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速度与激情 7》在中国创造票房纪录,在日本票房却比《灰姑娘》都要差?

回答
《速度与激情 7》(Furious 7)在中国创造票房纪录而在日本表现不佳,与两国观众的文化偏好、电影市场成熟度、以及档期选择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些原因:

中国票房纪录的辉煌:

《速度与激情 7》在中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票房成功,打破了多项纪录,最终票房高达人民币 24.26 亿元(约合 3.9 亿美元)。这背后是多方面原因的合力:

1. 长期的粉丝基础和口碑积累:
《速度与激情》系列在中国并非一夜爆红。 从最初上映时只是一部小众的赛车动作片,到逐渐积累起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个过程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过程中同步进行。
前几部的铺垫: 早期的《速度与激情》电影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大规模上映,但通过盗版、互联网传播等方式,已经在国内积累了一批忠实观众,对街头赛车、团队合作、兄弟情义等元素产生了情感共鸣。
口碑的裂变传播: 到了《速度与激情 7》,前几部积累的口碑效应得到了爆发。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兴起的时代,观众更容易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观影感受,形成口碑裂变,吸引更多新观众。

2. 保罗·沃克意外去世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告别”效应:
“最后的道别”: 2013 年保罗·沃克因车祸意外去世,这给《速度与激情》系列和全球的粉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速度与激情 7》上映时,它被视为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演员的最后致敬和告别。
情感驱动观影: 许多中国观众,特别是那些看着保罗·沃克长大的影迷,怀揣着复杂的情感去看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为了看动作场面,更是为了与他们喜爱的“布莱恩·奥康纳”做最后的告别。这种情感上的联系是极具票房号召力的。
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宣传: 保罗·沃克去世以及《速度与激情 7》中如何致敬他的故事,受到了中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情感连接。

3. 符合中国观众的观影口味:
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动作场面: 《速度与激情 7》拥有好莱坞顶级制作水准的动作设计,包括飞车、格斗、爆破等,这些元素在中国观众中非常受欢迎,能够提供直接的娱乐体验。
“兄弟情”的普世价值: 系列电影中对团队、家庭、兄弟情义的强调, resonates with 许多中国观众,尤其是对“义气”、“情深义重”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全球化叙事,但核心情感易于理解: 尽管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但其核心的情感——守护家人、对抗反派、兄弟情谊——是具有普世性的,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和接受。

4. 成功的中国化营销策略:
明星效应: 引入中国观众熟悉的明星如范·迪塞尔、道恩·强森,以及在片中客串的中国明星(尽管戏份不多,但能够引起关注)。
档期选择: 《速度与激情 7》在中国上映于 2015 年 4 月 12 日,恰逢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相对宽松的档期,虽然面临一些竞争,但凭借其强大的IP和情感卖点,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经历了非常长的“窗口期”,没有被后续的强劲对手迅速挤占市场。
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 影片的精彩片段、感人的告别场面等,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和讨论,进一步推高了话题度和观影意愿。

日本票房表现的相对平淡: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速度与激情 7》在日本的票房表现并不如预期,甚至不如一些本土电影或西方童话改编的电影,如《灰姑娘》。其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

1. 文化偏好和观影习惯的差异:
对赛车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同: 虽然赛车运动在全球都有一定影响力,但在日本,赛车文化与美国和中国观众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日本本土有着深厚的汽车文化和改装文化,但《速度与激情》系列那种“超现实”的飞车和夸张的动作场面,可能不如对现实主义赛车或更具日本本土特色的电影风格(如动漫、特摄、JDrama 改编)那样吸引大量主流观众。
对“肌肉猛男”动作片的接受度: 《速度与激情》系列的核心主角,如范·迪塞尔和道恩·强森,以其强壮的体魄和硬汉形象著称。虽然这在美国和中国有广泛的市场,但在日本,观众可能更偏爱剧情细腻、人物情感更具层次感,或者具有独特视觉风格的电影。
对系列 IP 的熟悉度和粉丝忠诚度可能较低: 尽管《速度与激情》系列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有名,但它在日本的市场渗透度和粉丝积累可能没有在中国那么深厚。早期电影在日本可能属于相对小众的类型片。

