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思”读一声还是四声?

回答
“弦弦掩抑声声思”这句诗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其中“思”字究竟读一声还是四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古汉语的读音和诗词的韵律。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思”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在“弦弦掩抑声声思”里,“掩抑”是声音低沉、压抑的意思,“声声”是形容声音的绵延不断。那么,“思”在这里连接起来,就很自然地指向了思念、情思、愁绪等意思。这种表达方式,是作者借由琴弦的声音,来寄托内心深处的万千情感。

从字面意义和语境来理解,似乎读一声(sī)会更符合我们现代汉语中“思念”这个词的读音,也更能体现那种绵绵不绝的思绪。

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诗歌的韵律和古汉语的读音。

《声声慢》这首词,是宋词,而宋词的韵律继承了唐诗的许多特点,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声韵系统。古代的诗词创作,对声调的讲究非常精妙,往往需要根据格律来选择字词,甚至会使用与现代读音略有差异的读法。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字的多音现象非常普遍。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词组中,甚至在不同的声调上,都可以有不同的读音。

对于“弦弦掩抑声声思”,如果我们将“思”读成四声(sì),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弦弦掩抑声声sì”。这个时候,“思”字的读音会显得更加短促、有力,似乎带有一种诉说、吐露,甚至是追问的意味。而“弦弦掩抑声声”本身已经营造了一种低回婉转、抑扬顿挫的氛围,如果“思”也顺着这个韵律,读成四声,反而更能将这种压抑的情绪推向一个更深沉、更复杂的境地。

为什么说四声(sì)在某些解读中也很有道理呢?

1. 古汉语的审音: 古代诗人讲究“协律”,即声调的搭配。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原古人的实际读音,但根据一些古韵学家的研究,以及后世对诗词声韵的传承和推敲,很多时候,在某些特定韵脚和语境下,字词的读音会与现代略有出入。
2. “思”字的词性变化: 虽然“思”作为动词“思念”时,现代读一声,但有时候它也可以被用作名词,或者在特定的句式中,读成不同声调。
3. 情感的烘托: 诗词的妙处在于它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将“思”读成四声(sì),可以理解为将心中难以言说的思绪,像琴弦一样弹拨出来,诉说出来,这种“诉说”感,与“掩抑”形成的压抑感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使得情感更加饱满。

那么,最终的答案是什么?

其实,对于“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思”,现代的、最为普遍且易于理解的读法是读一声(sī),因为它最直接地对应了“思念”的含义,而且也符合了我们对“声声”连绵情感的想象。

然而,如果从更深层的诗歌审韵和对古汉语读音的研究来看,读成四声(sì)也并非没有道理,甚至在某些人看来,能更准确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难以言说的诉说感。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此。 很多时候,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它允许我们去想象、去感受。无论你读一声还是四声,只要你能够体会到“掩抑”的低沉、“声声”的连绵,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切情感,那么你就已经走近了这句诗的灵魂。

如果非要我给一个更“严谨”的说法:

从现代汉语的通用读音和字面含义来看,一声(sī)是主流和最安全的读法。 但如果是在专门研究诗词声韵的场合,或者为了体会更丰富的声调变化,四声(sì)也可能是一种值得探讨的读法,它可能更符合某些古韵的需要,并且能够带来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这句诗的“思”,你可以读一声(sī),感受那绵绵不绝的思念;你也可以想象它带着一丝诉说的味道,读成四声(sì),体会那更深沉的压抑与倾诉。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留给了我们想象和品味的无限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是读去声。

