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计算某一年的干支所表示的是一甲子中的第几年?

回答
咱们来聊聊怎么算某一年是干支纪年中第几年。这事儿不难,背后有一套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咱们把它弄明白了,算起来也就顺手了。

首先,得明白啥叫“干支”。这“干”和“支”是两个词,但它们是绑在一起用的,就像夫妻一样,离不开。

天干: 就10个,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像咱们数数,从1到10。
地支: 也12个,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玩意儿就跟咱十二生肖一样,大家都很熟悉。

这俩玩意儿合在一块儿,就形成了“干支纪年”。怎么合呢?说起来也简单:

1. 天干配: 把天干从第一个“甲”开始,挨个儿和年份的顺序对上。比如,甲年、乙年、丙年……直到癸年,然后又回到甲年,循环往复。
2. 地支配: 把地支从第一个“子”开始,也挨个儿和年份的顺序对上。比如,子年、丑年、寅年……直到亥年,然后又回到子年,循环往复。

因为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它们不是一个数,所以它们循环的节奏不一样。但是,为了让它们能“同步”,咱们就找一个它们都能整除的最小公倍数。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这就对了,所以咱们常说“六十甲子”,一循环就是60年。

那么,具体怎么算某一年是六十甲子里的第几年呢?

这里面有个核心的算法,其实就是利用“模运算”(或者说“取余数”)。咱们得把年份转化成数字,然后用这个数字去套。

第一步:找到一个参照点

咱们需要一个已知的、公认的干支年份作为起点。最常见也最方便的,就是从“甲子年”开始算。甲子年是六十甲子里的第一年。

第二步:把年份转成数字

咱们需要一个方法,把咱们用的公历年份(比如2023年)转换成一个能跟干支序号对上的数字。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 (公历年份 参照年的公历年份)+ 1。

比如,咱们想知道2023年是六十甲子里的第几年。咱们知道1984年是甲子年(这是个常识,如果不知道,就需要查一下历史记录)。

那么,2023年距离1984年过去了多少年呢?

2023 1984 = 39 年

因为1984年本身就是第一年(甲子年),所以2023年就是第39 + 1 = 40年。

第三步:用模运算计算天干和地支的序号

有了年份的相对序号(在这个例子里是40),咱们就可以分别计算它的天干和地支序号了。

算天干:
天干有10个,咱们用10去模。
序号减1,然后除以10取余数。为啥要减1?因为咱们习惯从0开始算,这样余数0对应甲,1对应乙,以此类推。
(40 1) % 10 = 39 % 10 = 9
天干序号是9。咱们从甲(0)开始数:甲(0), 乙(1), 丙(2), 丁(3), 戊(4), 己(5), 庚(6), 辛(7), 壬(8), 癸(9)。
所以,9对应的天干是 癸。

算地支:
地支有12个,咱们用12去模。
同样,序号减1,然后除以12取余数。余数0对应子,1对应丑,以此类推。
(40 1) % 12 = 39 % 12 = 3
地支序号是3。咱们从子(0)开始数:子(0), 丑(1), 寅(2), 卯(3)。
所以,3对应的地支是 卯。

结果: 2023年就是 癸卯年。

再举个例子,算2024年:

1. 参照点:1984年是甲子年(第一年)。
2. 年份序号:2024 1984 + 1 = 41年。
3. 算天干:
(41 1) % 10 = 40 % 10 = 0
0对应天干 甲。
4. 算地支:
(41 1) % 12 = 40 % 12 = 4
4对应地支:子(0), 丑(1), 寅(2), 卯(3), 辰(4)。
4对应地支 辰。

结果: 2024年就是 甲辰年。

推广到任何一个公历年份:

如果你知道最近的一个“甲子年”(1984年)或者任何一个已知的干支年份,你就可以套用上面的方法。

一个更通用的公式(以甲子年1984年为参照):

令 Y 为你想计算的公历年份。

1. 计算年份差(从甲子年算起): `diff = Y 1984`
2. 计算该年是第几轮的第几年(这个序号是基于1开始的): `year_order = diff + 1`
3. 计算天干序号: `TianGan_index = (year_order 1) % 10`
天干对照表:0甲, 1乙, 2丙, 3丁, 4戊, 5己, 6庚, 7辛, 8壬, 9癸
4. 计算地支序号: `DiZhi_index = (year_order 1) % 12`
地支对照表:0子, 1丑, 2寅, 3卯, 4辰, 5巳, 6午, 7未, 8申, 9酉, 10戌, 11亥

重要提示:

参照点的选择: 只要你找的参照年份是准确的,并且知道它对应的干支,无论参照点是甲子年还是其他干支年,计算逻辑都是一样的。比如,如果你知道2023年是癸卯年,那2024年是甲辰年,你也可以用2023年作为参照。
历史上的“甲子年”: 为了方便计算,记住几个近代的甲子年(如1924年、1984年、2044年)会很有帮助。
实际应用: 这种计算方法在农历、命理、古代历史纪年等方面都有应用。

