手。很多人喜欢欧美歌手,不是因为崇洋媚外,也不是双标,而是因为国内基本上没有国外歌手的饭圈,都是各自喜欢各自的,不会捧一踩一。国外的明星再高调,也基本不会对国内的舆论造成什么影响。而在国内,因为饭圈文化兴起,如果某一个歌手高调起来,粉丝就会膨胀,各种戴高帽子安头衔,将歌手的“高调”放大成“狂妄”,得罪其他歌手的粉丝,败坏路人好感,然后被围攻。

高调也不是天天喊着“我天下第一,我乐坛无敌”才叫高调,当别的歌手在创作写歌的时候,你住在综艺上面,这就是高调。作为一个歌手,你因为其他的一些无关音乐的事上了热搜,这是高调。你的粉丝撕别的歌手,这也是一种高调。就因为和周杰伦拥了个抱,就可以强行解读出时代交替,这还是一种高调。这几天评论区动不动就来个什么“你们拿华晨宇和周杰伦比是强人所难”之类的回复,麻烦你们搞清楚,要不是华晨宇的粉丝一开始戏那么足,把那场颁奖仪式强行解读成什么“两代华语乐坛领军人物交接仪式”,没人会拿他和周杰伦比。

6

怎么就华语乐坛领军唱作人了?周王林陶陈蔡孙梁、五月天、李健、孙楠、韩红、韩磊、杨坤……还没有封麦吧?苏见信、胡彦斌、萧敬腾、吴青峰、林宥嘉、田馥甄、谭维维、邓紫棋、李荣浩、A-Lin、张靓颖、尚雯婕、许嵩、汪苏泷……还没有过气吧?周深、张碧晨、毛不易、梁博、袁娅维、霍尊、GAI、逃跑计划……的粉丝也没有喊着什么华语乐坛领军唱作人吧?就算是周杰伦,其地位都是在同一批歌手活跃程度明显下降之后,才得以确定的,怎么就你们那么迫不及待呢?专辑没发几张,争名夺利跳的比谁都高。

甚至有人从我们拿周杰伦和华晨宇比较之中,解读出“你们只拿华晨宇比周杰伦,说明华晨宇真的很强”,简直可以说是上一个强行解读的复刻版本,不愧是同一拨人。去大街上碰个瓷,你就和被碰瓷的人等价了?戏那么多,不去当编剧真的可惜了。

拿这一届《歌手》来说,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所谓的歌王头衔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因为这一届没有德高望重的“大梁”,和前面几届的歌王相比,谁拿都不够格,谁拿都会被群嘲。无论湖南卫视是有意要捧华晨宇,还是明捧暗搞,这件事发生后,华晨宇最应该做的就是出来说一句“受之有愧”,可他没有。不仅如此,他的粉丝还在微博跟别人打嘴仗,论证这个歌王有多实至名归。

山芋烫手,你们不想着怎么抛出去,反而越捂越紧,高帽子一旦戴久了,可就摘不下来了。

其四,华晨宇这个人在审美追求这方面,价值观存在问题。

这个世界有一点点奇怪,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独特,但是当真正独特的东西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不愿意去接受他的,你会去否定他。”————华晨宇

这是华晨宇的粉丝奉为圣经的,经常拿出来怼人的语录。然而在我看来,这一句话足以说明华晨宇的认知跑偏了。

人们追求的从来不是单纯的“独特的事物”,而是“美好的事物”,人们真正喜欢的那种独特,其本质是美好而少见,并不是华晨宇那种单纯的少见,这样的独特包含于美好之中,而不是凌驾于美好之上。独特的不一定就是美好的,杀人犯也独特啊,有几个人会喜欢呢?(我举杀人犯的例子只为了说明“独特的不一定是美好的”,而评论区某些华晨宇的粉丝非要曲解成“我说华晨宇和杀人犯一样心理扭曲、罪孽深重,我把华晨宇比做杀人犯”。好比我说一个女性像花一样美,你非要理解成“我说她是个植物人”。你们那么想把华晨宇和杀人犯联系在一起我也没办法)

