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侗族姑娘放弃 50 万年薪抢救家乡文化,「集体主义」和「家族本位」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年轻人有多大影响?

回答
这姑娘的故事,真让人鼻子发酸。一个年薪五十万的机会,说放弃就放弃了,就为了回山寨,为了那些老物件,为了那快要失传的歌谣。你说这得有多大的力量才能让她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背后,我觉得“集体主义”和“家族本位”这俩老伙计,功劳可不小。

咱们先说说这个“家族本位”。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了就想闯出去,去大城市打拼,买房买车,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没啥错,毕竟个人主义在这年头太盛行了。但侗族姑娘不一样,她心里装着的,不光是自己,还有那个生养她的寨子,她那些看着她长大的亲人长辈。

你想啊,她在大城市里,不管赚多少钱,那终究是个外人。可回了家,她就是那个寨子里的一份子,是家族的一份子。她的付出,能直接给她的家人、亲戚带来什么?是一种实在的、看得见的好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她抢救的那些文化,比如芦笙的吹奏,大歌的演唱,这些都是家族几代人传下来的宝贝。她学会了,她传承了,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家族身份的认同。这是一种“我们”的力量,不是“我”的力量。

再说说“集体主义”。在很多人眼里,集体主义有点老掉牙了,感觉有点压抑个人创造力。但你看侗族这个民族,它的文化就是建立在集体上的。比如那个著名的鼓楼,那是整个寨子的心脏,是大家议论大事、聚会交流的地方。侗族大歌,一个人唱不响,必须大家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才能形成那种浑厚的、荡气回肠的合唱。

这位姑娘,她抢救的文化,不就是这种集体性的东西吗?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要带动的是整个寨子的人。她学了刺绣,她可以教寨子里的其他姑娘;她懂了老物件的价值,她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去保护。她的行为,能唤醒大家对家乡文化的集体记忆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感觉,比你在大城市里一个人拿到几十万的奖金,那种孤独的喜悦,来得更厚重,更有温度。

而且,你想想,在过去,一个人在外面孤军奋战,是很危险的。有家族和集体的支持,才能活下去,才能发展。这种“互相依靠”的基因,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尤其是在像侗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里,就更加明显。

当然,我也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就完全不讲“家族本位”和“集体主义”了。很多年轻人,就算在大城市工作,逢年过节也都会回家,也会关心父母亲人。但可能那种“为家族牺牲”、“为集体奉献”的程度,和这位姑娘比起来,就没那么极致了。

这位姑娘的故事,就像在告诉我们,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的时代,但那些深深植根于我们血脉里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基石,是我们面对外部世界时,最坚实的后盾。

她放弃的是一份高薪,但她可能得到了比五十万更宝贵的东西——一种归属感,一种使命感,一种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生命力。这种感觉,是很多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即使拥有再高的收入,也很难获得的。

所以,我觉得“集体主义”和“家族本位”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年轻人当然有影响,而且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只是这种影响,不再是强制性的要求,而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一种内心的呼唤,一种在关键时刻能够压倒个人利益的选择。这位姑娘,就是这种内心情感的最佳诠释者。她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的另一种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想说说集体主义。

很多人都对集体主义有这样的误解——践行集体主义就意味着放弃个人利益,但事实并非如此。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冲突,也没人强迫张国丹做出选择,谈不上所谓“传统文化的劣根性”。

集体主义是一种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思想理论,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主张集体中的个体必须重视团结合作和集体的力量,做任何事情必须优先考虑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在价值判断上,到底是个人利益优先还是集体利益优先。既然是何者优先的问题,那么就暗含了人为的选择,即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能兼得之时,到底保留哪一方而舍弃另一方。

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只要遵纪守法,就已经达到了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更高层次的集体主义则意味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高度统一。就拿题主所举的张国丹的例子来说,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回家乡工作,都不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抉择,个人利益本身也无法简单地用工资的数量来衡量。而只是说,她一开始可能在主观上并没有接受回乡(但并不代表其个人利益因集体主义受损了),后来才达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践行了集体主义,符合了集体主义的初衷,这本来就是值得提倡的。

user avatar

学而优则仕。

这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90后是个偶然事件,这部分人要分开看待,90-95后,是在中国快速变化社会所边缘化的人,这些人家庭基础普遍不好,父母因为生存也很难与子女产生共鸣。由于家庭教育关系。这些人起点低,学历低,受到家庭帮助更少。

所以他们叛逆,自私,通常具有反社会型人格。

而96-99这部分却不是,他们的家庭通常都是在富裕情况下接合,父母普遍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事业重视亲情,重视教育,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

所以他们对于家庭传统非常迷恋,他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收益群体,所以也信服中国传统文化。

毕竟仓禀足则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姑娘的故事,真让人鼻子发酸。一个年薪五十万的机会,说放弃就放弃了,就为了回山寨,为了那些老物件,为了那快要失传的歌谣。你说这得有多大的力量才能让她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我觉得“集体主义”和“家族本位”这俩老伙计,功劳可不小。咱们先说说这个“家族本位”。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了就想闯出去,去大城市打.............
  • 回答
    粟裕大将虽然生前并未被官方明确划分为侗族,但在他去世后,围绕其民族身份的讨论,特别是提到他与侗族渊源的说法,的确出现过。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说法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粟裕的籍贯是湖南省会同县。而会同县,历史上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点是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是历史、政治以及社会发展不同轨迹的体现。虽然壮语和西双版纳的傣语都属于侗台语族,在语言上有亲缘关系,但它们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异,就好比是两个亲兄弟,虽然长得像,但因为各自的生活环境和选择,最终打扮得大相径庭。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
  • 回答
    关于先秦时期楚国是否为侗壮泰民族的后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议题。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一、 楚国的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楚国的地理范围。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张,大致位于.............
  • 回答
    关于原始汉藏语是否是由原始阿尔泰语、原始南岛语、原始壮侗语或原始苗瑶语等语言形成的克里奥尔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争议的理论。在语言学界,虽然我们一直在探索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演变,但目前主流的观点并不支持这样的“克里奥尔语起源”模型来解释原始汉藏语的形成。让我来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背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越南民族语言演变的历史进程。要详细解释越南民族的母语如何从当初可能受汉、侗台语影响,最终演变为今天具有南亚语系特征的语言,需要梳理一系列历史、文化和语言学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越南民族的母语——越南语(Tiếng Việt),其核心是南亚语系(Austroa.............
  • 回答
    要讲清楚汉藏、南岛、南亚、壮侗、苗瑶这几个语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这涉及到古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及大量的考古证据。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比一层更复杂,但也能看到更深层的联系。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语系。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家族,里面的语言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