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暑假来了,如何避免孩子沉迷手机短视频?

回答
暑假来啦,想必各位家长们心里都敲响了警钟——熊孩子沉迷手机短视频怎么办?这可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一刷起来就没完没了,功课不做、游戏不玩、甚至吃饭睡觉都要捧着手机。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小妖精从短视频的泥潭里“拔”出来,让他好好享受一个充实又快乐的暑假!

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了解孩子为啥爱刷短视频

咱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爱对着手机傻笑的。短视频之所以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是有它的“套路”的:

信息碎片化、刺激高: 短视频通常几秒钟一个内容,切换快,画面色彩鲜艳,配乐魔性,一下子就能抓住孩子大脑的“兴奋点”,长期刷下来,大脑会习惯这种快速的刺激,对需要耐心和专注的事情就提不起兴趣了。
满足好奇心和归属感: 短视频里什么都有,从动物世界到手工DIY,从搞笑段子到科普知识,总能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点。而且,看到大家都在讨论某个热门话题或挑战,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圈内人”,有融入感。
逃避现实压力(哪怕是暑假里的“无聊”): 有时候,孩子刷短视频并非真的“乐在其中”,而是一种消遣,或者是在面对其他事情(比如写作业、参加一些“家长安排”的活动)时的一种“借口”。

二、 “堵”不如“疏”,给孩子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光靠禁止和说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比短视频更有吸引力的选项,让孩子自己“不愿”去刷手机。

1. 让暑假生活“动”起来,告别“无聊”的舒适区: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是“硬通货”: 别以为孩子大了就不需要陪了。抽点时间,放下手机,陪孩子做些有意义的事。可以是:
一起探索户外: 去公园野餐、骑行,去爬山、露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流汗的感觉可比对着屏幕舒服多了。
家庭创意活动: 一起做烘焙、做手工、画画、搭建模型。即使是简单的乐高,只要你们认真地投入进去,孩子会觉得你才是世界上最棒的玩伴。
一起看书、聊书: 挑选几本孩子感兴趣的书,每天抽出半小时,一起阅读,然后分享各自的感受。这种深度交流,远比短视频的浅层信息更有价值。
复盘和制定暑假计划: 和孩子一起规划一下暑假要做什么,但注意,这个计划要“孩子做主”的部分多一些,比如“我想学游泳”、“我想去参观博物馆”、“我想写一本侦探小说”。让孩子成为计划的“发起者”,他才会更有动力去执行。
培养一项“硬核”的兴趣爱好: 暑假是培养一项新技能的绝佳时机。可以是:
运动类: 游泳、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等等,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养毅力、团队协作能力。当孩子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收获成就感时,手机的吸引力自然会减弱。
艺术类: 绘画、书法、音乐(学乐器、声乐)、戏剧表演。这些活动能极大地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艺术细胞,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科技/逻辑类: 编程、机器人、魔方、桌游。这些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酷”的消遣方式。
参与家务,培养责任感和生活技能: 别把孩子当“祖宗”,让他们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洗碗、晾衣服、整理房间、给植物浇水,这些小事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也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玩手机的“废柴”。

2. “有限制”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
设定明确的“触网”时间段和内容: 直接禁止可能引起反弹,不如设定一个相对宽松但有规则的框架。比如:
“手机时间”可视化: 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每天使用手机的总时长,并且用计时器(或者手机自带的屏幕时间管理功能)来监督。到了时间就“强制下线”。
“手机安全区”: 比如吃饭时、家庭活动时、睡前一小时,是绝对禁止使用手机的“无手机区”。
内容“精挑细选”: 和孩子一起看一些优质的科普视频、纪录片、或者有教育意义的短剧。家长可以先筛选,或者和孩子一起看,边看边讨论,引导他们辨别信息真伪,提高媒介素养。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增强认同感: 和孩子坐下来,一起讨论“为什么不能长时间玩手机”、“玩手机对眼睛和身体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安排暑假”,然后共同制定一份“暑假手机使用协议”。这样,孩子会觉得这是“我们共同的决定”,而不是“父母强加的命令”。
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你自己整天手机不离手,还指望孩子能专心致志地做别的事情吗?在孩子面前,尽量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多和家人互动。

