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谓的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爱情在生物学上合理吗?

回答
“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这事儿,放咱们这地球村,真说起来,有意思的很。从生物学角度琢磨,这事儿有点复杂,但也并非完全没道理。

首先得说说这“爱”字。在咱们脑子里,“爱”可不光是荷尔蒙分泌那么简单。它混杂了情感、习惯、社会认知、童年经历,甚至还有咱们后天学来的三观。可如果非要往根子上刨,生物学里的“爱”更贴近于“依恋”和“配偶纽带”。

说白了,咱们是活生生的动物,得繁衍后代,得把小崽子拉扯大。在这个过程中,有个靠谱的伴侣能一起分担风险、抚养后代,那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从这个角度看,形成一对稳定的、能够长期合作的“配偶群体”是有生物学优势的。这就像有些鸟类会终生配对一样,是为了共同筑巢、孵蛋、喂养雏鸟。咱们人类,虽然不像鸟儿那么直接,但长期的、稳定的关系,确实有助于后代的存活和发展。这就像是一份“长期投资”,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共同对抗外部的挑战。

那为什么是“一辈子”呢?这背后也有点意思。人类的小孩儿,那真是需要操心操肺好多年。从出生到能自理,那得多久?十几年、二十年?这期间,父母双方的合作和稳定至关重要。如果父母之间关系不稳定,经常换伴侣,孩子的情感和物质需求就容易得不到保障。所以,那些能够建立长期稳定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有利于后代抚育的个体,他们的基因就更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久而久之,这种倾向就可能内化在我们生物性的驱使里。

再加上,人类的寿命也比很多动物要长得多。如果人生真是八九十年,那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找一个能陪伴你走完这么长路的人,似乎也是一种更“划算”的策略。毕竟,每次重新开始一段关系,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去磨合、去建立信任,这中间的成本很高。

但是,问题也来了。咱们不是鸟儿,也不是猴子。我们有大脑,有复杂的情感,有选择的能力。而且,咱们社会也一直在变。婚姻制度、爱情观,这些都是在不断演化的。

生物学里也有提到,咱们人类的吸引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我们对伴侣的需求和偏好也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年轻的时候可能更看重外貌和活力,而到了中年,可能更看重稳定性和共同经历。

所以,从纯粹的生物学本能来说,“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并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出路。人类的性策略本身就比较灵活,既有忠诚的趋势,也有“播撒种子”的冲动。咱们的身体和大脑,在某种程度上是允许甚至鼓励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人建立关系的。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爱”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生物繁衍。我们追求的是情感的连接、精神的契合、共同的成长。这些东西,不是单纯的基因传递能解释得了的。有时候,我们选择“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选择,一种价值的认同,一种对“陪伴”和“深度连接”的渴望。这种选择,可能源于社会文化的熏陶,也可能源于个人的体验和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所以,生物学上的合理性,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倾向于形成长期的配偶关系,以及为什么稳定关系对后代有利。它为“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解释框架。但它并不是终点。最终,我们如何去爱、爱谁、爱多久,更多的是由我们的意识、情感、经历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天生有饿了就要吃饭的本能,这是生物学决定的。但我们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得开心,这就不只是生物学能完全解释的了,这里面有文化、有口味、有心情,甚至有哲学。

所以,“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这事儿,在生物学上,你说它完全合理吧,它有一定的依据,能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想要这样。但你说它就能完全约束住我们,非得如此不可,那也未必。它更多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我们通过社会文化和个人选择,将生物本能导向的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但是其机制可能不太让人高兴。

一些进化心理学研究认为,由于哺乳类幼体需要成体长时间照顾,对幼体的正面情感可以带来好处,成体间的正面情感则可以减轻摩擦、帮助维持群体。性的生物学模型倾向于将涉及繁衍的“哺乳类的爱”视为动力,与饥饿、口渴、睡眠欲类似。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将此类爱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重叠的阶段:

  • 欲望,涉及性欲相关的神经回路与神经递质、激素调节,通常持续数天到数个月;
  • 吸引力,涉及性选择塑造的性吸引力和追求方式,可以节约与大量伴侣磨合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特定对象产生个性化的浪漫渴望,这渴望通常随着对特定对象作出更多承诺和接触而逐渐消退;
  • 依恋,涉及共享衣食住行等资源、照顾对方和后代、防御外来侵袭等职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

