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梯紧急按钮失效,13 岁男孩自救失败坠亡,物业应承担哪些责任?电梯故障应如何正确自救?

回答
电梯作为一种高频使用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然而,一旦电梯发生故障,特别是出现紧急按钮失效这类严重问题,乘客的生命便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近日,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一名13岁的男孩在电梯紧急按钮失效的情况下,自救失败,不幸坠亡。这桩悲剧不仅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也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物业公司在电梯安全管理上的责任以及乘客在电梯故障时的正确自救方法上。

物业公司应承担的责任

在这起悲剧中,物业公司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失职,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电梯维保不力,导致紧急按钮失效:
日常检查和维护疏忽: 物业公司负有对小区内所有电梯进行定期、规范的检查和维护的责任。这包括对电梯的运行状态、安全装置(如紧急呼叫按钮、警报装置、门锁系统、安全钳等)的定期测试和保养。如果紧急按钮失效是由于日常维保不到位,比如线路老化、接触不良、元器件损坏未及时更换,那么物业公司就构成了重大过失。
委托维保单位资质审查不严或监管不力: 很多物业公司会委托专业的电梯维保公司进行维保。但物业公司本身有监管的义务,需要确保所委托的维保单位具有合法的资质,并且能够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维保。如果物业公司未能尽到审查和监管责任,导致维保单位敷衍了事、技术不过关,最终酿成事故,物业公司也应承担连带责任。
未及时处理故障申报: 如果在此次事件发生前,电梯就已存在隐患,例如频繁发生小故障或有乘客反映过紧急按钮失灵,而物业公司未予重视,未及时报修或组织维保,那么物业公司将难逃其咎。

2. 安全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到位:
安全主体责任未落实: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物业公司作为电梯使用单位,是电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如果物业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流于形式,未得到有效执行,那么就意味着其安全主体责任没有得到落实。
安全培训和应急预案不足: 物业公司应组织对员工进行电梯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培训,并制定详细的电梯故障应急预案。对于如何应对电梯突发故障,如何向外界求助,以及如何安抚和指导被困乘客,这些都应该在预案中有明确规定。如果物业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疏漏,导致在发生事故时无法有效应对,也是其责任所在。

3. 事故发生后的不作为或迟延处理:
未及时报警和通知救援: 在得知电梯故障后,物业公司应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如电梯维保单位、消防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警,并启动应急预案。如果物业公司反应迟缓,未能及时将事故情况传达给专业救援力量,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将加重其责任。
隐瞒或干扰调查: 在事故发生后,物业公司如果试图隐瞒事实真相,或者阻碍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那么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物业公司在此类事故中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包括:

民事责任: 需要承担对死者家属的赔偿责任,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行政责任: 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罚款、警告、责令停业整顿等处罚,甚至吊销相关资质。
刑事责任: 如果调查发现物业公司存在重大过失,导致了特别严重的人员伤亡后果,且情节严重,相关责任人(如物业经理、安全负责人)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例如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追究其法律责任。

电梯故障应如何正确自救?

面对电梯突发故障,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自救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通用的电梯安全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电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安全的。即使发生故障,也不要过度恐慌。恐慌不仅无济于事,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尝试深呼吸,稳定情绪。

2. 立即使用紧急呼叫按钮:
找到电梯内的紧急呼叫按钮(通常是一个铃铛的图标),长按该按钮,持续呼叫。
注意: 如果男孩事件中的紧急按钮确实失效,那么这招就无效了。但切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最优先、最有效的求救方式。 尝试按下几次,听听是否有回应。
如果能与外界取得联系(通常是物业、维保单位或值班室),清晰、准确地说明情况:
你所在的电梯位置(如楼层、是否有指示灯显示)。
你被困的大致时间。
有多少人被困。
电梯是否发生晃动、异响等异常情况。
不要挂断电话,直到对方明确告知已收到信息并采取行动。