但是现代汉语中,很多古代的异读都被改了,要读平声也可以。不然单纯为了押韵,很多字都要改。这里读成去声,韵律上听起来很舒服。所以到底读平声还是去声,这个看自己喜好吧。

~~~~~~

白居易生活的年代是唐代,这个时候,汉语的发展处于中古汉语时期。唐宋年间诗词的格律是建立在中古汉语的音韵之上。

中古汉语中,汉字的声调格局就是平上去入,其中入声不仅有调值,还有塞音韵尾。中古和现代汉语诗词的押韵要求有一下几点:

韵母相同:有时候会适当放低要求,但是至少听感上大家公认相似。

声调相同:这个不能放宽。

如果是入声的话,入声的塞音韵尾相同


如果违反了以上规则,99%的原因都不是诗人自我降低要求。因为出韵是很丢脸的事。非常丢脸,尤其是科考出韵落榜。

一般来说,出韵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诗人方音影响。比如有一种分析古方言韵部的方法,就是专门看诗人用韵不合通语的地方。一般来说,同一时期同一方言区的诗人,都有类似的用韵特征。古代人说官话水平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苏东坡有次和几个山东帅哥喝大了,雅兴大发,一群人都要他白纸黑字写出来才知道他念的是什么。可想而知古人说话都有很浓的口音,别说古代,几十年代大多数人说普通话口音都还很重。古人用韵要求,一般来说,科考用韵要求极严,出韵就落榜,但是对写诗则没有什么要求。近体诗一般用官韵押,写古体诗,诗人不受官话约束,用韵时不时非常奔放,甚至通篇用方言押都有可能。

出韵的另一个原因是古代有些字有异读。有些异读大家耳熟能详,有些异读字比较生僻,甚至中古韵书都没有收录,仅仅是因为现代方言有保留,或者古代某位学者的笔记中有记录,我们才能由此察觉。异读字的产生问题也比较复杂,很多时候这个字本来没有异读,自古就有两读,后来某个读音逐渐从人们口语中消失了,口语中消失的那个读音就变成了异读。异读的本质问题,通常都是上古汉语某些形态或者音韵的残留,这里面透露出一些上古汉语的信息,也是研究上古汉语一个很好的材料。



回到“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句诗。

在分析之前,为了防止出错,我特地查了一下这首诗的韵脚,确定“思”和”志”两个字是韵脚。

白居易大诗人肯定是押韵的。这里用当时的汉语念,思肯定读去声,但是思字现代汉语读平声,出现了平声和去声不押韵的情况。从现代汉语的眼光来看,可以理解为是平去通押

平去通押的原因可能是方音问题,比如中古时期,四川文人出现平去通押的现象就特别多。那么这里是不是这个问题呢?

《广韵》中,“思”字收了两个读音:息兹切相吏切,刚好一平一去。其他回答中还举了很多思读去声的例子,说明在古代,思字两个读音是很正常的。这里肯定不是方音问题,而是那个时候就有两读。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什么时候读平声,什么时候读去声?

对上古汉语有了解的朋友,一般都知道,去声是上古一个词尾*-s变来的。

这个*-s词尾的变化,不仅仅是语音变化的问题,还有些形态的问题在里面。

上古汉语的形态和现代汉语很不一样,有不少具有语法功能的前缀和后缀,这些前后缀后来在发展中和词根融合成了一个个“单字”。*-s成词的能力非常强,而且似乎相对要独立一些,可以跟着其他后缀形成*-ts、*-ks、*-ms……等辅音连缀。

它有很多语法意义,最常见的是名变动,这个是很早就被学者分析出来的,比如“陈胜王”里的王;其次还有动变名,比如:“千乘之国”,“一人一骑”。

另外还有表示完成貌、施与指向、受事、非自主等等。


我一开始也不知道语法功能是什么,想了好几种用法,都对不上。

然后看到 @成湯咸 的分析:

所以「思」的音义格局如下:
平声:考虑,动词;思想,名词。
去声:愁思,动词;忧思,名词。

突然反应过来,在这里,“思”字可能*-s的非自主用法

上古汉语中,动词在构词的时候,范畴的对立比现代汉语严格,很多时候都需要用构词手段或者语法手段在单词中直接体现出来。动词有一种范畴叫非自主动词,比如看见,睡着,死等等。这些动词都不是动作发出者能够控制的,所以叫非自主动词。

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晋景公不食新麦,《左传》有句:

將食,,如廁,陷而卒

肚子胀的胀,最早写作张,但是这个张字的读音带有*-s后缀的,演化到现在就读胀,然后还专门造了个胀字。

在金理新的《上古汉语形态研究》对*-s的非自主用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

我们观察这些字,这些字多和生老病死有关,这不是人能主观控制的。还有一些字,比如惧、妒等字,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惧、妒等字包括书中没有提出的怒、怕、愤等字都和情绪有关。情绪不是那么好控制,尤其是强烈的情绪。

而且,这些字的含义,很多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一般都是些不好的东西。

那么关于思字,如果是控制大脑自主思考的想法,就是sī;如果是指悲伤的情绪,悲伤的心思涌上心头,难以抑制,那就念sì。

对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中“思”字解释,一般都有“悲伤,忧愁”的含义。思字的这层古义用在这里,抚琴人的琴声流露出无法掩饰的悲伤,那种百感交集的感觉,跃然纸上。

