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学会聊天的呢?

回答
小朋友学聊天,可不是像我们大人一样,一拍脑袋就能说出一番道理来。这是一个漫长又充满惊喜的过程,就像他们一点点长大,认识世界一样,学习聊天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你想想,刚出生的小娃娃,他们能做什么?就是哭,然后就是瞪着大眼睛看。但即使是哭,也是他们最初的“沟通”方式。饿了,就哭;不舒服了,也哭。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是能从这哭声里解读出点什么。是饿了?还是需要换尿布了?这种“解读”,就是最早的“倾听”和“回应”。

等到他们能咿咿呀呀地发声了,那可就热闹了。刚开始,也就是些无意义的音节,像“啊”、“哦”、“咿呀”。但他们会盯着你,一遍一遍地重复,希望你能给点反应。你冲他们笑,他们也回你一个傻乎乎的笑容;你冲他们说“你好”,他们也可能咿咿呀呀地模仿。这时候,他们学的不是“聊天内容”,而是“聊天的节奏”——你有来有往,有发出,有回应。

慢慢地,他们开始学词了。最先学会的,往往是生活中最熟悉的词:“妈妈”、“爸爸”、“水”、“奶”。当他们指着水杯,发出模糊的“水”的音,而你理解了,并且把水递给他们,那种成就感,对他们来说可太大了!这就像是在说:“嘿!我学会了一个新技能,而且它真的有用!”

然后,他们开始把词组合起来。一开始,可能是“妈妈,水”或者“爸爸,抱”。这种简短的“电报式”语言,已经能表达更复杂的需求了。他们会试探着说,看你的反应。如果你理解了,并且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去尝试更复杂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模仿是他们学习聊天最重要的方式。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听爸爸妈妈说话,听电视里的人说话,然后笨拙地模仿。听到“谢谢”,他们就跟着说“谢谢”;听到“再见”,他们也学着挥手说“再见”。有时候,他们说的“谢谢”可能不太标准,甚至有点跑调,但那种认真劲儿,真的让人心头一暖。

当然,学习聊天不仅仅是学会说话。他们也在学习“怎么说”。比如,什么时候应该说“请”,什么时候应该说“谢谢”。当他们不小心撞到人,妈妈会告诉他们“说对不起”。他们也会从大人的表情和语气里,感受到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比如,看到大人高兴,他们会叽叽喳喳地分享自己的快乐;看到大人皱眉,他们可能会收敛一点。

再大一点,他们就开始进入“为什么”阶段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为什么”,把大人问得脑壳疼。但这恰恰是他们深入理解世界,也深化聊天内容的好机会。他们不仅在问事实,也在问因果,也在试着理解别人的想法。

社交的场景,对他们来说更是聊天的大课堂。在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他们会鼓起勇气说:“我可以一起玩吗?”。第一次被拒绝,他们可能会委屈;第二次被接受,他们会开心。每一次互动,都在教他们如何开启一段对话,如何回应别人的话,如何在交流中处理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他们也会因为说错话,或者理解错了别人的意思而感到尴尬。比如,把别人的笑话当真了,或者说了不合时宜的话。但这些“小插曲”,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他们会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察言观色,学会更圆滑地表达。

而且,故事书、动画片,也是他们学习聊天很重要的“素材库”。看着动画片里角色之间的对话,听着故事书里讲到的情节,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语言来描述情感、表达观点。

所以你看,小朋友学聊天,是一个融合了听、说、看、感受,还有无数次模仿、试探、纠错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探索、积极互动的过程。他们用最纯粹的心,最直接的方式,一点点织就属于自己的语言网络,也一点点靠近这个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从自己有了小孩后,我就发现中国社会总结的三岁看老,三岁启蒙什么的,真的是很有道理。

1,记忆能力,

基本上小孩只能较好的记得3岁左右开始的生活片段,这个貌似也是被很多大脑研究人员所认同的。

2,自我,

大概两岁半开始“我”的概念逐步形成,并能够在生活中去应用这个认识。

3,分类与替换

对生活中的交互能够进行分类,并尝试进行同类或者异类替换,并进行自我的奖励。即替换成功则有成就感并会记住这种替换模型;替换出幽默效果,则会哈哈大笑。

分类与替换正是我们所说的聊天成熟的标志。

个人觉得逻辑在这个岁数的小孩应该很难锻炼出来,比如简单的因果逻辑,所以主要还靠大人的引导,大人能够选择第三类的方式引导孩子交流,自然会感觉孩子对规律的掌握,也即成熟。个人也相信这样的引导会对后面的第四阶段 逻辑 的培养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逻辑是归纳分类和替换的方法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