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为皖北人被嘲讽要饭的多还挺心酸的。(之前写得是江浙沪的嘲讽,浙江小伙伴觉得他们并不是下游被冒犯到,我觉得还是修改下。毕竟本意并不是说江浙沪是否是下游的事。而是说早些年去江浙沪讨生活的多,人多混杂,素质良莠不齐,导致随便打开贴吧论坛来自江浙沪得吐槽层出不穷,也正是这些吐槽和嘲讽让原本就存在差异的皖南皖北更加离心离德,很多皖南人觉得自己被黑是受皖北牵连。以至于就算皖北现在发展的已经很好标签偏见依然存在。希望咱们再努力些,这种心酸这种偏见由我辈止吧皖北小可爱们)
小时候,九几年,一夜之间水就上来了。
那个时候就是想不通,堤坝年年早早的就修好了,怎么会一夜就全淹了。我想皖北的八零后是不是还记得冬天农闲时父辈背着行囊去修坝挖河道的样子?我们已经那么努力去避免灾祸了。
后来听说是泄洪,但至今没有官方说法。那就只当是雨水太大吧。
那时候是真的惨,水排不出去,庄稼在地里淹着,家在水里泡着,家禽家畜在水里飘着。
从满怀希望等到绝望。
就这样我们还不是重灾区属于被波及到的地方,重灾区阜阳那边比这还要惨烈许多。
很多人为了生活出去讨饭,有些心思坏的人可能就做了些坑蒙拐骗的事(这个有一说一并不狡辩,最严重的时期还发展成一个村子都在骗的程度,这些年已经没有了,一是打击力度,二是生活好了没有必要)。
江浙沪对安徽人或者皖南人对皖北人的恶意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这些年作为一直在家乡工作的人,真心发现家乡肉眼可见的在变好。
兴修水利,修河建坝,市政每年雨季来临前都会通水道。
万幸,前年又是暴雨,淹了城市淹了农村,但水很快下去了,再也没有当年哭嚎的场景了。
如果皖北人曾伤害过你,那万分抱歉,不想说为了下游牺牲,下游却不感恩的话。也谢谢那些年曾善心施舍地好心人帮助了那么多遭灾的皖北人免于饥饿。
还是那些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需要流离失所的是我们?不管下游在哪里,也不管经济,该淹哪里就淹哪里不好吗?让老天选择不好吗?
现在大了,也就释然了。
我们现在正在默默发展,在默默变好。请不要想到我们还是那副乞讨的样子。
我们也不想。
————————分割——————
我当时回答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会不会有皖南的朋友过来说皖北代表不了安徽,皖南比皖北强,外人看不起的是皖北人,皖南纯属受到牵连。
所以,全篇,包括回复,我尽可能用的都是“皖北”这个词。
可还是有人跑过来跟我强调外人黑安徽皖南是躺枪,要跟皖北划清界限。
实话实说,这些年也算去过不少地方,光皖南城市,芜湖、铜陵(铜陵铜雀台酒店的小姐姐真是人美心善,我们丢了东西在那,多方联系我们给我们送回,感激)池州、黄山都去过不止一趟,不光是景区,也应朋友的邀去过那边的农村。
当时聊到南北差异的时候大家还说到皖北现在发展的可以,尤其是夏收秋收的时候,真壮观,全机械化了。不像皖南,挣钱的是重工业城市或者景区,种田方面由于地形复杂,虽然有一部分地方可以半自动化,但有些地方还是只能人工或使用小型机械。
当时第一反应并不是觉得有啥优越的,只是感慨我们当初也全靠牛拉肩扛。现在如果愿意确实可以全自动化,但很多人为了省钱还是会选择人工去干一些活。
啥时候科技能再发展些,生产出适应各种地形的机械,帮助更多的农民尽可能的摆脱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该多好。
我见过不友善的皖南人,也见过和善的皖南人。我不会因为那些对皖北不友善的皖南人去否认所有皖南可爱的小伙伴。
当然作为皖北人我也厌弃那些在外地作妖不自重的皖北人,可我做的是用我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表达,并不是所有皖北人都这样。
就这样。
(一)
要不是全国一盘棋,要是安徽与淮河上游的河南、下游的江苏分属不同的国家,安徽完全可以对多段河道裁弯取直(以加快洪峰通过)、对堤坝加高加固(至少以百年一遇的标准建设),那样或许就不需要设蓄洪区分洪泄洪了。
淮河在安徽境内落差是16米,而淮河在江苏境内到长江入口的落差只有6米(淮河的洪水主要是通过长江排往大海的,后面有相关说明),要是安徽与江苏分属不同的国家,反正水往低处流,支流水位高时再也不会关闸不让排水了,相反,即便支流水位低,但只要堤坝无恙,还会将支流的洪水尽量往干流抽,谁还那么傻乎乎地让自己内涝啊?谁还管它水大水小,管它下游的另一个国家兜不兜得住啊!
