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定天文学知识的人,也许绞尽脑汁也很难想像,银河系的空间和在里面天体实际上有多大。
中国自己的天文观测条件很渣,很多方面都远远不如印度,是远远。
就像别人都在用iPhoneX,我们还在用06年的诺基亚
(差距有多大?把现在的几百块钱红米,或者垃圾山寨机,放到10年前,08年苹果一代发布前,那可能就不会有苹果什么事情了,放到20年前会怎么样?半个世纪呢?)
2. 中国射电天文算是国内天文观测条件最好的研究方向了,然而自己的射电干涉阵也没有,(射电观测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单台望远镜,一种是多台望远镜组成射电干涉阵),不要看不起印度,在低频波段(325MHz),印度的GMRT(大型米波干涉阵)的灵敏度是美国大名鼎鼎的VLA(甚大干涉阵)的8倍。那GMRT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呢? 1996年。
鉴于中国还没有建射电观测阵的实际计划,和印度的差距只能越来越大,那和美国的差距有多大呢?美国的VLA是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建好的。
(当然,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有和美国一起建的射电干涉阵SMA,但是又不是大陆投的钱,别人的东西,并不算)
3. 中国的光学望远镜的观测条件落后国际至少101年,中国现在口径最大的两台光学望远镜,一台是云南丽江的2.4m,一台是兴隆的2.16m,而国际上稍微更大一点的望远镜,胡克望远镜(2.54m),建成于1917年,鉴于今年是2018年,而且中国下一代的光学望远镜还遥遥无期,所以,落后了至少101年。
印度2016年建成了3.6m光学望远镜,亚洲最大,就问你服不服,日本的望远镜放在夏威夷,不在亚洲
(当然,仅仅以口径论落后几年是不科学的,因为,现在小口径(1-2m)基本做不了大事了,加上人才培养的断层和落后,这个差距不是现在大力花钱砸设备能立刻补上的,技术和人才不是花钱就能有的。可是就连大力砸钱都没有,一首凉凉送给你)
PS:顺便讲个课上的调侃,星系课上,教授提到4m的望远镜的观测能力的时候,说:“4m的望远镜现在能干什么,就应该关掉”,那个时候我就想,欧洲都是有钱人啊,中国连4m都想都不敢想,别人已经升级换代多少年了,就像别人都在用iPhoneX,我们舍不得丢06年的诺基亚(可能还是小灵通?),哈哈哈哈哈哈,真的落后。
4. 印度有火星探测器,中国没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有
5. 中国的红外天文观测能力=0,这个应该没有人反对吧,红外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波段,重要性甚至大于光学波段,因为红移效应,高红移的天体在光学是完全看不到的,哈勃继任者——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观测波段只在红外,不再看光学了。
6. 后续等我想到接着写(tu cao)...
天文是一门观测的学科,就如实验于物理,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天文这样一个和物理同等级别的基础学科上的观测条件弱成渣,面子上居然也挂的住。
水在太空实际上很普遍比岩石、金属多——构成水的氢和氧是宇宙第一和第三丰富的元素,硅和铁相比氧分别少一和二个数量级,人类航天必须节约用水循环喝尿只是因为近地轨道上没水源。
当然因为太阳热辐射和太阳风强度的关系,在内太阳系(小行星带以内区域)相对缺水,如果水或者冰毫无保护的晒在阳光下会升华成水蒸汽然后被太阳风粒子流吹走。需要磁场、大气或者表土等的保护。火星两极以及地表下就有冰,不少近地小行星的风化物(土壤)下也可能有大量的冰,月球甚至水星的两极因为陨石坑等地形遮阳带来的永久暗区也存在或者可能存在冰。地下液态水海洋在太阳系内也不止木卫二、土卫二,实际上木卫三、木卫四、土卫一、土卫六、海卫一等巨行星的卫星甚至冥王星、谷神星那样的矮行星都有或者很可能有地下液态水海洋,因而生命在宇宙中可能是普遍的。
太阳系其实很大很大,严格意义上按照太阳引力控制范围,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的轨道半径极限甚至能远在0.8-3.2光年外,也就是奥尔特云的边缘。奥尔特云被认为是彗星仓库,可能有上万亿颗彗星、小行星乃至好几百颗冥王星之类的矮行星。航海家或者说旅行者探测器只是离开了日光层,也就是太阳风的作用范围。好比是离开了城区、郊区的范围但还没离开国境线。太阳系辽阔和资源之丰富的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把近地小行星、主带小行星、半人马族小行星、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海王星特洛伊小行星乃至柯伊伯带、离散盘的加起来,可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颗小行星,还不算前面提到的奥尔特云。气体巨行星的卫星加起来现在也都快近200颗了,而不是只有经典的”九大行星“加月球。如此丰饶的资源人类文明花一万年也消化不完,能源更不成问题,有太阳能以及氘、氦3等聚变燃料,如果开发得当太阳系能承载上万亿人口的生活。不可能像科幻小说里那样动不动因为资源匮乏、人口爆炸而恒星际远征发动侵略战争。
越靠近星系中心越危险,因为越接近星系中心恒星越密集,恒星之间复杂的引力关系容易让行星脱离宜居带轨道,恒星新星、超新星爆发产生辐射包括伽马射线暴也更容易损害生命。因为混乱、密集,恒星之间甚至还可能碰撞合并,球状星团里就有一种碰撞合并成的恒星叫”蓝掉队星“(blue straggler,下面有人指出叫蓝离散星更合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