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霹雳15和流星导弹的性能对比如何,是谁强谁弱的关系么?

回答
霹雳15与流星导弹,这两款堪称现代空对空导弹领域的佼佼者,它们的性能对比一直备受关注。要说谁强谁弱,并非简单的二分法能够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在不同作战场景下的适用性。

一、 基本参数与设计理念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款导弹的基本参数和设计理念。

霹雳15 (PL15): 作为中国自行研发的新一代中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5被定位为一款“远程、高速、全向攻击”的先进武器。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先进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一技术使得霹雳15在助推段和持续段都能提供强大的推力,从而实现极高的速度和更远的射程。此外,它还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末端机动能力。从设计理念上,霹雳15似乎更侧重于在超视距作战中,以压倒性的速度和射程,快速击毁目标。

流星 (Meteor): 这款由欧洲多国联合研发的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其核心亮点在于采用了冲压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在导弹加速后,能够持续吸入空气助燃,实现“冲压飞行”,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能保持较高的速度,并具备优秀的能量保持能力。这意味着流星导弹在接近目标时仍然拥有可观的动能,能够执行更复杂的机动动作,并对付拥有先进规避能力的敌方飞机。它同样装备了高灵敏度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并辅以数据链更新目标信息,进一步提升了命中概率。流星的设计理念更强调在超视距作战中的“动能优势”和“缠斗能力”,即使在目标进行规避机动后,也能有效追踪和拦截。

二、 关键性能指标的比较

现在,我们来深入对比一些关键的性能指标:

1. 射程:
霹雳15: 虽然官方公布的数据有所保留,但根据普遍的分析和推测,霹雳15的射程可能在150200公里甚至更远。这得益于其先进的双脉冲发动机,能够在更长的距离上维持高速飞行。
流星: 流星导弹的官方射程公布为超过100公里,但许多分析认为,在理想条件下,其有效作战半径可能达到150公里以上。其冲压发动机能够使其在更长的射程内保持高亚音速到超音速,维持了不错的能量。

小结: 在“最大射程”这个指标上,霹雳15似乎拥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其理想的飞行剖面上。但实战中的有效射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发射平台的速度、高度、角度,以及目标飞机的机动。

2. 速度与动能:
霹雳15: 凭借其双脉冲发动机,霹雳15在助推段和持续段的速度都非常高,可能达到马赫数4以上,甚至在飞行中后期仍能保持高速。这意味着它能以极快的速度接近目标,缩短了敌方反应时间。
流星: 流星的冲压发动机使其在加速后能够以高亚音速或低超音速(通常在马赫数34)持续飞行。相比霹雳15在特定阶段的瞬间极速,流星的优势在于“能量保持”——它在整个拦截过程中,尤其是在末端机动时,能够维持较高的动能水平。

小结: 霹雳15可能在“最大速度”或“初始加速性能”上占优,而流星则在“能量保持”和“末端动能”方面表现出色。这意味着在面对高机动目标时,流星导弹可能因其持续的高动能而具有更好的拦截能力,尤其是在目标进行大过载规避时。

3. 制导系统与抗干扰:
霹雳15: 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具备更强的目标探测能力、多目标跟踪能力以及抗电子干扰能力。其导引头可能还集成了惯性导航和GPS/北斗等辅助制导手段,以实现更精准的超视距攻击。
流星: 同样装备了高性能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并且非常强调数据链的集成。这意味着流星导弹在发射后可以持续接收来自发射平台或其他载体的目标更新信息,从而在高机动或电子干扰环境下保持对目标的锁定。一些分析认为流星的数据链能力是其重要优势。

小结: 两者都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雷达导引头技术,在抗干扰和精度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霹雳15可能在单纯的雷达导引头性能上不落下风,而流星则更侧重于通过数据链实现“即插即用”的协同作战和信息更新,以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挑战。