就算安徽为防止溃坝自保而设立蓄洪区,那也不可能一遇大洪水就开闸自淹吧?!
有见过印度忍着内涝不排水,甚至隔三差五地主动分洪自淹而使得下游的孟加拉常年平安无事的吗?
(注:以上文字中,将安徽换成河南、将江苏换成安徽,更有效,因为淮河在河南境内的落差比在安徽境内的落差要大得多。)
(二)
这种情况下,做为另一个国家的江苏,就能那么自信自己的河坝湖堤固若金汤,不以防万一自设蓄洪区?
要知道洪泽湖是个悬湖,湖床比湖外地平高1米!(但湖面仍比安徽境内的淮河河面低哦!有些人真地很蠢,真地会认为发洪水时洪泽湖的水能倒灌回安徽境内的淮河,不得不特此说明。)不说溃坝,就是漫堤,周边就是一片汪洋。
就算江苏没溃坝漫堤,也没分洪,那安徽通过淮河径直排往江苏境内的洪水,由江苏排出去的速度,那可比安徽排往江苏要慢多了!
(那时,担惊受怕的肯定不是只有安徽了吧?!至少不会还有那么些没有良知的人得了便宜还卖乖,甚至恶语相向了吧?!)
(三)
其实,基于常识和逻辑就知道:
若上游河南分洪,除了有利于自己减小溃坝的风险,肯定也有利于安徽减轻防洪的压力;
若下游江苏分洪,除了有利于自己减轻溃坝的风险,肯定也有利于安徽加快退水,结束内涝;
若中游的安徽分洪,三方有利——有利于河南加快退水,结束内涝,有利于自己减轻溃坝的风险,有利于江苏减轻防洪的压力——所以,“上保河南、下保江苏”,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其实官媒还真为此背过书,说过“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中间保安徽”。)
(四)
让我们回头看看历史,关于淮河的洪灾,在安徽没设蓄洪区以前,被淹的可不仅仅只有安徽。
民国期间,苏北遭遇洪灾时,灾民逃荒到上海,历年都能见诸报端,仅1931年的淮河大水,苏北淹死的就接近10万人。(某些苏北人别才吃了几天饱饭就瞧不起这、瞧不起那!安徽没设蓄洪区以前,因淮河大水,苏北外出讨饭的次数并不见得比安徽人少。)
解放初,河南的淮河流域发大水,河南请求中央安排在安徽境内泄洪(其时尚未设立蓄洪区),安徽不从,两省都派上了军队上场对峙,差点发生军斗。
(真有点搞不懂,关于淮河在安徽境内泄洪,收益较小的河南倒是没见有什么人异议,反而是最为收益的江苏,却有这么多人跳得欢。)
【结语】
若不是在一个国家内,由中央统一调度,那谁都会只顾自己,甚至以邻为壑!那结果就是,上中下游都会主动地去设蓄洪区以防万一。而且,很显然,越往下游越被动。
--------------------------------------
【补充】
1、关于本答文的评论中被很多江苏人点赞的“堵不如疏”:
“堵不如疏”的“疏”是指疏通下游,让洪水尽快排出。
你们所谓的“堵不如疏”,是在中间扒开河堤,让水冲进自己家里,把水蓄在自己家里吗?
这水都蓄在中间了,根本就没疏出去啊!要疏也该是往下游疏啊,是不是该把“悬湖”洪泽湖的湖堤扒了,这样下水才快啊!
