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觉得老板愚蠢时,到底是老板真的蠢,还是我不懂?

回答
当你在工作中觉得老板“愚蠢”时,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你的感受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既有老板自身的问题,也有你对情况的理解偏差。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 可能性一:老板确实存在能力或认知的局限性(老板是真的“蠢”)

“蠢”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汇,但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更客观的描述,比如:

决策失误或不合理:
缺乏远见: 老板可能只关注短期利益,对市场趋势、行业变化或者公司长远发展缺乏洞察力,导致做出的决策显得短视或错误。例如,拒绝投资新技术,而竞争对手却凭借此技术快速崛起。
逻辑混乱: 提出的想法或解决方案缺乏条理,前后矛盾,难以理解其逻辑链条。比如,要求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又没有提供必要的资源或支持。
信息闭塞: 老板可能无法获取或理解关键信息,导致其决策基于片面的、错误的信息。例如,轻信某个员工的片面之词,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意见。
固执己见,拒绝学习: 对新的观点、方法或反馈持排斥态度,坚持旧的、可能已经过时的做法。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经验就是一切,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犯错或有盲点。
缺乏专业知识或技能: 如果老板并非在相关领域有深厚积累,那么他对具体事务的判断和指令就可能显得不专业,甚至错误。例如,一个非技术背景的老板却对技术细节指手画脚。

沟通能力不足:
表达不清: 无法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意图、目标和期望,导致下属理解困难,执行偏差。
缺乏同理心: 无法理解下属的困难、压力或观点,导致沟通时显得冷漠、强硬或不近人情。
不善于倾听: 只顾自己说,很少真正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听了也可能不予采纳。

管理风格问题:
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 对下属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要干预,不给员工自主发挥的空间,这往往源于对下属的不信任或自身对细节的过度控制,这会让员工觉得老板不放权,不够信任,甚至不懂得如何管理。
甩锅或推卸责任: 当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反思和解决,而是指责下属或找借口推卸责任。
情绪化管理: 决策和管理方式受个人情绪影响过大,缺乏稳定性。

缺乏道德感或职业操守:
不公平对待: 对待不同员工有明显偏袒,或者在利益分配上不公平。
损人利己: 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公司或员工的利益。

二、 可能性二:是你对情况的理解存在局限或偏差(你不懂)

在你认为老板“愚蠢”的同时,很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让你觉得老板不“对劲”:

信息不对称:
你只看到局部: 你可能只接触到某个项目或某个层面的信息,而老板则需要考虑更宏观的战略、市场风险、财务状况、公司整体利益、甚至与更高层领导的沟通等,这些你不知道的信息可能支撑了他看似“愚蠢”的决策。
你不知道全局战略: 老板的某个指令在短期内看起来不合理,但可能是在为某个长期战略铺路,而你并不知道这个战略的全貌。
你不知道背后的限制: 很多决策并非老板拍脑袋决定,而是受到公司政策、法律法规、上级部门指示、行业惯例、预算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你可能不知道这些限制,所以觉得老板的决定“太容易”但又“做不到”。

你的能力或经验尚不足:
视角差异: 你的经验和视角可能还停留在某个具体执行层面,而老板需要从更高的管理层面去审视问题。他的考虑角度和深度可能和你不同。
技术或业务理解偏差: 对于某些技术难题、市场策略或客户需求,你可能认为老板的理解有问题,但实际上你可能并未完全理解问题的复杂性,或者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深层需求认识不足。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误解: 有时,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会故意让团队去尝试一种看似低效或错误的路径,目的是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吸取教训,或者通过试错来证明某种方法的不可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关键。你可能只看到了过程的“无效”,而忽略了其教育和探索的价值。

沟通理解的障碍(反向的沟通问题):
你未主动理解: 你可能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老板的意图,而是直接将其归咎于“愚蠢”。你没有尝试换位思考,也没有积极提问澄清。
你的期望不匹配: 你可能对老板有过高的期望,认为他应该像你一样思考或具备你所期望的能力,而现实可能并非如此。
你传递的信息不清晰: 你在向老板汇报问题或提出建议时,可能没有把情况说清楚,或者没有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导致老板难以理解或采纳。

对“优秀”的定义不同:
你只看重技术或专业能力: 你可能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就应该在专业领域是顶尖的,但实际上,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需要的是战略眼光、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激励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和你直接负责的专业领域可能并不完全重叠。

三、 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处理这种情况?

当你产生“老板愚蠢”的想法时,不妨先冷静下来,进行以下思考和行动:

1. 自我反省:
我是否真的掌握了所有相关信息?
我的认知是否全面?是否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因素?
我是否有足够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撑我的判断?
我是否有能力提出比老板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我是否有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我是否因为个人情绪(如不满、挫败感)而过于负面?

2. 观察和学习:
观察老板的成功之处: 即使你觉得他愚蠢,他能坐到这个位置,可能也有其过人之处。尝试去发现他的优点,比如他的人脉、他对市场的敏锐度、他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等等。
理解其决策逻辑: 尝试从老板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可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考量?