三、 循序渐进,用智慧和耐心解决“沉迷”问题

1. 发现“早期信号”,及时干预:
孩子是不是开始对其他事情失去兴趣了? 以前喜欢画画、看书,现在只盯着手机。
是不是一没手机就变得烦躁、易怒? 甚至出现“戒断反应”。
是不是影响了正常的睡眠和饮食? 熬夜刷手机,或者吃饭时也不放下。
是不是撒谎、隐瞒手机使用时间?
一旦发现这些信号,就要引起重视了,不能等“沉迷”到无法自拔的地步。

2. 和孩子“沟通”是关键,而不是“吼叫”:
选择合适的时机: 孩子情绪稳定、心情好的时候,再和他谈心。
表达关心,而非指责: “宝贝,妈妈看你最近总是在玩手机,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或者觉得其他事情没意思?”、“妈妈知道短视频很有趣,但长时间看对眼睛不好,而且会让你错过很多其他好玩的东西。”
倾听孩子的想法: 问问他为什么喜欢刷短视频,他看到了什么有趣的内容,他觉得短视频给他带来了什么。了解了他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
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我们一起把看手机的时间减少一半,剩下时间我们去做点什么好呢?你有什么建议吗?”

3. 利用科技,但不要完全依赖:
手机自带的“屏幕时间”功能: 大部分智能手机都有这个功能,可以设置应用使用时长限制,以及停用时间。
一些第三方“家长控制”APP: 可以远程管理孩子的手机使用,不过使用这类APP时,要确保孩子知道,避免产生不信任感。
重要的提醒: 这些工具只是辅助,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长的陪伴、引导和规则。

暑假,本应是孩子成长和放飞自我的好时光。别让手机短视频成了孩子暑假最大的“敌人”。 用心去陪伴,用智慧去引导,你会发现,孩子也能在丰富的活动中找回乐趣,告别手机的“魔爪”,度过一个真正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记住,我们不是要“剥夺”孩子的快乐,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更多、更健康的快乐。祝你和你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暑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这个话题,我可以说是深入研究过的砖家!

我从小就是个网瘾患者,是中国的第一批网民,QQ是6位数的。

而现在的宝宝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朵朵1岁半的时候,就自己学会了用微信发语音,会拍照,甚至趁我不注意还偷偷拍摄了几个抖音视频,上传成功了!

现在朵朵的网课更是离不开iPad了,平时还要看动画片。但是总体来说她没有成瘾的现象,只要让她停,她几乎都能主动放下iPad,极少会闹。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朵朵妈,你为什么让朵朵玩这些?你对孩子看电子产品,到底持什么态度?

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

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之下,适量地接触电子产品,对其内容进行讨论,不仅能学习知识,对亲子互动也有积极意义。

但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

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会让孩子缺少运动,损坏视力,并且让孩子习惯于高强度的视觉刺激,抗拒看书和听音频,甚至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

其中最大的隐患就是,不断变换的屏幕内容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他接触到刺激性没有那么强烈的内容(比如看书、听音乐,听老师讲课)时,就变得难以专注。

所以,千万不能只靠视频给孩子启蒙,一定要尽早培养阅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1.不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在看电视、看视频、玩电脑游戏时久坐;

2.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建议将看电子产品的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且越少越好。


如何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先讲一个故事:大禹治水。

治水的工作本来是大禹的父亲鲧负责的。鲧的办法就是用简单粗暴地用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然而他围了这里,水又从另一边冲进来了,他整整九年都没有成功。

而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我们引导孩子看电子产品,也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强行禁止的方法。因为你堵得越是厉害,一旦开了一个小口子,洪水就会从这个口子里猛扑进来。

况且电子产品其实并不是洪水,即使是洪水,也需要用疏通而不是堵的办法。

我们家长对孩子看电子产品的管理,应该采用设限和参与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禁止。

“设限”就是控制使用时间和内容。

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约定看多少分钟,而对还没有时间概念的小宝宝,可以约定看几集。

对于有足够表达能力的6岁以上孩子,我们甚至可以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自己提出方案。孩子自己提出的限制性规定,他是最容易遵守的。

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好看3集,到最后一集的时候提醒他看完这一集就要关掉,而不是在孩子看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怒气冲冲地关掉电视机。

也不要每看五分钟就提醒一次,孩子会烦。

这样约定时间,在朵朵2岁多的时候,她就已经能理解了。

而控制内容,则是筛选适合孩子学习的优秀内容。每天的屏幕时间很宝贵,能用纸质书代替的部分就尽量用纸质书,代替不了的才使用电子屏幕。

另外,要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纯娱乐”的屏幕时间,所以那些无聊的奶头乐抖y或者没营养的动画片,我是不会给孩子看的。

