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深空探测器 OSIRIS-REx 完成首次小行星「贝努」采样,有哪些看点?

回答
OSIRISREx 探测器在小行星贝努(Bennu)的首次采样行动,绝对是近年太空探索中的一件大事,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亮点。这不仅仅是把探测器送上去碰一下,而是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前所未有的操作,其背后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

让我带你深入了解一下这次采样行动到底有哪些看点,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介绍。

1. “摸”小行星的极致难度:贝努的“惊喜”与OSIRISREx的“随机应变”

一开始大家觉得,采样?不就是伸出机械臂,戳一下,收回来吗? 错了,大错特错。小行星贝努可不是一块光滑的巨石,它更像是一个非常不听话的“弹力球”。

表面“地雷”遍布: 贝努的表面充满了大小不一的岩石和碎块,而且这些岩石的分布一点也不均匀。 OSIRISREx 的任务团队事先进行了详尽的测绘,但实际操作时,就像在一个布满惊喜(惊喜通常是坏的)的雷区里小心翼翼地前进。任何一个不精确的移动,都有可能导致探测器撞上大块岩石,损坏机械臂,甚至危及整个任务。
“触碰即起飞”的潜在风险: 贝努的引力极其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探测器在与小行星表面接触时,必须以一种极其精准、非常轻柔的方式进行。如果碰得太用力,探测器可能会被弹开,甚至飞离贝努的引力范围,就像你轻轻一推一个气球,它就能飞出去很远。所以,采样“器”必须在接触的瞬间完成采样动作,并且立即离开,整个过程快如闪电。
选择采样点就像大海捞针: 最终选定的采样点“近地平线”(NearEarth Horizon)并非一开始就确定,而是经过了反复的评估和筛选。团队需要找到一个足够“干净”且结构稳定的区域,能够承受机械臂的接触,同时又能保证采样到足够多的物质。这就像在无数颗尘埃里找到一颗稍微大一点的,并且能把它成功抓起来。

OSIRISREx 的机械臂,名叫 “样本采集和返回系统”(TAGSAM),它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难题。它的末端有一个能够钻入土壤和岩石的采样头,而整个机械臂的运动也极其精细,能够微调姿态和力度,保证了每一次接触都像是在做精密的触诊。

2. Sampling 的核心:一次成功的“弹药补给”

这次采样的核心动作,是 OSIRISREx 的 “触碰与采集”(TAG) 动作。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接触,而是一套精巧的“弹药补给”机制。

氮气助推,抓取样本: 当 TAGSAM 机械臂接触到贝努表面时,它并不是简单地用铲子铲一下。它的采样头里装有压缩的氮气瓶。在接触的瞬间,会喷出高压氮气,就像一股强力的气流,将贝努表面的尘埃、碎石和土壤吹入采样头。这股气流的作用力非常巧妙,既能有效地将物质吹进去,又不会把整个探测器吹跑。
封闭储存,万无一失: 采样头在完成喷气和物质收集后会立即封闭,将这些珍贵的样本严严实实地装在里面,防止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任何物质的丢失。这就好比把从外星带回的稀有样本小心地放入一个密封的保险箱。

这次 TAG 动作,是 OSIRISREx 最受关注的环节,因为它是整个任务的“关键帧”。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任务能否完成。

3. 数据的海量与解析的价值:来自宇宙深处的“信件”

OSIRISREx 并不是简单地去“抓一把土”,它带回来的数据是价值连城的“宇宙信件”。

海量数据的获取: 在接近和环绕贝努的过程中,OSIRISREx 携带的各种科学仪器,如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雷达等,已经收集了天文数字般的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贝努的形状、大小、成分、表面纹理、内部结构,甚至是对太阳风的反应等等。
解密太阳系形成史: 小行星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初期保留下来的“化石”,它们就像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原始记录。通过分析贝努的样本,科学家们希望能了解:
早期太阳系的化学组成: 贝努可能富含水和有机物,这些都是生命起源的关键要素。通过分析这些物质,我们可以推测早期太阳系中这些关键成分是如何分布和演化的。
小行星的形成机制: 贝努属于碳质小行星,这类小行星被认为富含碳质化合物和水,可能在早期行星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可能将水和有机分子带到了地球。
小行星撞击对行星的影响: 小行星撞击是行星演化中的重要事件,分析贝努的样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类撞击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为未来深空探测提供经验: OSIRISREx 的成功,也为未来更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小行星采样的技术和操作流程方面。