3. 积极沟通:
用事实说话,而非情绪: 如果你觉得老板的某个决定会带来负面影响,不要直接说“你这个决定很蠢”,而是准备好数据和事实,以“您看,如果这样决策,可能会面临XXX风险,我分析是YYY原因,并且我有一个替代方案是ZZZ,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的方式去沟通。
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指出问题: 带着解决方案去沟通,能让老板觉得你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抱怨的。
询问并澄清: 如果不理解老板的意图,主动提问,例如:“老板,您提到这个目标,我想更清楚地了解一下您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或者在执行过程中,您希望我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4. 专注于你能控制的部分:
做好本职工作: 无论你对老板的看法如何,你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展现你的能力: 通过你的出色表现,让老板和公司看到你的价值。当你有足够的实力和成果时,你的意见和建议会更有分量。
在可控范围内发挥影响力: 如果你的老板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而你又无法改变他,那么你就需要适应这种环境,并思考如何在可控的范围内将你的工作做到最好。

总结:

你觉得老板“愚蠢”是很常见的职业感受。但请记住,“愚蠢”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最理智的做法是先审视自己的信息和认知是否全面,再尝试去理解老板的逻辑和背后的原因,然后以建设性的方式进行沟通,并最终专注于你能控制的部分,做好自己的工作。

很多时候,看似“愚蠢”的决策,背后隐藏着我们不知道的复杂考量;而看似清晰的“正确”想法,在我们付诸实践时,又会遇到各种未曾预料的阻碍。职业生涯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种不断尝试理解、沟通和适应的过程中实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牛逼的公司,老板觉得员工很牛逼,员工觉得老板很牛逼。

在傻逼的公司,老板觉得员工是傻逼,员工觉得老板是傻逼。

user avatar

我这么说一句吧

出来创业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老板傻逼到难以忍受的人。但凡觉得老板还能忍受,没几个人会放着舒服,顺手的工作不做跑去创业。

当然,有的人真的证明他曾经的老板就是个傻逼。但有的人折腾半天则证明自己是个傻逼。

所以谁傻逼这事儿是没标准答案的,重点是当你觉得老板是真傻逼的时候,你要怎么办。跳槽,创业,或者跟上级反应,然后用事实证明他就是个傻逼!还是吐槽,抱怨,让老板知道你骂他傻逼。怎么做比老板是不是傻逼其实更重要。

所以你不妨跳过枝节问题,直奔主题,那就是当我觉得老板傻逼,我该怎么办?谁对,谁错的判断标准其实是以你“怎么办”的行动结果觉定。如果你能发动“政变”取而代之,或者自立山头创立万世不拔之基业,或者另觅明主,展示经天纬地之才。那么不用你骂,大家排着队骂你那个老板傻逼。反过来你要是政变失败被炒鱿鱼,创业失败陪了大半家产,跳槽失败被放了鸽子。那么骂你傻逼的同事,亲戚,朋友正在路上。

因此吧,送问主一句偈语: 不是你傻逼,也不是老板傻逼,仁者心里有傻逼。

user avatar

《奇葩说》曾经有个辩题:老板傻逼,要不要告诉他?


职场上有一些问题,千古不变。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有些老板明明很傻逼,但却能当上老板?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一些往事。


刚来广州任职,隔壁是一家写电影的新媒体公司,经常有十万加的爆文,还有数次的百万加。惹得我司人员,个个羡慕得流口水。


每次开会的时候,该公号的推文,也经常被我们副主编当成经典案例,拉出来五马分尸式地讲解。从标题到创意乃至配图,洋洋洒洒,天花乱坠。


虽然有时候觉得这厮就是胡扯,说法牵强,但大部分分析,还是让人忍不住对隔壁感到敬佩。


在职场上,隔壁家的孩子有多好,是得好好学学的。


该公司的推文有一个特点,是讲解电影时,总会在不带重大剧透的前提下,提炼出电影中的故事。


我公司有的小伙伴偷师,本子上写满了分析,如何开头,如何收尾,如何设置悬念,如何过度与转折.......完了还发朋友圈感叹:何时能把故事写得这么好啊!


总的来说,那时候对隔壁公司,人人都是交口称赞的。


在我离开之后不久,那家公司的阅读量也达到了篇篇十万加——反倒是老东家,依旧起起伏伏,上下摆动。


在离开之后,我混迹在许多电影群聊中,有时候会突然忘了,自己当初是怎么佩服那些文章的,看到有人发出评论:


“那些流量大号,整天写的是什么东西嘛!内容就是说一下电影的故事,插几张图,再发表一下感想,算什么电影公号?”