2. 电影市场成熟度和类型片接受度:
日本电影市场的多样性和本土电影的强大: 日本拥有一个非常成熟且极其强大的本土电影市场。本土动画、剧集改编、以及一些温情、励志的剧情片在日本观众中拥有巨大的号召力。这些本土电影往往更贴近日本观众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
好莱坞电影在日本市场的竞争: 好莱坞大片在日本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不仅有来自其他好莱坞电影的压力,更有本土高质量电影的强势存在。要想在日本取得高票房,需要其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或独特的吸引力。

3. 保罗·沃克事件在日本的影响力差异:
情感连接的强度不同: 虽然保罗·沃克的去世是全球性的事件,但其在日本引发的粉丝情感共鸣的强度,可能不如在中国或美国那样集中和广泛。保罗·沃克在日本可能拥有一定的粉丝,但并非像在其他地区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媒体关注度差异: 日本媒体对保罗·沃克去世事件的报道深度和广度,可能不如中国媒体那样将其提升到“告别一代偶像”的层面,从而转化为强烈的观影驱动力。

4. 档期竞争和宣传策略:
档期选择的挑战: 《速度与激情 7》在日本的上映档期是 2015 年 4 月 17 日,这个档期也面临着强大的竞争。特别是如果同期有日本本土大片上映,或者其他好莱坞热门影片,观众的选择就会更加分散。
本土化宣传的不足或不适应: 虽然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发行时都会进行本土化宣传,但要真正打动日本观众,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日本观众的喜好和文化语境。宣传信息是否能够准确传递影片的亮点(例如保罗·沃克的告别)并引起共鸣,是关键。

5. 《灰姑娘》的特殊性:
经典童话的号召力: 迪士尼的《灰姑娘》是全球知名的经典童话故事,其强大的IP基础本身就拥有广泛的受众。
视觉特效和情感共鸣: 迪士尼的真人童话电影往往制作精良,视觉效果华丽,并融入了普世的爱情、善良、梦想等主题,这些主题在日本观众中也普遍受到欢迎。
合家欢属性: 《灰姑娘》作为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年龄层观众,尤其是在有家庭观影需求的市场。

总结来说:

《速度与激情 7》在中国创造票房纪录是 强大的IP积累、保罗·沃克事件带来的深厚情感共鸣、高度符合中国主流观众的娱乐偏好以及成功的中国化营销策略 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在日本,虽然该系列也有一定的市场,但 文化偏好的差异、本土电影市场的强大、保罗·沃克事件在日本影响力的相对较弱、以及可能存在的档期和宣传策略上的不适应 等因素,导致其票房表现远不如中国,甚至被《灰姑娘》这样的经典童话改编电影超越。这充分说明了电影市场的地域性差异和文化因素对电影票房表现的决定性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多赞,略微有点受宠若惊,谢谢点赞的各位。

我这个回答是当时看到前面一排“日本电影市场成熟”“日本人看电影有品位”“日本本土电影优质”的答案后,觉得实在不妥,随便说说自己的想法,吐槽为主,并不是中规中矩的答案,有个评论说我“懂日本不懂电影”,其实我不懂日本也不太懂电影,我就是个在日本生活的爱看电影的人,懂日本和懂电影这俩我都说不上,我回答的答案都是我看到的遇到的事和我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不对,信不信,各位自行判断。

正经的答案,下面

@陈子健

的答案说的挺好的,虽然他掷地有声的在我的答案下面说反对加没有帮助,不过我觉得只是视角不同罢了,大家可以去看看,挺涨知识的。

然后,这么多赞肯定也有好多反对的,我看有几个挺有趣的,我就另外说明一下,不修改原答案了。

有知友说,译制配音是国际惯例哪都有,译制改名也是国际惯例,你不知道这个常识么?

