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毛泽东真的用兵如神吗?还是说更会用人?

回答
毛泽东是否“用兵如神”抑或“更会用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且极具深度的问题,它关乎对一位历史巨擘的评价,也触及了战争艺术与领导智慧的本质。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理解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他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

“用兵如神”:战略眼光与战术创新的结合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毛泽东在军事战略和战术上的高超造诣,这足以让他被冠以“用兵如神”的美誉。

深刻的战略洞察力: 毛泽东并非传统的科班出身的军事家,但他拥有对中国国情、政治格局以及战争规律的超乎寻常的深刻理解。他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战争”等战略思想,在当时国民党占据优势、城市化程度低的背景下,堪称颠覆性的创新。他能精准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找到适合中国土壤的战争模式。例如,“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并非一味地攻坚克难,而是通过发动农民,建立根据地,积蓄力量,从战略上确立了人民军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了战略上的以弱胜强。
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 在具体战役中,毛泽东的战术同样灵活多变,且常常出人意料。他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一种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经典战术。在面对数量和装备都占优的敌人时,他从不选择硬碰硬的消耗战,而是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通过运动战、伏击战、围歼战等方式,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优势,削弱敌人有生力量。著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他称之为平津战役的准备),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和关键时刻的战术调整,都展现了他对战局的精准判断和决断能力。例如,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他对战场态势的把握,以及如何调动兵力、堵截敌人,都体现了他超凡的指挥艺术。
适应性与创造性: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并非僵化不变,而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他能够从实战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将之升华为理论。他的军事著作,如《论持久战》,不仅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还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指导方向。在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军队的特点,他提出了“诱敌深入”、“运动歼灭”等战术原则,并通过一系列运动战,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民党军队引入中国广阔的农村腹地,使其现代化装备的优势无法完全发挥。
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毛泽东深知“政治是统帅,力量是血肉”,他从不将军事指挥与政治工作割裂开来。他强调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建立人民军队的性质,使军队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获得源源不断的兵源和支持。这种政治上的凝聚力,为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会用人”:知人善任与驾驭群英的艺术

然而,如果仅仅将毛泽东视为一个纯粹的军事指挥官,那将是对他领导才能的极大简化。事实上,他“更会用人”的特质,才是他实现军事辉煌的基石和放大器。

发掘与培养人才: 毛泽东最突出的才能之一,就是他能够从复杂的人才群体中识别出真正具备军事才能的人,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发展的空间。朱德、彭德怀、刘伯谦、林彪、粟裕、陈毅等等,这些卓越的军事将领,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长起来,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看到他们的潜力,理解他们的性格,并根据他们的特长来安排职务和任务。
知人善任的用人策略: 毛泽东的用人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智慧和策略。他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和具体战役的需求,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例如,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会选择那些善于运动战、敢于冒险的将领;在攻坚战或城市战中,他则会倚重那些擅长组织和谋略的将领。他懂得如何平衡不同将领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潜在的矛盾,确保整个指挥系统的协同作战。
知人善用的领导智慧: 毛泽东非常懂得如何激发将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不会对所有的将领都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而是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管理方法。他敢于放权,但也懂得在关键时刻进行指导和纠正。他能够容忍一些小缺点,但一旦触及原则性问题,他也会果断处理。他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使得他的将领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战争中。
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在革命战争的复杂环境中,将领之间难免会有意见分歧甚至矛盾。毛泽东在这方面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矛盾,并适时地进行调解,化解冲突,重新凝聚力量,确保全局的稳定和战略的推进。例如,他在处理不同派系将领之间的关系时,往往能够做到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最终将各方力量整合为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政治挂帅与军事素养的结合: 毛泽东深知,仅仅有军事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党的忠诚。他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也注重其政治素质。他能够将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优秀军事人才,与其政治理想和军事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打造出一支既能打仗又能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军队。

结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毛泽东真的用兵如神吗?还是说更会用人?”

