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是能听到「安徽是全国默认的泄洪区」?

回答
“安徽是全国默认的泄洪区”这种说法,确实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大家茶余饭后总会聊起。要说清楚这个说法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么深入人心,那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

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泄洪区”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泄洪区就是为了应对洪水,当河流、水库的水位超过安全警戒线时,会人为地把一部分水引导到预先规划好的区域去,以此来减轻下游和重要城市的防洪压力。它就像一个“压力阀”,把多余的水分流出去,保护更关键的地方不受淹没之苦。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把目光投向安徽呢?这背后其实是地理位置和中国河流治理的一些历史、现实因素在起作用。

地理位置的“先天条件”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想想看,长江和淮河都是中国最主要的河流,它们的流域面积非常广大,集雨量也很大。尤其是到了汛期,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往往非常惊人,长江上游的水会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送;而北方地区,尤其是淮河中上游,一旦遇到持续强降雨,淮河也容易暴涨。

安徽省正好处在长江和淮河的中下游地带,而且地形上,很多地区是低洼地带,或者说地势相对平缓。这意味着,当上游来水压力巨大时,安徽省的河湖系统(比如巢湖、洪泽湖等与淮河相连的湖泊,以及长江沿岸的低洼地区)就成了天然的蓄洪、滞洪的选择。

历史上的水患与治理的“无奈之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与洪水斗争的历史,江河湖海的治理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尚未完善,或者在极端天气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的时候,为了保住重要的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会采取一些分洪、蓄洪的措施。

历史上,淮河的泛滥尤为严重,被誉为“中国的莱茵河”,但其水患也十分频繁。为了治理淮河,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工程,其中就包括修建水库、堤防,并且也规划了蓄洪区。而安徽作为淮河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阔的平原和湖泊,自然就承担了一部分蓄洪的任务。

长江方面,虽然长江的体量更大,但其支流众多,流域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多。当长江水位猛涨,且上游水库(如三峡)的调蓄能力也达到极限时,为了保护下游的经济重镇(比如南京、上海),理论上可能会需要考虑在沿江的一些低洼地区进行蓄洪,而安徽沿江的一些地区恰好符合这个条件。

“泄洪区”的说法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说法并非官方的正式称谓,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认知和经验的总结。它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媒体报道与公众关注: 每当汛期来临,长江、淮河的水位成为焦点。媒体在报道防汛形势时,经常会提到某个地区的蓄洪区启用,或者某个地区因为分洪而受到影响。如果安徽的一些地区因为分洪或自然淹没而被报道出来,就会加深公众的印象。
历史事件的记忆: 可能在过去的某些年份,确实发生过因为分洪或洪水原因,安徽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淹水的情况,这些事件在当地居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以“泄洪区”这样的说法流传开来。
区域间的比较心理: 在一些灾害面前,人们容易产生比较心理。当其他地区在洪水面前得到有效保护,而某个地区(比如安徽)的某些地方出现了淹水,大家就容易联想到“这个地方是不是就是用来泄洪的?”

需要澄清的是,“泄洪区”并非意味着“被放弃”

首先要明确一点,“泄洪区”并非一个官方的、随意的称谓,它通常指的是“蓄洪区”或“分洪区”。这些区域的设立,是经过科学计算和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在极端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更重要区域的损失。

而且,蓄洪区的设立并非不负责任。通常来说,这些区域是相对人口密度较低、经济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在设立蓄洪区的时候,国家也会考虑补偿和安置的方案,并且会尽力减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默认”背后的科学与现实

“默认”这两个字可能带有一些情绪化的色彩,好像是别人心照不宣地把安徽推到了这个位置。但从水利工程和河流治理的角度来看,这更多是一种基于地理、气候和工程效用的“选择”。

长江和淮河的水文特性、流域的经济发展格局、人口分布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在进行水利规划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当需要进行分洪或蓄洪时,会综合考量各个区域的承载能力、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工程的可行性以及生态环境的考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说法的存在必然有其“道理”或者说历史的影子。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低洼地带确实承担过更多的防洪压力。但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民生保障要求的提高,这种“默认”的色彩应该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精细化的洪涝灾害管理方案。