虽然我的回答是闲扯吐槽讲笑话,不过既然你要反对也先看清楚了再反对,我在意的不是配音,而是配音差,在意的不是改片名,而是片名译的差(其实是根本不翻译),看懂我举得例子的朋友应该明白我的意思,那位说星战改了照样火爆的朋友,我都说了星战不仅没改,甚至根本没翻译,不过这两个词日本人都看的懂,不影响。我也举了冰雪奇缘好好翻译的例子。外来品翻译直接用片假名的问题,日本社会各界都争论了好久了,好处是显得洋气,坏处是看不懂什么意思。日本人自己都很纠结这种偷懒的译法。“好莱坞摸清日本市场所有决定都是对的”这种论调简直一棍子抽肿所有在某个特定市场失利的商业巨头们的脸。海报的问题也一样,是不是根据特定市场投放特定的海报预告片是一回事,做的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你跟我说那个FC游戏开始画面的海报是用心了的,我真不信。配音的事情,好不好自己去看吧,虽然肯定会有一些人喜欢,但是我觉得就是我朝九十年代在地方电视台晚上十一点放的“嘿 老伙计,见到你真高兴,我刚刚踢了那个混蛋的屁股”的水平。


有好几个知友跟我说灰姑娘的配音不是冰雪奇缘那拨人啊,你是不是弄错了?

确实不是,原答案有误,谢谢指正。其实我想说的是,很多地方在宣传的时候他并不跟你明说是冰雪奇缘的短篇声优和原作电影同批,直接在灰姑娘的宣传板下面说,冰雪奇缘声优再度献声。就是拿这个幌子吸引人,甚至官网上都是不点详细内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シンデレラ|映画|ディズニー|Disney.jp |

有知友质疑,不太相信日本人因为从众也就是跟风去看冰雪奇缘,希望我给出证据

很不好意思,我给不出,就像我也证明不了其实中国根本没有那么多保罗迷,都是跟风纪念保罗去看速度与激情7。或许得做个正式的问卷调查才行吧。但是当时在日本,冰雪奇缘的火爆程度到底有多少呢,当时在日本的朋友可能深有体会,比较直观的是,你无论去哪家便利店,便利店都在放let it go,你去哪个快餐店吃饭,也都在放let it go,商场里也是,拉面店里也是。这部电影的周边衍生品,海报,角色展板的密度差不多就是圣诞节时圣诞相关物在街头出现的密度。这未必能证明大家就跟风了,我只是觉得这股风潮真的很厉害。日本是不是一个人们都努力合群,从众心理很重的社会,类似讨论很多,各位自行搜索判断是不是跟风。

还有知友觉得我在给速度与激情7这部“烂片”洗白,给烂片不卖座找了那么多理由。

还是那句话,你要反对,先看明白,我通篇没说过这部电影怎么样,我的回答按某个评论来说“全是抱怨 毫无证据”,是的,就是抱怨,我看评论里不少在日本的知友有跟我一样的抱怨,在日本,要舒服的看部好莱坞电影并不容易,很难满意。天地良心,刚开始我也想认真答的,你知道知乎上大家都是很“严肃”的啊,可是答着答着就满腔怨气讲笑话了,我也不想啊,在日本看过电影的朋友一定能理解我的。

另外还有些觉得我只是说明了一下现象,并没有深挖原因,没答到点子上

嗯,是的,如前所述,就是个吐槽的答案,总结一下就是,1.日本人看的好莱坞电影和我们看的就不一样,不是一回事。2.他们不喜欢这个类型的电影。十分简单浅显的答案,我努力说的好玩点。就是个长篇幅的抖机灵。

