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 GDP 被高估还是低估了?

回答
中国GDP是否被高估或低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学术界、经济学家、国际组织以及中国政府自身,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 GDP统计的挑战与误区:

首先,理解GDP统计本身就存在固有的挑战,这使得任何国家对其进行精确衡量都非易事。

“黑市”经济和非正规经济: 任何国家都存在未被官方统计到的交易活动,包括地下经济、走私、逃税行为等。这些活动为GDP带来了低估的可能。
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的衡量: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的占比越来越高。这些领域的产出和价值往往更难量化,例如免费的互联网服务(如搜索、社交媒体)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很难纳入传统GDP统计。
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任何统计系统都可能存在人为因素、地方政府的压力、数据收集的误差等问题,这可能导致数据失真。

二、 关于中国GDP被“高估”的论点:

一些学者和观察家认为中国GDP可能存在被高估的情况,主要原因包括:

1. 地方政府的统计冲动与GDP锦标赛:
晋升机制驱动: 长期以来,中国的干部晋升体系与地方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存在虚报、瞒报或夸大GDP数据的倾向。
“数字出官”现象: 如果地方官员认为GDP数字好看能带来晋升,就可能激励他们创造“看起来很美”的数据。
统计口径不统一或被操纵: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可能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或者存在人为调整的可能。
2. 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
“鬼城”与闲置资产: 中国一些地区存在大量投资建设但使用率不高的基础设施(如空置的写字楼、住宅、高速公路)和工厂,这些投资虽然计入了GDP,但其经济效益和真实价值存疑。
低效率的政府主导投资: 一些投资项目可能更多地是为了拉动短期GDP增长而并非出于市场需求或长期效益考虑,导致资源错配和浪费。
3. 统计方法的调整和“并表”效应:
国家统计局的GDP核算方法: 中国国家统计局定期会对GDP数据进行修订和调整。例如,在2019年,国家统计局对2018年的GDP初步核算进行了下修,调整幅度不小。这些调整本身说明了统计过程的复杂性,但也可能被解读为之前的统计存在偏差。
服务业统计的挑战: 随着服务业比重增加,其统计难度也增加。一些研究认为,服务业的增长可能被高估,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服务领域。
4. 能源消耗与GDP增长的不匹配:
一些研究会比较GDP增长与能源消耗、电力消耗等指标之间的关系。如果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可能暗示GDP统计存在水分。然而,这种比较也需要考虑能源效率的提升等因素。

三、 关于中国GDP被“低估”的论点: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观点认为中国GDP可能存在被低估的情况,主要原因包括:

1. 庞大的非正规经济和地下经济:
私人服务和家庭生产: 中国有大量未被官方统计到的家庭服务、私人辅导、小规模的个人手工业、以及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
现金交易和逃税: 一些小商户、个体户的交易可能主要以现金进行,且未完全申报纳税,这部分经济活动难以被完全捕捉。
2. 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低估:
免费或低价的数字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时代,很多高质量的服务(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导航地图、在线教育资源)是免费的,或者价格非常低廉。这些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但其价值很难用传统的GDP核算方式完全体现。
平台经济的价值: 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平台经济的兴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也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其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可能被低估。
3. 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成本的未体现:
传统的GDP统计通常不扣除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破坏造成的成本。如果按照绿色GDP(扣除自然资本折耗后的GDP)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真实”水平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GDP数字未能完全反映经济活动的负面外部性。
4. 统计方法的局限性:
居民消费调查的抽样和代表性: GDP的居民消费部分依赖于抽样调查,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和覆盖面可能影响结果的精确性。
新产业和新业态的统计滞后: 对于快速发展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统计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收集可能存在滞后性。

四、 国际组织的评估与调整:

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编制全球经济数据时,也会对各国GDP数据进行评估和调整,有时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方法论,对某些国家的数据进行修正或给出不同的估计。然而,对于中国GDP,他们通常是基于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承认统计的复杂性。