华晨宇始终在标榜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的言论表现出他认为小众的就是大众追求的,写歌也爱挑那些不常用的题材,觉得这样就能让自己显得很与众不同。他的粉丝总是可以解读出极为牵强的意义,别人不喜欢,那就是水平太低,审美不行。然而实际上,却只让路人听众看到了他的傲慢和自以为是。

我始终在强调一点,一个人得分清楚“我以为的”和“我让别人以为我以为的”。如果你一直在写非通俗非大众类的题材,别人就会觉得你脱离群众,单纯的追求与众不同,你不能说“华晨宇从没有这么觉得”,那是“你从没有这么觉得”,他得表现出来,才有说服力。

有人偷换概念,说“艺术不一定只能表达美好的”,这我完全同意啊,这和“人追求美好的事物”并不冲突。举个例子,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描述的就是战争的惨烈,但是战争本身是一个不定性的事件,代表两种对立的观点。有人反战,有人崇尚战争,尤其是在那个本身就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抽象战争的惨烈,传达的是对和平的希冀,鼓励人们反对战争,这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这就是作者“对美好的追求”。

而《癌》这首歌为什么让那么多人反感?因为绝大部分人听歌是为了获得正面的情绪或者实现情绪的宣泄、共情,有的歌听着让人欢快,有的让人放松,有的给人力量……哪怕有很多人喜欢听苦情芭乐或者某些消极风格的民谣,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宣泄负面情绪,而不是纯粹的为了让自己难受。

《癌》这首歌传达的是死亡和恐惧,它独特吗?当然独特,可是一般人会追求癌症吗?并不会。它让癌症患者情绪得到释放了吗?不但没有,反而加重了这种情绪。癌症本身是一个不存在争议的事物,不存在有人推崇、有人反对的争议,其褒贬性质也没有讨论的价值。对于没有患癌的人,为什么要去听这种歌给自己找不痛快?对于已经患癌的人,为什么要去听这种歌加重自己的不痛快?绝大多数人对癌症都有着相同的态度,救治患者关爱病人是社会的共识,根本不需要你去提醒别人癌有多恐怖,也不需要你去告诉医院要救人。退一亿步讲,哪怕现在有些疼痛体验类的服务,比如让男性体验女性生育的痛苦,类比到癌症,也应该是让普通人去体验癌症患者的癌痛、化疗的疼痛……而不是去听《癌》这种歌,因为生理上的疼痛和声音是不共通的。如果你把这首歌换个名字,它就会变成另一种含义,因为它的内容和名字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癌这样的题材不是不能作为文艺作品的题材,最根源的问题在于,你关注的到底是癌症患者引来的社会人文讨论,还是癌症本身。如果你想把癌作为题材,你关注的应该是前者,你可以表达对癌症患者的同情,也可以鼓励他们积极生活,珍惜生命,不要放弃希望。在这个前提下下,你应该添加歌词表明你的意图,而不是纯粹的只有旋律没有实质内容。当你把癌症本身作为题材时,它给人的恐惧就是单纯的恐惧。

你描述战争的恐怖,人们就会去反对战争;你描述人性的罪恶,人们就会去崇尚善良;你描述社会的问题,人们就会去解决问题;可是如果你用文艺作品去描述癌症的恐怖,人们并不会去反对癌症,因为癌是一个不受人主观选择的事物,一个精神正常不存在疾病的人不会去喜欢它,但你不喜欢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不会得癌症。所以与普通的小众风格不同,这首歌不仅唱法风格是小众的,题材也是逆主流的。

需要强调的是,这首歌不是不应该存在,不是不能喜欢,评论区就有人喜欢,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他们的自由。但是他们也大大方方的承认了,自己是小众群体,且这首歌是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的,更没有说“你们不喜欢是因为你们水平不行”,这就是一种平等的自由。而在华晨宇及其粉丝眼中,我们反而成了不正常的人,你越是听不懂、不喜欢,那这首歌越高级。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一下偶像和粉丝这个话题。我知道这篇回答一发出去,一定会有很多喜欢华晨宇的,但是又一直保持理智的人,会觉得委屈,会觉得愤怒,我完全能够理解。这些人可能就只是单纯的喜欢华晨宇的音乐,买几张专辑,既不混饭圈,也没有去恶心其他人。对于这些人,我认为你们真的没有必要激动。