恍惚间,我也会被吸引过去,觉得说得没问题。


后来仔细想想,说得也确实没问题,就是没意义。


是的,说得难听点,有些人写文章就是扒情节。


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扒好情节。


打个比方,一部电影如果是美女的话,重点和高潮就是她的敏感部位,当你要描摹一个美女,却又不能把三点画出来的时候,是需要能力的。


在有些人的笔下,再好的美女都会变成萝卜腿、干涩眼、排骨背,失去美感。


人家能吸引人,是因为能在一部120分钟的电影中,提炼出可以让我们领略电影风采的情节,而且能在不露重点部位的情况下,把提炼出来的情节梳理得顺畅可读,甚至让人欲罢不能。


同样是的,有些人写文章就是说感想,没有任何技术上的分析。


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电影,也许他们不懂得故事的原理,不理解镜头的运用,说起剪辑、拍摄手法等也只会用一些陈腐的词汇如“剪辑凌厉”、“摄影高超”。


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并能把这些感受传递出来,引起无数共鸣,让人觉得说到自己心坎上了,或者让人家觉得这些感想新奇有趣。


同样去梳理情节,有些人就是把故事写得乏味无聊,同样是说感想,有些人就没办法让别人对自己的感悟产生共情。


所以,同样的扒情节和谈感想,有些人一辈子都写不成大号。


因为重点并不在是不是扒情节和谈感想上。


人们在批评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而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类似的,人们在赞美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形。


最近看老版《三国演义》,脑子一抽,忍不住去看了新《三国》的豆瓣评论。(不要问我这脑回路是怎么来的,我也不清楚。)


在一篇为新《三国》叫好的文章里,作者说:


新《三国》比之老三国胜在何处,首先就是紧紧抓住了当时三国的主要矛盾——庶族和士族的矛盾,从历史观就比之老版三国就胜了一筹......曹操赤壁兵败,见到司马懿,司马懿对曹操大谈天命,然后一语道破天机——丞相之所以兵败实际应归于天命,天下士族之心并不在曹操这里,精彩之极。来源豆瓣


我一直在想,一部通篇都在讲述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斗争的文艺作品,为它叫好居然不是因为它的人物塑造得好、故事精彩甚至不是因为战争画面恢弘,而是因为它让一个人物嘴巴上说了一个“历史观”,也是脑回路相当清奇。


类似的,我也听到有人为吴宇森的《赤壁》叫好,是因为他发现里面的张飞画画,周瑜懂曲,都符合历史——历史上的张飞不但会画画,而且擅画美女,而周郎则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名。


问题是,张飞会画画跟赤壁之战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情节,除了展现一下主创人员的历史知识以外,对电影来说有任何意义吗?


一部文艺作品,对历史的改编或还原都应该有自己的目的。


你看《三国演义》里,把被孙坚杀了的华雄,说成是关羽温酒斩的,既体现了曹操的识人,又表现出了关羽的勇猛。这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改编。


而张飞画画这种无聊的历史还原,既不能促进情节,也不能真正丰富人物的个性,顶多就是给人物贴个会画画的标签,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还原。


再来说周郎识曲。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同样展示了周郎的曲艺水平。诸葛亮来拜访时,他正在跟小乔抚琴作乐,整个场面浪漫温馨,一下子就展现了周氏夫妻伉俪情深,为接下来诸葛亮说曹操贪图小乔以智激周瑜做了铺垫。


反观《赤壁》开始不久,周瑜跟牧童那场吹笛子的戏,美则美矣,只是有点无谓。


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很多英文不好的同学,考试的时候只能根据自己看得懂的单词做阅读理解,所以他们每次一看到有自己懂的单词,就激动万分。


很多时候,我们在评论一件事物的时候,也容易陷入到这种激动中,只根据自己看得懂的东西来推断和评论。


一个知道三国是庶族和士族的矛盾这个知识点的人,很容易一看到新《三国》的历史观就很激动,觉得这题好,自己能答对,而忽略了电视剧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学术作品;


一个知道张飞画画、周瑜懂曲的同学,也很容易因为《赤壁》刚好点到了他知道的知识点,而觉得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忽略掉电影本身内容空洞、情节苍白。


同样,当一个人看到原来某公号是个扒情节谈感想的公众号的时候,也容易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觉得自己真正窥见了流量号大流量的秘密。而忘了,文章好不好,跟是不是扒情节谈感想没关系。


王朔有个词,叫“知道分子”,用来形容此类人,相当合适。


当一个人问:为什么这么傻逼的人就能当老板呢?


你就看得出来,他用的是“知道分子”式的思维。知道老板是傻逼没错,但问题在于,老板能当上老板,也许跟傻不傻逼没有关系,靠的是另外一些你没有想到的能力。


人的眼界是有限的,面对着一些超出我们理解范畴的人或事,有人就知道,要先承认,自己所知的并不足以解释真相,然后去学习和探究。


而有人就会把事情拉回到自己的理解范围里,强行解释,结果就是,说的可能都对,但没有任何意义。既学不到什么东西,还容易给自己找很多无谓的困惑和烦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