五、 结论:

不存在一个绝对的“高估”或“低估”的定论。 中国GDP统计既可能因为地方政府的统计冲动和无效投资而存在被“高估”的成分,也可能因为庞大的非正规经济和新经济模式的低估而存在被“低估”的成分。
更重要的是理解统计的局限性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对GDP数字的争论,与其说是数字本身的对错,不如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增长质量以及统计体系有效性的深层讨论。
经济发展的真实性需要多维度衡量。 除了GDP,我们还需要关注居民收入增长、就业情况、消费者信心、环境质量、创新能力、社会福利等多种指标,来全面评估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状况。
统计改革是关键。 中国政府也在不断推进统计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例如加强对基层统计的核查,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等。

总而言之,认为中国GDP被高估或低估,都可能触及问题的某个侧面。更审慎的态度是认识到统计的内在挑战,并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

@南区熊猫

等各位的邀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非常复杂。俗话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就这题来说,三、五千字的篇幅,也就只能窥上一斑了。

中国在80年代前的GDP增长率被低估,而在80年代后一些时期的GDP增长率有所高估

这算是对

中国真实的经济规模真的如伍晓鹰所说被夸大了吗?

问题的一个回答。正如伍晓鹰所说,中国GDP增长率曾经一度高估了不少。这是由于间隔很长的不变价计算产出的算法导致的。所谓不变价算法是这样的:在1980年,中国共消费了10只苹果和10只橙子,其中苹果和橙子都是5元1只,那么中国在1980年的GDP就是100元。在1990年,中国消费了20只苹果和50只橙子,为了去除苹果和橙子在这十年内的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直接使用1980年价格当作不变价(都是5元),算出1990年的不变价GDP(已经去除通货膨胀影响)为350元。

但这种算法是有问题的。假如价格仍然相同,苹果的消费为何会比橙子少那么多呢?在很多情况下,这是因为前者的价格上升快于后者导致的——由于橙子相对苹果变便宜了,因此人们选择购买了更多的橙子。尤其是80年到90年相差十年,这样的替代效应可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而不变价计算GDP的方法,实际上忽视了这种人们为了避免购买高价商品而使用低价商品替代的行为。也就是说,去除通货膨胀后,中国在1990年的GDP并没有真正达到1980年的3.5倍,人们之所以能购买十年前3.5倍多的商品,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们自动用便宜的橙子替换了昂贵的苹果。

不变价算法对未来来说是高估,对过去来说,则是低估。伍晓鹰的研究发现,中国的不变价算法与两次不变价之间的较长间隔(十年换一次不变价的情况下,由于商品的替代效应更大,估计偏差更大),加剧了这种GDP增长率的估计错误。如下表最后三列:

可以发现,按照伍的计算,中国在80年代之前的增长率被低估了,而在80年代后的GDP增长率被高估了。这种高估在本世纪头8年中,由于价格指数计算方式的调整趋于合理而减少,但在四万亿之后的五年内,由于大量投资价格指数的估计错误,又有所高估。

伍晓鹰的这个发现,学界还是比较认可的,许多研究也引用他的文章来调整中国的增长率。直观表示如下:

GDP增长率体现的是一个相对水平。上图中1990年被设为100,红线是统计局的数字,蓝线是根据这些价格指数重新调整的数字。可以看到由于GDP增长率被高估了,因此相对来说1952年的产出水平相对1990年没有那么低,2003年的产出相对1990年也没有那么高。

中国曾经大幅度低估GDP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民币汇率悄悄地进行了大幅度贬值。这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对外出口,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增加外汇储备。90年代起,贬值加速了。1994年,在前朱总理的推动下,中国的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实行并轨,并且一次性将人民币官方汇率贬值至8.7比1。从下图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1994年,人民币贬值超过了72%,其中90年代初贬值的幅度超过40%。

汇率贬值,带来了出口的价格优势,拉开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序幕。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好处:美元计价的GDP更低了。