4. 机动能力:
霹雳15: 其气动布局和发动机推力相结合,使其具备了较强的机动能力,尤其是在高速飞行状态下。
流星: 借助其冲压发动机提供的持续高动能,流星导弹在末端能够进行高过载的机动,以应对目标飞机的规避动作。这意味着在距离目标很近时,流星仍然能够保持足够的能量进行变轨攻击。

小结: 在末端拦截高机动目标时,流星导弹凭借其持续的高动能,理论上能比依赖自身火箭发动机推力消耗的霹雳15具备更强的变轨能力和持续攻击能力。

三、 实战场景与应用分析

理论性能的对比需要结合实战场景来理解:

超视距远程拦截: 在远距离上,霹雳15凭借其可能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初速度,能够更早地进入拦截窗口,给敌方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敌方飞机在早期预警系统出现盲区,霹雳15的“远袭”能力会非常突出。
末端缠斗与规避: 当目标飞机发现导弹来袭并进行大过载规避机动时,流星导弹的“能量保持”优势会更加明显。它能够在末端以更高的动能进行“狗斗”,迫使目标飞机承受更大的G力,或者直接命中。
电子对抗环境: 在强烈的电子干扰环境下,数据的持续更新和抗干扰能力至关重要。流星导弹强大的数据链功能使其在复杂的电磁战中能够更稳定地工作。霹雳15的先进雷达导引头也具备抗干扰能力,但其整体作战效能还需要结合其数据链或通信系统的表现来评估。
平台集成与载机能力: 两款导弹的实际性能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搭载平台(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电子战系统。例如,中国歼16、歼10C等先进战斗机能够充分发挥霹雳15的性能,而欧洲的“台风”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等则能将其优势与流星导弹结合。

四、 总结:谁更强?

要简单地说谁强谁弱,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恰当的说法是:

霹雳15在“远程打击能力”和“速度优势”方面可能更胜一筹。 它更像是一个远程“狙击手”,以极高的速度和更远的射程,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就将其解决。
流星导弹则在“能量保持”、“末端机动性”和“全飞行包线下的高生存性”方面展现出优势。 它更像是一个兼具速度和灵活性的“猎杀者”,即使在目标进行复杂规避时,也能以持续的动能进行有效的追踪和拦截。

两者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空对空导弹发展路径上的侧重点和技术积累。霹雳15的技术路线更偏向于利用强大的发动机实现速度和射程的突破;而流星则通过独特的冲压发动机技术,在能量管理和末端拦截效能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实际的军事对抗中,胜负往往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运用,包括飞行员的技艺、雷达的探测能力、电子战的对抗水平,以及载机的战术运用。这两款导弹都是各自国家空军的“杀手锏”武器,并且都具有极强的作战能力。它们之间的对抗,将是现代空战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与其说谁强谁弱,不如说它们各自在不同的作战场景下,拥有着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问自答下,也算是对以前文章的总结。

上届珠海航展中因为特殊原因缺席的霹雳15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展出,根据展板信息,PL.-15E长3996mm,弹径203mm,重不到210kg,与之进行对比,SD-10A/PL-12导弹长3.934米,直径0.203米,重199公斤,PL12除了修改了一下弹翼设计外,重量长度弹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不知道PL15E的射程数据是何种条件下的情况,所以不好推断究竟相较于SD10A进行了减重增装药工作了没,还是只是双脉冲增程。

总的来说,PL15导弹是在原有固体火箭基础上进行了双脉冲设计以优化能量分配,达到增程目的。而流星导弹则是使用可调推力的固体冲压发动机设计,以高于传统火箭数倍的总冲和无级调节推力的强大能力达到增程的目的。