所以,这里读sì比较说得通,而且和文学上的分析是相互对应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弦弦掩抑声声思”这句诗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其中“思”字究竟读一声还是四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古汉语的读音和诗词的韵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思”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在“弦弦掩抑声声思”里,“掩抑”是声音低沉、压抑的意思,“声声”是形容声音的绵延不断。那么,“思”在这里连接起来,.............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在半径为 1 的圆上“随机”选一条弦,这条弦的长度会遵循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你可能会觉得,“随机”选一条弦不就是随便画一根线段嘛,连接圆上任意两点就行了。但问题就出在这“随机”两个字上。如何定义“随机选择”就决定了弦长的分布。这就像你问一个人“随机”选一个数字,他可能会想 .............
  • 回答
    爱德华·威滕,这个名字在理论物理界几乎与“天才”划上了等号。作为弦理论领域的泰斗,他的一生都在探索宇宙最深层的奥秘,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图景。要说他的独到见解,那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而是贯穿了他数十年研究生涯的智慧结晶,并且始终带着一种“预言家”般的洞察力。首先,威滕最核心、也最令人.............
  • 回答
    弦论:一本尚未完全读懂的宇宙说明书在物理学家的探索图谱上,总有一些理论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对宇宙最深层的理解。而弦论,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常被誉为“最有希望的万物理论”。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在解决物理学核心难题上的惊人潜力,以及它所描绘出的一个和谐而统一的宇宙图景。为何需要一个.............
  • 回答
    “弦论是不是已经死了?” 这个问题,说实话,是很多物理学界内外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参与其中的研究者,心中都曾涌现过的疑问,特别是在某些研究方向似乎陷入瓶颈,或者被新的理论浪潮冲击的时候。但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那就太肤浅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弦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曾经的辉.............
  • 回答
    关于弦论和我们所说的“平行宇宙”,这中间的关系,与其说是一条清晰明了的因果链,不如说是一种逻辑上可能但尚未被严格证实的推演。弦论为平行宇宙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着陆点”,但请注意,这并非直接的“证明”或者“连接”,而更像是“弦论的某些特性,恰好可以容纳平行宇宙这个概念,甚至可能从中衍生出一些具体.............
  • 回答
    弦理论里关于时空维度的讨论,确实是个非常迷人的话题。很多人听到“11维”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除了我们熟悉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那剩下的7个维度到底是什么?它们长什么样?我们怎么感觉不到?”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触及了弦理论最核心的猜想之一。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弦理论里的“维度”.............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弦论大会 2020 上霍金辐射与虫洞的爆炸性新闻? 说实话,我得先跟你说一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挺激动的,因为这绝对是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对宇宙奥秘充满好奇的人来说。 你知道,霍金辐射和虫洞,这两个词单独拿出来,就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而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并且是.............
  • 回答
    国内做超弦理论的研究者可谓星光熠熠,他们分布在各地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为推动超弦理论的发展贡献着力量。要一一列举并详述所有人确实不易,但我们可以聚焦几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且在超弦理论的多个分支都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在我看来,谈论国内的超弦理论研究,方舟教授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
