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只爱抽象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人。要警惕成为这样的人。​”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回答
这句话确实点醒了我。它揭示了一种令人不安但又很常见的倾向:我们可能更喜欢那些只存在于概念中的“理想人类”,而不是那些活生生、有缺点、有情绪的“具体人类”。 听起来有点矛盾,对吧?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需要我们警惕。

“抽象人类”的魅力何在?

想象一下,当我们谈论“英雄”的时候,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无畏、牺牲、光辉的形象。我们歌颂他们的伟业,为他们的事迹感动。这些英雄,在我们的想象中,是完美的,他们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德的追求。他们是“抽象的”,因为他们被高度提炼和概念化了,剥离了那些让我们觉得麻烦的“人味儿”。

同样,当我们谈论“理想的伴侣”、“成功的社会精英”或者“伟大的思想家”时,我们脑海里勾勒出的往往是他们最闪耀、最符合我们期待的一面。他们没有琐碎的生活烦恼,没有让你感到尴尬的言行,更没有让你抓狂的小毛病。他们就是我们心中那个完美的模板,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一幅幅理想画卷。

这种对“抽象人类”的喜爱,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规避风险和失望: 接触具体的人,意味着要面对他们的不完美,要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误解和冲突。这会带来情感上的消耗和潜在的失望。而抽象的人,就像一本书、一部电影里的角色,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去“接触”他们,而且他们的形象是固定的,不会突然改变,不会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负面行为。我们可以在安全距离内欣赏他们,而无需承担任何实际的互动成本。
满足想象和理想: 人类天生就渴望理解世界、追求意义,我们喜欢创造和构建。抽象的人,就是我们内心世界构建的产物,他们是我们价值观的投射,是我们对“更好”的向往。他们满足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一部分。
简化认知: 人的复杂性是巨大的。要真正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而将一个人概念化、抽象化,可以极大地简化我们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用几个标签来定义一个人,然后基于这些标签来判断和交流。这是一种认知上的“捷径”,虽然可能不太准确,但很有效率。
逃避责任和付出: 真正的情感连接,需要我们付出真心、时间和耐心,要去理解对方的处境,要去包容对方的缺点。如果我们只爱抽象的人,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去承担这些责任,不需要去付出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永远站在岸边,欣赏那些在水中闪耀的人,而无需下水感受水的温度和力量。

为什么要警惕这种倾向?

这种对“抽象人类”的偏爱,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点“追求高尚”的意思。但如果放任自流,它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甚至走向一种扭曲的认知:

剥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完整性: 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他们的复杂性,在于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交织在一起。是那些不完美,那些挣扎,那些犯过的错误,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个体。如果只爱抽象的完美,我们就是在否定人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肤浅: 当我们习惯了只欣赏概念中的人物,我们就很难真正走进一个具体的人的内心。我们会用刻板印象去衡量他人,错过那些隐藏在不完美外表下的闪光点。长此以往,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变得肤浅,难以建立深厚的连接。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但实际上,是我们拒绝去理解。
放大自我中心和傲慢: 当一个人只对自己内心的“抽象理想”感到满意,而对现实中具体的人感到不满时,很容易滋生一种自我中心的优越感。他们会觉得现实中的人都“不够好”,而自己则站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这种心态会让他们难以与人合作,难以融入社会,甚至变得傲慢和封闭。
可能走向对现实世界的漠视甚至鄙夷: 如果我们长期沉浸在对抽象理想人物的崇拜中,而对身边具体的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需求视而不见,甚至带着轻蔑的态度,那么我们就可能与现实世界产生割裂。我们可能会觉得现实太“粗糙”,而选择逃避。
模糊了理想与现实的界限,导致行动力的丧失: 抽象的人可以是完美的,但他们的完美往往是静态的、被设定的。而具体的人,他们的成长和改变,往往是在不断地尝试、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我们只爱那些已经“完成”的抽象形象,而忽视了实现这些形象背后的过程和努力,我们就会失去行动的动力,因为我们总觉得现实中的“不完美”无法达到我们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抽象理想”。