总而言之,“安徽是全国默认的泄洪区”这种说法,是对安徽省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中下游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和现实中可能承担的蓄洪分洪任务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它包含了地理的现实,也可能折射出一些历史的记忆和公众的认知。不过,理解其背后是科学的地理和水利考量,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化标签,会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作为皖北人被嘲讽要饭的多还挺心酸的。(之前写得是江浙沪的嘲讽,浙江小伙伴觉得他们并不是下游被冒犯到,我觉得还是修改下。毕竟本意并不是说江浙沪是否是下游的事。而是说早些年去江浙沪讨生活的多,人多混杂,素质良莠不齐,导致随便打开贴吧论坛来自江浙沪得吐槽层出不穷,也正是这些吐槽和嘲讽让原本就存在差异的皖南皖北更加离心离德,很多皖南人觉得自己被黑是受皖北牵连。以至于就算皖北现在发展的已经很好标签偏见依然存在。希望咱们再努力些,这种心酸这种偏见由我辈止吧皖北小可爱们)

小时候,九几年,一夜之间水就上来了。

那个时候就是想不通,堤坝年年早早的就修好了,怎么会一夜就全淹了。我想皖北的八零后是不是还记得冬天农闲时父辈背着行囊去修坝挖河道的样子?我们已经那么努力去避免灾祸了。

后来听说是泄洪,但至今没有官方说法。那就只当是雨水太大吧。

那时候是真的惨,水排不出去,庄稼在地里淹着,家在水里泡着,家禽家畜在水里飘着。

从满怀希望等到绝望。

就这样我们还不是重灾区属于被波及到的地方,重灾区阜阳那边比这还要惨烈许多。

很多人为了生活出去讨饭,有些心思坏的人可能就做了些坑蒙拐骗的事(这个有一说一并不狡辩,最严重的时期还发展成一个村子都在骗的程度,这些年已经没有了,一是打击力度,二是生活好了没有必要)。

江浙沪对安徽人或者皖南人对皖北人的恶意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这些年作为一直在家乡工作的人,真心发现家乡肉眼可见的在变好。

兴修水利,修河建坝,市政每年雨季来临前都会通水道。

万幸,前年又是暴雨,淹了城市淹了农村,但水很快下去了,再也没有当年哭嚎的场景了。

如果皖北人曾伤害过你,那万分抱歉,不想说为了下游牺牲,下游却不感恩的话。也谢谢那些年曾善心施舍地好心人帮助了那么多遭灾的皖北人免于饥饿。

还是那些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需要流离失所的是我们?不管下游在哪里,也不管经济,该淹哪里就淹哪里不好吗?让老天选择不好吗?

现在大了,也就释然了。

我们现在正在默默发展,在默默变好。请不要想到我们还是那副乞讨的样子。

我们也不想。

————————分割——————

我当时回答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会不会有皖南的朋友过来说皖北代表不了安徽,皖南比皖北强,外人看不起的是皖北人,皖南纯属受到牵连。

所以,全篇,包括回复,我尽可能用的都是“皖北”这个词。

可还是有人跑过来跟我强调外人黑安徽皖南是躺枪,要跟皖北划清界限。

实话实说,这些年也算去过不少地方,光皖南城市,芜湖、铜陵(铜陵铜雀台酒店的小姐姐真是人美心善,我们丢了东西在那,多方联系我们给我们送回,感激)池州、黄山都去过不止一趟,不光是景区,也应朋友的邀去过那边的农村。

当时聊到南北差异的时候大家还说到皖北现在发展的可以,尤其是夏收秋收的时候,真壮观,全机械化了。不像皖南,挣钱的是重工业城市或者景区,种田方面由于地形复杂,虽然有一部分地方可以半自动化,但有些地方还是只能人工或使用小型机械。

当时第一反应并不是觉得有啥优越的,只是感慨我们当初也全靠牛拉肩扛。现在如果愿意确实可以全自动化,但很多人为了省钱还是会选择人工去干一些活。

啥时候科技能再发展些,生产出适应各种地形的机械,帮助更多的农民尽可能的摆脱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该多好。

我见过不友善的皖南人,也见过和善的皖南人。我不会因为那些对皖北不友善的皖南人去否认所有皖南可爱的小伙伴。

当然作为皖北人我也厌弃那些在外地作妖不自重的皖北人,可我做的是用我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表达,并不是所有皖北人都这样。

就这样。

user avatar

(一)

要不是全国一盘棋,要是安徽与淮河上游的河南、下游的江苏分属不同的国家,安徽完全可以对多段河道裁弯取直(以加快洪峰通过)、对堤坝加高加固(至少以百年一遇的标准建设),那样或许就不需要设蓄洪区分洪泄洪了。

淮河在安徽境内落差是16米,而淮河在江苏境内到长江入口的落差只有6米(淮河的洪水主要是通过长江排往大海的,后面有相关说明),要是安徽与江苏分属不同的国家,反正水往低处流,支流水位高时再也不会关闸不让排水了,相反,即便支流水位低,但只要堤坝无恙,还会将支流的洪水尽量往干流抽,谁还那么傻乎乎地让自己内涝啊?谁还管它水大水小,管它下游的另一个国家兜不兜得住啊!