追求更低的GDP,就像是争取评上国家级贫困县,面子上过不去,却能在各种国际协定中取得更优惠的条款,比如世界银行的贷款。按照世界银行的规定,以1994年为例,人均GDP少于725美元的,被划分为低收入国家;726到2895美元之间,是中低收入国家;2896到8955美元,就成了中高收入国家。其中,只有低收入国家才能获得利率更低、条件更宽松、还款时间更长的「软贷款」。当收入提高,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时,就只能使用附加条件较为苛刻,利率更高的「硬贷款」了。

1993年时,中国的人均GDP为365美元,妥妥的低收入国家,心安理得地享用了世界银行超过30亿美元的「软贷款」。可别小看这30亿美元,要知道当年中国的所有财政收入加起来也只不过540亿美元而已,这些低利率无条件的贷款,几乎相当于当年的财政收入平白增加了6%。

但世界银行觉出不对来了,他仔细一瞅中国的美元计价人均GDP,问题来了——(1990-1)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了306美元,之后过了整整四年的增长,1993年才到365美元,平均每年增速4.5%——这当然是因为快速贬值导致的。最过分的是1992年到1993年,人均GDP从359美元增加到365美元,了不起地增加了6美元。

世界银行只感到心塞,塞极了。说好的快速增长呢?每年增加6美元,是不是要再吃50年低息贷款?明明是一个天天鼓吹自己增长快的国家,到了借钱时就装穷到这个地步。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他们来了。他们来到中国,参观统计局,了解各种统计手段,了解各种物价指数,在1994年出炉了一份报告

《中国的人均GNP》

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农民吃掉自己种的粮食,是一个生产消费的过程,需要计算GDP,但是中国在估计这部分粮食的产值时用了非常低的粮食统一收购价格,要按照市场价重估,上调20%。

2,企业向自己的职工提供了幼儿园、住房、医疗等服务,这些服务价格极低甚至是免费的,但是按照SNA1993规则,这些福利不能计为成本,需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GDP。

3,根据卫星观测,中国的耕地被低估了,因此粮食产值和蔬菜产值分别需要上调10%和30%。

4,乡镇企业统计覆盖不全,且偷税漏税很严重,产值被低估了,上调10%到15%

5,农村服务统计基本上没有包括临时进城人员从事的服务活动,例如大量的个体维修店的修理人员、小贩、餐馆老板、理发师和家庭佣人等等。农村服务产出调高50%-60%。

6,自己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实际上付出了一部分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就是把房子租给别人能获得的租金,这个租金需要计算GDP。中国没有租金数据来源,只能用住房原值折旧来代替自有住房服务。但问题是,住房原值和折旧率都很低,而且中国对住房的调查覆盖不全,漏掉了大量农村住房。这么鼓捣一下,住房服务产值上调40%。

7,对所有工业部门使用了新的价格计算,上调上调统统上调。

零零总总加起来,1992年的中国GDP需要上调34.3%才能达到世行的标准。之后的年份,也要往上调整,幅度看当年统计情况。不仅如此,世行还请了一群学者来计算中国的购买力平价美元GDP,换句话说,管你人民币贬值多少,我们完全不care,直接用货币的购买力来度量GDP。

购买力平价的测算把中国的人均GDP瞬间上调5倍以上。客气点的,说中国90年的购买力平价美元GDP是1000到1200美元;夸张点的,说有2700美元,已经超过了当年中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世界银行此举似乎是在显示,以为只有你能装穷?我可以帮你装富!标准一变,就让你从低收入国家跃入中高收入国家,想要软贷款?硬贷款都不给!中国只能接受了上调GDP的决定。

于是,1992年的359美元的人均GDP,到了世界银行那里就变成了470美元。中国一下子就在统计上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到了1996年时,中国国家统计局报告的人均GDP是660美元,但世界银行这儿已经用750美元来计算了。而当年低收入国家分类的上限,是785美元。