3. 使用手机求救:
如果紧急呼叫按钮失效,立即拿出手机拨打:
119消防救援电话: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报警电话,尤其是在情况紧急或有人员受伤的情况下。
110报警电话: 如果无法拨通119,或者情况不属于消防救援范围,可以拨打110。
物业公司的24小时值班电话: 通常在电梯内会有显眼的物业联系方式。
提供准确信息: 同样要清晰说明电梯位置、被困人数、故障情况等。

4. 切勿尝试撬门或扒门:
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电梯轿厢并非完全封闭,但轿厢与井道之间存在缝隙。
为什么危险?
电梯可能突然启动: 如果此时电梯恰好启动,正在外面试图撬门的人员极有可能被卷入井道,造成极其惨烈的后果。
坠落风险: 即使电梯停止运行,强行扒开的门也可能导致被困人员站立不稳,从缝隙中跌入井道。
破坏电梯结构: 强行撬门可能会损坏电梯的门锁系统和其他安全装置,使情况变得更复杂,救援更困难。
记住: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救援人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允许进行开门操作。

5. 在轿厢内等待救援:
安心等待: 在确认已报警并有人知晓情况后,应在轿厢内耐心等待专业救援。
靠墙站立: 尽量靠轿厢的内壁站立,避免在轿厢内走动。
集体受困时: 如果有多人被困,互相安慰,鼓励大家保持冷静。可以轮流尝试呼叫,但不要因为无人回应而反复强行开门。
如遇晃动: 如果电梯在下坠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背部紧贴电梯内壁: 这样可以分散受力,减轻对身体的冲击。
屈膝半蹲,双腿微屈: 这样做可以缓冲下坠时的重力。
用手臂护住头部: 保护要害部位。
并非所有下坠都会造成致命伤害: 现代电梯通常有多重安全保护装置(如安全钳、缓冲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下坠速度,保护乘客。但前提是这些装置是完好有效的。

6. 注意通风:
电梯轿厢通常有通风口,不必过度担心缺氧。

预防远胜于补救

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警钟。对于电梯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但作为使用单位的物业公司,责任尤为重大。

加强电梯日常检查与维护: 物业公司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立并执行完善的电梯维保计划,确保每一次检查都认真细致,每一个隐患都及时排除。
定期进行维保单位的资质审查和监督: 确保维保单位专业、可靠。
更新老旧电梯: 对于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电梯,应及时进行更新或大修。
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提高物业工作人员和住户的应急处理能力。
提高乘客安全意识: 通过张贴安全提示、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普及电梯安全知识,让大家了解在电梯故障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个乘梯出行的人都能平安、安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业人员来答:正确答案是:

按动紧急通话按钮联系物业监控中心、拨打电梯维保人员电话之外,

不要做任何自救动作,呆在原地等待救援!!!

不要做任何自救动作,呆在原地等待救援!!!

不要做任何自救动作,呆在原地等待救援!!!


以下解答几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紧急通话装置和电梯维保人员电话在哪里?

紧急通话装置:

黄色铃铛是警铃按钮,红色电话是紧急对讲装置。

紧急对讲装置是与救援服务端联系的,也就是可以直接打到物业管理层或者端站电话。即使电梯停电,也能打通。

而电梯维保人员电话,一般贴在电梯墙上。电梯维保人员通常就是一线救援人员,拨打他们电话请求救援可比报警快多了

刚刚坐电梯时候拍的,大家乘坐电梯时可以留意一下。


问题二:为什么不能扒门自救?

其实乘客乘坐电梯发生伤亡事故,最常见的就是救援环节出问题。

原因是当电梯轿厢不平层时,电梯轿厢和层站之间会留有巨大的空隙。

就本次事故,小孩扒开门看到了层站,但跳下来时后仰掉进了电梯井道


事实上,正确的救援,应当是救援人员通过盘车等手段,使电梯平层,打开门走出来。如下图:

网上找到的图片,侵删

顺便一提:为防止扒门自救,新国标规定,在2018年后安装的乘客电梯,均装了轿厢机械锁。现在新安装的乘客电梯,是扒不开门的。


问题三:呆在电梯等待救援,电梯是否会掉下去?人是否会在电梯内窒息?