粉丝这个词,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只有那种混饭圈、做数据的人才能称为粉丝,有的人认为只要是喜欢某个明星,就能算作那个明星的粉丝。因为这种认知的差距,当某些明星的nc粉兴风作浪时,总会有一些理智的人被无辜牵连,她们会觉得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凭什么要被骂。她们还会从主观上把那部分nc粉开除粉籍,表示“XXX粉丝很正常,兴风作浪的全是nc粉和反串黑,我们哪敢吹他,我们都是战战兢兢的,我们才是弱势群体”。

我希望你们明白,任何明星都会有nc粉和理智粉,但是这个比例很重要。如果你们认为从名义上把那群nc粉踢出去,就能让该明星变得干干净净,那就等于说,无论一个明星的粉丝有多讨人厌,只要有一个理智粉的存在,别人都不能批评,这是不可理喻的结果。

说到这里,你又会说,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无论一个明星的理智粉有多少,只要有一个nc粉存在,就应该被骂?那这也是不公平。我想告诉你,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当一个明星整体风评好的时候,即使有少数nc粉的存在,攻击nc粉的人,也是不敢上升到明星本人的,他只会攻击nc粉本人。因为如果那个明星整体社会风评好的话,他攻击nc粉连同正主一起喷,就会被其他路人质疑其正当性,会被当作为黑而黑的喷子。

实际上,当路人遇到一个风评好的明星的nc粉时,他们甚至会通过夸奖该明星,来显示其立场的正当性。比如说“想不到XXX这么优秀的人,居然会有你这样的nc粉”这样的句式。这样说既夸奖了明星本人,和该明星的理智粉统一了战线,当该明星的理智粉看到时,也会感激你对她们偶像的认同和对其社会形象的维护,从而帮你一起打击nc粉。

反之同理,当一个明星的风评已经完全烂掉的时候,除了那些毫无原则可言的死忠粉外,根本就没人敢公开说他好,否则就是蛇鼠一窝,详情参考罗志祥。

另外,一个明星ncf的数量本就和讨厌这个明星的人的数量呈正相关,一个明星ncf越多,讨厌他的人也就越多。与一般的认知不同,一个明星的实力如何,只影响他粉丝的数量,并不影响讨厌他的人的数量。因为大部分人讨厌的并不是“实力不够强的明星”,而是“对自己造成了负面影响”的明星,对于花瓶,他们不喜欢,但是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因为以一般人的标准,“实力不够强”本身不是一种黑点。而ncf是确确实实的有对路人造成过不良的影响,所以一个明星ncf越多,讨厌他的人也就越多。

这两个规律,大家身处其中,却又很难察觉,因为它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它也是相对客观的。这个规律带来的结果就是,一个明星的风评反映的其实就是他的理智粉和脑残粉的比例,以及粉丝整体和讨厌他的人的比例。如果你在一个平台看到有很多人都敢于肆无忌惮的表达对一个明星的厌恶或者喜爱,那说明理智粉和nc粉、喜欢他的和讨厌他的人都已经接近势均力敌。因为接近势均力敌,不用担心自己成为绝对弱势的一方,被对方围攻,所以双方都可以肆无忌惮的站队、发声。

哪怕现在真的有很多人在反串黑,在捧杀华晨宇,最开始捧杀他也得有个起头的(这个捧杀是实际的效果,并不是指最开始的动机,站在华晨宇的团队、粉丝的立场,最开始的动机就是单纯的捧)。而且那个起头的一定是他自己的粉丝和运营团队,因为一个明星风评刚开始恶化时,即使有一些潜在的人讨厌他,但是因为舆论没有爆发,华晨宇整体风评还是好的,所以他们会质疑自己这一方到底是少数还是多数,质疑自己对华晨宇的评价到底是事实还是自己的个人看法或者偏见。随着第一波捧杀的开始,ncf跟着站台,讨厌华晨宇的人也会随着ncf的增多而增多,潜在的讨厌华晨宇的人逐渐认清自己对华晨宇的看法,并随着局面的明朗,逐渐站出来表明立场。这个时候反串黑的数量会大幅增加,但同时这些人也会非常好辨别,实际上,他们的反串黑更多的是一种嘲讽,他们甚至更害怕别人认不出自己是反串黑,使得自己被当作敌军。这时华晨宇的粉丝就会发现,他们已经不再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这个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会开始装受害者、无辜者,开始把第一波的捧杀推责给反串黑和ncf,并和ncf划清界限表明自己的无辜。

