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好脾气的人在职场上是不是容易受欺负?

回答
太好脾气的人在职场上确实容易受到欺负,但并非绝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性格、职场文化、同事和上级的态度,以及具体的情境。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为什么好脾气的人容易在职场上受到欺负,以及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为什么太好脾气的人容易受欺负?

1. 缺乏边界感,难以拒绝:
“好好先生/小姐”的标签: 太好脾气的人往往不愿意与人发生冲突,害怕让别人失望,因此很难拒绝额外的、不合理的要求。当同事或上级知道你总是“好说话”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把额外的、麻烦的工作推给你。
牺牲个人利益: 为了维护和谐或避免冲突,他们可能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个人计划,甚至个人的权益,来满足他人的需求。

2.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
压抑情绪: 他们倾向于将负面情绪(如不满、压力、委屈)压抑在心里,认为表达出来会显得自己“小气”或“不懂事”。
不主动争取: 在资源分配、机会争取、薪资谈判等方面,他们可能因为不擅长或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而处于不利地位。

3. 容易被视为“软柿子”,可利用性高:
被低估能力或重视程度: 由于他们总是表现得很合作,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他们的工作能力不强,或者不太重视他们的意见,因此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予重视。
被当作“免费劳动力”: 在团队项目中,他们可能因为不愿意争功或害怕拒绝,而承担了大部分不被关注的、基础性的工作,而其他人则可能从中受益。

4. 缺乏主动性和攻击性(这里的攻击性是指维护自身权益):
“以和为贵”的过度解读: 虽然“以和为贵”是积极的品质,但如果过度解读,就会变成对他人不合理行为的纵容。
不善于反击: 当受到不公平对待、批评或侵犯时,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反击,或者选择忍气吞声,这反而会鼓励欺凌者继续。

5. 容易被误解为“好欺负”或“没有主见”:
沉默被解读为同意: 有时他们的沉默不语会被误解为同意或认可,即使他们内心并不赞同。
温和的沟通风格被解读为软弱: 即使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但如果表达方式过于温和,也可能被他人忽略或轻视。

具体的情境和表现:

工作分配不均: 总是承担最繁重、最琐碎或最不讨喜的任务,而同事则可以推卸责任。
背锅侠: 项目出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是合作者或执行者而被推出来承担责任,即使他们并非主要原因。
创意或功劳被窃取: 他们的想法或成果可能被他人轻易拿走并据为己有,因为他们不善于在第一时间“宣示主权”。
不被尊重: 他们的意见可能被轻易否定,或者他们的工作成果被轻描淡写,甚至被上级或同事无视。
被指派超出职责范围的任务: 即使是与自己职责无关的事情,也难以拒绝。
言语上的轻视或嘲讽: 长期以来,他们可能成为一些人开玩笑、发泄情绪的对象,而他们只是默默承受。
在会议或讨论中被边缘化: 他们的发言机会少,或者说了也没人认真听。

潜在的后果:

工作压力过大,身心俱疲: 长期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或压力,会导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职业发展停滞: 由于不主动争取,不展现自己的能力,容易被忽视,导致晋升或加薪的机会渺茫。
职业倦怠: 长期处于被压榨或不被尊重的状态,会极大地打击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
自信心受损: 持续的被欺负或被忽视会侵蚀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
人际关系恶化(反面效果): 虽然一开始是为避免冲突,但长期被欺负也会导致内在的怨恨和不满,如果最终爆发,反而会比直接沟通更损害关系。

但是,请注意,“太好脾气”并不等同于“没有能力”。 很多好脾气的人可能非常有能力,只是他们的沟通和处事方式存在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那么,如何平衡好脾气与职场生存?

学会设定界限: 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个人时间,学会用委婉但坚定的方式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勇于表达: 在适当的场合,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和感受。
记录和沟通: 对于不公平的对待,可以私下与相关人员沟通,如果情况严重,甚至需要记录下来作为证据。
寻求支持: 如果感觉自己被欺负,可以向上级领导、人力资源部门或信任的同事寻求帮助。
提升自信心: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
学习沟通技巧: 掌握一些沟通技巧,比如“我”信息(Imessage),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对方。例如,“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需要完成这么多额外的任务”,而不是“你总是把工作推给我”。

总而言之,好脾气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太好脾气”到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并且缺乏必要的职场沟通和维护权益的技巧,才会更容易在职场上受到欺负。 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持善良和合作的同时,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并有效地表达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好脾气的人在职场当中的确有可能更吃亏。

例如从最直观的收入来看,一项针对人格对终生收入影响的调查中发现,人格当中最能反映脾气好的宜人性维度比常人每高出一个标准差,终生收入就会减少26万美元;与此相对的,智商水平比常人每高出一个标准差,也仅仅提升了18万美元的终生收入[1]。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脾气太好,即便拥有天才的智商,也未必能弥补自己在职场当中的性格劣势。相应的,好脾气的人在晋升方面的机会也会更少[2]

除了客观上的薪资劣势,好脾气的人在某些工作情景中也会伴随着更低的主观工作满意度[3],更糟糕的是,性格随和的人尽管工作满意度不高,但由于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高容忍度,对职业本身反而有较高的承诺[4],从而容易陷入“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又离不开这份工作”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好脾气的人容易在职场被欺负?