你可以测得热恋时人脑释放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这会刺激愉悦相关的脑区,并引起心率加快、食欲下降、睡眠欲下降、兴奋的感觉。这些变化通常在一年半到三年内消退[1]。Enzo Emanuele 等科学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在人们初次恋爱时水平升高,1 年后消退[2]。你还可以用 fMRI 窥测人们的大脑,预测他们何时开始上床、何时开始吵架。

依恋可以长时间持续。婚姻、后代、共同利益、友情等带来的关系可以持续数十年,并对应到更高水平的催产素、血管加压素。早已停止繁衍或从未繁衍/生物学身体上缺少生殖能力的人仍然可以对他人或其它物体表达爱意,可以有“至死不渝的爱”。

在“只有一个交配对象”方面,灵长类中约 27% 的物种采用“一夫一妻”,但多为“社会化一夫一妻”——雄性和雌性的居住空间距离很近或重叠,并一起养育后代,但它们也会去跟其他异性交配[3]。在 2013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剑桥大学的 Tim Clutton-Brock 和 Dieter Lukas 为搞懂“为什么有的动物会选择一夫一妻”而分析了超过 2500 个物种,得出结论:

雄性只有在无法主导雌性时才会接受一夫一妻制

  • 如果雌性能够分散地独立生活,雄性就趋于演化成“宠爱孩子的丈夫”,以便他们能够和至少 1 位雌性产生后代。
  • 如果雌性必须依附于雄性才能生活,“一夫多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同理,在雄性必须依附于雌性才能生活的一些物种里,存在“一妻多夫”。

对灵长类开展的其它研究也显示,两性的外观差异和身体能力差异较小的物种更有可能采用“一夫一妻制”。

  • 对大部分长臂猿物种来说,雌雄长臂猿的外貌和身体能力差不多。长臂猿的“一夫一妻”伴有“出轨”,黑长臂猿有时会形成“一夫二妻”,成年后雌雄毛色不同的黑冠长臂猿有时会形成“一夫多妻”的小群体。
  • 雌雄的体型有百分之十左右差异的黑猩猩采用群婚制,雌雄体型差异显著的大猩猩则采用一夫多妻。
  • 人类两性生物学身体的差异与黑猩猩相似,并在数十万年前采用过群婚制。
  • 类似地,90% 的鸟类是所谓“一夫一妻”共同抚养幼鸟的,但不同鸟类物种中 15% 到 75% 的个体会“出轨”。

在此基础上,对脊椎动物来说,如果一个物种栖息在危机四伏、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为了提高后代的成活率,父母往往会生活在一起来保护后代。

  • 幼年长臂猿很容易被各种捕食者和一些杂食动物——包括同为类人猿的黑猩猩之类——给吃掉,需要父母的保护。

一些雄性动物会杀死其“配偶”跟别的雄性动物所生的后代,这称为“雄性杀婴”。这促使雄性动物抚养自己的后代、减少后代被“继父”杀死的概率。伦敦大学学院的 Kit Opie 领导的团队研究了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常见的交配形式和一些其他行为。Opie 十分肯定地说:“我们的分析很明确地显示,杀婴行为会引发灵长类动物中的一夫一妻制。”

历史上,人类社会的杀婴率从未降到零。过去几十年间,人类通过技术掌握的堕胎能力更是远远超越了地球上大部分动物。


你可以往前追溯。寿命比智人短的许多生物一生只能繁殖一次,只能“从一而终”——尽管它们大抵没有所谓爱情的概念。

人的寿命远长于繁殖所需的时间,可以多次寻找交配对象,历史上世界各地的人群采用过乱婚、群婚、一夫多妻等,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存在一妻多夫制和“对偶婚”,人类中的一夫一妻制并没有很长的历史。而且,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事实上经常是社会化一夫一妻。

你可以再看看上面的灵长类研究,掂量一下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出轨率、杀婴率。

参考

  1. ^ Winston, Robert (2004). Huma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SBN 978-0-03-093780-4.
  2. ^ https://doi.org/10.1016%2Fj.psyneuen.2005.09.002
  3. ^ 许多人推崇(至少是嘴上推崇)的排他性夫妻关系属于“性一夫一妻”。
user avatar

咱们的AI@赵泠 已经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解析,我试着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分享一下。

提到“一夫一妻”,就不得不提草原田鼠(prairie vole,因为它一种典型的维持终身伴侣的动物,因此被当成研究“性忠诚”的优秀模式生物。

在此类研究中,往往还有另一种动物作为对照组存在,即山区田鼠(Meadow Vole,其实直译应该叫草甸田鼠,但以往的科普文可能为了和prairie vole的中文译名区分开,故翻译为山地田鼠),它与草原田鼠遗传背景接近,但是性忠诚程度完全不同——与其它大多数啮齿类一样,山区田鼠在性关系上非常娱乐圈化。