(1)不会掉下去!

不要被影视作品误导了。

电梯发生故障的话,常见情况是停在半空中(像本次事故一样),或者电梯自动选层到最底层端站。但绝不会自己掉下来。

因为电梯有多重保险!

退一万步讲,即使电梯的曳引钢丝绳全部断裂,电梯的限速器-安全钳的联动装置也会把电梯牢牢刹死在电梯导轨上

根据《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GB7588,对安全钳的规定:


安全钳是纯机械构造,即使电梯电气装置失效,也不影响其动作。事实上,当电梯超过额定速度1.15倍时,就进入了限速器-安全钳的联动装置的动作范围。

所以电影里的自由落体运动,现实中,还没听说发生过。

被困在电梯里时,安心等待救援,不要胡思乱想!


(2)绝对不会窒息!

事实上,国家在出台电梯安装标准时早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

根据《电梯制造与安装规范》GB7588,对通风口的规定:

由此可知:轿厢通风孔的有效面积是一个硬性的安全要求。每一个轿厢必须设通风孔,在电梯故障关人时以保证被因乘客的呼吸需要。

所以,千万不要扒门呼吸,安心等待即可!

总之,电梯本身是一种很安全的特种设备。而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乘客缺乏相应的救援知识或救援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当被困于电梯内时,沉着冷静,按紧急通话按钮联系物业监控中心、拨打电梯维保人员电话,之后原地安心等待救援。

以上,祝大家乘梯安全。

user avatar

教育部、家长总是不让孩子带手机。

手机随身带,遇事110。

愿小孩子安息!

user avatar

明明这个孩子都已经扒开了所有的电梯门,都可以从缝隙处看到6楼的楼道了,以为从那缝隙落下去就能跳到6楼的楼道间了,为什么还会坠楼?

下面是我的分析,全文较长。

他应该是扒开了电梯的门,通过缝隙看到了外面的6楼的楼道,然后以躺着的形式慢慢垂直往下滑。

然而,这种行为是超级危险的!

……………………

搭电梯的我们,进出多了会有个下意识的错觉,电梯是紧贴着墙壁无缝上下的,但实际如果不平层,电梯边缘和外楼道是有缝隙的。

电梯每层停下,会开启两个门,一个是电梯本身的门,叫做轿门,也是内门。另外一个是每层楼的电梯门,也叫层门,也是外门,只有通过内门和外门,才能从电梯出来,到达安全地区——楼道内。

事发的时候,这个孩子实际已经打开了电梯的轿门和6层楼(7层楼下方)的层门。从他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6层的楼道,但实际上,如果不是层门正对轿门,电梯边缘距离外面楼道边缘的水平距离,还是还是有相当宽度的,这个二三十公分的水平距离就是导致生和死的距离。

他尝试着从那个空隙下去,从他观察的角度,他觉得他落下去,肯定会落在6楼的楼道内。但以他观测的角度,他根本看不到电梯下方那个巨大的空隙,也忽略了电梯和外面楼道是有一段水平距离的。虽然这个水平距离微不足道,如果给他足够的空间,他往前迈一小步就可以横跨那个距离。但狭窄的隔层,意味着他要把身体挪动出去,只能垂直下落,根本无法借力往前……

他通过了那个狭窄的出口,身体的垂直落下,正好从缝隙处掉落,直接掉入了电梯的下方,从6楼直接坠落到底。

为了说清楚,我放一张图。他落下的曲线就是这样,他挪动着身体,直接落入了在那个红色圈起来的空隙内。垂直落下,他大概率不会落到楼道上,十多岁又偏瘦的他大概率会穿过那二三十公分宽的水平缝隙,穿过楼道,落到电梯井最深处……(人的厚度真的不大,我成年人接近200斤的体重,算是十分壮实了,但我实测了我身体的最厚程度大概也就二十几公分……还大部分都是可以压缩的软组织……家里有A4纸,就可以比下,A4的尺寸是21*29.7CM)