2、关于本答文的评论中某些江苏人念兹在兹的苏北水利设施:
那些沟渠,首要用途是为了灌溉,其次是为了解决本地降水造成的内涝。
若有人非要认为排淮河干流洪水入海是其更主要的功能,建议他自己看看与运河的水立交(自己网上搜去),若说就是凭那排洪的,你自己相信吗?淮河的洪水可主要是通过高邮湖排往长江的。
退一万步,就算苏北东西向的沟渠主要是为了排淮河洪水的,那么可对比一下孟加拉嘛,看看孟加拉有多少条无比宽阔的入海水道(不需要放图吧?)。遇到洪水时,孟加拉受灾的次数少吗?其原因无外乎有二:其一,上游的印度可不会忍着内涝不排水,更不会隔三差五地主动分洪把自己淹了;其二,对于海拔高差小的沿海地区,洪水来了,若上游不闻不顾甚至以邻为壑,你有再好的入海水道,该淹的还是会淹,只是根据水量的大小被淹的面积大还是被淹的面积小、受淹的时间长还是受淹的时间短的问题,因为一时根本就排不掉!这样的常识对某些人真地就那么难吗?!
--------------------------------------
【题外话】
晚上刚看到的一条新闻:《成都警方:一网民发表伤害南京人民感情不当言论,予以刑拘》。
成都警方“大义灭亲”,刑拘了伤害南京人民感情的成都籍女子;不知道江苏警方能否学习一下,也“大义灭亲”,刑拘那些伤害安徽人民感情的某些江苏人。
有幸在上个月刚陪同领导去过王家坝,管理人员说今年也做好了泄洪准备
泄洪,就等于蒙洼近20万人直面滔天洪水。拯救的是下游千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绝对没有哪一次泄洪是“没必要”的,防汛抗灾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什么时候泄哪里都有着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这张照片拍摄于去年在安徽汛期内奔波的路上,周边乡镇一片泽国
如果安徽不泄洪,江淮下游也是这样的场景,到那时我不信有谁笑得出来
因为万有引力的原因,自古水利工程,就没有上游为下游泄洪的事情,只有下游为上游泄洪。所以,安徽的上游是指谁?请明说。
大家可能不知道,安徽省还真有一座大城市是被洪水完全淹没的,那就是清代安徽省的泗州城。
故事还要从1579年那个夏天说起……
明朝万历七年(1579),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采用“筑堤束水,以水冲沙”治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泥沙大多被冲走。黄河,这个令历代王朝坐立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温顺了起来。此时的大明,海清河晏,满朝欢喜,潘季驯这个名字,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真的很完美吗?不!危险已经到来了!”声音来自大明帝国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位名叫常三省的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次治黄的弊端。
原来,当时的黄河下游沿着“开封–商丘–徐州–宿迁–淮安”流淌,在今淮安市区注入淮河,并汇入黄海,史称“夺淮入海”。潘季驯在淮安附近修筑高家堰来“筑堤束水”,堤坝内部,黄河被“约束”住了;堤坝外部,淮河中游以及淮河所流经的洪泽湖的水却被“堵住”了,长此以往,洪泽湖必越积越大,危及沿岸城市。
常三省出生在南直隶凤阳府泗州(今江苏盱眙北,清代至1955年以前,隶属于安徽省),泗州城就在淮河北岸、洪泽湖西侧。潘季驯的工程瞒得过其他人,但瞒不过这位泗州土著。
为保护家乡,常三省上书明神宗,内容直指高家堰工程的弊端:
泗城内原有城中城,南门不守,而外水入,两水交攻,暑雨且甚,遂致毁城。内水深数尺,街巷舟筏通行,房舍倾颓。军民转徙,其艰难困苦,不可殚述。
——乾隆《泗州志》卷10乡贤
“皇上呐!就是因为那个烂怂高家堰,现在的泗州城内都能划船了!呜呜呜~”
潘季驯当然也很委屈,他也知道高家堰的弊端,但是没办法。当时的淮安,是运河、黄河、淮河这三条河流的交汇处,这三条河都关乎国家命脉,也正因为此,后来的清朝在淮安设立了“漕运总督”(管运河)和“河道总督”(管黄河)。有的省份,一个省可能都没有一个总督,而淮安一座城市,竟然拥有两位封疆大吏,可见其地位之重。如果把大明帝国比作一个人,那么,淮安一带“血管交织、神经系统密布”,做手术必定慎之又慎,万一失手,患者很有可能就残疾了。