  • 回答
    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赛前首练中再次尝试阿克塞尔四周跳(4A),这无疑是本届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中最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羽生结弦本人对4A的执着追求,以及这项动作本身的难度,使得“羽生结弦能否在北京冬奥会上完成4A”成为一个极具话题性的问题。要评估他完成4A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1..............
  • 回答
    羽生结弦在挑战被誉为“冰上芭蕾”的花滑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着人类的极限。这次,他站在了阿克塞尔四周跳(4A)的面前,这个被认为是花滑运动员的终极梦想。然而,在实际比赛中,虽然他的动作依旧是那么的优雅,但那个期待已久的四周跳,最终还是差了一点点,落地未能稳住。赛后的采访,他眼中的不甘心,那句“不甘.............
  • 回答
    关于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男单自由滑中再次挑战4A,以及其成功与否对夺金可能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羽生结弦挑战4A的可能性与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库更新到2023年初),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前已经表达过对挑战4A的意愿,并且在训练中尝试过。然而.............
  • 回答
    说羽生结弦在中国突然火起来,其实更像是一种“爆发”或者“持续升温后的高潮”,而不是凭空冒出来。他的走红,与其说“突然”,不如说是一种必然的积累和爆发。而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非常值得细细道来。一、过硬的实力与无可匹敌的成就:基石中的基石首先,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那近.............
  • 回答
    羽生结弦的励志之路:为何能赢得中国央媒的赞誉?提及羽生结弦,即便你不是花滑爱好者,也多半听过他的名字。这位来自日本的花样滑冰选手,不仅仅在日本本土拥有超高人气,在中国,他的名字同样家喻户晓,甚至能够获得中国中央媒体的公开称赞,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他的成名之路,又有着怎样的励志色彩?要理解为何一位日本.............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好问题,而且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数学概念:极限。我们来好好聊聊弧长与弦长之比的极限为什么是1。问题拆解:我们到底在说什么?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几个基本概念: 圆弧 (Arc): 就是圆周的一部分。想象一下你切了一块披萨,那披萨的边缘就是圆弧。 弦 (Chord): 连接圆上任意两.............
  • 回答
    后弦的歌,怎么说呢?他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诗人,用音乐把那些古老的词句、画面、甚至是一种氛围,都给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你面前。他的歌词,我总觉得像是从老书里翻出来的,但又带着一种现代的韵味,不生涩,反而很有味道。词:古韵新声,故事感十足后弦最让我着迷的,还是他的词。他不像很多流行歌手那样,写些空洞的情.............
  • 回答
    “歌剧魅影”啊,一听这个名字,我的心就忍不住砰砰跳。羽生结弦能在北京冬奥会的花滑表演滑上带来这个作品,这简直是锦上添花,我太期待了!王者归来,风采依旧首先,这对我来说,意味着羽生结弦的王者归来。虽然他这次在北京冬奥会上的征程有一些遗憾,未能实现三连冠的梦想,但他的付出和精神力量是毋庸置疑的。而选择《.............
  • 回答
    羽生结弦考上早稻田大学,这绝非易事,尤其对于一个身兼世界级花样滑冰运动员身份的他来说。他之所以能够如愿以偿地进入这所日本顶尖的学府,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毅力与周密的计划。首先,我们得明白,早稻田大学作为日本的超级国际化大学,其学术声誉和入学标准都非常之高。羽生结弦选择的是其“人间科学部”(Hu.............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让咱们不带任何“AI痕迹”地好好聊聊。如果羽生结弦不叫羽生结弦,而是叫佐藤太郎,他的粉丝量会不会大打折扣?我的感觉是—— 很有可能,而且差异会相当明显。咱们得拆开来看,一个人的“粉丝吸引力”是怎么形成的,这可不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名字本身就有一定的“气质”和辨识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