有的人说了另一个可能,这个水平缝隙电梯监造时要求小于15CM,说不定只几厘米的缝隙,人不大可能从缝隙滑下去,而是应该垂直下落到了楼道上,双脚落实后因为重心靠后,所以不稳就后仰跌入了电梯井……

这个思路实际没有考虑到具体的高度……这是个13岁的男孩,不是五六岁的矮个小孩,也没考虑老旧电梯的误差之大……

我再画个大概示意图,这40CM表示男孩溜出来的露出来的空隙高度,75CM表示电梯下方的铁板高度(图中人站立的电梯下方铁板的高度)。打这个楼层净空高度2.2m,那么这个通往电梯井的黑洞高度(红色方框)大概为105CM,男孩13岁,打普遍身高1.65CM(目测),那么如果他垂直下落,如果缝隙极小,他的脚能有大半截,甚至全部落在楼道上,能够让他站立的话。

他即便落地后重心不稳而后仰,胸腹肩部头部也在危险线之上60公分的距离,也足可以让他上本身斜靠在电梯铁皮下端,挡住他,加上人在后仰,肯定是身体展开,双手抬起,上半身找位置依靠,让人不至于往后跌入电梯井中。所以我判断他垂直下落的这个过程,这个缝隙实际远不止15CM,一个39码的鞋子长度大概是接近30CM,而那个缝隙是超出15CM的,宽到他根本就无法脚掌立足在楼道边缘上,他根本就无法站住,哪怕脚尖着力都不行,而是直接从缝隙滑落了下去。

这个情况下,实际只要他脚尖能够着力,能够固定住自己身体,哪怕后仰,也不可能出现后仰跌入电梯井的情况,因为他的身高放在那里。

当然,也许这个楼层的净空高度达到了2.6米甚至2.7米,导致下面的黑洞高度大于145CM,高出了他的肩膀,让他无法往后依靠,也有可能出现下落到楼道,结果重心不稳后跌入电梯井的情况。但这个情况也不大可能出现,如果离地这么高,那个孩子未必敢出来,就是他评估了高度不高,他滑下去就差不多可以着地,他才敢滑下去。

但综合说,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电梯应急方案中,都不建议乘客自己撬门逃生,因为慌乱中的乘客无法辨别自己从电梯出来,下脚落到的地方到底是危险的电梯井底部还是安全的楼道。更不要说事故中的男孩这样脚先探下去,头还在上面,更不清楚自己的落点所在了。他以为可以落在楼道里,却不知道自己落下去会是电梯井的最深处……

一般电梯是有手摇功能,即便无法电控,救援人员也会先尝试人工让电梯复位,让轿门和层门对齐,就是为了避免这种跌落危险。而这个时候,如果电梯开始移动,你还卡在空隙之间想自救,那结果真的很惊悚…………

所以,如果电梯因为停电、故障,导致电梯停在途中不能动,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待在电梯里,先拍应急按钮,紧急呼叫按钮,如果手机能够通电话,就电话求救,再脱下鞋子,用鞋帮(硬处)用力敲击电梯门(不要用手拍门,声音闷且手会疼,无法坚持),用鞋根,鞋帮敲击电梯门来给救援人引导方位,同时间隙呼救,并注意深呼吸,让自己全程冷静下来,不要冲动。

但是也有紧急情况,比如应急按钮无效,紧急呼叫没有人接听,手机没有信号且电量越来越少了,用鞋敲击很久也没人来,外围的环境也十分危险。你冷静下来判断属于极端情况了,如果不及时出去,我们的生命都要受到严重威胁了,那我们应该做什么。

先说几种极端情况:

比如被困电梯是一栋老旧的商业大楼,而现在是深夜,电梯停电了,明后天是周末,估计大楼里也没人上班,更没有人用电梯,而电梯里没有信号,且这个年限极长的电梯密闭性太好,里面空气不流通,慢慢你觉得呼吸急促,开始头晕眼花。