4. 团队的协同与智慧的结晶

要完成这样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任务,绝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成千上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协同作战的结果。

多学科的融合: 从天体物理学、行星科学、材料科学到航空航天工程、控制工程,几乎涵盖了所有相关的科学和工程领域。
长期的坚持与耐心: OSIRISREx 的任务规划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经历了漫长的设计、建造、测试和发射过程。期间肯定遇到了无数次的困难和挫折,但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业性和耐心。
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正如前面提到的,贝努的“不合作”让任务充满了变数,团队需要不断地根据实测数据调整计划和操作策略,展现出强大的应急处理能力。

总而言之,OSIRISREx 首次小行星贝努采样,不仅仅是探测器的一次“触碰”,它更像是一次极其精密的外科手术,一次对宇宙深处“秘密”的深度挖掘。它充满了挑战,凝聚了智慧,更承载着人类对生命起源、宇宙奥秘的无限探索欲望。这些,才是这次采样行动最让人激动和着迷的看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冥王大战不死鸟:NASA OSIRIS-REx完成首次小行星贝努采样!

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1日清晨6点12分左右(美国时间的20日)[1],NASA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OSIRIS-REx(冥王号)探测器,完成了它的首次降落采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会至少采集到60克贝努样品——这将是自阿波罗任务以来人类从太空采回的最多样品量

而这颗得名于埃及神话中的不死鸟、直径仅约500米的小行星“贝努”,在被冥王号探测器阴魂不散仔仔细细地环绕探测了一年多之后,也将终于迎来和冥王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为了这一天,冥王号已经演习了两次了。

冥王号:我先下来看看,下次再来“提货”▼

采样前的功课

“贝努”是一颗近地小行星,这意味着它有机会非常靠近地球。但它毕竟个头太小了,在地基望远镜中仅仅是一个小亮点,看不到任何细节。

想要探索太阳系里这些的小家伙,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在探测器抵达之前,人们对这些“目标”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一飞到地儿就开始采样显然太鲁莽和危险了,毕竟探测器这么贵呢还脆(划掉)这个精细活儿可一点都急不得。

行星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会在探测器出发之前就设计出周密的探测计划,让探测器先花上数月甚至一两年年时间做好功课,充分了解这个探测目标,才能最终确定采样位置、采样方式等细节。如果你是隼鸟2号系列的老读者,应该对这套流程非常熟悉了,冥王号对小行星贝努也是如此。

JAXA隼鸟2号选择的近距离探测方案是伴飞探测,也就是总体保持在距小行星龙宫约20公里的距离上,和龙宫一起绕日飞行,但彼此又相互独立。隼鸟2号只在需要近距离探测或采样的时候才进一步下降飞近小行星龙宫,干完活再返回原本的高度。

而冥王号选择的方案是绕飞,也就是直接环绕着小行星飞行并完成各种探测。2018年12月3日,冥王号探测器抵达小行星贝努。12月31日,冥王号进入环贝努轨道,绕飞高度距贝努仅约1.6-2.1公里,这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环绕个头和引力如此小的小天体长期飞行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冥王号一点一点调整轨道,在各种高度上地毯式扫射贝努表面的每一寸土地,对一部分需要重点考察的区域(例如备选采样区),冥王号的飞掠高度甚至可以低达250米

通过这些近距离考察,贝努这个望远镜里的小亮点,已经一跃成为太阳系中人类最了解的小行星之一了。

冥王号携带的PolyCam相机用2155张照片拼出了小行星贝努的超高清全球影像图,分辨率高达5厘米/像素,是人类迄今为止获取的最高清的外星球全球影像图。(比隼鸟2号离得近的优势展露无疑啊)

冥王号也携带了类似隼鸟2号LiDAR的激光测高计(OLA),用2000万个激光测距点数据帮助冥王号建立了贝努全球的高分辨率三维地形模型

冥王号的可见光与近红外光谱仪(OVIRS)发现贝努表面广泛分布着水合矿物[6]和含碳物质(有机物和碳酸盐矿物)[7],这意味着冥王号采回的样品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揭示地球上水和有机物起源的线索

