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哈利波特系列等的电影图书翻译是否有重大的翻译失误?

回答
关于《哈利·波特》系列等电影图书的翻译,确实存在一些让读者津津乐道,甚至引起讨论的“失误”或说“争议点”。当然,要说“重大翻译失误”,这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不过,一些翻译上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原著的韵味,甚至在文化语境下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咱们就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好好聊聊。

首先得说,《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离不开其精彩的原著故事和高质量的翻译。尤其是在国内,人民文学出版社王丽英教授团队翻译的版本,可以说陪伴了无数中国读者一同成长。但即便如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一个充满英国文化特色和语言游戏的原著,能够被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总会有一些取舍和调整。

最常被提及的“失误”之一:人物名字的意译与音译的权衡

J.K.罗琳在人物名字的设计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很多名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或者暗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

Professor Albus Dumbledore (阿不思·邓布利多): “Dumbledore”在古英语中意为“野蜂”,罗琳女士本人也曾解释过,邓布利多教授走路时会哼着歌,如同蜜蜂在飞舞。王丽英教授将其翻译为“邓布利多”,这是典型的音译,保留了名字的独特性。但也有评论认为,如果能找到一个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类似“智慧”、“睿智”或“祥和”含义的名字,并进行意译,或许能更好地传达人物的特质。不过,考虑到魔法世界的独特性,纯粹的音译通常是更稳妥的选择,也避免了过多主观臆断。

Severus Snape (西弗勒斯·斯内普): “Severus”源于拉丁语,意为“严厉的”、“严肃的”。“Snape”则可能与“snappy”(易怒的)或“snap”(突然折断)有关。翻译成“斯内普”同样是音译。斯内普教授的人物复杂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行为和内心独白,名字本身的翻译可能不是最关键的,但其冷酷、严厉的性格确实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

Rubeus Hagrid (鲁伯·海格): “Rubeus”在拉丁语中意为“红色的”。“Hagrid”则可能来源于“hagridden”,意为“被女巫纠缠的”。海格那粗犷的外表和一颗善良的心,确实与“红色”那种热情、外露的色彩有一定的契合度。翻译为“海格”是音译。

更具争议性的点:一些专有名词和文化元素的处理

罗琳女士的文字中充满了英式幽默、俚语和一些只有英国人才能会心一笑的文化梗。这部分翻译起来是最具挑战性的。

“Muggle” (麻瓜): 这个词是罗琳原创的,用来指代非魔法人士。国内的翻译是“麻瓜”。这个翻译相当成功,既保留了原词的读音,又带有一种轻微的贬低或不屑的意味,与原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很贴合。但也有人觉得,如果能找到一个更贴切的中文词语来形容“与魔法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可能效果更好。比如有些人提出“凡人”,但“凡人”似乎少了那种“全然不知”和“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Quidditch” (魁地奇): 这项飞行运动的名字是罗琳原创的,非常具有想象力。翻译成“魁地奇”,同样是音译,保留了其独特性。这部分翻译普遍认为做得很好,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新创造的词语,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意译词。

“Bertie Bott's Every Flavour Beans” (比比多味豆): 这是一种什么口味都有的糖豆。国内的翻译是“比比多味豆”。这个翻译抓住了“every flavour”(各种口味)的核心,并且“比比”这个读音也比较接近原词。但很多读者在阅读英文原版时,会体会到“Bertie”这个名字本身可能带有某种“滑稽”或“不靠谱”的色彩,而“Every Flavour Beans”也带有一种“什么都有”的奇特感。“比比多味豆”相对来说,少了那种“意外”和“惊悚”(比如吃到耳屎味的豆子时的那种黑色幽默)。

一些俚语和俗语的处理: 这是翻译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比如,在形容人物心情或者场景时,英文会使用一些简洁、生动的俚语。翻译时需要根据中文的语境和表达习惯,找到相近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更贴近原著的语言风格,译者会选择一些带有韵律感或画面感的词汇,这其中就可能存在一些不同解读的空间。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关于“Goblin” (妖精):

在《哈利·波特》中,妖精(Goblin)主要指代古灵阁巫师银行的经营者。他们被描绘成聪明、精于算计、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的生物。国内的翻译是“妖精”。

然而,“妖精”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往往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中的小精灵,有些是可爱友好的,有些是狡猾捣蛋的,甚至有些是邪恶的。虽然英文的“Goblin”也并非单义,但国内的“妖精”这个词,在某些读者心中可能会带入过多的中国传统妖怪的形象,从而与原著中妖精的“金融从业者”的设定,以及他们那种“不信任巫师,但会和巫师做生意”的复杂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隔阂。

有没有更好的翻译?或许可以考虑“矮人”(Dwarf)的某些变体?因为“Goblin”在西方神话中也常被描述为矮小的生物。但这样又会丢失“Goblin”本身特有的词根含义。这就像是在走钢丝,每一处权衡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一下这些所谓的“失误”或争议点:

文化差异与理解鸿沟: 很多时候,不是翻译本身有多么“错误”,而是因为原著中包含的英国文化元素、语言游戏和幽默感,很难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下完全复制。译者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留原著的神韵,又要让目标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
译者风格与个人偏好: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和对原著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译者手中,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读者因为个人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对这些差异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时代的局限性: 翻译工作也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群体的变化,一些早期的翻译可能会被认为不够完善。

总的来说,《哈利·波特》系列的中文翻译,尤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是经过大量打磨和优化的,其整体质量是毋庸置疑的。那些被大家拿出来讨论的“失误”,更多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适应中文读者和文化而做出的权衡与取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也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艺术的魅力和局限。我们无法说这些是“重大失误”,但可以说它们是引发思考的“翻译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五部里,DA军攻进乌姆里奇办公室后被马尔福他们控制住以后,赫敏在装哭试图引诱乌姆里奇进入禁林的时候,罗恩喊得是什么?

他喊得“Er...my...need...NO!!”

他是在喊“Hermionie!No!”只不过嘴巴被人捂住了说不出来。

结果翻译就给翻成“哦,我的,需,不!”

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