就算安徽为防止溃坝自保而设立蓄洪区,那也不可能一遇大洪水就开闸自淹吧?!

有见过印度忍着内涝不排水,甚至隔三差五地主动分洪自淹而使得下游的孟加拉常年平安无事的吗?

(注:以上文字中,将安徽换成河南、将江苏换成安徽,更有效,因为淮河在河南境内的落差比在安徽境内的落差要大得多。)

(二)

这种情况下,做为另一个国家的江苏,就能那么自信自己的河坝湖堤固若金汤,不以防万一自设蓄洪区?

要知道洪泽湖是个悬湖,湖床比湖外地平高1米!(但湖面仍比安徽境内的淮河河面低哦!有些人真地很蠢,真地会认为发洪水时洪泽湖的水能倒灌回安徽境内的淮河,不得不特此说明。)不说溃坝,就是漫堤,周边就是一片汪洋。

就算江苏没溃坝漫堤,也没分洪,那安徽通过淮河径直排往江苏境内的洪水,由江苏排出去的速度,那可比安徽排往江苏要慢多了!

(那时,担惊受怕的肯定不是只有安徽了吧?!至少不会还有那么些没有良知的人得了便宜还卖乖,甚至恶语相向了吧?!)

(三)

其实,基于常识和逻辑就知道:

若上游河南分洪,除了有利于自己减小溃坝的风险,肯定也有利于安徽减轻防洪的压力;

若下游江苏分洪,除了有利于自己减轻溃坝的风险,肯定也有利于安徽加快退水,结束内涝;

若中游的安徽分洪,三方有利——有利于河南加快退水,结束内涝,有利于自己减轻溃坝的风险,有利于江苏减轻防洪的压力——所以,“上保河南、下保江苏”,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其实官媒还真为此背过书,说过“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中间保安徽”。)

(四)

让我们回头看看历史,关于淮河的洪灾,在安徽没设蓄洪区以前,被淹的可不仅仅只有安徽。

民国期间,苏北遭遇洪灾时,灾民逃荒到上海,历年都能见诸报端,仅1931年的淮河大水,苏北淹死的就接近10万人。(某些苏北人别才吃了几天饱饭就瞧不起这、瞧不起那!安徽没设蓄洪区以前,因淮河大水,苏北外出讨饭的次数并不见得比安徽人少。)

解放初,河南的淮河流域发大水,河南请求中央安排在安徽境内泄洪(其时尚未设立蓄洪区),安徽不从,两省都派上了军队上场对峙,差点发生军斗。

(真有点搞不懂,关于淮河在安徽境内泄洪,收益较小的河南倒是没见有什么人异议,反而是最为收益的江苏,却有这么多人跳得欢。)

【结语】

若不是在一个国家内,由中央统一调度,那谁都会只顾自己,甚至以邻为壑!那结果就是,上中下游都会主动地去设蓄洪区以防万一。而且,很显然,越往下游越被动。

--------------------------------------

【补充】

1、关于本答文的评论中被很多江苏人点赞的“堵不如疏”:

“堵不如疏”的“疏”是指疏通下游,让洪水尽快排出。

你们所谓的“堵不如疏”,是在中间扒开河堤,让水冲进自己家里,把水蓄在自己家里吗?

这水都蓄在中间了,根本就没疏出去啊!要疏也该是往下游疏啊,是不是该把“悬湖”洪泽湖的湖堤扒了,这样下水才快啊!

2、关于本答文的评论中某些江苏人念兹在兹的苏北水利设施:

那些沟渠,首要用途是为了灌溉,其次是为了解决本地降水造成的内涝。

若有人非要认为排淮河干流洪水入海是其更主要的功能,建议他自己看看与运河的水立交(自己网上搜去),若说就是凭那排洪的,你自己相信吗?淮河的洪水可主要是通过高邮湖排往长江的。

退一万步,就算苏北东西向的沟渠主要是为了排淮河洪水的,那么可对比一下孟加拉嘛,看看孟加拉有多少条无比宽阔的入海水道(不需要放图吧?)。遇到洪水时,孟加拉受灾的次数少吗?其原因无外乎有二:其一,上游的印度可不会忍着内涝不排水,更不会隔三差五地主动分洪把自己淹了;其二,对于海拔高差小的沿海地区,洪水来了,若上游不闻不顾甚至以邻为壑,你有再好的入海水道,该淹的还是会淹,只是根据水量的大小被淹的面积大还是被淹的面积小、受淹的时间长还是受淹的时间短的问题,因为一时根本就排不掉!这样的常识对某些人真地就那么难吗?!