1998年初,中国刚刚算出自己在1997年的人均GDP,是717美元,这仍然属于低收入国家区间。中国把这个数字颤颤巍巍地交给世界银行。可世界银行一点面子也没给,他面无表情地将717美元修改成860美元——中国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调整下,就这么升级成了中低收入国家。低息贷款,眼看着就要说拜拜了。一系列针对低收入国家的国际援助,随着世界银行的分类升级,也行将停止;同时,各种国际组织的会费也随之水涨船高。而这一年,又是让整个亚洲受伤深重的亚洲金融危机。

虽说20%到30%左右的上调对中国来说也只不过是提前两三年的升级而已,但接下来还有中低收入国家相对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各种优惠呢?就是中高收入国家,在变成高收入国家之前也有点优惠呢!每次都提前两三年,实在太憋屈了。中国必须做出反应,他要向世界证明:我们不富,我们很穷,低息贷款要,会费不要!

于是,1998年1月下旬,由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世界银行,向世行正式提出了取消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要求,并阐明了相应的理由。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已经高于而不是低于市场价格,因此,世行关于中国统计体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估价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的判断,已经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再将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价值调高20%,势必导致GDP数据的高估。

2,中国进行的一系列企业制度改革,正在推动企业的福利性服务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从事福利性服务人员的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因此,至少对于中国目前的企业情况来说,世行假定企业有10%的劳动力从事福利性服务的比例太高了,相应地对GDP的调整比例也就不合适了。

3,虽然中国耕地数据低于卫星数据,但卫星测量出的耕地包括许多不能被正常耕种的坡地、轮休地、河滩地、沟渠等。并且农村住户调查还编制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情况表和农村住户粮食收支平衡表,能够对粮食产量统计起到校对作用。因此,中国的粮食产出数据与实际情况应当是比较吻合的,世行将其调高10%,必将导致 GDP 数据的高估。

4,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1995年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高估了18000亿元,占全部农村工业总产值的40%。这与世界银行的判断恰好相反,农村工业产出应当向下调整,而不应当向上调整,世行的调整进一步加大了这部分工业产出的水分,从而导致GDP数据的高估。

5,第三产业普查对包括农村服务业在内的全部服务行业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根据普查资料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1992年GDP上调了9.3%,高于世界银行的上调幅度(8%)。 因此世行对中国农村服务业统计的判断和数据调整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6,市场机制在中国价格形成中已经起了主导作用。即使那些偏离市场价格的服务业也正在迅速向市场价格过渡。例如,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服务将市场化,福利性住房服务不久将不复存在。在中国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规模和价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世行仍然依据1987年投入产出表对各行业进行价格方面的调整,也势必导致对我国GDP数据的高估。

世行一听,哟,有道理呀。1999年3月,世行专家再次组团来到中国,全面考察了中国的GDP核算和相关的统计工作以及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就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取消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理由进行核实。考察结束后,世行代表团接受了中方的建议。

代表团认为,中国具有高标准统计体系,世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代表团表示,世行将根据正常做法,在其出版物上公布中国人均GNP时直接利用中国官方数据进行计算,不再进行调整;同时,利用中国官方数据修订世行以前年度的中国人均GNP数据;世行今后每年在公布中国人均GNP之前,均将与中国政府进行充分磋商。双方就此签署了备忘录。

事情的结果还算完美,虽然中国在1998年就已被划出低收入国家类别,但软贷款并没有直接停止,而是又延续了一年。随着世行不再上调中国GDP,中国在1999年又被划回了低收入国家,贷款也顺理成章地再延续了一年。当然,1年之后也就是2000年,中国也在没有上调的情况下,堂堂正正迈入了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软贷款也完全结束了。

按照SNA定义,中国当前的GDP仍有低估,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GDP数字相对准确

经此一役,中国的GDP核算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至少在发展中国中属于领先的了。因此,现在如果说我们的GDP有大幅度的低估或者高估,已经不太现实了。当然,问题仍然存在,但不会太大。例如:

1,非正规部门和未观察部门的产出。这两者包括许多内容,路边摆摊的小贩、学校老师违反规定的私下补课、黑车司机、偷税漏税的小企业……这些没有被统计到的经济活动,会造成GDP被低估。但非正规部门经济造成的GDP低估在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大问题。发达一点的国家比如美国,非正规部门和未观察的经济大概占总产出的5%到10%;德国英国有10%到18%属于未观测到的经济活动;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等有20%到30%;印度大概有46%;到了非洲,就有50%到60%了。因此,即使大家都把这部分经济加回来,也很难说中国GDP的相对排序会怎样,可能其他国家需要上调得更多呢。

2,由于缺少租金数据,自有住房服务(自己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仍然是按照原值折旧法计入住房服务。这会有低估,但把这部分加回来,对总GDP的影响也不会很大。根据

CFPS的一个估计

,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将自有住房的租金计入,2012年GDP会上调9618亿元,不到当年GDP的2%。

3,消费被低估。第一种情况是消费被计入成本。例如一个人买了东西,去公司报账后,假如公司将这笔钱计为长期投资(假如买了一辆车),那么对GDP不会有影响;但如果计为成本,那么这个消费就成了中间投入品,此时GDP就会被低估。第二种情况是入户调查数据低估收入和消费。入户调查时,填表人由于记忆等原因,几乎肯定会漏填一部分自己的消费;当消费特别高时,一些人可能会有意识地少填写一些。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GDP被低估。

这里,需要再次明确GDP比较的基准:判断一个国家的GDP是低估还是高估,不是跟SNA2008标准相比,而是与其他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相比。如果按照SNA2008标准,所有国家的GDP都被低估了10%,那么一个被低估5%的国家其实反而算是被高估的。

不管是漏报非观察部门,还是低估消费的两种情形,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一样存在,在搞清楚平均的统计质量时,我们不能据此轻易地说中国被低估了,因为其他国家可能统计质量更差,低估得更多。用实物指标来反推GDP,则更加不能当作判断GDP是否低估的标准。假如你使用一个实物指标来说明GDP被低估了,其他人很有可能可以拿出十个实物指标来说明GDP被高估了,没意义。因此,我不同意

这个答案

用SNA标准来下低估与否的判断,以及使用实物指标来反推GDP高低的许多说法。

综上,我的判断是,当前的GDP应该是大致准确的,即使在消费、自有住房、服务业等方面有所低估,但相比其他国家来说,也不会显得严重太多。退一万步,如果中国真的像90年代初那样比起其他国家来更显著地低估了GDP,那么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可能会先跳出来,其他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啊FIFA什么的说不定也会来放冷枪,起哄什么的。

为了少给一点优惠,多收几块钱会费,这些组织要把中国生拉硬拽进发达国家的行列,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本文对世界银行报告的解读参考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的论文

世界银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和重新认可

、以及其他论文

erj.cn 的页面

erj.cn 的页面

erj.cn 的页面

ilo.org 的页面

conference-board.org 的页面

urban.org 的页面
user avatar

谢邀。

我很认真的回答。

不知道。大家说的高估或者是低估都是猜的。

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数据。

统计GDP一定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之上,可是除去我国政府,没有一个人或者团体能够掌握足够数据来计算出比更加权威可靠的GDP数值。

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是有意义的。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GDP的影响有更深的了解。

大方向来说,GDP有三种统计方法。但是不同统计口径下算出的GDP值差距是很大的。

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南非和尼日利亚的GDP分别为3843亿美元和2626亿美元。

但是今年尼日利亚改换了统计的方法。理论上尼日利亚经济在2013年增长了3/4,约为4880亿美元。直接跃升到了非洲第一。从今年4月份公报的数据上来看,尼日利亚的GDP值是5099亿美元。换了个统计方法,GDP增加了一倍。

但是看事实增长率呢?