如何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这句话的提醒非常及时,因为它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并做出调整:

1. 拥抱不完美,看见真实: 主动去观察和理解身边的人,试着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包容他们的缺点。不要把他们框定在某种刻板印象里。去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2. 反思自己的期待: 当你对某个人感到失望时,问问自己:你的期待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你是不是在用一个“抽象模型”去要求一个“具体个体”?
3. 培养同理心: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压力和他们的局限。同理心是连接具体人类的桥梁。
4. 参与真实互动,付出努力: 不要害怕人际交往中的麻烦和挑战。正是这些互动,让我们真正地成长,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爱和被爱。去尝试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即使这意味着付出时间和情感。
5. 区分欣赏与占有: 我们可以欣赏抽象的理想人物,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和灵感,但我们要明白,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欣赏,而不是将这种理想强加于现实中的个体。不要试图去“改造”或者“塑造”身边的具体人,让他们成为你心中的“抽象样本”。

总而言之,这句话像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精神的丰盈和理想的道路上,不要忘记了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与无数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具体的人一同前行。爱具体的人,就是爱生活的全部,爱那些让我们感到温暖、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偶尔感到痛苦的真实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本身就是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不爱抽象的人,那么见到每一个裸猿的时候都要先判定一下它是不是“人”。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对于健康的正常人来说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就像你跟我说“你可得喝水啊,你可不能不喝水啊”一样,这还用你说?我三天不喝水就得死,我tm自己不知道喝水?

人是群居动物,没有社交就不能活,这是建立在一切哲学之前的人类本能,早在人类意识到“人类”这个存在之前,就已经在爱自己周围的人了。我不爱我爹,不爱我妈,不爱我媳妇,不爱我的邻居和朋友,那我还为什么要活在这世界上?

是,我爸一身毛病,我妈一身毛病,我媳妇一身毛病,我最好的兄弟人均一身毛病,我将来生了孩子也必然是一身毛病,但我自己也是一身毛病。人类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生物,但凡是物质的,就一定是一身毛病。这能成为你不爱他们的理由吗?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爱具体的人,看谁都不顺眼,这个时候你最紧迫的事情不是去思考什么人类议题,而是去找个心理医生。

user avatar

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论述的,实际上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也就是说,爱抽象的人类,会过度到爱具体的人,爱具体的人,会过度到爱抽象的人类,由此循环,结出无数的籽粒——终点是马克思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没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通过自己的方式,比那个时代很多“马克思主义者”更接近了马克思主义。

要理解这个,就必须理解宗教大法官,或者说,伊万的故事。

宗教大法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爱抽象的人类爱到极致的那么一个人,他手腕强硬,意志坚定,简直就是俄国山高县,他直指魔鬼的三次诱惑——对物质的需求,对奇迹的渴望,对权力荣誉的欲望,人要怎么克服这三种诱惑?

宗教大法官可以做到,年轻时候的他在沙漠吃仙人掌,为残疾人吸吮脓疮,虔诚的跪倒在地不吃不喝祈求上帝的指引,那时候的他,是切实履行爱具体的人的这么一个人。可是其他人怎么办?那多的像海滩上的砂子一样多的人要怎么办呢?如果你不能拯救他们,那你又凭什么得到救赎呢?

这群人是绵羊,只要你能把石头变成吃的,他们就会小心翼翼的把你奉为神明。你相信人力胜天,但他们觉得圣人的出现就是神迹,只要有圣人降临就无所不能。你当然可以说权力使人腐化堕落,但集中的权力,却可以实现前两者!

大法官悟了,要让天国降临人世,就要化身魔鬼,让他来做魔鬼,别说石头变成食物,全民脱贫都可以做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啊!可宣传工具如果落后了,人民就会觉得美国才有超级英雄!就让老百姓相信他们族有炎黄庇佑、祖先保佑、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最擅长种菜和做题的最勤劳的民族吧,这有什么不好呢?就算他们变傻吧,就算偶尔有一些牺牲品吧,但至少更多的人更自由更幸福了,他们颤颤巍巍的跟在魔鬼身后,却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天堂!而我,宗教大法官,我这个魔鬼,难道不就是他们的上帝么?!