好脾气的人收入更低、晋升机会更少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作表现不好,与此相反,好脾气的人往往是乐于合作、愿意为集体付出的,因此在需要合作的团队工作中表现往往更好[5]。但是好脾气的人有时候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和蔼可亲而得到回报,因为他们在团队当中争取利益时也往往因为过于随和而被雇主忽视他们的应有待遇[6]。最终好脾气的人不仅付出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还有可能因为对人际关系的宽容而成了背锅侠。


好脾气的人遭遇职场霸凌该怎么办

首先要强调的是,盲目寻求自身性格的改变并不可取。

一方面,好脾气对于一个人的长期主观幸福感而言并非坏事,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宜人性高的人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7][8][9]。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职场失意,情场得意吧。一个人如果盲目寻求自身性格的改变,即使依赖一些能够预测职业成功的“黑暗人格”[10][11]在职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可能逐渐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人,给自己的家庭生活等方面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另一方面,一个已经受到职场霸凌的人,即使尝试了改变自身的性格,变成一个强势、脾气不好的人,也未必能起到不被霸凌的效果。学术界曾经一度感到困惑:在各类调查问卷当中发现,职场霸凌的受害者往往并不像研究理论所推导假设的那样性格随合,与此相反,多个研究表明职场霸凌的受害者宜人性更低,脾气更差[12][13][14]。直到最近一项交叉设计追踪的研究发现,受害者的糟糕脾气并不是导致他们受到霸凌的原因,而是结果[15]。也就是说:受害者在经历了长期的职场霸凌以后,性格脾气变得比以前糟糕了,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处境。

综上而言,盲目寻求改变自身性格的办法去反抗职场霸凌并不可取。事实上,受到职场霸凌的受害者从自身性格入手去找原因,本身就有可能属于“责备无辜受害者”的归因偏差[16],即便是所谓的“完美受害者”,也不可能百分百避免遭遇职场霸凌。


当我们怀疑自己遭遇了职场霸凌的时候,首先应该辨认自己遇到的职场霸凌是属于企业文化里系统性的集体霸凌,还是个别同事的出格行为。

企业系统性集体霸凌的典型特征:相关企业的组织管理者擅长利用认知失调的心理学原理对员工进行洗脑式教育,让员工逐渐放弃抵抗甚至融入霸凌后继新人的恶性循环。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就曾通过实验发现,强迫普通人做一些平日不敢做的出格行为(例如大声朗读带有色情内容的小说段落),能够加强普通人对组织本身的认同感受[17]。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职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当一个人经历了组织严苛的考验以后,为了解决内心不愿意承认自己做了错误选择的冲突,人们反而会在内心合理化组织对自己的严苛对待,并进一步认为这个组织是值得珍惜的、维护的,否则自己不会为这个组织付出这么多。

面对这种企业需要及时止损,尽早离开。

个别成员表现出霸凌的典型特征:霸凌者的个人特质往往很突出,甚至有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式的人格表现(自恋、冷酷、表里不一、攻击性强)[18]。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既充满侵略性,又能够让人杀伐果断做决策的特质,在统计意义上,对于一个人在特定岗位的事业成功是有积极效用的[19]。但是作为这些人的下属,却不得不承受更多来自于他们个人特质的压力。认清这类人的特点,理解他们的职场霸凌行为只有部分时候是出于具体的利益考量,而在更多时候,他们的霸凌行为往往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优越感受[20]。对这类人在利益上的忍让不仅永远无法满足他们,反而只会让他们的霸凌行为变本加厉。面对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与之划清交往的界线,将交往框架限制在企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当中,让规章制度的约束成为自己拒绝霸凌的挡箭牌。与此相反的,面对这类上司领导,最危险的则是与之建立情感上的私交联系,一旦工作中参杂了私人感情,脾气好的人往往舍不得撕破脸,就几乎没有办法拒绝对方不合理的要求。 这正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一分为二的“市场规则”和“人情规则”[21]。尽管不是所有的市场规则都会保护弱者,但想象这样一个情境:一个身强力壮的人和一个身材弱小的人起了争执,他们两个人当中谁更希望到阴暗角落私下解决问题,谁又更希望在公开场合让大家评理?脾气好的人一定要拎清:对职场中的大部分人应该恪守交往的“市场规则”,尽可能寻求规则上的制约。“人情规则”建立起来或许容易,但要再想在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去寻求“市场规则”,脾气好的人往往又拉不下脸,把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最后,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吧。古人说“吃亏是福”,指的是在某些情境下,我们可以牺牲短期的利益,从而为将来获取更大的利益打下基础。但在职场中,总有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行霸凌之实。对于每一个职场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他人“占便宜”背后的逻辑,究竟是沟通上的意外导致了自己吃亏,还是他人在没有沟通误解的前提下,恶意对自己进行职场霸凌。

