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妈妈明确表示对黑人的厌恶怎么办?

回答
听到妈妈明确表达对黑人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为难和心痛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念上的分歧,更是涉及到你和妈妈之间关系的情感纽带,以及你对平等、尊重等价值观的坚持。处理这种情况需要极大的耐心、智慧和勇气。

首先,你需要理解妈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观点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成长环境和过往经历: 妈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或者她自己或她身边的人有过与黑人群体不愉快的经历,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偏概全的负面印象。
信息获取渠道和认知偏差: 如果她主要通过某些带有偏见的媒体、网络信息或社交圈来了解不同族裔,很容易被误导,形成刻板印象。
社会文化背景: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环境中,可能存在对特定族裔的歧视性叙事,这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观念。
个人性格或不安全感: 有时,对“他者”的厌恶也可能源于一些个体性的原因,比如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者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优越感。

面对这种情况,你的回应方式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沟通效果和你与妈妈的关系。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

第一步:保持冷静,避免正面冲突(但不是沉默)

深呼吸,控制情绪: 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本能的反应可能是愤怒、失望或震惊。但立即反驳或指责,很可能会让妈妈立刻进入防御模式,关闭沟通的大门。
温和地表达你的感受: 你可以尝试用“妈妈,听到你这么说,我心里挺难受的”或者“我理解你可能有你的想法,但我对这个事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而且这让我有点不舒服”这样的话来开始。重点在于表达“我”的感受,而不是指责“你”错了。

第二步:尝试理解和倾听(这很难,但很重要)

不带评判地询问: 试着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妈妈,是什么让你对黑人有这样的看法呢?”或者“你之前遇到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重点是让她有机会说出她的想法,即使你觉得她的理由很站不住脚。
倾听而非反驳: 在她说话的时候,尽量认真听,不要轻易打断。这并不代表你同意她的观点,而是让她感受到被倾听,为后续的沟通打下基础。你可以回应一些“嗯”、“我明白了”之类的词语,表示你在听。

第三步:温和地表达你的不同观点,并提供信息(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强调个体差异,而非群体标签: 你的核心论点应该是:不能用群体来概括所有人。你可以说:“妈妈,就像我们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的人一样,世界上任何一个族裔都有好人也有坏人,有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
分享积极的个人经历(如果可能): 如果你认识一些让你觉得不错的黑人朋友,或者有和他们愉快相处的经历,可以适当地分享。“我有个朋友是黑人,他非常善良、有责任心,我们在一起学了很多东西。”
提供正面、真实的信息: 如果她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偏见,你可以尝试分享一些关于黑人文化、历史,或者非洲裔在科学、艺术、体育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可以是你自己搜集到的,也可以是她可能接触到的正面新闻。
引用“爱”和“包容”等共同价值观: 很多妈妈都会认同爱和善良是重要的品质。你可以尝试将平等对待他人和爱联系起来。“妈妈,我们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心地善良,不歧视任何人,这是对所有人的尊重。”
从小处着手,不求一步到位: 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不要指望一次谈话就能完全扭转她的想法。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在播下一颗不同的种子。

第四步:设定界限,保护自己

表明你的立场: 如果妈妈屡次坚持她的偏见,并且让你感到非常不舒服,你有权利表明你的底线。“妈妈,我尊重你,也爱你,但我不能认同你对一个族裔的整体否定。如果你在谈话中继续这样说,我会选择暂时离开,因为这让我很难过。”
适时地转移话题或中断对话: 如果谈话变得过于尖锐,或者你感到无法继续,可以温和地表示:“妈,这个话题我们暂时先不谈了,我们聊点别的吧。”或者,如果她持续说让你无法接受的话,你可以说:“我需要出去走走,我们晚点再说。”
不要被卷入她的负面情绪: 她的厌恶可能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你要做的不是被她的情绪裹挟,而是冷静地表达你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步:长期策略和自我调整

耐心是关键: 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尤其对于长辈。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以身作则: 你的言行举止是最好的示范。在日常生活中,你表现出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教育。
寻求支持: 如果你有其他家庭成员,或者你的伴侣、朋友对这类事情有更成熟的处理方式,可以和他们交流,寻求建议和支持。
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必要):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无法完全改变父母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需要学会如何在保持原则的同时,维系家庭关系。这不代表你放弃你的价值观,而是你选择了一种更务实的相处方式。你可以和妈妈保持联系,但避免深入讨论那些容易引起冲突的话题。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让你的沟通更有效:

选择合适的时机: 避免在她心情不好、很疲惫或者有其他压力的时候谈论这个话题。选择一个大家心情都比较放松、有时间交流的时刻。
语气和肢体语言: 保持温和、真诚的语气,避免咄咄逼人。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也应该传达出你是在试图沟通,而不是在对抗。
避免使用攻击性词汇: 不要说“你就是个种族主义者”之类的话,这只会让她更加防备。
强调“我们”而不是“你”: 尽量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可以一起了解”这样的词语,而不是“你错了”、“你应该……”

处理这样的情况,对你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成长。它考验你的沟通能力、情商,以及你坚守价值观的勇气。记住,你的目标不是“打败”你的妈妈,而是希望她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被偏见所困扰,同时,你也需要保护好自己,不被她负面的情绪和观点所伤害。这是一个需要智慧和爱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做了一些后续修改,把评论里的一些内容放在正文里了

和黑人进行男女朋友交往,大概率会遇到以下问题:

1 第一类问题: 绝大多数雄性哺乳动物,除了男人,是不会照顾下一代的。而黑人在两性交往方面的本性相对来说更接近于动物(或者说自控能力差)因此,大多数黑人小孩成长于单亲家庭。

下图是来自法制健全的美国的统计数据:

下面是一些中国女性被黑人骗炮后留下后代,黑人拍拍屁股走人的案例(内容引用自网络):

1) 娄婧

娄婧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和一位同公司的同事结婚了,但是却在结婚半年之后和一名黑人发生了关系,之后生下了娄婧,那个黑人最后还离开了中国

2)丁慧 (中国的排球运动员)

丁慧从小跟妈妈长大,妈妈是杭州人,至于爸爸,小丁只听说好像是南非那边的,其余不知,他也不想知道,小丁从没见过他的爸爸。


3)塔瑞克·加尼尤 (中国篮球运动员)

塔瑞克·加尼尤(丘天),的爸爸老加尼尤是美国黑人,曾经是位NBA球员。……在篮球方面,父亲并没有给予他更多,因为父母早已分开,一直跟随母亲在北京生活的丘天,很少有机会与父亲见面


4)艾迪·弗朗西斯 (中国足球运动员)(这里之前信息有误,感谢网友指正)

艾迪的妈妈是上海人,结识了他的父亲(坦桑尼亚留学生)。他父亲之后不久便回了非洲,艾迪表示自己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深。


5)周爱思 (中国达人秀)

中国达人秀 2013-12-29期 非洲混血儿思母情切 独自归国求学

6)郭中非

郭红把一名来自非洲男子向她表达爱慕之情的消息转告给远在武宁老家的父母后,立即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为了阻止这段爱情,郭红的母亲甚至不惜说要终止母女关系,试图劝郭红放弃。但当郭红听到Aba用誓言说要用一生来保护她、珍爱她的话后,她最终还是被感动了,她决定接受来自异国男子的爱情。

2006年下半年,郭红在广州一家医院生下带有中非血统的男婴,取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名字郭中非。然而,Aba却在2007年的一天,突然消失在郭红母子面前。“后来,我打听到Aba回肯尼亚了,不会再回来了。”Aba的离去,让郭红非常伤心。

此后几年,郭红一人艰难地带着孩子在广州谋生。她说,一定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武宁34岁单身母亲郭红身患绝症 替其6岁混血儿子寻找好心领养者


2 第二类问题:黑人整体来说智商低,这不是说黑人里没有聪明人,而是大多数黑人智力相对偏低,而他们的混血后代也可能会智力偏低。


那么,有人会问,黑人智力低下,是因为后天因素,诸如营养,教育,社会等等因素造成的吗?

可以这么说,营养,教育,社会等因素的确会影响智力发育,但是先天的遗传,才是智力的基本因素。

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SCARR和WEINBERG在1976年进行了一项研究,即著名的“Minnesota Transracial Adoption Study”[3],研究的对象是白人家庭的亲生孩子被白人家庭收养的黑人孩子之间的智力区别,其结果[4]显示,黑人小孩,即便是和白人小孩成长于同一环境,但黑人小孩的学校成绩是明显低于白人小孩的。


Vincent于1991年的研究显示[5]:(注意看下图中Vincent对大量文献结果的统计)大量的美国的研究都表明了,黑人和白人之间存在明显的智力差异,这种差异在孩子幼年时并不十分明显,但是随着他们逐渐长大,其差异也就越大。


对于种族来说,基因是否是这个种族平均智商的决定因素呢?