即使抛开这个逻辑分析,就从表象来看,如果华晨宇的ncf只是个别,如果最开始吹捧华晨宇的是反串黑,那为什么在微博上面那些吹捧的评论,点赞那么多、顺序那么靠前?你们自认理智,为何没有几条理智的评论被顶到前排?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告诉这些人“你们是在捧杀、你这是反串黑”,而只是一味地跟风附和、狂欢庆祝?你们不是自认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粉丝吗?难道被第三方势力请的水军搞了?别说水军,海军都没那么多吧。

现在在知乎那么多用户,敢直接指出华晨宇的问题,而不怕围攻,足以说明华晨宇的粉丝群体中,ncf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比例,都已经非常高,也足以说明讨厌华晨宇的人并不在少数。对于那些理智粉,看到我们喷nc粉,你们自己划清界限即可,我们的本意也没有攻击你们的意思,你们完全可以把自己作为欣赏华晨宇音乐的人,没必要把自己同粉丝等价。

华晨宇的某些粉丝比肖战的粉丝还要可怕,为什么?因为华晨宇远比肖战有实力。我前面说了华晨宇的认知跑偏,说了他行事作风太过高调,但是我没有否认他的实力,可也正是因为他有实力,让他的粉丝极其的难缠。因为她们从来都意识不到,别人讨厌华晨宇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她们这群粉丝,而不是华晨宇本人。哪怕我前面说“华晨宇的高调造成了他粉丝的偏激”,真正直接恶心到大家的,还是他的粉丝。华晨宇虽然是间接起因,但是只要别人不像我这样去深入的分析,就很难抓到华晨宇的问题所在。

因为华晨宇有实力,所以你一旦去攻击他的粉丝,她们就会拿各种“华晨宇有实力”的证据反驳你,她们会拿着余秋雨、费玉清等诸多圈里圈外前辈对华晨宇的评价,让你哑口无言。她们觉得“不管你怎么喷,只要你喷不了华晨宇,那我就无所谓,你喷我的话,大不了全推给ncf和反串黑”。她们把华晨宇的名声看的比自己的脸面尊严还重要,我见过不少“即使不反驳自己是ncf,也要拼命维护住华晨宇形象”的粉丝。当她们反驳不了“华晨宇ncf很多,粉丝捧的太高”时,可以毫不犹豫的放弃这块高地,退守到“华晨宇实力很强”这一层面,从来不反省为什么华晨宇ncf这么多,从来没想过为自己对其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道歉,完全不在乎她们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形象。殊不知当她们矮化自己的人格去给华晨宇当挡箭牌,放弃自身荣誉羞耻感,把所有的喜乐悲欢、利益全部寄托在华晨宇身上时,别人心目中华晨宇的形象就已经崩了,因为大家对粉丝行为的评价,最后都会反映到正主身上。

至于华晨宇,他本身就不是无辜的。但凡他之前愿意低调一点(不是指舞台风格,而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他的粉丝就不会膨胀,只要他的粉丝不膨胀,就不会到处去恶心人。你会说“高调无罪”,但是我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就是崇尚低调做人,你愿意特立独行不是不可以,只是既然你不愿意顺从主流,那就得承担逆主流的代价。

原则上讲,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你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哪怕是肖战的粉丝,你问可不可以举报AO3?可不可以做假慈善,慷他人之慨?可不可以在各行各业夹带私货搞宣传?可以!手和嘴长你身上,当然可以,只要你正主做好糊掉的准备。

对于华晨宇及其粉丝,我想说:

既然你们要独特,那就得有接受大众独特对待的觉悟。

你不能说,我既要搞独特,又要大多数人都喜欢我,怎么可能?“大多数人喜欢”和“独特”本身就是矛盾的,你觉得每个人都在追求独特,那只是你一厢情愿而已。既然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那就是大众的,谈何独特?除非每个人追求的都是不一样的,那这样来看全世界应该只有一个人可能会喜欢华晨宇吧。