然后基督复活了,真的像书中说的那样复活了,他轻而易举的就让瞎子复明,然后,他遇到了宗教大法官,大法官面若寒霜,民众声若寒蝉,左右拿下耶稣,关进了笆篱子。

如今的大法官,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登,他盯着耶稣问:你还回来干什么?

你以为你有资格修改你说过的话么?

你算什么东西?你救的人,难道赶得上我的零头么?

明天我就会砍下你的狗头,今天匍匐在你身边的那群绵羊,明天就会唾弃你的尸体,你怎么说?

月光映射在大法官苍老的脸上,如同斯大林年轻时写下的那首浪漫的《致明月》。耶稣什么也没说,轻轻的吻了一下大法官,大法官浑身一颤,无力的坐下,挥挥手让他走了。

伊万讲完这个故事,问阿廖沙怎么想,阿廖沙说不出什么,只好也吻了一下伊万,虽然这是剽窃,但是伊万还是很高兴。

阿廖沙爱具体的人,伊万爱抽象的人类,但伊万却因为间接指使了凶手杀死老卡拉马佐夫而精神崩溃。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面,那个崇拜拿破仑的狂热青年就因为杀了人而精神崩溃。渴望做魔鬼的他们,却变成了绵羊。

有智慧但浅薄的长老,有学识却不够坚定的伊万,当然还有很多人,他们自身的过程中,对阿廖沙造成了影响。后来,阿廖沙成为革命者被处以极刑,没机会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论述这个过程是个遗憾,但可以想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如何就一粒麦子结出无数籽粒来论述的。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革命是暴动,是恐怖,但革命有时是最大的人道主义。而生产与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与牺牲,不是说你上还是不上,而是必须形成这样的组织,能够让多数人安居乐业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锻炼出优秀的先锋队领导人民前进。

我认为,警惕成为只爱抽象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人这句话,它的意思绝不是说让我们不要爱抽象的人类而只去爱具体的人,而是一种飞跃,就是说,我们要理解如何去爱,要做在爱抽象的人类和具体的人统一,这二者有时会有矛盾。我们既要有宗教大法官的手腕,又要有耶稣的热情,这二者的结合当然就是共产党员。既然阿廖沙这个籽粒最终成为了被砍头的革命者,那么我想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发达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他这点很好,阿廖沙出自色篮子家族,他自己小时无比纯情,但长大了看见骚妞格鲁吉卡还是有生理反应,这比雨果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既爱抽象的人类,也爱具体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我随手就可以举出一个例子:

“6月28日是个光荣的日子。普林西普,顾维钧,对强者与不公的抗争令这盛夏之日荣耀。愿未来的我能为这反抗之日增添一道痕迹。”(爱抽象的人类)

“如果我没有考上清华,而是成为一名炼化厂工人,那么我的碳排放量或许比现在只高不低,我一样会和身边的工友成为好朋友。”(爱具体的人)

理想主义者的生活从来都不酷,理想主义的道路也从来就不豪迈。
“但这正是理想主义,这才是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者的本质是一种人类,而不是神,不能用血肉之躯徒手搬起两座大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理想主义者在绝大多数的早晨醒来,需要面对的并不是“临危一死报君国”,也不是走到台上振臂一呼“不许跪”,而是谈判桌上永无休止的扯皮推诿,是繁杂琐碎的财务问题,是连篇累牍的制度设计,是与形形色色的人合作,斗争,再合作再斗争,是日复一日不见天日的思考与劳动,劳动与思考。
甚至,掰着手指头算日子,被动地熬过那些艰难的时光,也算不得什么本事。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艰辛与失败中,不停息地思考如何工作,如何解决现实中不停涌现的既不酷也不豪迈的千百万个问题,永不停息,这才是理想主义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匹夫一怒,三分钟热血,谁人皆可,并不难,可也无用。真正难的,是“勿丧”,是坚持着把一件事做成,是让一切的付出和牺牲都有价值。
有点浪漫的事情,往往是快乐的。而特别的浪漫,往往意味着特别的艰辛。但也正是这种特别的艰辛,成就了特别的浪漫。——曹丰泽