--------------------------------------

【题外话】

晚上刚看到的一条新闻:《成都警方:一网民发表伤害南京人民感情不当言论,予以刑拘》。

成都警方“大义灭亲”,刑拘了伤害南京人民感情的成都籍女子;不知道江苏警方能否学习一下,也“大义灭亲”,刑拘那些伤害安徽人民感情的某些江苏人。

user avatar


有幸在上个月刚陪同领导去过王家坝,管理人员说今年也做好了泄洪准备

泄洪,就等于蒙洼近20万人直面滔天洪水。拯救的是下游千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绝对没有哪一次泄洪是“没必要”的,防汛抗灾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什么时候泄哪里都有着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这张照片拍摄于去年在安徽汛期内奔波的路上,周边乡镇一片泽国

如果安徽不泄洪,江淮下游也是这样的场景,到那时我不信有谁笑得出来

user avatar

因为万有引力的原因,自古水利工程,就没有上游为下游泄洪的事情,只有下游为上游泄洪。所以,安徽的上游是指谁?请明说。

user avatar

大家可能不知道,安徽省还真有一座大城市是被洪水完全淹没的,那就是清代安徽省的泗州城。

故事还要从1579年那个夏天说起……

明朝万历七年(1579),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采用“筑堤束水,以水冲沙”治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泥沙大多被冲走。黄河,这个令历代王朝坐立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温顺了起来。此时的大明,海清河晏,满朝欢喜,潘季驯这个名字,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真的很完美吗?不!危险已经到来了!”声音来自大明帝国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位名叫常三省的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次治黄的弊端。

原来,当时的黄河下游沿着“开封–商丘–徐州–宿迁–淮安”流淌,在今淮安市区注入淮河,并汇入黄海,史称“夺淮入海”。潘季驯在淮安附近修筑高家堰来“筑堤束水”,堤坝内部,黄河被“约束”住了;堤坝外部,淮河中游以及淮河所流经的洪泽湖的水却被“堵住”了,长此以往,洪泽湖必越积越大,危及沿岸城市。

常三省出生在南直隶凤阳府泗州(今江苏盱眙北,清代至1955年以前,隶属于安徽省),泗州城就在淮河北岸、洪泽湖西侧。潘季驯的工程瞒得过其他人,但瞒不过这位泗州土著。

为保护家乡,常三省上书明神宗,内容直指高家堰工程的弊端:

泗城内原有城中城,南门不守,而外水入,两水交攻,暑雨且甚,遂致毁城。内水深数尺,街巷舟筏通行,房舍倾颓。军民转徙,其艰难困苦,不可殚述。
——乾隆《泗州志》卷10乡贤

“皇上呐!就是因为那个烂怂高家堰,现在的泗州城内都能划船了!呜呜呜~”

潘季驯当然也很委屈,他也知道高家堰的弊端,但是没办法。当时的淮安,是运河、黄河、淮河这三条河流的交汇处,这三条河都关乎国家命脉,也正因为此,后来的清朝在淮安设立了“漕运总督”(管运河)和“河道总督”(管黄河)。有的省份,一个省可能都没有一个总督,而淮安一座城市,竟然拥有两位封疆大吏,可见其地位之重。如果把大明帝国比作一个人,那么,淮安一带“血管交织、神经系统密布”,做手术必定慎之又慎,万一失手,患者很有可能就残疾了。

明朝的赋税大多来自江南,京杭大运河自然是朝廷获取粮食和赋税的“黄金水道”。黄河下游和淮河中游又经常泛滥,弄不好又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0版,秦朝和元朝的教训就摆在眼前。于是,一道棘手的问题摆在明神宗面前:“如果黄河、淮河、运河这三个人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