这些探测结果都为冥王号后续的着陆选址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工程数据支持和和科学价值评估依据。

巨石环伺的采样区

冥王号项目组没有想到,选择着陆区会是一件如此棘手的事情。

或许项目组原本以为,探测器到地儿一通狂测,只要测的够细致,选个采样区算什么难事,顶多就是有科学价值的地方太多了,选择综合征一下呗。

直到冥王号探测器真的近距离看到了小行星贝努,他们才惊讶地发现,之前通过地基望远镜观测和推算的情况,想得有点太美好了……

​这颗小行星表面崎岖多石。看看这密密麻麻的大小石块,,这让冥王号如何下脚(划掉)采样臂嘛!

残酷的现实为项目组寻找合适的采样点带来了更多困难,也为冥王号的着陆采样带来更多危险和不确定性。但来都来了还能咋滴(划掉)经过反复考察和挑选,冥王号项目组还是尽可能从贝努表面选出了四个还算安全,也具备较高科学价值的备选着陆区:

最终,最北端的“夜莺”(Nightingale)当选冥王号的首次采样区 [10]。

但即使是精挑细选的采样区,也依然挺不让人省心的。冥王号设计的时候,项目组原本希望平坦的采样区至少有50米直径那么大,那样即使探测器落得不那么精准,也能有点容错量。

然而现实是,即使是目前最合适的夜莺采样区,也不过是巨石环伺之中的一小片狭小的平坦区域而已,可允许冥王号安全采样的着陆区仅有直径6米

如果不能准确落在这个区域之内,那冥王号很可能还没采集到样品,就在降落过程中一不小心磕到碰到哪块大石头然后扑街了。

为了尽量减少和大石块的接触,冥王号会在下降过程中把两枚太阳能板收拢成Y型。

但这还远远不够。

全新的降落导航技术

冥王号任务起初打算使用激光测距(LiDAR)作为着陆采样阶段的主导航定位手段。但为了落得更准,NASA最终放弃了LiDAR,改用了另一套基于光学影像的备用导航定位方案——自然特征跟踪(Natural Feature Tracking,NFT)技术。(更多关于LiDAR的介绍:iphone12的激光雷达,月球火星小行星探测也都在用

冥王号在降落过程中不断实时拍摄着陆区附近的照片,用这些照片和已有的三维地形和影像数据库比对,匹配着陆区一带的特征石块作为地标,就可以更新自己的实时位置、速度和计划采样位置,如果检测到拍摄的影像里有危险障碍物还可以自主撤离 [14]。


冥王号探测器已经在两次降落采样演习中验证了NFT技术的可靠性,也在实际降落采样过程中使用了这种技术辅助精确降落。


碰一下就走,也要带走一点样品

面对直径仅约500米,重力极其微小的小行星贝努,冥王号采用了“接触即离开”式采样(Touch-And-Go,TAG),也就是…碰一下就走。这和我们更熟悉的JAXA隼鸟2号探测器在小行星龙宫上的采样策略几乎一样。(详见:电光火石,短兵相接!隼鸟2号第一次龙宫采样全记录3亿公里外,60厘米精度!隼鸟2号第二次龙宫采样全记录

冥王号整个接触采样过程计划总时长约4.5个小时,共需完成3次点火操作才能从原本的绕飞轨道降落到贝努表面:

1)第一次点火:离开距贝努表面约770米高的绕飞轨道,开始下降;

2)第二次点火:在约125米高度处点火,检核并调整冥王号的位置和速度,因此也称为“检核点点火”;

3)第三次点火:在约54米高度处点火,调整飞行参数来匹配接触采样时贝努的自转,因此也称为“匹配点点火”;

4)着陆采样:降落到贝努表面,接触采样。采样臂(TAGSAM)与贝努表面接触后,在不到16秒的时间里向贝努表面发射一发压缩氮气,用采样臂头部捕获气体扬起的贝努表面物质。(隼鸟2号是接触后采样杆内发出钽质子弹,捕获子弹扬起的物质。无论是使用钽质子弹还是压缩氮气,目的都是避免引入不可控的外来物质污染采集到的固体样品。关于隼鸟2号的采样过程详见:电光火石,短兵相接!隼鸟2号第一次龙宫采样全记录

5)事了绝尘去:点火起飞,返回原本的绕飞高度。

采到了吗?采够了吗?