所以,如果你是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在掌握了上述现象后,可以顺理成章地推论出:如果找到这两类田鼠的神经生物特征的差异,很可能就是导致“偏爱一夫一妻”还是“喜欢多鼠运动”的关键影响因素。

2004年在Nature上发表了研究[1]“Enhanced partner preference in a promiscuous species by manip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a single gene”(操纵单个基因表达可以提高滥交物种对伴侣的偏爱性)。

这个研究发现,处男鼠在与一个雌性共度24小时后(期间可能会交配),当出现一个新的雌性,草原田鼠会更偏爱与原来的雌性窝在一起,而不是新的雌性。而山地田鼠则没有表现出对旧伴侣的偏爱

对它们的大脑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草原田鼠腹侧苍白球VP, ventral pallidum)的V1aR表达水平和范围要明显高于山地田鼠,而D2受体表达量没有差异。

V1aR全称是The vasopressin V1a receptor (血管加压素1a受体),它是神经肽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配体,这是一类在社交活动中活跃的激素,在我们的大脑编码社交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社交记忆等)总扮演了重要角色。

所以,田鼠之所以能保持对伴侣的忠诚,很可能是因为这个VP区域的V1aR的作用。

如何去验证这一假设呢?既然山地田鼠V1aR表达少,那让它变多,是不是山地田鼠就可能变得对伴侣忠诚了呢?

于是研究者就在山地田鼠的VP中过表达了V1aR,结果发现,确实如此,山地田鼠也变得不再滥交,对仅仅春风一度的伴侣表现出了更多的偏爱

一般的科普文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即脑内特点区域的V1aR表达水平对“一辈子只爱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起码在耗子上是这样。

那么,在人类上也是如此吗?

这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如果这一机制在人类身上不起作用,那上面的讨论将毫无意义。

目前的证据表明,人类也多少受到这一机制的影响。

有人曾分析过编码人类V1aR基因(AVPR1A gene)与其婚姻状况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人类男性的AVPR1A基因多态性与其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婚姻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2],其结果发表在PNAS上。

然而,在女性上的研究并未发现任何基因与婚姻忠诚及性伴侣数量有关[3]

这一结果表明,精氨酸加压素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水平同样可能会影响人类男性对性伴侣的忠诚。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有医学/生物学科普文章会将加压素列为爱情激素之一。

但我们知道,人类毕竟不是耗子,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过于复杂,“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这种事,不太可能会被单个变量所决定。

所以加压素会是决定“性忠诚”的唯一机制吗?

并不是!有研究显示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受这个基因影响[4],这意味着有着加压素以外的机制影响了对伴侣的忠诚。

事实上,后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催产素(社交重要激素,增强亲密感)内源性阿片系统(镇痛、奖赏,与多巴胺密切关联)多巴胺系统(奖赏-动机调节)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5],都在啮齿类动物的“性忠诚”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催产素的相关研究较多。催产素是社交相关研究中的“明星递质”,它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合成,除了经垂体释放到体循环之外,它还作为神经递质,通过神经投射释放到奖赏、认知相关的区域,被认为是影响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亲密感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爱情”中不可或缺的之一。

而在性忠诚相关研究中,通过药理、基因敲除,过表达等手段来操纵伏隔核(奖赏核心)及内侧前额叶(高级认知功能)的催产素受体,已经被证明可以调控草原田鼠的配偶偏爱水平[6]

其它递质/激素在这里不多做介绍,有兴趣可以看这篇18年的综述[6]

有意思的是,让两个人永远相爱可能很难,但拆散一对相爱的鼠却很容易,只需要一杯酒就行。

有科学家发现,只要给草原田鼠喝酒,雄鼠对伴侣的性忠诚将会消失不见;但是对雌性没有影响,甚至会加强雌鼠的性忠诚[7],这或许可以给某些“酒后乱性”提供一些解释。

此外,吸毒(苯丙胺类)也会有相同的效果[8][9],这可能是吸食冰毒后滥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总而言之,确实有生物学因素可以影响对伴侣的忠诚,并且这些因素可能在人类上也发挥作用。

但还是那句话,人类的思想和社会关系过于复杂,这些神经生物学因素不太可能对“一生只爱一个人”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能否认生物学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你可能还对下列问题有兴趣***