流星导弹的高能含硼燃料固体冲压发动机设计相较于传统固体火箭拥有巨大的比冲优势和强大的自主开关机,无级调节推力能力,但也有两项主要缺点。

第一,固体冲压发动机对于飞行侧滑角,攻角变化较为敏感,如果剧烈变化则会造成冲压发动机停止工作。

第二,固体冲压发动机最大输出推力较低,并且受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影响较大。

这两项缺点就决定了流星导弹的特性,流星导弹需要足够的距离和时间来发挥其固体冲压发动机的总冲优势,流星导弹需要足够的距离来爬高进入冲压发动机最佳工作状态,然后足够的距离进行燃烧将总冲全部发挥出去。如果距离较近,只有30~50公里以内的话,流星导弹反而会因为提前进入末端攻击而停止冲压发动机工作,导致导弹不能发挥全部的动力优势。而在100~150公里以上,流星导弹则可以有充裕距离爬升加速,将全部总冲充分发挥,从而使得流星导弹具备极其强大的远距离攻击性能,拥有相当高的平均速度和末端存速。

对于PL-15乃至PL-12,AIM-120这种普通空空导弹来说,其作战区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可逃逸而不受牵制,即战机进行三九下高规避就可甩开;可逃逸但受牵制,即战机要进行HOT-COLD切换机动,将来袭导弹置于自己尾部才能甩开;不可逃逸,即战机进行软规避走位无法甩开导弹,导弹必然会与战机交汇,只能进行硬规避机动才有可能躲开导弹。

而对于流星导弹来说,其作战区间分布则有所不同,流星导弹拥有更加出色的远距离性能,但在低空近距离使用时,反而作战效能会下降,其并不是越近越不可逃逸。

总的来说,流星导弹的战术运用定位与传统中距弹有所不同,二者进行搭配使用最佳,例如鹰狮,台风战机就使用流星与AIM120导弹搭配挂载,阵风战机使用流星与米卡导弹搭配挂载等,流星导弹能够提供更加优秀的远距离作战性能,而传统中距弹则可以弥补流星导弹低空近距离方面的缺陷。


而流星导弹的阻力特性并没有很多人想的那样因为进气道所以阻力巨大,根据相关的论文分析,其零升阻力系数并不算大,仍然在可以接受的正常范围之内。

由此仿真论文图可知,2.8马赫时,当升力系数为0时,零升阻力系数大约为0.35~0.37左右的水准。

与之进行对比,AIM-7麻雀导弹的零升阻力系数是远高于流星的,而和爱国者2,爱国者3,紫苑30,标准2ER等导弹进行对比,流星的零升阻力系数也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和紫苑30持平,所以说流星导弹因为双下侧进气道设计导致阻力超常的说法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流星导弹与传统固体火箭动力导弹并不是竞争谁强谁弱的关系,而是一种新类型的空空导弹。传统固体火箭动力的导弹也仍然有改进发展空间,向着可变推力固体火箭动力发展,此技术已经在美军网火公司的精确攻击导弹,标准3撞击拦截器的TDACS固体姿轨控动力系统,OPFIRE导弹助推器中应用,这是比双脉冲多脉冲设计更高级的控制手段,运用于防空导弹与空空导弹中能对传统导弹性能有很大提高,是未来传统固体火箭动力导弹的发展改进方向。

user avatar

如果说流星还能让某些群体继续自嗨的话,JNAAM怕是只能让最顽固分子落泪吧。

英国要拿出真本事来了,技术整合版的贫氧含硼推进固冲发动机,比老流星更强,无动力滑行段短的离谱,超高末端速度保持时间突破认知,那是战斗机所无法回避的,并超200km射程,堪称空中狙击枪!!!

实际JNAAM就是流星改,装日本专属有源电扫描阵列RF导引头,得到的是日本超级氮化镓AESA雷达寻的器的神力加持,母机不需要持续跟踪目标引导导弹修正轨迹,那已经是真正发射后不管的超远程冲压发动机全程工作的空空导弹,而JNAAM日本能在研制之初就有底气说是全球最强,日本很少自夸。

这款联合导弹日本也是拼了,把AAM4B看家本领都拿出来分享了,(日本防卫厅披露自主锁定距离比AIM-120高一个档次)为的就是让日本F35的云作战能力达到登峰造极,尽可能不受航程、飞行性能和载弹的影响,哪怕是改折叠翼垂直起降那都能发挥绝大威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