在求救无效的情况下,那么你就要尝试先打开电梯轿厢的轿门,工具可以用你的钥匙插入缝里,固定住一定缝隙后,把手指插入缝隙,把门往两边用力拉,先拉开一道拳头大的缝隙,让空气重新流通进来。然后你再尝试用手机呼救,一般来说,电梯门打开,信号就会恢复部分。

如果还是无法联系外面,你判断无人来救援,那就进行下一步。

沿着你打开的轿门,从上到下找到类似是门(有夹缝)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层门,通往楼道的门。你用钥匙插入门缝,和之前开轿门一样方法拉开层门,并用手机的手电筒确定外面是否是楼道,如果确定是楼道,就爬出去,爬的时候一定要先呼喊,说出自己的行动步骤,爬出去的动作迅速,以防电梯突然启动。

如果可能,要开能让头先出去的门,让视线随时能看到你下一步接触的地方,绝对不能让你的脚落在你视线无法看到的地方,因为你看不到的地方,还用身子凑过去,往往就会有致命的危险。

这个时候,哪怕有专业人员,说你跳下去的地方肯定安全,按照规定缝隙很小之类的,也要先眼睛确认再说。眼睛无法同步确认的落足点,一律认为不安全。

另外一种极端情况,就是电梯的突然刹停是因为火情或者地震,在电梯的你已经闻到了焦糊味,感觉电梯温度都在升高,开始有烟进入电梯。

冷静判断下无法等到救援,那就不能犹豫,而要展开自救,方法同上,撬开两层门,确定外面是楼道后,迅速弯腰逃生。如果有大量的烟进入电梯,记得先用尿浇湿衣物,围绕头部裹住口鼻过滤……

(以上极端情况逃生,均有实际成功案例。)

当然,电梯各种安全标准,国家和企业也在陆续更新。但事实上,出现问题的大多都是很久年限的电梯或者疏于管理的电梯,比如里面的紧急按钮和求助电话都无效,这种普通电梯反而会占据了我们普通人日常使用中的相当部分。

但我依旧要说,如果运气不好碰到电梯事故,能够等到救援,且自身没有危险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电梯里等待救援,狭窄空间里很急很慌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先冷静下来,千万不要急着尝试撬门脱逃。

另外,如果获救,出电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电梯和电梯井之间的空隙。

我看到过之前的报道,有的人求助成功,外面的层门都被救援人员打开了,结果出电梯的时候,她是面对电梯倒着下去的,结果匆匆忙忙地一脚踏空。同这个少年一样,她以为可以落到楼道里,结果是从电梯下方的缝隙里滑了进去,旁边救助的人都来不及反应,她就直接跌落到了电梯井深处,当场死亡。

所以,切记切记,如果不是极端情况,一定要等人来救援,且确定外面的人有了足够的保护措施,比如能拉住你,比如用物品挡住了你可能跌落的空隙,你再听清指示,小心翼翼出去,事关自己的安全,整个过程都不要急,不要慌。甚至要提醒那些非专业的救援人员,是否已经做好了安全辅助,是否已经提前把危险点给隔离开了,我不会下去脚步一滑就跌到电梯井了吧,凡事多确定下,因为那些救援的物业人员和热心群众也未必专业……

另外,遇到危险别急,脱离危险也别急,学业没完成不要紧,家里人责怪不要紧,工作迟到不要紧,一切都没自己的小命重要!

最后说下,如果发现电梯异常,一定要第一时间按最近楼层出去,比如电梯异响,摇晃剧烈,有焦糊味,运行速度异常,千万别碰运气和赌人品,宁可危机感强一点,走楼梯累一点。

……………………

有人私信我,说因为看了这个回答,她没听电梯救援的话,去扒电梯门,最后成功脱险。我觉得这回答虽然花费了我好久才写出来,不过真的蛮值的。

user avatar

被困电梯,如遇到救援通话失效,妥妥的在里面呆着就好了,呆过2个小时没人来救援,就算一般事故了,那索赔起来吃半年是不愁的!!致富发家新手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