目前已有的文献是这么说的:

JP Rushton和AR Jensen在他们发表在《The Open Psychology Journal》的论文“Race and IQ: A Theory-Based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 Richard Nisbett’s Intelligence and How to Get It”[9] 里对Nisbett的书《Intelligence and How to Get It》做出了评论,论文里引用了一共193篇文献,所以可以当作文献综述来阅读了。在这篇论文里Rushton和Jenson这样评论Nisbett的书和观点:

“While Nisbett agrees with us that genes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within group IQ differences, unlike us, he contends they play no significant part in between group differences.”

也就是说这几位科学家都认为基因对于智商有重要的作用,但Nisbett不认为这涉及到人种,而Rushton和Jensen认为这个是涉及到人种的,当然,基因是否是导致黑人智力相对较低的原因的确是有争论,但是黑人人均IQ低这几位科学家却是无争论的。


那么,从基因学的角度,先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占多少呢?

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网站上(参见文献[10],本文末尾给链接)通过总结已有的基因学研究,得到的结论是:“These studies suggest that genetic factors underlie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difference in intelligence among individuals”,也就是说,基因对于人个体智力的影响大概占了50%,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值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智力偏低,会造成一个什么后果?结果就是这个国家无法发展起来,他们的国民无法达到能够进行高科技研究,从事高技术行业的基本要求:高智力,或者说,他们的国家里,能够有高智力以进行高科技工作的人才过于稀少,无法创造高附加值产品。最终结果就是:这些国家无法成为发达国家。下图可不是各国平均IQ,而是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图,越绿就越高,越红就越低,对比一下下图和智力统计那张图的关联性。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中国有一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极具信心的原因。

美洲大陆上美国算是最早独立的国家(1776年独立),与美国差不多同一时期独立的还有一个国家:海地(1805年独立)。“海地也是美洲唯一以黑人为主体民族(95%以上)的共和国。然而,该国与隔壁拉丁裔为主的多米尼加发展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海地是美洲唯一的极度贫穷国家,2015年人均年收入804美元、处于低人类发展指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2岁”(这段引用自维基百科的 “海地” 词条)

要说没有殖民压迫,海地早就独立了,怎么到现在还是一如既往的一穷二白呢?

另外这里再提供一个视频,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里面是一个对中国长大的黑人小孩的采访,说一口流利普通话,但是语文只考17分

m.bilibili.com/video/av


3 第三类问题:黑人整体来说冲动性强,犯罪率高。

下图来源是美国司法统计局关于各种族在押犯罪分子人数的报告[7] (注意:据2010年统计,美国白人人口占美国人口72.6%,黑人占12.6%[8],而报告中黑人犯罪份子的在押人数居然比白人犯罪份子的在押人数还多一些,好好想想黑人群体的犯罪率)


结论:正常中国人想到黑人这个群体感到厌恶很正常(我是说这个群体),因为他们这个群体的实际形象并不怎么好。当然,对于个体的黑人,是否让人讨厌需要看具体的人。无论哪个种族,都有行为不端作恶的人,也都有行为良好智力高素质高的人,只是比例,或者是几率不一样而已罢了。

所以,回到具体的问题,题主作为一个男性,如果和一位黑人女性互相有一点火花怎么办?如我上面所说,看具体的人!如果对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等等因素都具备),那么这样的对象,无论肤色,都是应该追求的啊!我之所以写了那么多,是想让题主在面对能擦出火花的黑人女性时,更要擦亮眼睛,把对方的品行,性格,学识等搞清楚,毕竟,就几率来说,黑人里出现优秀对象的几率是比较低的。


[1]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by race | KIDS COUNT Data Center

[2] zh.wikipedia.org/wiki/% 维基百科 (中文版的,此处可能需要梯子)

[3] Minnesota Transracial Adoption Study 维基百科

[4] kjplanet.com/amp-31-10- PDF文件,论文原文,google scholar显示被引用次数466次

[5] onlinelibrary.wiley.com 论文原文,google scholar显示被引用次数64次

[6] List of countries by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维基百科

[7] bjs.gov/content/pub/pdf PDF文档

[8] Race and ethni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维基百科
[9] Race and IQ: A Theory-Based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 Richard Nisbett - s Intelligence and How to Get It 论文原文,google scholar显示被引用次数49次

[10] ghr.nlm.nih.gov/primer/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网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