当你确信自己是遭遇了职场上的霸凌,无论自己脾气多好,请牢记自己的原则底线,并尽可能寻求公开、透明规则的支持。

诚然,我们也得承认,职场霸凌有着复杂的现实因素,例如一项针对近20年职场霸凌研究的回顾就表明[22],除了本问提到的糟糕企业和糟糕个体之外,很多职场霸凌出现于普通企业的个别部门,这些部门的员工在生活中也不过是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而已,但他们的工作岗位往往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职场压力巨大,高度的竞争压力传导下产生了很多的职场霸凌行为。可以说,职场霸凌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判断,尤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依旧存在很多的灰色地带。

如果你不幸置身于这样的灰色地带,这段电影台词或许能帮助你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坚持的决定:

感谢乌苏邀请本次回答,乌苏啤酒助力职场硬核,把握原则,向职场霸凌坚决说不。

参考

  1. ^ Gensowski, M. (2018). Personality, IQ, and lifetime earnings. Labour Economics, 51, 170-183.
  2. ^ Boudreau, J. W., Boswell, W. R., & Judge, T. A. (2001). Effects of personality on executive career suc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8(1), 53-81.
  3. ^ Seibert, S. E., & Kraimer, M. L. (2001).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8(1), 1-21.
  4. ^ Arora, R., & Rangnekar, S. (2016).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onscientiousness and agreeableness on career commitment.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53(1), 14-29.
  5. ^ Mount, M. K., Barrick, M. R., & Stewart, G. L. (1998).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jobs involving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Human performance, 11(2-3), 145-165.
  6. ^ Nyhus, E. K., & Pons, E. (2005). 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on earn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6(3), 363-384.
  7. ^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
  8. ^ Soto, C. J. (2015). Is happiness good for your personality? Concurrent and prospective relations of the big five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3(1), 45-55.
  9. ^ Howell, R. T., Ksendzova, M., Nestingen, E., Yerahian, C., & Iyer, R. (2017). Your personality on a good day: How trait and state personality predict daily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69, 250-263.
  10. ^ Turner, C. F., & Martinez, D. C. (1977). Socioeconomic achievement and the Machiavellian personality. Sociometry, 325-336.
  11. ^ Gürlek, M. (2020). Shedding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chiavellianism, career ambition, and unethical behavior intention. Ethics & Behavior, 1-22.
  12. ^ Glasø, L., Matthiesen, S. B., Nielsen, M. B., & Einarsen, S. (2007). Do targets of workplace bullying portray a general victim personality profil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8(4), 313-319.
  13. ^ Lind, K., Glasø, L., Pallesen, S., & Einarsen, S. (2009). Personality profiles among targets and nontargets of workplace bullying. European Psychologist, 14(3), 231-237.
  14. ^ Nielsen, M. B., Glasø, L., & Einarsen, S. (2017). Exposure to workplace harassment and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4, 195-206.
  15. ^ Podsiadly, A., & Gamian-Wilk, M. (2017). Personality traits as predictors or outcomes of being exposed to bullying in the workpla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5, 43-49.
  16. ^ Kay, A. C., Jost, J. T., & Young, S. (2005). Victim derogation and victim enhancement as alternate routes to system jus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3), 240-246.
  17. ^ Aronson, E., & Mills, J. (1959). The effect of severity of initiation on liking for a group.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2), 177.
  18. ^ Furnham, A., Richards, S. C., & Paulhus, D. L. (2013).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A 10 year review.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7(3), 199-216.
  19. ^ Spurk, D., Keller, A. C., & Hirschi, A. (2016). Do bad guys get ahead or fall behind? Relationships of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wi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areer succes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7(2), 113-121.
  20. ^ Nevicka, B., De Hoogh, A. H., Den Hartog, D. N., & Belschak, F. D. (2018). Narcissistic leaders and their victims: followers low on self-esteem and low on core self-evaluations suffer mos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422.
  21. ^ Heyman, J., & Ariely, D. (2004). Effort for payment: A tale of two marke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11), 787-793.
  22. ^ Samnani, A. K., & Singh, P. (2012). 20 years of workplace bullying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bullying in the workplac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7(6), 581-58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