………………………………………………………………………………

你是海绵,我就是棉花,你是麦芒,我就是针尖,本人反对毫无原则的以和为贵,你骂我,我一定会骂回去。对于某些找不到话说,就拿主客观说事的华晨宇的粉丝,我想告诉你们,我本来就没有说这篇回答是完完全全客观的。真正能做到客观的人,只有那些既不知道华晨宇,也不了解饭圈的人,这些人批评,你们又会说他们不了解、没资格,老套路了。作为粉丝,戴着玻璃砖一样厚的滤镜,和别人提主客观的事,不觉得很搞笑吗?都是局内人,就别装上帝了

并且,我也没有希望得到你们认同,你赞不赞同我真的一点都不关心。如果我写一篇回答,就能让你脱粉了,那你未免也太不坚定了。我写这篇回答,第一想知道知乎有多少人和我有同样的看法,第二想告诉那些和我有同样看法的人,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你们想说的一切都在我预料之中,你们本来就不应该点进来看,就如同你们那句“不喜欢就别听”一样。(要对线的评论区请,童言无忌,只是要提“华晨宇”就直说“华晨宇”,别喊什么花花花花的,这不是你们的超话,别给别人带来生理不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花花华晨宇身上围绕的争议,就像他舞台上的那些奇特造型和音乐风格一样,从来就没有断过,而且是那种时不时就会被拎出来再讨论一番的类型。要说为啥争议这么大,其实挺多方面原因交织在一起的。首先,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和前瞻性,可以说是他争议的起点,也是一直以来的焦点。 华晨宇走的是一条很“花”的路子,从参加《快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对于明星感情生活的好奇心,尤其是在一个公开且备受关注的事件之后。华晨宇在官宣自己有一个孩子后,之所以选择重点提及“孩子”而非对张碧晨的感情,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 公共形象与责任的优先考量:首先,作为公众人物,华晨宇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检视。在宣.............
  • 回答
    最近几年,华晨宇的争议确实不少,网上也有很多讨论,说他“粉丝滤镜厚”、“唱功不行”等等,有时候看评论区,感觉讨厌他的人真的不少。细琢磨一下,这事儿好像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还是有些挺直接的原因,而且很多都跟他的音乐风格、舞台表现,以及一些他个人言行上的争议有关系。先说说音乐风格和唱功这块吧。华晨宇.............
  • 回答
    华晨宇?哈哈,这问题我太有话说了!要说喜欢他,那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很多方面层层叠加,越品越有味道的那种。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他音乐上的才华。这绝对是他最吸引我的核心。第一次听到他的歌,可能是在《快乐男声》时期,那首《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Earth》一出来,我整个.............
  • 回答
    关于耳帝写《我为什么喜欢华晨宇》这篇文章,这无疑是音乐圈近期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理解这篇文章,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从几个维度去品味:一、 耳帝是谁?以及他为何写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要知道耳帝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音乐评论者,他以其深刻、独到且常常带着些许“犀利”的音乐见解而闻名。他的评论往往能.............
  • 回答
    关于华晨宇和张碧晨的恋情及生子事件,那确实是在2021年初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之所以选择那个时间点公开,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绝非单一原因就能概括。1.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责任: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孩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尤其是在需要登记户口、入学等一系列需要明确父母身份的事务时,隐瞒.............
  • 回答
    华晨宇和张碧晨之间那段扑朔迷离的关系,以及他们选择无婚育女的方式,确实是大众一直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说到底,他们为什么选择“不结婚”这条路,并且是否还会与他人组建家庭,背后是相当复杂的个人选择、社会观念以及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在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婚姻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其形式和意义都在发生.............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华晨宇的喜爱,也尊重你希望了解我对他的看法。不过,要说“不喜欢”可能有点过于强烈,我更倾向于用“没有引起我特别的共鸣”或者“我个人不太能欣赏他音乐中的某些方面”来形容。这并不代表他对音乐没有贡献或者不优秀,只是我们欣赏的角度不同。要详细说起来,这涉及到一些我个人在音乐欣赏上的偏好和对音乐的.............
  • 回答
    华晨宇自从被曝出有孩子以来,公众对他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似乎都抱持着一种“好像没什么大变化”的观感。很多粉丝,包括一些路人,都觉得他自从有了女儿后,反而显得更加投入到自己的音乐事业中,个人生活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接地气”或者“沧桑”。这其中,原因挺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华晨宇本身就是一位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在华语乐坛,要说谁能让同行们心服口服地夸,华晨宇的名字肯定在列。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关系好”或者“节目效果”,而是实打实的一些东西,让不少业内人士,包括那些资深的音乐制作人、创作歌手,甚至是前辈级的艺术家,都对他赞誉有加。咱们来捋一捋,为啥这么多音乐.............