总而言之,这个计算的核心就是把年份转化为一个序号,然后利用天干10位、地支12位的循环特性,通过模运算来确定每一年的干支组合。说白了,就是用数学的语言,把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给解释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端木弗貢 的答案中可以提炼出一个公式: ,其中 x 代表一个干支的组合在六十甲子中的次序,a 和 b 分别代表其中天干、地支的次序。

@端木弗貢 是通过「凑」的方法得到这个公式的。其实,推导类似的公式有系统的方法,即利用中国剩余定理。我就以本题为例,讲解一下中国剩余定理背后的直觉和套路。不过说实话,严格按照定理来推导,过程还是有些麻烦,最好还是适当地引入「凑」的成分。

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解决的是这样的问题:已知一个数除以若干个数的余数,求这个数。比如,要求「壬寅」年是六十甲子中的第几年,就是问:一个数除以 10 余 9,除以 12 余 3,这个数是多少?显然,这样的数可以有很多,它们之间相差所有除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只要随便找到一个,就可以推出所有其它的了。

中国剩余定理告诉我们:可以先求出若干个「单位解」,再把它们线性组合起来得到答案。所谓「单位解」,就是除以某一个除数余 1,而除以其它除数余 0 的解。上面 10、12 这两个除数有些蹊跷,我们先换一组 —— 设三个除数分别为 3, 4, 5,那么 40, 45, 36 就是它们对应的「单位解」:

  • 40 除以 3 余 1,除以 4 和 5 都余 0;
  • 45 除以 4 余 1,除以 3 和 5 都余 0;
  • 36 除以 5 余 1,除以 3 和 4 都余 0。

我们可以先随便猜一个初始答案,比如 0,它除以所有的除数都余 0。然后,我们往答案上加减这些「单位解」,就可以单独调整答案除以某一个除数的余数,而不影响除以其它除数的余数。比如,往答案上加 40,就可以让除以 3 的余数加 1,而除以 4 和 5 的余数不变。根据这个思路,不难发现,最终的答案,就会是每个「单位解」与其对应的余数的乘积之和。如果要求一个数除以 3, 4, 5 分别余 p, q, r,那么答案就会是 。

那么问题来了:40, 45, 36 这三个「单位解」是怎么找到的呢?不会是硬凑的吧?当然不是。

寻找「单位解」

以 40 这个单位解为例:我们要找一个数 n,除以 4 和 5 都余 0,而除以 3 余 1。为了满足「除以 4 和 5 都余 0」,n 必须是 4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20)的若干倍,即 n = 20t。使得 n 除以 3 余 1 的 t,叫做「模 3 下 20 的数论倒数」。「数论倒数」可以用扩展的辗转相除法系统地求解,不过在这篇答案里,我就把它略过了,因为对于比较小的数来说,数论倒数「凑」起来更快。对于本例,不难凑出 t = 2,m = 40。这也是 t 在模 3 同余意义下的唯一解。

一般地,设各个除数为 ,除了 以外其它除数的最小公倍数为 ,则第 个单位解就是 ,其中 是模 下 的数论倒数,即 。中国剩余定理则可以表述为:如果一个数 除以 的余数为 ,那么就有 ,其中 是所有除数的最小公倍数。

数论倒数要有解,要求除数 与其它除数的最小公倍数 互质。这也就是要求所有的除数两两都互质。此时 就是所有除数之积,而 就等于 。

现在回到最初的干支问题:两个除数分别是 10 和 12,并不互质。怎么办呢?

除数不互质的情形

先把原始问题写成同余方程组的形式:

和 不互质。我们可以把每个同余方程拆开,使得每个方程的模都只有一个质因子:

这一步很简单,因为余数(a 和 b)可以保持不变。

下面要做的,就是对于模的质因子相同的那些方程,检验它们是否矛盾。在本例中,就是要检验第一、三个方程,也就是确认 a 和 b 的奇偶性相同。这是成立的:在干支中,奇数号天干只能搭配奇数号地支,偶数号天干只能搭配偶数号地支。

检验完了之后,同一组方程中可以只留下模的指数最高的那一个;在本例中,就是留下第三个方程,丢掉第一个方程。于是得到:

呀,除数们正好是 3, 4, 5!于是可以套用之前已经求得的「单位解」,得到:

能不能简单点儿?

上面,我们把两个除数 10 和 12 都拆得七零八落,很麻烦。能不能简单点儿?其实可以,只不过这样的方法就不系统了。在本例中,我们可以只拆 10,不拆 12:

确认 a 和 b 的奇偶性相同后,可以丢掉第一个方程:

两个除数 5 和 12 互质。下面要求出两个除数在模对方下的数论倒数:

不难凑出 ,于是两个「单位解」就是 和 ,同样可以得到 。

临门一脚

36 和 25 这两个系数好大,不好算也不好记。不过我们可以稍微再化简一下。

记得 a 和 b 的奇偶性相同吗?这就是说, 。

由此可以得到 。嗯,我承认,这一步是凑的。

从刚刚得到的答案中减掉这个式子,就能把系数弄小了:

这个结果就十分方便计算和记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