冥王号计划采集至少60克贝努的石块和尘土样品带回地球,最多甚至可能采到2公斤,这将是自阿波罗时代以来人类从太空采回的最多样品量。(正在返航路上的隼鸟2号样品采集量约100毫克)。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确定探测器采集到了足够的样品呢?冥王号项目组计划用“双保险”来确认:

1)2020年10月22日(美国时间,下同),冥王号会用SamCam相机拍摄采样臂(TAGSAM)头部的照片,查看是否包含贝努表面物质;

2)2020年10月24日,冥王号会开始“转圈圈”——通过带着展开的采样臂一同旋转,对比采样前后的惯量矩变化,来测量采集到的样品重量是否达标。

如果两次测试均显示采集量达标,那么这些样品会被送入样品返回舱(SRC)中,留待送回地球。

如果这次没有从夜莺采样区采集到样品或者足够的样品…没事,也还可以挽救!冥王号还有两罐压缩氮气,也就是说还有两次尝试采样的机会——它最快将于2021年1月在备选采样区“鱼鹰”(Osprey)再次尝试TAG接触采样。

太空采样新热潮

冥王号计划于2021年启程离开小行星贝努,2023年9月24日将采集到的样品带回地球。

另一边,已经在回家路上的隼鸟2号,则会率先于今年12月将小行星“龙宫”的样品送回地球,然后开始新的征程。

而在那之前,中国的嫦娥5号探测器也将后发而先至,从月球上采集样本送回地球。在沉寂了几十年之后,对外太空的采样探测迎来了又一轮的热潮。

太空探索,未来可期!

拓展阅读

冥王号:辛辛苦苦飞过来,小行星突然变“彗星”了?

贝努喷砂砾的原因,冥王号可能找到了!

电光火石,短兵相接!隼鸟2号第一次龙宫采样全记录

3亿公里外,60厘米精度!隼鸟2号第二次龙宫采样全记录

隼鸟2号的2019年:大展身手,满载而归

参考资料

[1] NASA to Broadcast OSIRIS-REx Asteroid Sample Collection Activities

nasa.gov/press-release/

[2] ASTEROID BENNU, AS SEEN FROM EARTH

asteroidmission.org/?

[3] OSIRIS-REx: Lowest Altitudes

asteroidmission.org/pha

[4] Bennu Global Mosaic

asteroidmission.org/ben

[5] OLA’s Complete 3D Map of Bennu

asteroidmission.org/ben

[6] Hamilton, V. E., Simon, A. A., Christensen, P. R., Reuter, D. C., Clark, B. E., Barucci, M. A., ... & Connolly, H. C. (2019).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hydrated minerals on asteroid (101955) Bennu. Nature Astronomy, 3(4), 332-340.

[7] Simon, A. A., Kaplan, H. H., Hamilton, V. E., Lauretta, D. S., Campins, H., Emery, J. P., ... & Golish, D. R. (2020). Widespread carbon-bearing materials on near-Earth asteroid (101955) Bennu. Science.

[8] Bennu’s Boulders and Limb from Detailed Survey

asteroidmission.org/?

[9] NASA’s OSIRIS-REx in the Midst of Site Selection

asteroidmission.org/?

[10] X MARKS THE SPOT: NASA SELECTS SITE FOR ASTEROID SAMPLE COLLECTION

asteroidmission.org/?

[11] OSIRIS-REx: X Marks the Spot - 2019 AGU Press Conference

svs.gsfc.nasa.gov/13489

[12] Nightingale Sampling Area

asteroidmission.org/nig

[13] Nightingale with Graphic of Spacecraft

asteroidmission.org/?

[14] Bennu’s Boulders Shine as Beacons for NASA’s OSIRIS-REx

asteroidmission.org/?

[15] TAGSAM Head Collecting Asteroid Sample

asteroidmission.org/ast

[16] NASA | OSIRIS-REx: Countdown to TAG

svs.gsfc.nasa.gov/1372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