2102年6.6%,2013年改换统计口径之后的增长率只有5.5%。反过来还低了。

所以不同的算法对GDP总值的影响非常之大

中国的情况则是更加的扑朔迷离。主流的猜测是中国的GDP总值是被低估的。因为中国GDP统计的项目要比美国的少得多。

但是中国的GDP真实增长率却被认为是高估的。理由是GDP的总值单纯看并没有包含很重要的一项,物价变动。中国统计的通货膨胀数值也是一直被认为是低估的。

一般来讲,GDP的总值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GDP的真实增长率(刨除物价影响)却是我们切身能感受到的。一般的来说,GDP的真实增长率越高,我们的生活水准提高就越快。

---------------------------------------------------------------------------------------------------------------------------

收到的私信和回复当中有很多问题是相同的,我一起在这里更新一下。

我们在计算GDP真实增长率时需要刨除物价的影响。GDP的平均减数法也需要相应的物价数据。但是中国的物价增长算法时常被人诟病,其中有两个很大的原因。

第一是用来算物价的商品时常变动。并且关键的数据不公开。

第二是多种算法并行,统计口径相对混乱。比如在房价上。中国就是租金平价法,购买法等等多种算法并行。

所以从主流猜测的意见上看,中国的物价增长率是被低估的。

还有一点,GDP总量被低估和GDP的真实增长率被高估是并不矛盾的。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公布的GDP总值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

-------------------------------------------------------------------------------------------------------------------------

最后再更新一下,补充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萧子毅和@比的原理 的答案是缺乏逻辑的,这完全就是路边社财经新闻的写法啊。所以实在不想浪费时间去吐槽那些不负责任的瞎猜。

我接着用最简单的举例法来解释主流猜测的逻辑。难度简化到最低的列数字法。

假设中国的真实GDP是100,真实的GDP增长率是稳定的7.5%。

但是官方公布的GDP却是90,真实GDP增长率是10%。

在开始的时候,真实的和官方的差距是10。但是5年之后呢?

真实的GDP=100*1.075^5=143.56

官方公布的数值则是90*1.1^5=144.946

真实GDP和官方公布的GDP差距变成了1.4。

所以很多人的“猜测”是:GDP总量被低估和GDP的真实增长率被高估。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公布的GDP总值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

讲到这个程度还看不懂我就真的没一点办法了。

user avatar

反对

@比的原理

的论据,

原文的回答中“ GDP = 投资+外贸+消费”是错误的 , 计算GDP有三种方法,其中用支出

计算GDP, 应当是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出口额-进口额。

为了方便记忆一般写成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但是 原文引用的 数据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资本形成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 终消费支出)

" 进出口总额 " 净出口(出口额-进口额)


所以,
得出的各项目占GDP比的结论就不正确了(若是对上面6个概念不理解,请百度)。

正确的在这儿:

原文开篇先提到的GDP数据是用生产法得出的: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

GDP = 各行业增加值总和


两种GDP 计算方法因为统计口径不同,人为因素等原因会造成误差.......

所以赞同

@王不忧

文章的逻辑并不完善,甚至我认为作者在故意混淆某些概念。

最后,关于GDP,我个人认为没有高估GDP,也没有低估GDP。

问题中所描述的“水分”如果指的是人为有意的篡改,那是很没必要的。造假很容易,造假不被发现却很难,还有造假成本的问题。造假有什么用处?国力不会因几个虚构的数字得到提升,他国也不会因GDP改几个数字而改变对我国的态度。

若是“水分”指的是GDP不能反映出我国的真实经济实力,这就是你理解的问题了,GDP只是算出来的一个数字,代表国家每年新增的产值,是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仅仅是之一,即使超过美国也用处不大,顶多增加点儿民族自尊心。

渣排版,见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

@dou dang

单独的 GDP绝对值 确实用处有限(我不说“不大”)。

举例子,假设一个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叫 小萨 (为啥是原始社会?因为原始社会经济活动简单,方便想象)。小萨会种地,还会自己造石犁,造石刀。

