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感冒是自愈性疾病,为什么到大医院治疗感冒,医生会给你开大包小包一大堆药,没有百十来块钱下不来?

回答
确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感冒了,明明说能自愈,怎么去医院反而要吃一大堆药,还花费不少?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

首先,咱们得理解“自愈性疾病”这个概念。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等。这些病毒的特点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一旦识别并对抗它们,通常就能逐渐清除病毒,恢复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冒确实有“自愈”的可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完全不需要干预。 医生开药,并不是要“杀死”感冒病毒,因为目前还没有特效药能直接杀灭引起普通感冒的大部分病毒。医生开药,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 缓解症状,提高舒适度:

感冒带来的各种不舒服,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等,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医生会根据你具体的症状,开出相应的药物来缓解这些不适。

发烧: 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帮助你降低体温,缓解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乏力感,让你能更好地休息,让身体的免疫力发挥作用。
鼻塞、流涕: 鼻塞会导致呼吸不畅,影响睡眠和进食。流鼻涕过多也会让人很不舒服。医生可能会开具鼻腔减充血剂(滴鼻液或口服药)来缓解鼻塞,抗组胺药物来减少流涕。
咳嗽: 咳嗽是身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一种方式,但剧烈或影响睡眠的咳嗽就需要干预。止咳药(如右美沙芬)可以抑制咳嗽反射,镇咳;祛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则帮助稀释痰液,使其更容易咳出。
咽痛: 喉咙痛通常是炎症引起的,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含片、喷剂或者口服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你想啊,如果一直鼻塞得睡不着觉,或者咳得惊天动地,你的身体就没有一个好的状态去对抗病毒,恢复自然也就慢了。所以,这些“缓解症状”的药,其实是在帮你创造一个更有利于身体自愈的环境。

2. 防止继发感染:

虽然感冒本身是病毒引起的,但鼻腔、咽喉等部位的黏膜在感冒期间会变得脆弱,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发生继发感染,比如细菌性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医生可能会根据你的情况,开一些抗生素。 注意,这里是个很关键的点,也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 医生开抗生素,并不是为了治疗病毒性感冒本身,而是为了预防或治疗可能的细菌性并发症。如果医生评估你出现细菌感染的风险较高(比如持续高烧不退、咳出黄绿色浓痰、鼻涕脓稠等),他才会考虑开抗生素。滥用抗生素肯定是不对的,但医生的处方是基于他的专业判断。
有些时候,医生也会开一些具有一定抗菌或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 这类药物往往包含多种成分,除了缓解症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辅助抗病毒或抗细菌作用,但这方面的疗效研究还在不断深入。

3. 诊断和排除其他疾病:

有时候,感冒的症状和一些其他疾病(比如流感、急性支气管炎,甚至一些早期肺炎)的表现会很相似。医生通过问诊、体格检查,甚至必要的化验(如血常规、流感病毒检测等),是为了准确判断你的病情,排除其他更严重的情况。

比如,流感和普通感冒的症状很像,但流感更凶险,可能引起并发症,医生诊断出来后,可能会开具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这类药物对普通感冒无效。
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从而指导用药。

4. 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和“付费意愿”:

这里就涉及到一些现实层面的因素了。

“花了钱才安心”的心态: 很多患者到医院,尤其是大医院,觉得“花了钱就得看到效果”,或者“医生不给开药就是不负责任”。这种心理期待,有时候也会影响医生处方的宽度。一个“大包小包”的药单,虽然不一定都是必需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部分患者认为“得到了充分治疗”的心理。
“经验性用药”和“联合用药”: 有些时候,为了覆盖更广泛的可能性,或者让患者症状缓解得更快,医生可能会选择组合多种药物,比如一种退烧止痛药,一种止咳化痰药,一种抗过敏药,再加上一些维生素或者中成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品的种类和数量。
药品回扣和医疗市场: 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规范,但在某些情况下,药品的回扣现象仍然可能存在,这也会促使医生倾向于开出更多的药品。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医生仍然是出于患者的健康考虑。
“打包”销售的模式: 一些医院或者药房,可能会有“感冒套餐”之类的,里面包含多种常用于感冒的药物。

为什么“没有百十来块钱下不来”?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药品本身的定价。即使是常见的感冒药,一盒退烧药、一瓶止咳糖浆、一盒抗过敏药,加起来数量一多,价格自然就上去了。特别是如果你还需要做一些检查,比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这些检查费用也是一部分。

所以,总结一下:

1. 自愈不等于不需要治疗: 医生开药是为了缓解症状、提高舒适度、防止并发症,从而帮助身体更好地自愈。
2. 药物的合理性: 很多药物是针对不同症状的,缺一不可才能全面缓解不适。
3. 预防继发感染: 细菌感染的风险确实存在,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
4. 诊断的复杂性: 排除其他疾病也需要一定的流程和检查。
5. 患者期望和市场因素: 这些也可能间接影响处方的“规模”。

作为患者,我们可以做什么?

主动沟通: 和医生坦诚沟通你的顾虑,问清楚每种药的作用,以及是否有替代方案。可以问:“医生,这些药都是必需的吗?有没有哪几种是症状不严重时可以先不吃的?”
理性看待: 理解医生开药的目的,不要盲目追求“大包小包”,也不要因为医生给开了药就觉得“被坑了”。
遵医嘱用药: 听从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但如果感觉某个药无效或者有不良反应,及时反馈。
家庭常备药: 对于一些常见的、对症的感冒药,可以在家备一些,小感冒、症状轻时,自己就可以处理。

总而言之,感冒治疗的“大包小包”和不菲的费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了这些,你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都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