明朝的赋税大多来自江南,京杭大运河自然是朝廷获取粮食和赋税的“黄金水道”。黄河下游和淮河中游又经常泛滥,弄不好又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0版,秦朝和元朝的教训就摆在眼前。于是,一道棘手的问题摆在明神宗面前:“如果黄河、淮河、运河这三个人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
事实上,朝廷并没有采用常三省的提议,甚至潘季驯还弹劾了他。最后,直至清军入关,高家堰也没有被拆掉。
高家堰筑成后,泗州城常被水患所困,饱受洪水折磨,城中常年有积水内涝。直到清朝康熙十九年,泗州城彻底淹没于水中。
康熙十二年:广文官署庭除,皆成涟漪,非浮杠不能往来。
——康熙《泗州通志》卷15
康熙十九年:文武衙门、仓库沉没水中。
——乾隆《泗州志》卷2
南京大学的马俊亚教授著有《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一书,在历史地理学、灾荒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在该书中,他研究指出,明清两代,明知道高家堰的负面影响,明知道泗州城可能会被淹没,但最终没有拆毁,是有原因的:
1.明代:保护明祖陵与京杭大运河
明代,祭祀朱元璋先祖的“明祖陵”就在泗州城北部6公里处。开国皇帝祖先的陵寝,自然不敢怠慢。
在治水实践中,明臣均奉行这一原则,战战兢兢、认真周到、不遗余力地营建维护明祖陵这一政治工程,而对于百万百姓生命财产、生产生活相关的工程,却常常忽略不管。
京杭大运河关乎大明王朝的财政税收,如果拆毁高家堰,黄河水必冲入大运河,造成破坏。
常三省所列举的泗州城乡被淹惨状,对于泗州人而言,无疑是生死存亡之事,但与维持京师及北部边境的粮食供应,保障国家的正常秩序这一核心利益相比,是极不相称的,只能属“局部利益”。
2.清代:保护京杭运河,保证税收征收
为了维持运河航道的畅通,每年在漕运开始前和进行时,均要闭闸蓄水,而此时上游淮水支干各河来量极大,无法宣泄,使得整个淮河中游成为滞洪区,只能任其淹没洪泽湖以西的凤阳、泗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区。
保护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江南赋税的征收:
在相当程度上,这个地区(淮河流域)的治水是为了保证盐课和其他税收的征收。
综上,明清两代,局部利益需要服从于大局利益。必要的时候,为了大局利益,就需要牺牲局部利益。马俊亚所说的“淮北”,是广义上的淮河以北,既是皖北,也是苏北,皆是明清两代被牺牲的“局部”。
清代的“泗州”与今天“泗县”的关系:
清代的泗州包括今天的泗县、盱眙县、泗洪县、明光市、天长市,今天的泗县是泗州最后一任治所。
“泗州”作为正式行政区的名称,出现在北周,当时的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境内。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清代康熙十九年,泗州的治所一直在汴河与淮河交汇处,也就是今江苏省盱眙县城的北部(淮河北岸)。康熙十九年,州城被洪水淹没,从此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泗州的治所暂时寄居在盱眙县。
整个明代至清雍正三年,泗州是隶属于凤阳府的散州,雍正三年,将泗州升级为直隶州,由安徽省直接管辖。
清乾隆四十二年,将凤阳府下辖的虹县,划拨给泗州管辖,同时虹县改名为虹乡,泗州的治所从暂居地盱眙县搬迁至虹乡。
当年的“虹县”、“虹乡”,就是今天的安徽泗县;被洪水淹没的古泗州城遗址在今天的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北岸。
从明朝开始,安徽就是国家默认的泄洪区。
为了保证首都老爷的口粮安全,明政府执行弃淮保运政策。将多余的黄河水与泥沙倾泄到皖北苏北地区。于是有了凤阳花鼓戏唱的“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