他今年总共有获得 1000斤粮食(自产自销全被小萨自己吃了);10把石犁(都用来开垦耕地了,用坏一把换一把);1把弓箭(跟隔壁古大爷用5个石刀换的) 这么多财富。

小萨算算这些东西可以跟部落酋长 老格 换来100斤铜,小萨为了方便计算就记下了他今年获得了100斤铜。

将 小萨 看作是国家 ,被小萨吃的1000斤粮食 就是 消费;10把石犁就是投资;1把弓箭是进口,5个石刀是出口,(用铜来表示出口-进口,就是净出口,这里净出口是0铜)。用国家的概念讲,小萨今年得到财富换算成铜就是今年的GDP,铜是实物货币

但是,小萨今年累死累活干一年,能换到100斤铜,他这些年的家产才60斤铜(粮食都被吃了,就剩下地和犁了,地和犁能换60斤铜),可是部落首领老格天天坐那儿晒太阳(饿了,拿90斤铜找古大爷换1000斤粮食吃,今年GDP也就是创造的财富为-90铜),家产却有1000斤铜(以前抢别的部落的,可以败家11年)......

小萨(曾经的我国) 今年 GDP=100铜 家产=50铜,

老格(曾经的俄罗斯) 今年GDP=-90铜 家产=1000铜

以上是用实物货币来表示GDP,真实情况中各个国家用的是信用货币,有汇率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等。极端的例子,苏联解体前,最好时美元兑换卢布2:1,解体时最低为1:1400(数据来源于维基,一时找不到原始数据),要是用这个汇率算出的GDP来代表国力,妈呀,国力(家产)减少了上千倍,不可能吧,所以GDP只是某一单位时间俄罗斯赚取财富的能力。俄罗斯20多年前GDP低,但家底还是很丰厚的(经常恐吓周边国家),家底现在可能还有500铜(吐槽一下,别当真)。

GDP确实有用,但用处有限,我国GDP世界第二确实很能增强民族自尊心。

个人认为更有用的是GDP增长率,既然GDP总会有系统性误差,那就比一比呗,这样一来,汇率影响少了,通货膨胀也消掉了,误差因为同样的统计方法又减少一部分。

GDP增长率=后一年GDP/前一年GDP

我国的GDP增长率


图表说明,GDP增长率在07年逐年降低,说明我国每年创造财富的能力在降低,不是我国每年创造的财富在减少。

这种情况值得警惕,这预示我国的GDP可能在十几年后达到顶峰(顶峰可不是好事),接着不可避免的衰落,如果通胀很高的话实际GDP还可能负增长(自己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每月挣的钱越来越少)。舆论宣传也可以看到,每年提到 GDP增长率国家都是力争保八,保七,保.......

待续ing......

user avatar

一直被低估。


数据的有效性在于相互间的验证。国内各种数据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外相同GDP/增速的增长速度。