先就这样吧,和原答案一样,主观感受,对不对,信不信,各位自行判断。

================================================================

没想过我也有画分割线的一天

================================================================

因为日本人很奇怪,日本人在电影这个问题上就是很奇怪

1.好莱坞大片在进入日本市场的时候所做的本土化简直匪夷所思。

绝大多数好莱坞大片在进入日本时,片名都是直接上英语的假名读法的。比如星战在日本就叫スター・ウォーズ,其实就是根本不翻译。这就意味着稍微复杂一点的片名,日本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完全无法从片名来粗略判断这是一部什么题材的电影,这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电影的票房了。就好比我说“阿凡贾斯阿吉奥夫奥创”,扔给你这么一部电影,你想看么?正面例子就是冰雪奇缘了,日本译为“アナと雪の女王”,意思就是“安娜与雪之女王”这就好多了是不是,听着还挺梦幻的是不是,比告诉你“フロゾン”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速度与激情的情况就更奇葩了,它改了原片名再假名化,而且还要加个不明所以的副标题。速度与激情7在日本叫“ワイルド・スピード SKY MISSION”,也就是“Wild Speed:Sky Mission”。已经完全变成另外一部电影的感觉了,整个速度与激情系列的日版电影译名都加了奇怪的副标题,比如第四部是MAX,第五部是MEGA MAX,第六部是EURO MISSION。

我当时想看这电影啊,一查日本早就上映了,可是怎么电影院里都没排这个片子啊,后来知道真相我心中只有羊驼们漂移过弯的景象了。

这是日版速度与激情7在大多数院线宣传栏的海报,你们感受一下吧,如果不是一直以来的系列粉丝,根本不知道这是啥。

嗯,可能有运气好的朋友是看到了下面这个,虽然还是不知道这个中二度爆表的Sky Mission印那么大意义何在,但是起码知道这是部赛车电影了,比上面那张FC游戏初始画面好多了。

既然谈到到海报这个问题,我们顺便来看下复联2的海报吧。嗯,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七十年代的狗血言情剧吧,后面的夕阳是怎么回事啊,你到底在营造什么气氛啊,完全不想看啊魂淡。顺便这个片名你们也看到了,日本人第一次看到也不会明白是什么意思的。差不多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阿凡贾斯阿吉奥夫奥创”的效果。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人喜欢看配音版,也就是所谓的吹替版,对于某些日本动画爱好者,一些声优粉来说,看喜爱的CV的吹替可能还有点乐趣,但是这个一般民众都喜欢看吹替版我表示真的理解不了啊。

日语配音的好莱坞片子违和感比中配还强,中配有些我觉得还算不错的咧,顶多就是来来去去就这么几个配音演员,声音都太熟悉罢了,老实说不少中配还挺良心的,最起码口型对上,演员形象和声线还匹配一下是吧。日配他们连嘴型都懒得对啊,声音和角色形象有时候根本不符的啊,可是他们就是爱看,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原声版在电影院的排片量肯定小于日配的。

这里又提到一个原声版的字幕问题了,好莱坞片的日语翻译根本不到位,最近复联2的字幕被大家喷成渣了,我跟你讲,你们这些看中文字幕抱怨来抱怨去的已经比日本观众幸福两百多倍了。好莱坞电影日语译制的时候本地化相当严重,很多时候只求个语境通顺,日语字幕有时候就是“差不多一个意思”这个态度在翻译。日本观众看的速度与激情7和你们看的绝对不是一个感觉。

由于日语里脏话很少,所以要是全年龄啊PG-13的电影还好一些, 遇上R级电影,那个捉急啊,原话把motherfucking用二十种表达方式说了一遍了的时候,日语字幕下面淡淡的打出两个字——kuso,至于我们常见的阳光海滩之类的美利坚国骂,也大多就是kisama,teme这么温柔的词代替了,基本上也就是“老伙计”的感觉吧。不知道日本人看马丁斯科塞斯那些电影什么感受。

所以说啊,日本眼中的好莱坞电影和我们看到的根本不一样,你就别觉得”这个电影拍的挺好的啊,为什么日本人不喜欢“,因为根本看的不是同一个东西啊。





2.我们就是爱看各种动漫剧场版和日剧特别篇,不服你来砍我啊。

嗯,字面意思,日本人就喜欢这些东西,电影对他们来说某种意义上就是电视节目的衍生品而已。各种日剧的特别篇,我感觉放中国和什么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基本是一个档次的。至于没完没了的动漫剧场版,柯南啊口袋妖怪啊多啦A梦啊,这几个年货,也算是有新东西的还算一回事,把TV剧情剪辑一下重新放一遍拿出来圈钱的我也是服了,粉丝的钱就是那么好赚是吧。好多东西根本没诚意的啊。哦,还有个动漫真人版,也是日本电影院的常客。