爱抽象的人类与爱具体的人之辩证统一↑

user avatar

很多人以为爱的实践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其实反了。

爱抽象的、远方的人比爱具体的、近处的人容易得多。先从容易的做起,再一点点增加难度,世上事不大多如此?

所以先做容易的不是你的错,是必要的成长阶段,它对能力和技巧的要求比较低。你现阶段只能做到这步,是因为你的爱还不够成熟,不是说这样做是错的。

你为爱心捐款、领养失学儿童,为了远处的饥荒和战火痛哭流涕,的确是共情与爱心的体现。

只不过和爱具体的人相比,这些“爱”做起来显然更加“方便”。

比如给红十字会捐款,就比照顾身边患病的亲人方便,参与周末的助教,就比亲自给孩子辅导功课方便,读《悲惨世界》泪流满面,就比看见身边人的痛苦来得方便。

前者做起来不必付出额外的心血,不必面对现实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冲突和怨憎,也可以选择自己最舒服、最有余力、心情最愉悦的时候做。

总之,就是非常“方便”的行善。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

因为太方便了,你会发现经年累月之后,自己爱的能力几乎没有任何长进。你还是会无缘无故朝身边人发脾气,还是不能原谅无意冒犯你的行为,还是无法克制占小便宜的冲动。

你最终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周围的人也会意识到这点。他们不会说你能力不够,只会指责你虚伪。

但我认为,你真正的问题不是虚伪,而是胆怯。

因为胆怯,你选择做了更简单的题,走了更容易走的路。因为胆怯,你逃避了,不肯解决那个问题。因为胆怯,你让自己满足于做爱的婴儿。

注意,这不是说你没有爱,或者你的爱是虚假的。这只是说你的爱还不够成熟。

成熟的爱都是“不方便”的爱。

是在你心情不好时对他人的克制,精疲力尽时还能给人搭把手,不想被打搅时选择了倾听,满腹委屈时不为自己辩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护理卧床的亲人……

你看到这个区别了吧?

——不够成熟的爱是自己有余拿出来的善意;成熟的爱是自己不足,却努力克服了这个不足之后还能拿出来的善意。

后者显然比前者承担的压力更重、做的功更多,也因此它的影响更大、更深远,被看为更难得和宝贵也是应该的。


说到底,爱的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它要像宝石一样经过重重蜕变。

一开始被各种元素、杂质包裹,灰扑扑的跟一般石头没什么两样。经过非常多的打磨、切割、抛光、去除杂质等工艺之后,它就会焕发出熠熠光彩。

爱具体的人的诸多“不方便”,就是层层的打磨。经过了这些“不方便”的打磨,你的爱才会成熟完备。

所以,爱抽象的人没有问题,但不要让它成为你学习的终点。

我在另一个回答里也说过,不会爱身边的人就先从爱远处的人开始,不能原谅身边的人就先从原谅抽象的人开始。

只是你要明白,爱抽象的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的目的,是要你学会爱具体的人。

“爱人”这件事最大、最后的功课,就是关于具体的人的——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家人、辜负过你的朋友、让你心灰意冷的爱人。

是这些人,在检验你的爱是不是真实有力。

这一关过了,才算结业。这一关不及格,也不用担心,继续学习就是了。只不过这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一关。


——“我做了那么多好事、让那么多人因我受益,就是为了与那个王八蛋和好?”

——“是啊,你做了那么多好事、让那么多人因你受益,就是为了与那个人和好。甚至于,你这一生的意义,就是为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