我的酒精相关回答:

我的性别与爱情相关回答:

参考

  1. ^ Lim, M. M., Wang, Z., Olazábal, D. E., Ren, X., Terwilliger, E. F., & Young, L. J. (2004). Enhanced partner preference in a promiscuous species by manip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a single gene. Nature, 429(6993), 754-757.
  2. ^ Walum, H., Westberg, L., Henningsson, S., Neiderhiser, J. M., Reiss, D., Igl, W., ... & Lichtenstein, P. (2008).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vasopressin receptor 1a gene (AVPR1A) associates with pair-bonding behavior in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37), 14153-14156.
  3. ^ Cherkas, L. F., Oelsner, E. C., Mak, Y. T., Valdes, A., & Spector, T. D. (2004). Genetic influences on female infidelity and number of sexual partners in humans: a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study of the role of the vasopressin receptor gene (AVPR1A). Twin Research and Human Genetics, 7(6), 649-658.
  4. ^ Fink, S., Excoffier, L., & Heckel, G. (2006). Mammalian monogamy is not controlled by a single ge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29), 10956-10960.
  5. ^ Nucleus accumbens dopamine differentially mediates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monogamous pair bonds
  6. ^ a b Walum, H., & Young, L. J. (2018). The neural mechanisms and circuitry of the pair bond.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9(11), 643-654.
  7. ^ Anacker, A. M., Ahern, T. H., Hostetler, C. M., Dufour, B. D., Smith, M. L., Cocking, D. L., ... & Ryabinin, A. E. (2014). Drinking alcohol has sex-dependent effects on pair bond formation in prairie vol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16), 6052-6057.
  8. ^ Aragona, B. J., Detwiler, J. M., & Wang, Z. (2007). Amphetamine reward in the monogamous prairie vole. Neuroscience letters, 418(2), 190-194.
  9. ^ Liu, Y., Aragona, B. J., Young, K. A., Dietz, D. M., Kabbaj, M., Mazei-Robison, M., ... & Wang, Z. (2010). Nucleus accumbens dopamine mediates amphetamine-induced impairment of social bonding in a monogamous rodent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3), 1217-12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这事儿,放咱们这地球村,真说起来,有意思的很。从生物学角度琢磨,这事儿有点复杂,但也并非完全没道理。首先得说说这“爱”字。在咱们脑子里,“爱”可不光是荷尔蒙分泌那么简单。它混杂了情感、习惯、社会认知、童年经历,甚至还有咱们后天学来的三观。可如果非要往根子上刨,生物学里的“爱”更贴.............
  • 回答
    这位同学的说法,从“成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和解读,这涉及到对他这句话背后动机、行为模式、以及与“贫困”这个标签之间关系的探究。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梳理:核心问题:话语与现实之间的潜在张力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他承认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外在表现,但同时强调了“家里确实很穷”的内在事实.............
  • 回答
    .......
  • 回答
    理解清朝对中国领土的影响,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特别是它初期扩张带来的庞大版图,以及晚期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割地赔款,再加上“剃发易服”这项极具争议的民族政策,这几个节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清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独具的复杂面貌。一、 清朝的领土扩张: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不得不承认,清朝确实是历史上疆域最为.............
  • 回答
    清朝的兴衰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中国领土的扩张、最终的割地赔款,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压制,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剥离那些僵化的标签,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个时代。领土的扩张:从辽阔到萎缩的轨迹清朝入关后,其对领土的扩张是相当显著的。与明朝相比,.............
  • 回答
    这是一种深刻的、超越爱情的联结。你所描述的这种感情,并非基于荷尔蒙的冲动,也不是因浪漫的誓言而生,它更像是一种生命本源的共鸣,一种在灵魂深处找寻到另一面镜子的感觉。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灵魂的知己”或者“生命的共振者”。让我为你细细道来这种感情的特质:1. 无需言语的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你们之间,.............