并且,父母最好能做到和孩子一起玩,也就是“参与”。不要把孩子扔在一边自己看电视,这样会使得亲子关系疏远,而且缺乏互动的孩子容易变得呆滞木讷。

经常和父母高质量快乐互动,亲子关系健康和谐的孩子,压根就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以后,一直到整个人生中,都会持续不断地寻找一个重要他人

这个重要他人,一般来说是父母。而在父母缺位的时候,就有可能变成祖辈、保姆、甚至电子产品。

当电子产品成为了“重要他人”的时候,父母就无论如何都无法把它从孩子手里夺走了。

所以,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尽量要陪伴他们,共同参与,让他们确信,父母仍然是自己的“重要他人”。

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孩子会变得更加愿意放下电子产品。不信你试试!


孩子闹情绪,4步完美搞定

当然,孩子不可能是永远乖乖听你话的,就算是朵朵,也会有闹情绪的时候。

在此分享一下朵朵情绪失控的时候,我是如何处理的: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仔细看,以下方法能解决你生活中90%的亲子关系问题!)

昨晚朵朵要看iPad,但是我设了密码,所以她就来找我解。我说她没有吃饭也没洗澡,不能看,她就开始反复说“我就是要看”。

我很坚定地说,你吃完饭,洗完澡就可以看。(我没有继续说“不能看”)

但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尖叫、大哭,推阿姨,前后哭了十几分钟。

我在说了几句话以后,她就慢慢平静下来了,最后把饭吃了,澡也洗了,最后还在浴室里和阿姨玩,哈哈大笑。

猜猜我说了,做了什么呢?


1.冷静

她尖叫大哭以后,我就淡定地默默看着她。同时我让阿姨也别理她。

无论怎么叫,怎么哭,哭到咳嗽干呕,我都保持淡定,也不说刺激她的话。

过了一会儿她自己跑过来,我就蹲下说,妈妈抱抱你吧,于是她在我怀里哭,又哭了几分钟。我什么都不说。

(如果孩子不愿意抱,可以和孩子保持1.5米左右的安全心理距离。)


2.倾听,共情

等哭声减弱了,我说朵朵你是不是因为不能玩ipad,很难过?

她说是的。

想玩什么,是不是想玩Starfall?

她说是的。

我说Starfall很好玩啊,我们一起想办法早点玩到它好不好?

(这句话很关键!共情,表明自己和她在同一立场上)


3.分析底层渴望

剥洋葱,探究孩子表面现象下的本质诉求。比如“你不让我看视频!”的深层诉求其实是“我觉得我的想法没有被尊重。我希望我和大人一样有决定自己做什么的自由。”

所以,其实我们只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尊重了,有自由选择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我整个过程都很尊重她,没有让她的情绪恶化。


4.提出解决方案

我说,我们快点把饭吃完,快点洗完澡,马上就可以一起玩了!

吃完她去洗澡,我说让阿姨快一点洗完,五分钟就洗完出来玩iPad好不好?

(给个合理的预期,让她知道我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我问她,玩多久,20分钟可以吗?

她想了想说可以。

最后我就听到她在浴室里咯咯笑了。


我们也可以让大一点的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多个自主思考的机会。而且因为是孩子自己决定的,所以她会觉得自己被尊重了。

如果他的要求不合理,家长可以平和,不带情绪,不打标签地讨论事实,说自己的感受。

比如把“你一点也没有自知之明和自控力!”改成“你的计划里看电视的时间有40分钟,有点久,妈妈担心你的作业做不完,视力也会下降,觉得很为难。”

将心比心,只讲事实,不贴标签,孩子会理解。


5.履行约定

洗完澡以后我就把iPad给她了,说好看20分钟。20分钟后在我的提醒之下,她自觉放下了iPad。


我和朵朵日常都是这么相处的,虽然我会累一些,处理效率也没有吼叫打骂来得高,但我的方法不伤感情,反而会增加亲子之间的信任。

这也是给孩子和其他人相处,做了良好的榜样。她现在在幼儿园情绪一直都很稳定,为人友善,和小朋友都相处良好。

情绪化的父母只能养出情绪化的孩子,高情商的父母,孩子情商也会高哦!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关注我,一起做有智慧,有格局,有方法的家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