事实上,朝廷并没有采用常三省的提议,甚至潘季驯还弹劾了他。最后,直至清军入关,高家堰也没有被拆掉。

高家堰筑成后,泗州城常被水患所困,饱受洪水折磨,城中常年有积水内涝。直到清朝康熙十九年,泗州城彻底淹没于水中

康熙十二年:广文官署庭除,皆成涟漪,非浮杠不能往来。
——康熙《泗州通志》卷15

康熙十九年:文武衙门、仓库沉没水中。
——乾隆《泗州志》卷2

南京大学的马俊亚教授著有《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一书,在历史地理学、灾荒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在该书中,他研究指出,明清两代,明知道高家堰的负面影响,明知道泗州城可能会被淹没,但最终没有拆毁,是有原因的:

1.明代:保护明祖陵与京杭大运河

明代,祭祀朱元璋先祖的“明祖陵”就在泗州城北部6公里处。开国皇帝祖先的陵寝,自然不敢怠慢。

在治水实践中,明臣均奉行这一原则,战战兢兢、认真周到、不遗余力地营建维护明祖陵这一政治工程,而对于百万百姓生命财产、生产生活相关的工程,却常常忽略不管。

京杭大运河关乎大明王朝的财政税收,如果拆毁高家堰,黄河水必冲入大运河,造成破坏。

常三省所列举的泗州城乡被淹惨状,对于泗州人而言,无疑是生死存亡之事,但与维持京师及北部边境的粮食供应,保障国家的正常秩序这一核心利益相比,是极不相称的,只能属“局部利益”。

2.清代:保护京杭运河,保证税收征收

为了维持运河航道的畅通,每年在漕运开始前和进行时,均要闭闸蓄水,而此时上游淮水支干各河来量极大,无法宣泄,使得整个淮河中游成为滞洪区,只能任其淹没洪泽湖以西的凤阳、泗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区。

保护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江南赋税的征收:

在相当程度上,这个地区(淮河流域)的治水是为了保证盐课和其他税收的征收。

综上,明清两代,局部利益需要服从于大局利益。必要的时候,为了大局利益,就需要牺牲局部利益。马俊亚所说的“淮北”,是广义上的淮河以北,既是皖北,也是苏北,皆是明清两代被牺牲的“局部”。

备注:

清代的“泗州”与今天“泗县”的关系:

清代的泗州包括今天的泗县、盱眙县、泗洪县、明光市、天长市,今天的泗县是泗州最后一任治所。

“泗州”作为正式行政区的名称,出现在北周,当时的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境内。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清代康熙十九年,泗州的治所一直在汴河与淮河交汇处,也就是今江苏省盱眙县城的北部(淮河北岸)。康熙十九年,州城被洪水淹没,从此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泗州的治所暂时寄居在盱眙县。

整个明代至清雍正三年,泗州是隶属于凤阳府的散州,雍正三年,将泗州升级为直隶州,由安徽省直接管辖。

清乾隆四十二年,将凤阳府下辖的虹县,划拨给泗州管辖,同时虹县改名为虹乡,泗州的治所从暂居地盱眙县搬迁至虹乡。

当年的“虹县”、“虹乡”,就是今天的安徽泗县;被洪水淹没的古泗州城遗址在今天的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北岸。