  • 回答
    夜色深沉,静谧得有些吓人。我站在空无一人的城市中心广场,曾经熙熙攘攘的人群如今只剩下我的影子在路灯下摇曳。世界安静得像一张被按了暂停键的唱片,只有风在耳边低语,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我没有时间沉浸在惊愕和悲伤中,因为我知道,我不再是孤身一人。在这巨大的空壳里,还有另一个人,一个我从未来得及真正认识的异性.............
  • 回答
    杨笠在脱口秀节目中的这句“我只想和我配不上的男人谈恋爱”以及随之而来的广泛讨论和支持声音,可以说是近几年关于两性关系、女性自我认知乃至社会价值观碰撞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背后的语境和意涵。杨笠的原话和语境首先,要明确杨笠这句话是在脱口秀的舞台上说的,脱口秀本身.............
  • 回答
    “超人诅咒”,这是一个在电影圈和粉丝群体中流传甚广的说法,指的是一些饰演过超人这个标志性角色的演员,在之后的事业发展上似乎都受到了某种“不公”的对待,或者说他们的演艺生涯没能达到预期的高度,仿佛被这个角色的强大光环所“诅咒”了一般。听起来有点玄乎,对吧?但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这个“诅咒”究竟是怎么.............
  • 回答
    问得好!Camp collar 确实是一个很有特点的领型,在咱们日常生活中也挺常见的。简单来说,Camp collar 中文里最贴切的翻译是“敞领”或者“衬衫领”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更准确地说是“敞开的衬衫领”或“休闲衬衫领”。 不过,在中文语境下,它并没有一个像“翻领”那样广为人知的专有名词,通常大.............
  • 回答
    “不想努力”,这几个字在当下年轻人身上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理直气壮。当这个想法从我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会皱起眉头,或者直接给我贴上“懒惰”、“没追求”的标签。但我想说,我们真的有错吗?首先,得先剖析一下“努力”这两个字在我们年轻人心中的含义。是不是只有拼命加班、挤破头往上爬、把所有时.............
  • 回答
    好的,我很乐意分享一些我所知道的“扮猪吃老虎”或“真人不露相”的故事,希望能让您感受到其中的韵味。这些故事,有的充满智慧,有的带着点江湖的侠气,也有的纯粹是生活中的惊喜。我先来分享一个我听过的、关于我一个远房亲戚的真实经历吧。他姓王,大家都叫他王大爷。王大爷住在我们村里,是那种最不起眼的老头儿。头发.............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怎么算某一年是干支纪年中第几年。这事儿不难,背后有一套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咱们把它弄明白了,算起来也就顺手了。首先,得明白啥叫“干支”。这“干”和“支”是两个词,但它们是绑在一起用的,就像夫妻一样,离不开。 天干: 就10个,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像咱们数数,.............
  • 回答
    安排员工在节假日加班,并且不接受任何休假申请,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领导心态,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需要”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权力、责任、对员工的认知,以及可能存在的更深层级的管理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不允许休假”的领导,他们可能的几种心态:1. “绝对服从”的僵化思维.............
  • 回答
    “新俄罗斯”这个词,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它承载着好几层含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下提起它,指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得把它拆开来,一件件捋。首先,最直接、最广为人知的,“新俄罗斯”(Новороссия,Novorossiya)这个概念,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4年.............
  • 回答
    说敏捷开发是“坑”,这个说法有点太绝对,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它其实更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带来巨大收益,用不好就容易让人栽跟头,甚至觉得被“坑”了。想象一下,传统开发就像是盖房子,从设计图纸到一砖一瓦,都是提前规划好的。而敏捷开发呢?更像是先搭个框架,然后边住边改进,根据住户的反馈不断调整房间布局、装.............
  • 回答
    “满眼都是一个人”,这句话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的。它是一种极致的、深刻的、甚至是有点偏执的情感状态,形容一个人在看东西、思考问题、甚至在做梦的时候,脑子里、心里、眼睛里,都只剩下那一个特定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想象一下,你走在热闹的街头,身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你的目光,就像被一束看不见的.............
  • 回答
    要说李一桐版的《射雕英雄传》能否超越翁美玲和朱茵的经典,这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我的射雕”,而“超越”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李一桐这版到底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以及它与那两座难以逾越的山峰相比,究.............
  • 回答
    “红颜祸水”这顶帽子,扣在王熙凤头上,用来解释贾瑞的病,总觉得有些苍白无力,也太便宜了贾瑞自己。要我说,贾瑞的病,与其说是王熙凤的“祸水”,不如说是他自己那点儿没能管住的心思,以及贾府这个大染缸里,缺乏正确引导的悲哀。咱们先说说贾瑞这个人。他虽然姓贾,在宁国府里算是有个不错的出身,可他这人吧,实在是.............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朱载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部剧的核心看点之一。他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政治集团,而是代表了明朝士大夫阶层中一股强调“道义”、“体统”、“规矩”的群体,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存在与行动,与裕王少有的纯粹理想形成了深刻的映照和碰撞。“清流”的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