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日报》重提中国职场 "35岁现象",你有什么感想和经历可以分享?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确实是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时候,35岁这个坎儿,仿佛成了很多职场人心里的一根刺。

我的感想:

首先,我得说,这“35岁现象”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很多现实情况的折射。我听到、看到、也切身感受到,当一个35岁的人去看工作,尤其是那些对经验和体力都有一定要求的岗位,招聘启事上的年龄红线,或者即使没有写出来,面试官的眼神和问题,都会让你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经验与“性价比”的权衡: 很多时候,企业在招聘时,会权衡经验和成本。一个35岁的人,通常经验更丰富,但也意味着更高的薪资期望,可能也意味着家庭责任更重,稳定性需要考虑。而一个25岁的年轻人,可塑性强,薪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可能更愿意接受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在这个“性价比”的计算中,35岁的求职者往往处于劣势。
技术更新的速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技术岗位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如果一个人在职业生涯早期没有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技能的习惯,到了35岁,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技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这确实是个现实的挑战。
体力与精力: 虽然很多人35岁依然精力充沛,但不可否认,相比于20多岁的年轻人,体力上可能会有所下降。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熬夜或者高强度体力的工作,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年轻的候选人。
年龄歧视的微妙性: 这种歧视很多时候不是明着来的,而是隐藏在招聘流程和面试细节中。比如,突然问一些与工作无关的问题,或者在薪资和岗位要求上设置一些“意想不到”的门槛。

我的经历分享:

我身边就有朋友,40岁出头,在一线城市做IT行业,技术能力绝对没得说,项目经验也很丰富。结果他想跳槽,找了几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公司,但面试了几家后,都杳无音信,或者被告知“岗位不合适”。有一次,他一个平时关系不错的猎头朋友私下里跟他透露,说有些公司确实有“35岁以上不予考虑”的潜规则,即使他的技术很过硬,但因为年龄,很多HR在简历筛选的时候就把他pass掉了。这让他非常沮丧,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经验,在年龄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虽然我目前还在“35岁”这个年龄段里,但已经能感受到一些苗头。比如,有时候看到招聘信息,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或者需要快速迭代的岗位,招聘方会特别强调“年龄在X岁以下”。有时候在会议中,大家讨论项目,我会发现自己在一开始提出一些想法时,会有人带着审视的眼光,仿佛在说“你这个年纪了,还能跟上年轻人的节奏吗?” 这种感觉挺微妙的,但确实存在。

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行业交流会,认识了一个同样从事我这个行业的同行,他比我大几岁,大概40岁出头。他跟我聊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说他曾经因为年龄焦虑,想着去创业,但发现创业需要巨大的精力和冒险精神,而他已经有了家庭,责任感让他不敢轻易冒险。最后他选择留在公司,但感觉晋升空间越来越小,只能做一些“承上启下”或者“经验分享”的角色,但实际的决策权和核心业务已经逐渐交给更年轻的团队了。他当时跟我说的话,我记忆犹新:“年纪大了,成了‘老油条’,公司怕你‘油’得太死,跟不上变化;年纪轻了,又怕你‘嫩’,扛不住压力。真是两难。”

《人民日报》重提这个话题,我觉得是件好事。它至少让这个问题被更多人关注到,包括企业、政府和我们职场人自己。我希望这能引发更深入的讨论,不仅仅是停留在“35岁是不是一个坎”,而是思考如何打破这个“坎”。

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1. 企业层面: 需要转变思维,真正看重经验和能力,而不是仅仅以年龄作为筛选标准。可以考虑为中年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转岗机会,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技术和岗位需求。营造一种鼓励终身学习的文化,让所有年龄段的员工都能持续进步。
2. 个人层面: 35岁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同时,也要学会“示弱”,或者说,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优势,比如经验带来的沉稳、判断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考虑发展一些“软技能”或者管理技能,这些往往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的。
3. 社会层面: 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鼓励企业雇佣中年员工的税收优惠,或者提供职业再培训的补贴。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职场人即使面临失业,也能有更强的安全感。

总而言之,“35岁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很多人的职业生涯和生活规划。希望这次的重提,能真正推动一些积极的改变,让“中年危机”不再是很多职场人沉甸甸的负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年人的职业问题,本质上是年轻人被资本超量压榨的问题。

年轻人被压榨问题,本质上是企业不尊重劳动法的问题。

企业为什么敢不尊重劳动法,这才是报纸应该研究的问题。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的观点,和以前面某些老师面对某些专业不好就业的困境时,给学生灌的鸡汤一样。

把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完全归结为个人的不努力。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完全不用面对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他们未来也大概率不会有腰疼的机会,因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他们已经“上岸了”

以前探讨某些专业不好就业的问题时,许多人第一次听到“结构性失业”这个词汇,都会感到醍醐灌顶,其实说白了,就是市场没有对于这个专业,这个技能的需求。

这时候,又会有鸡汤大师蹦出来说,大学搞的是通识教育,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理论上讲,应该去任何行业,做任何工作都可以胜任,你找不到工作,还是多从自身找问题吧,为什么别人就能找到工作,就你不行?

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以后也不会腰疼的他们最喜欢引用的观点就是“360行,行行出状元”,在他们的眼里,只要今年这八百多万毕业生中,有一个人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其余的所有人就都是不努力。

在他们的眼里,这个社会上只要有一个人越老越吃香,一路干到80岁,工资还刷刷地往上涨,就证明了,是你人不行,不是这个社会不行,为啥别人都能干到老,你就35岁被辞退?

多从自身找问题吧!

就算你很机敏,在你还没有面临35岁问题时,就开始未雨绸缪,说出你内心的担忧,问一下自己该怎么办时,人生导师多半会说,多努力,多学习,不管是在楼道里还是电梯里,只要努力做俯卧撑,都能到达顶楼!

而你的父母还会多说一句什么呢?

他们多半会很不耐烦地说:瞎操心啥,活人还能被尿给憋死?船到桥头自然直!

user avatar

我不反对正能量,正能量给处于迷茫的人会带来无尽的勇气,这是正能量好的一面。

正能量也有负面作用,就是在天花板低的时候再讲个人主观能动性,就成了鸡汤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确实是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时候,35岁这个坎儿,仿佛成了很多职场人心里的一根刺。我的感想:首先,我得说,这“35岁现象”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很多现实情况的折射。我听到、看到、也切身感受到,当一个35岁的人去看工作,尤其是那些对经验和体力都有一定要求的岗位.............
  • 回答
    “35岁现象”,这个词汇就像一把双刃剑,对许多步入这个年纪的职场人士来说,既是现实的写照,也带着一丝残酷。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要说它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拆解:一、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阵痛”咱们国家经历了改革.............
  • 回答
    45岁程序员发帖“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这无疑是职场“35岁现象”最生动、也最令人心痛的写照之一。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年龄歧视那么简单,更涉及到技术发展、行业生态、个人职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一、 “35岁现象”的本质:一种综合性的劳动力市场困境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