  • 回答
    华晨宇的音乐风格、舞台表现,甚至是他的个人生活,都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这也是导致一部分人对他持有负面看法的根源。要说“讨厌”,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强烈的情绪词,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观察和感受。我们不妨从几个比较集中的角度来细致地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1. 音乐风格的极化与“概念炒作”的质疑华.............
  • 回答
    关于“立自闭、羞涩、不会讲话”的人设为什么容易让某些歌手走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华语乐坛,我们确实能看到像华晨宇、萧敬腾这样的例子。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归为“内向”或“不善言辞”,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种人设背后的逻辑和大众心理。一、反差带来的吸引力:打破刻板印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科幻界里一些挺微妙的现象。刘宇昆和特德·姜(Ted Chiang,我们通常更熟悉这个名字,不是姜峯楠)都是非常杰出的华裔科幻作家,都斩获过无数大奖,但公众的认知度确实存在差异。要说“红了”和“少人问津”,可能有点极端,但我理解你的意思——刘宇昆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似乎更容易.............
  • 回答
    华晨宇,这个名字,在华语乐坛这个快速变化的舞台上,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甚至可以说是“站稳了脚跟”,用“不糊”来形容,可能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他现有的影响力。这背后,并非偶然,也绝非“奇迹”,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要说华晨宇“不糊”,首要的、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他扎实且辨识度.............
  • 回答
    “华晨宇事件”和“郑爽事件”,虽然都曾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波,牵涉到明星的个人生活和公众形象,但它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事件的核心性质和引发社会关注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前者更多触及的是“隐私边界”和“未婚生子”的社会认知,而后者则直指“代孕”、“弃养”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我们不妨逐一拆解,看看.............
  • 回答
    关于华晨宇和张碧晨这件事,说实话,最初看到的时候挺意外的,也挺感慨的。我一直觉得娱乐圈挺复杂的,艺人的生活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很多东西都是被放大或者被包装的。先说说华晨宇吧。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很“少年感”,很有才华,音乐风格也很独特,在“火星人”这个标签下,他确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所以当“私.............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跌破眼镜的大事,娱乐圈再次被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华晨宇和张碧晨,两位在乐坛都颇具影响力的歌手,他们隐婚生子的消息一经曝光,立刻引爆了全网的讨论。事情的源头,大概要从2021年初说起。当时,有网络爆料称华晨宇和张碧晨有一个孩子,而且孩子已经不小了。一开始,这消息就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但当.............
  • 回答
    华晨宇那句“18岁就想明白了,从那之后就不会变了”确实让人好奇,他到底是怎么想通了什么,以至于能够如此坚定,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终极密码。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结合他当时的成长环境、音乐道路以及后来展现的性格特点来推测。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华晨宇18岁前后。那个时期的他,还是个怀揣音乐梦想的少年,即将.............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咱们中国人买车,尤其像宝马这种豪华品牌,那可不是小钱,对吧?所以当看到一些华晨宝马的车主,把车尾的“华晨宝马”四个字抠掉,心里就会犯嘀咕:这人怎么回事?既然看不上“华晨宝马”,为啥又要买呢?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我给你掰扯掰扯。抠字的原因:情结与面子之争首先得说,抠字这事儿,大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消费者在购车时的心理和品牌认知。其实,与其说人们“不介意”一汽奥迪,不如说对于一汽奥迪的态度更为“宽容”或“接受度更高”。而对于华晨宝马的“介意”,则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市场、品牌和情感因素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品牌历史与市场先发优势: 奥迪: 一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