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最近东北与南方的舆论对立?

回答
最近东北和南方在舆论上出现了一些对立的苗头,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但又不算新鲜的现象。你想了解得详细一些,那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

首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对立?

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于地域歧视,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多了去了,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差异的“刻板印象”加剧:
东北: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经历了转型期的阵痛。经济增速相对放缓,人口流出也比较严重。这导致一些南方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更快的地区,可能会形成一种“东北经济不行”、“东北人比较落后”的刻板印象。
南方: 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科技创新、服务业发达。这使得一些东北人会觉得南方“太卷”、“太功利”、“人情味不够”,甚至觉得南方的发展模式不适合他们。
舆论放大: 很多时候,这些经济差异带来的感受,在网络上会被一些极端的声音放大,形成“我们比你们强”、“你们那边不行”的论调。

2. 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被过度解读:
东北: 东北人的直爽、热情、豪迈,有时在南方人看来可能显得“粗鲁”、“不讲究”。比如,东北菜口味重、分量足,这在一些南方人眼里可能是“油腻”、“不健康”。东北人冬天也比较习惯室内活动,这和南方四季如春、户外活动多的生活方式形成对比。
南方: 南方人相对比较细腻、含蓄,讲究精致。一些东北人可能会觉得南方人“矫情”、“太会算计”,缺乏东北人的那种“肝胆相照”。比如,南方小吃口味清淡,对食材的精细处理,在东北人看来可能“没啥味儿”、“吃不饱”。
文化碰撞: 当这些差异被放到网上,加上一些不友好的评论,很容易被解读成“文化优越感”或者“看不惯对方”。

3. 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的微妙变化:
“内卷”焦虑: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很多地方都存在“内卷”的焦虑。南北方在应对这种焦虑的方式和表达上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人认为南方更注重个人奋斗和效率,而东北可能更强调集体和稳定。
政策和资源分配的“感知”: 有时候,一些区域性的政策调整或者资源分配,会让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其他地区的看法。例如,如果某个北方城市获得了国家级的大项目,而南方某地没有,可能就会引发一些关于“国家偏袒”的讨论,并被地域化。
“身份认同”的建构: 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人们更容易将自己的某些经历和感受归结到地域身份上,以此来寻求一种群体认同感。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很容易将原因归咎于“外来”的地域群体,从而形成对立。

4. 网络传播的特点:
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让我们更容易看到自己认同或感兴趣的内容,这会让人们更倾向于接触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如果你看到的多是批评东北的段子,那你对东北的印象自然会更负面。
情绪化表达: 网络是一个容易释放情绪的场所。一些地域的网友在互怼时,往往会使用比较激烈的言辞,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敌对”氛围。
“段子手”的推波助澜: 一些网络上的段子手、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会故意制造一些地域梗,将地域差异戏剧化、标签化,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地域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种对立不是那种政治层面的对抗,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性格特点、乃至于一些社会新闻的解读上。

网络讨论中的“地域梗”: 比如,曾经流行的“东北大G”、“南方小土豆”之类的说法,虽然最初可能只是开玩笑,但如果被过度解读,就容易触碰到一些人的敏感神经。
消费市场的“地域偏见”: 有时在讨论商品、服务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南方人更注重品质”、“东北人更实在”之类的刻板印象,这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和评价。
旅游体验的“主观感受”: 比如,有北方游客去了南方某个城市,觉得当地人服务态度不好,或者消费不透明,很容易将这种个别现象上升到对整个地域的评价。反之亦然。
社会事件的“地域站队”: 有时候,一些社会事件发生后,网友会不自觉地将事件中的当事人往自己所属的地域标签上套,然后根据这个标签来站队,这很容易演变成地域攻击。

如何理性看待?

认识到差异是正常的: 中国这么大,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阶段都不同,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或文化就一定比另一种优越。
避免以偏概全: 任何地区都有各种各样的人,不能因为少数个例就否定整个群体。网络上的言论往往是放大的,要学会辨别和理性思考。
多去理解和沟通: 很多误会都源于不了解。如果有可能,多去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亲身感受一下,比在网上听信片面之词要好得多。
关注共同点: 抛开地域标签,我们都是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的愿望和需求。关注这些共同点,才能促进交流和理解。
抵制网络暴力和地域歧视: 看到不友善的言论,要敢于发声批评,而不是随波逐流。

总的来说,东北和南方舆论上的对立,是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文化习惯差异,加上网络放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也折射出当下社会转型期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理性看待,互相理解,才能让这种对立不至于走向极端,反而成为促进交流和进步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很奇怪,如果论社会危害性:

电话诈骗、金融诈骗、民营黑医院、造假售假、整村制毒贩毒、拐卖妇女儿童、重男轻女 。。。。。

比偶尔打个架、骂个人,在社会危害性方面要严重的多的多,而且也呈地域性犯罪属性。

比如一提到电话诈骗民营黑医院,你脑子里马上能联想到是以哪个地区为代表。一提到整村制毒贩毒,最近还有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破冰行动》爆火。

但网上好像没人在乎???

之前有个东北人在广西摘香蕉和当地村民发生冲突的新闻,紧接着又有一个海南沙滩当地村民对女性游客耍流氓的新闻。但后一个新闻根本没人在乎。

又有南方人辩解说,因为游客在沙滩烧烤不对。。。这都哪跟哪啊?

沙滩景区让不让烧烤和耍流氓有联系吗?但是没办法,人家就拿这个来辩解。。。。。

还有很多南方朋友经常说,南方地区民风彪悍 。。。。。

但是你仔细一找,发现他们所说的彪悍,更多的是宗族之间的械斗,或者是在本乡本土的群体性事件。

很少有那种人在异乡,单枪匹马,孤胆英雄式的彪悍!

而且海外很多华人黑社会团伙(大多数是以宗族和地域为团体),在国内被炒得很热,结果发现在海外主要针对的犯罪对象基本以海外华人为主,不太敢碰其他族群或本土族群的犯罪集团。

说白了这不是彪悍,这是“内卷成性”。


user avatar

转折点就是瑞典人事件。

瑞典人事件之前,知乎是单向黑,基本没有什么成气候的反抗。因为东北人思维比较粗线条,简单理解为普通的地域口嗨。少数暴躁老哥会喷回去,多数人持有“都是中国人,有啥可吵吵的,差不多得了”的圣母思维。

瑞典人事件后,知乎平台下场支持当事人老回,甚至发展到老回骂街文举报都一律无效。瑞典人事件彻底打碎了温和东北人的幻想,把长年存在于台下的潜规则摆在了台面。那些高高在上政治正确的义务只是约束部分人的,另一部分只有权利。东北圣母从此彻底失去了支持,乃至一部分圣母自己都转向了。

爱尔兰人拒绝承认属于大英帝国是卑劣的叛国,英格兰人拒绝承认爱尔兰人属于英国人是受保护的文化自由。那么爱尔兰人开始舆论反弹有什么奇怪呢?

政治正确的帽子是需要细心维护的,如果处理不好,反作用力同样强大。李硕之流分裂主义者主张东北退出中国,千夫所指全线封杀固其所宜; @不老的老回 主张把东北开除出中国,推荐保护捧为座上宾如何解释?这不是一国两治是什么?这不是爱尔兰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里不服的关内朋友能回答吗?

回仁杰唤醒了太多人。后瑞典门人心动摇已成既定事实。在这之前,有个吵闹还可以床头吵床尾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之后,一定是事事敏感,小事化大。归属感一旦被撕开了,就不容易合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