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坦克的集群使用,二战前古德里安、戴高乐和图哈切夫斯基分别在各自的军队里提出过,但在德军法军俄军中,完全走出了一波截然不同的命运。古德里安成了军神,戴高乐被排挤出走,图哈切夫斯基被肃反。
除了政治体制啦、文化渊源啦,blablabla的,工业实力与预算约束是个很大的问题。
法国尚且养不起,别说贫穷落后的苏联了,很多时候主意虽好,还要因地制宜,此外沟通能力很重要,是不是可以跟领袖委婉地提出,先搞个Pilot Program,如果成了,一定要宣传成为领袖的功劳,如果不成,自己揽过,暂时偃旗息鼓,等待东山再起。
唉,万事都是囚徒困境。
当年红军在建军战略上有过论战。
以前沙俄少将斯维钦为代表的军事理论界提出,由于苏联在工业上的落后,所以苏联的建军思路,应该是发挥党在组织上的优势,在和平时期,主要建军思路应该是对全体国民进行充分的军事训练,然后在战争期间,利用苏联的领土优势,进行消耗战。即用面积+大量和平时期就受过充分军事训练的士兵抵消敌人的工业优势(因为敌人是大量的动员兵)
而图哈切夫斯基则认为,苏联应该用事先积攒的大量技术兵器,直接在战争初期获得胜利。
图哈切夫斯基在论战中胜利的原因是:
1.图哈切夫斯基的思路,虽然不是利德尔哈特那种小型职业军,但是看上去,动员一二百万政治可靠的工人就行了,不需要武装起几千万不可靠的农民。
2.图哈切夫斯基在争论中直接指摘对方身份,斯维钦的沙俄少将出身是原罪……
问题是苏联直到1937年才普及7年义务教育,而技术兵种一般来说需要九年教育,以二十年代苏俄的底子,图哈切夫斯基那一套就是异想天开,斯大林用胡萝卜加大棒逼着官僚们累死累活实现了俄国历史上最高速度的发展,结果还是没有给所有坦克配齐乘员,只能在战时靠动员技术工人来解决。
到图哈切夫斯基死前的红军建设局面是:想要搞的那套职业化机械化军队限于苏联的国力底子没有真正搞起来,步兵预备役则干脆几乎废掉了,日苏张鼓峰冲突的时候预备役步兵听见炮声就逃跑,也难怪布柳赫尔元帅当时会产生失败情绪。
图哈切夫斯基干掉了斯维钦,自己则死于肃反,这导致红军在战前的四年里关于军队建设思想处于真空状态。
“30年代苏联国防的建设,也许比英国更符合“被蝗虫吃光的年代”这一描述
斯大林、伏罗希洛夫放纵图哈切夫斯基之流掌管军队,片面重视军队技术装备数量在纸面上的增加,忽视军队制度建设和训练
然后用起大狱的方式更换了部分领导干部,但因为采取的方式不恰当,所以不但没有导致问题的迅速解决,反而造成溃疡继续扩大”——赵慢熊同志在南朝关于图哈切夫斯基的评价
铁木辛哥接手红军时的烂摊子:
slowmorningbear
发表时间: 2010-11-26 0:13:54?编辑 引用回复 留言
野战条件下各兵种相互协同动作技能极差
……
这是意料之中的
不过 部队没有研究火力指挥
部队没训练攻击筑垒地域、构筑和克服障碍以及强渡江河 …………
至于 陆军指挥人员缺额21%
连排级排连人员68%只学过6个月少尉课程 ………………
而 红军准确人数没有
1927年以来没有重新登记过预备役人员
315.5万预备役人员没有受过训练 ……………………
实在是……太强大了
拿破仑好歹真的攻克过克里姆林宫。
“红色拿破仑”连克里姆林宫门房间都没攻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