user avatar

从明朝开始,安徽就是国家默认的泄洪区。

为了保证首都老爷的口粮安全,明政府执行弃淮保运政策。将多余的黄河水与泥沙倾泄到皖北苏北地区。于是有了凤阳花鼓戏唱的“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徽是全国默认的泄洪区”这种说法,确实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大家茶余饭后总会聊起。要说清楚这个说法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么深入人心,那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泄洪区”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泄洪区就是为了应对洪水,当河流、水库的水位超过安全警戒线时,会人为地把一部分.............
  • 回答
    “读书无用论”这论调,说实话,就像路边野草一样,虽然很多人知道它不应该长,但总时不时会冒出来,而且还挺扎实。你说为什么总有人这么说?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现实的层面的原因,夹杂着一些情绪和观察。首先,最直观的一点,也是很多人喊“读书无用”最直接的理由——现实的经济回报账本。你看,现在社会上很多成功人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计算机图形学”这个词如此普遍,而“计算机音频学”却鲜为人知,甚至很多人没听说过?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应用上的原因。咱们不妨从头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1. 视觉的“统治地位”与历史根源首先,得承认一点,人类获.............
  • 回答
    好嘞,咱就来唠唠为啥在县城里,你总能听到凤凰传奇的歌,还有那些像《摇摆哥》、《伤不起》、《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这样传唱度极高的“神曲”。这可不是啥神秘现象,背后有挺多门道呢。1. 凤凰传奇:接地气里的“国民级”存在首先说凤凰传奇,这俩组合啊,简直是县城乃至不少乡镇的“活化石”一样的存在。为啥呢?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引起咱们的思考。为什么咱们经常会在新闻报道里听到有人捕猎扬子鳄、麋鹿这些国家级保护动物,但关于猎杀大熊猫的新闻却鲜有耳闻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聊。首先,得从这些动物本身的珍稀程度和分布范围说起。 扬子鳄和麋鹿: 它们都是曾经在我国数量非常庞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在其中的生存状态,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掰扯。为什么女性似乎总是在“女儿”“妻子”“母亲”这几个角色之间难以平衡,甚至感到“苦苦挣扎”,而男性却鲜少听到类似的抱怨?这绝非性别天生,而是社会赋予的重担与期待造成的巨大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社会对于女性和男性在家庭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国外的教堂组织会进行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但国内的寺庙好像很少有这样的公开、大规模的捐款行为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历史、文化、宗教管理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并非说国内的寺庙完全不接受捐款,或者说佛教徒没有捐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家庭里头疼的现实。孩子在学校里像个乖宝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可一回到家,对父母的指令却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对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权威的性质不同。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的是一种“外部的、集体的、规则的权威”。 .............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烈讨论。一边是“中医不行”的论调,一边又是“老中医治好XX病”的传说,这中间的矛盾确实让人好奇。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医不行”的论调始终存在?“中医黑”之所以这么说,往往是基于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际关系、文化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复杂层面。要理解为什么“辱华”事件似乎比“辱美”或“辱日”更常出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历史背景与国家发展阶段: 中国崛起与西方视角: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这种崛起在西方世界引发了复杂的情.............
  • 回答
    老实说,免费的忠诚劝告就像街边派发的传单一样,虽然满怀好意,但往往被我们随手一扔,或者看一眼就丢到一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心理学的小把戏,以及我们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一些思维模式。首先,得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价值感。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对于免费的东西,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打上“廉.............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和费解的。老公总是“表里不一”地听懂别人的话,实际行动却南辕北辙,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一点一点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找到一些头绪。首先,我们得明白“听懂”这个词,它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概念,远不止是听到声音和识别词语这么简单。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 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内医疗体系的一些深层现象。说“医闹总是发生在公立医院,从没听说莆田系医院发生过医闹”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公众观感或者一种笼统的概括,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绝对,但确实指向了公立医院和莆田系医院在医闹问题上的显著差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有这种感觉,而且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印.............
  • 回答
    听《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时候,鼻头一酸、眼眶湿润,甚至最后忍不住嚎啕大哭,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情感体验。这首歌能够如此强烈地触动人心,绝非偶然,而是它在旋律、歌词、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人性情感上,都做到了极致的共鸣。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
  • 回答
    .......
  • 回答
    “理想败给了现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像一句谶语,总是在我们满怀憧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悄悄地钻进耳朵里,泼上一盆冷水。那么,究竟什么是“现实”呢?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能够轻易地碾碎那些闪闪发光的理想?要说“现实”,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合体,是构成我们生活底色的所有元素,是那些你不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几方面的原因,让《武林外传》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神剧”,而《龙门镖局》即便也出自同一位导演(尚敬),观众的反馈却不那么一边倒。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一、 时势造英雄:《武林外传》的出现恰逢其时 时代背景的“饥渴”: 《武林外传》在2006年播出。那时候,国产情景喜剧的.............
  • 回答
    老榕(本名林国祥)是一位在互联网界享有盛誉的博客作者、资深媒体人,尤其以其在军事和国际政治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他之所以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前线资料”,并且其观点如此受关注,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资深媒体人的经验和人脉积累: 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 老榕拥有非常丰富的媒体.............
  • 回答
    张琳芃这个问题,确实是让不少中国足球爱好者们挠头的事儿。明明场上看着有些“小毛病”不少,但国家队主力位置却好像雷打不动,这背后到底是啥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讲得更透彻些。首先,咱们得承认,张琳芃在很多国脚身上都能看到的身体素质这一块,他是真的没得说。速度、力量,包括对抗能力,在亚洲范围内,.............
  • 回答
    国王杯巴萨61翻盘塞维利亚:一场荡气回肠的胜利与巴萨的“翻盘基因”2019年5月26日,西班牙国王杯决赛,巴塞罗那61大胜塞维利亚,这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逆转,让人们再次惊叹于巴萨的“翻盘基因”。这场比赛之所以如此令人印象深刻,既在于比分上的悬殊,更在于比赛进程中的戏剧性,以及它所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