这些东西你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走进日本电影院都能看到,我刚刚看了下现在日本院线正在上映的电影有21部,其中7部是日剧动漫的衍生作品。


3.什么日本本土电影市场成熟,日本电影好看完全是扯犊子。

我有好几个在电影方面阅历算是很广的朋友跟我说过日本电影都挺不错的,豆瓣时光网上评价都也还可以。我完全相信他们的眼光,我也看了不少日本电影了。但是啊,你们在国内网上能看到的日本电影都算是经过筛选的优质品了。但是日本不是一年就那么几部的啊,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烂片的放映,真不比国内那些莫名其妙的国产烂片高多少。

天朝影迷们印象中的日本电影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作品,但每年可能就会有那么一部,就这一两部没准还是宫崎骏细田守这些人的动画片。但是日本人经常看电影就不是为了电影去的,很多时候只是情侣约会,小伙伴们没事干消遣一下的方式。日本人情侣交往很多都不像我们,学生的话天天见面,工作党可能经常下班了一起去吃饭。日本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交往是要跟面试一样具体约时间,找个周末祝日,两个人都不加班,约好在车站前碰头一起度过愉快的一天,这种时候多半会去电影院,但看什么电影根本不重要啊,重要的是看完电影去love hotel,所以很多低成本烂片真的能回本。

可能有些喜欢日本电影的知友看到这里要喷我,我在这强调日本的烂片只是想说明,所谓日本电影行业体系健全市场成熟所以好莱坞大片受阻这个观点很不靠谱。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日本乱七八糟的烂片不少,也偶有佳作,总体上佳作的出产量和品质可能比我朝好一点,但是烂片真的不输我朝。所谓吊炸天的黑泽明的时代都过去好几十年了,别怀念了。



4.日本人就是喜欢跟风看电影。

虽然我们也一样,有答案就在那说天朝很多人为了装逼看速度与激情7,其实比跟 风,我都不知道谁比的过日本人更严重啊,一旦引起话题了,就会跟风去看。冰雪奇缘就是个好例子,大家都看你不去看,你就插不上话,插不上话就会不合群,不合群就会被欺凌,被欺凌差不多就该去自杀了,日本人人际交往最害怕的就是不合群,不合群就是死刑了。

去年我还看到新闻报道,有个年收入1100万日元的31岁男的的因为抱怨妻子没完没了去刷冰雪奇缘被离婚了。“大家都说好的电影,你居然不认可,我和你价值观不和,我要离婚”,就是这样。年收1100万在日本31岁的工薪族来说,完全可以说是高薪了。

我刚刚去查了一下,灰姑娘之所以票房高还是冰雪奇缘的作用,各大院线都以“冰雪奇缘这样的迪士尼爱情故事的原点”这样进行宣传,灰姑娘的配音,歌曲都是冰雪奇缘原班人马。好了,这样算是没跑题了吧。


5.日本人对外来的新事物接受度不高。

有其他答案说了,日本电影市场是十分封闭的,不仅电影,他们很多方面都是很封闭的。他们自己也总结了这个问题,称之为ガラパゴス。就是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的那个岛,日本将它引申为日本市场的孤岛现象,日本独立于世界自己发展自己的文化技术产品。比较有名的比如日式翻盖手机,轻型汽车,日式游戏,电影也一样。日本有自己那一套,他们不太接受外来事物,除非外来品压倒性的强大,比如iPhone。

中国的imax屏幕现在有两百多块,日本呢,全国就十几块,整个关西地区就三块还不知道为啥都是在乡下地方,大阪市区一家imax影院都没有,这就相当于在中国,上海没有imax,这什么概念。要知道世界上第一块imax可是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上首映的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