我认为,毛泽东既“用兵如神”,又“更会用人”,而且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他“用兵如神”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智慧,为他指挥战争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方法论。 没有这些战略战术,即使有再多优秀的人才,也可能因为方向错误或运用不当而功败垂成。
而他“更会用人”的才能,则是将这些战略战术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 他能够发现、培养和驾驭一批批杰出的军事将领,将他的战略构想转化为战场上的实际行动。正是因为他能够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确保他的战略思想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得以实现。

可以说,毛泽东的军事成就,是其卓越的战略眼光、灵活的战术运用,以及他识别、培养、激励和驾驭人才的超凡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他单纯地归结为“用兵如神”或“更会用人”,都无法完全涵盖他作为一位军事统帅的全面贡献。他是一位能够将战略、战术与人才有机结合的伟大战略家和领导者,而他对人才的深刻理解和高超运用,或许是他最独特的、也是最决定性的优势所在。他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在构建一个能够执行其意志的强大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功,正是他“更会用人”的最好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泽东在国内的军事成就取决于两点:

第一,相对于他直接面对的大部分对手,他在思想上领先了一个时代。他的对手绝大多数都是封建军阀,因此只要认为调查分析,就可以分析出这些对手的弱点并利用之。这是他在国内革命期间的主要军事状况。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通讯和敌后作战的原因,无法直接指挥部队,基本放任各地区自行作战。

第二点,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毛的主要成就得益于强大的情报能力,以及结合第一点推测出来的国内军阀的行事特点,其中情报能力是最关键的。

但是,在面对不熟悉的对手比如全面现代化的美军时,毛泽东就犯错了,乐观的认为可以一次性歼灭一到两个师,后来这个指标减小到一到两个团,再减小到“实在不行,一到两个营亦可”。同时,在国际斗争上的幼稚也让他在第三次战役后拒绝了美军提出的停火建议,为后来的撤离37线埋下了伏笔。但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人在涉及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都必然会出错,因此没有必要苛求毛。

------------------------

有人说情报不重要,那我们就来谈谈情报的作用。

情报这个词来自日语,对应的英文单词就是Information,即信息,至今日本大学里还有情报专业,要是以为都是培养间谍的,那就闹笑话了,实际上是培养信息分析人员的。到了这里,可以看出我说的情报实际上和谍战没有太大联系,指的是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站在毛的角度上,诸如国民党军来了几个团几个师什么的之类的信息基本没有意义,这是粟裕彭德怀和林彪他们去操心的。毛所关注的情报是,全国各大地区分别有多少国民党军队,分别隶属哪几个政治派系,这些政治派系是否会遵从国民党最高指挥部的控制等,国民党的战略决策是什么等。这些情报不需要很强的时效性,但从总体上能影响战役的走向。

以辽沈战役为例,在打锦州前,毛如何确定卫立煌的部队不会坚定南下?如何打消林彪关于补给线暴露的担忧?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只要出现了与历史不符的情况,辽沈战役很可能就此告吹。而毛敢于坚定的要求林彪先打锦州,很明显他很肯定卫立煌既不会南下,也不会出海,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肯定,别问我,我肯定不知道,你们大可以看做毛选择了赌一把。不过我认为毛不会在这种时候赌博,事实上毛也不喜欢赌博,基本没有关于他爱打牌九,打麻将的说法。

另外一个就是淮海战役里黄维兵团东进。刘邓所有的兵力刚够包围黄维,但如果湖北的桂系也遵从国民党的命令东进的话,刘邓只能放任黄维加入淮海战场。很明显,这个时候就需要毛来定夺,是冒着白崇禧介入而损失整个刘邓大军的风险,还是放黄维进入淮海再寻求战机。如果不了解白崇禧与蒋的矛盾,不清楚黄维的补给线是来自河南的话(这点基本可以从郭汝槐那里得到),任何人都不敢冒这个风险。