一种解释,是GDP 被低估。

一种解释,是国外金融融资容易导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GDP是否被高估或低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学术界、经济学家、国际组织以及中国政府自身,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GDP统计的挑战与误区:首先,理解GDP统计本身就存在固有的挑战,这使得任何国家对其进行精确.............
  • 回答
    关于中国的GDP是否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以及低估了多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统计学方法、数据采集的局限性以及经济活动的真实程度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GDP统计的固有局限性与潜在的低估因素首先,任何国家的GDP统计都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都存在一.............
  • 回答
    中国的人均GDP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牵涉到统计方法、数据可得性、经济结构以及一些微妙的计算细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数字比较,走进数据背后的故事。为何会产生“低估”的疑问?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一部分原因源于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和快速增长,与一些.............
  • 回答
    美国GDP被中国反超,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意思,也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在疫情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对经济格局的变化更是格外关注。要说美国会不会因为疫情被中国反超,这事儿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疫情对全球经济都是个巨大的冲击。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疫.............
  • 回答
    当中国的经济总量(GDP)超越美国,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它将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荡起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触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全显现,而是一个渐进、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演变过程。经济格局的重塑: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是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自由、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而多维度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我们对“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人均GDP高(特别是中国的两倍以上,约1.6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也未必能简单地被描述为“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定义“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
  • 回答
    关于中国GDP何时能超过美国,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它受到太多变量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分析,并尽量描绘出可能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衡量GDP的标准。通常我们讨论的是名义GDP,也就是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计算的经济总量。但我们也经常会提到购买力平价.............
  • 回答
    中国GDP总量能否超越美国,并何时能实现,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相当复杂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避免使用过于机械或刻板的表达方式,力求呈现一个自然、有深度的讨论。首先,“中国GDP总量会超美国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经济学原理和历史趋势来看,倾向于会,但时间点和过程充.............
  • 回答
    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更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以及在全球经济格局中,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演变。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GDP总量第一意味着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更加核心的角.............
  • 回答
    中国GDP是日本的三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数字上看,中国的经济体量无疑远超日本。然而,若要探讨综合国力,GDP只是其中一个维度,而且往往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日本在许多方面依然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共同支撑着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使得“日本综合国力是否仍然高于中国”这个问题,有着探讨的空间.............
  • 回答
    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尺。但“中国是世界强国吗?”这个问题,远比GDP数字本身要复杂和 nuanced。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GDP的藩篱,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的实力与影响力。经济引擎的强大:GDP的背后首先,不可否认,GDP第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触及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的深层原因。简而言之,中国 GDP 增速降到 7% 引起“哀鸿遍野”,而发达国家 GDP 增速即使很低也依然平稳,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增长动力、结构性问题、社会预期以及应对机制的根本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点: 一、 经济.............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咱中国GDP全球第二,经济那是杠杠的,可一到夏天,好多高校里学生们还是在蒸笼里上课、考试,宿舍里那叫一个闷热难耐。按理说,这点钱对国家来说不算啥,咋就普及不开呢?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好好说说。首先得承认,高校里装空调这事儿,根本就不是一个“装不起.............
  • 回答
    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成就,也自然会引发关于“民族自信”的讨论。如何看待这种民族自信,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既要看到它背后的客观实力,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盲目和片面。GDP数字背后的实力支撑:自信的基石首先,不能否认的是,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中国取得的进步.............
  • 回答
    中国GDP超过美国,这无疑将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深远且复杂,绝非简单的几个数字变化就能概括。这更像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开始,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将重塑全球的经济、政治、科技乃至于文化格局。经济层面:风向标的改变与全球资源的再分配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经济的“领导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GDP作.............
  • 回答
    想要在中国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并非易事,更非一蹴可几。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就像是一盘需要深思熟虑的棋局,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概念。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体.............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看着新闻里那些令人咋舌的GDP增长数字,再低头看看自己的生活,总觉得有点对不上号。钱好像没多挣多少,日子好像也没过得比以前“土豪”多少。为什么GDP增长了这么多,我却感觉不到生活有那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GDP增长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增长率的相对性与结构性差异。简单来说,一个国家能实现多高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当下的政策和活力,还与其自身的发展阶段、经济体量、产业结构、人口状况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深入探讨:1. 为什么中国GDP增速快于美国?.............
  • 回答
    要判断未来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能否超过50%,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理解其中涉及的复杂动态。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预测,而是一个牵涉到经济增长、人口结构、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与竞争、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宏大议题。一、当前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与增长趋势首先,我们得看看中国目前在全球.............
  • 回答
    2021年中国GDP突破110万亿元,同比增长8.1%这一数据,无疑是全球经济版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长,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在经历2020年疫情冲击后的强劲复苏和持续发展态势。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详细关注的信息:一、 强劲的经济复苏与韧性: 全球领先的复苏步伐: 8.1%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