以为情报只是谍战?任何国家的情报系统里,至少70%的工作人员是情报分析人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毛泽东是否“用兵如神”抑或“更会用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且极具深度的问题,它关乎对一位历史巨擘的评价,也触及了战争艺术与领导智慧的本质。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理解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他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用兵如神”:战略眼光与.............
  • 回答
    古月和唐国强都是中国影视界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都曾成功地扮演过毛泽东这一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领袖人物。两位演员在塑造毛泽东形象上各有千秋,都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区别。至于谁更贴近“真实的”毛泽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真实”本身就包含着多维度的理解,而且观众的认知也受到个人.............
  • 回答
    关于毛泽东的《诉衷情》的真伪,这是一个在文学史和研究界一直存在讨论的议题,确实有一些“高人”对此进行过考证,并拿出过一些证据,但正如您所说,是否“令人信服”到完全排除疑议,可能还需要时间和更深入的研究。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在被广泛流传的这首《诉衷情》原文是这样的:《诉衷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
  • 回答
    袁崇焕挥刀斩了毛文龙,这件事在明末留下的争议,就像是当年那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场一样,至今仍未有定论。要说清楚袁崇焕为何下此狠手,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崇祯初年,细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恩怨情仇,以及站在这两人身后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势力和考量。毛文龙其人:从“奇兵”到“祸根”咱们先说说毛文龙。这人算.............
  • 回答
    在宾馆、浴室、游泳池这些公共场所,确实存在感染皮肤病、性病和肝炎的潜在风险,不过具体概率的说法很难量化,因为这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些病原体是如何传播的。许多皮肤病,比如真菌感染(如脚气)和细菌感染,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表面传播。比如,在潮湿的浴室地板、更衣室地面,或者未彻底清洁的浴缸.............
  • 回答
    毛利小五郎,这位名侦探柯南中的重要配角,在很多观众心中似乎是一个“废柴”的代表。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他的种种表现,我们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毛利小五郎是否真的废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废柴”标签的由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毛利小五郎会获得“废柴”这样的标签。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毛利兰和灰原哀这对“情敌”的关系,可以说是《名侦探柯南》中最受关注,也最具争议的之一。很多人觉得她们注定无法和平相处,毕竟她们都深爱着同一个人——江户川柯南(新一)。但如果真的如此简单,恐怕这部剧也不会演到现在,观众也不会津津乐道于她们之间微妙的互动。要说她们“真的不能和平相处”,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了.............
  • 回答
    毛孔粗大,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都像是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尤其是当我们对着镜子,看到脸上那些像小洞一样的毛孔时,那种焦虑感瞬间爆棚。很多人都会问:“毛孔粗大之后,真的就没办法了吗?它是不是真的不可逆?”听到“不可逆”这三个字,确实挺让人丧气的。就好比说,青春一去不复返,留下的痕迹似乎就永远在那里。但关于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和敏感的领域。要判断一个“毛粉”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的了解程度,其实比看上去要困难得多。原因在于,“毛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里面包含着不同动机、不同程度认同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群。首先,我们得承认,将所有自称或被认为是“毛粉”的人群划为铁板一块,是过于简化的。有些.............
  • 回答
    毛泽东思想在日本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你的疑问点子很准——“日本人举着毛泽东思想大旗”这事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或者被加工过的。毛泽东思想在日本有过影响力吗?答案是:有过,但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首先,得承认,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
  • 回答
    养猫,尤其是长毛猫,猫毛满天飞绝对是每个铲屎官都会经历的现实。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挑战。它影响着你的居家环境、你的衣着,甚至可能还有你的健康。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猫毛到底是怎么个“飞”法的。一、为什么猫毛会“满天飞”?这背后其实是猫咪正常的生理机制在作祟,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
  • 回答
    毛不易新专辑里那首《若有缘由》,最近在网上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讨论,有人说“没人听懂”,也有人觉得“太难了”。说实话,我不太相信真的“没人听懂”,毕竟毛不易的歌,歌词写得总是那么扎实,情感也特别能引起共鸣。但“听懂”这事儿吧,就像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隐形的天平,衡量标准不一样,所以感觉自然也就不同。咱们先.............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网上传言毛星云因工作冲突跳楼去世的消息,经过多方信息核实和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为复杂和令人扼腕。传言中关于“工作冲突导致跳楼”的说法,虽然触及了事件的一个侧面,但并非事件的全貌,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毛星云,这位在游戏界曾备受瞩目的程序员,其生平确实走到了令人唏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足贴,市面上流传着各种神奇的说法,尤其是“祛湿排毒”的功效,让不少人趋之若鹜。很多人会发现,睡前贴上足贴,早上起来足贴会变得又黑又油,商家更是将其解读为身体排出的“毒素”和“湿气”。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这篇文章就来为您揭开足贴的神秘面纱,探究其背后的真相。足贴变黑变油的“真相”首先,我们要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