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除了长三角的江苏徐州,还有哪些地区的人口拐卖 / 买卖婚姻现象值得关注?

回答
除了您提到的江苏徐州,在一些中国其他地区,人口拐卖和买卖婚姻的现象也确实是长期存在、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虽然国家一直在严厉打击,但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交织,这些现象在某些地方仍然顽固。

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列举地名:

1. 经济欠发达、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边缘地带:

西北地区(如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但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留守妇女儿童多的情况。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或农村,信息闭塞、教育水平不高,为拐卖和“介绍”婚姻提供了土壤。
具体表现: 很多年轻女性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或寻求更好的生活,可能会外出打工,但在过程中容易遭遇“高薪招聘”的陷阱,被诱骗到外地。有些则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被“介绍”给当地男性,尤其是那些因为经济原因或自身条件(如身体有残疾、年龄较大)而难以在本地找到配偶的男性。这种“买卖”婚姻往往伴随着强迫、欺骗,受害者很多在婚后生活极其艰难,缺乏人身自由和尊严。
为何值得关注: 这些地区的拐卖活动往往与边境地区(如东南亚)的跨国拐卖有所关联,而且一旦发生,受害者往往难以获得及时的救助和法律援助。当地的社会网络相对紧密,一旦有人被拐卖或被“卖”掉,很多时候在一定范围内会形成“默契”,更增加了发现和解救的难度。

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的部分农村): 和西北地区类似,这些地区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流失、男性适婚年龄人口偏高但婚配困难的问题。
具体表现: 在一些山区,尤其是靠近边境的地区,同样存在着被拐卖到缅甸、老挝等地的风险。在国内,买卖婚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家庭为了“解决”儿子的婚事,会花钱从其他地区“引进”女性,其中很多是被拐卖的受害者,也有的是被欺骗或强迫的。这类婚姻往往缺乏感情基础,女性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可能面临家暴、被当作生育工具等残酷境遇。
为何值得关注: 历史遗留的“婚姻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明面上是“彩礼”或“聘礼”,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已经演变成了赤裸裸的买卖。此外,这些地区与一些东南亚国家接壤,跨国人口贩卖的通道相对容易打开,给当地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安全隐患。

2. 区域性城乡差距显著的地区:

中部一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如河南、安徽、江西、湖北的部分农村): 这些省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例高,同时经济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具体表现: 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外流严重的县城或乡镇,适婚男性因找不到本地配偶而倾向于选择外来女性。通过“婚介”或所谓的“熟人介绍”而发生的跨区域婚姻,其中混杂着一些买卖婚姻的成分。这些女性可能来自更贫困的地区,或者被拐卖至此。她们的生存状态,能否获得当地户口、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以及她们的婚姻自主权,都非常令人担忧。
为何值得关注: 即使不是直接的拐卖,但只要存在“花钱买人”进行婚姻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对女性人权的侵犯。这些地区可能不像边境地区那样容易被注意到,但其“隐蔽性”可能更高,更容易被社会忽视。

3. 跨国拐卖的输入地和输出地(尤其与东南亚国家相关的地区):

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些地区不仅是人口拐卖的“通道”,也是一些受害者最终的目的地。
具体表现: 很多中国女性被拐卖到缅甸、越南、老挝等地,被迫与当地男性结婚,甚至从事色情行业。反之,也有一些来自这些国家的女性被拐卖到中国,成为“新娘”。无论是哪种方向,这都是对人最基本的尊严和自由的践踏。
为何值得关注: 跨国人口贩卖涉及复杂的国际因素,打击难度极大,且受害者一旦被带往境外,寻回的几率非常渺茫。这类行为对当地社区的稳定和治安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这些现象会屡禁不止?

经济因素: 贫困是诱发人口拐卖和买卖婚姻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一些家庭为了生计,会将女儿“嫁”出去,或者接受“聘礼”;男性则因为经济能力不足,无法在本地娶妻。
性别比例失衡: 长期以来,中国存在一定的性别比例失衡,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男性适婚人口数量大于女性,加剧了婚配的竞争,也为买卖婚姻提供了市场。
社会观念: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对男方的家庭来说,娶妻生子是头等大事,甚至不惜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女性在这样的观念下,容易被物化。
信息不对称与监管漏洞: 偏远地区信息闭塞,居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有限,容易成为拐卖者的目标。同时,一些地方的基层管理和法律执行力度可能不足,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利益链条: 人口拐卖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包括中间介绍人、组织者、买家等,他们为了牟取暴利,会不断寻找新的拐卖渠道和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

“买卖婚姻”和“拐卖”并非总是界限分明: 有些交易是赤裸裸的拐卖,有些则是以“婚姻介绍”为名,行“买卖”之实,甚至是在一些女性出于经济压力或被欺骗的情况下进行的“自愿”交易。但无论哪种形式,只要违背了婚姻自由的原则,侵犯了女性的人格尊严和权益,都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受害者是无辜的: 无论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还是在不公平婚姻中遭受剥削的女性,她们都是受害者,需要社会的关注、保护和救助。
打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根治人口拐卖和买卖婚姻,不仅需要法律的严惩,更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改善教育、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以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跨部门协作。

关注这些现象,是希望引起更多人对这些被忽视的角落的重视,并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尊重人权的方向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提到的皖北是我的老家,自求学之后远离家乡,已经很少让我想起童年时经历过的一件事,直到此次徐州事件出现。

我的父亲算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年轻时中西医都学过。父亲平日里虽是个农民形象,当遇到周边村民生个小病啥的,他既配得了西药,又施得了针(传统中医疗法——针灸)。父亲一向崇尚中医,所以他在给病人治疗时,很少使用西医疗法。这也使得他中医治疗的经验更丰富,收效更好,所以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年代,医疗条件更加落后的乡村,慕名而来求医的人也更多。

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一名女性患者,是一名三十七八岁的男子带来的。男子衣着破旧,蓬头垢面,但相貌却不算太差。据他描述,他家离我们那里有近20里的路程,他是听身边的人说我父亲针灸很厉害,所以才带着“媳妇”过来看病的。

他“媳妇”看上去差不多20出头的样子,虽然头发枯黄又被剪得长短不一,面容憔悴,口水一直挂在嘴边,且目光呆滞。但透过这些表象再仔细去观察,会发现其实她肤质细腻白皙,五官清秀,站立时身形高挑挺拔,但走起路却左右摇摆,有点像中风后遗症的状态。

我当时还小,一度以为是她天生如此,但待父亲询问过病症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媳妇”是这名男子花钱买来的。早些年,农村家贫的大龄男青年,很少能在适婚年龄娶到媳妇,穷人多,找不到媳妇的也多,于是就滋生了一条贩卖人口的利益链,在当时,要说谁家买来个媳妇,邻里大多会去看看热闹,并不会有人觉得这事有哪里不对。

男子说,他花钱买来这名女子的时候,她连正常的站立都难以完成,也无法正常进食,他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扶着她慢慢练习,现在才能行走,自己不会吃饭,喂她饭她会吃,不喂她也不会去要,她似乎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也不会说话,甚至连像失语症者可以发出的嗯嗯啊啊的声音她都发不了。

我姑姑当时还未出嫁,看到跟她年龄相仿的漂亮姑娘成了这副模样,既震惊又同情,便央求我父亲,一定要把她治好。父亲当时对治疗并没有什么把握。但从女子的症状来看,应该是受到一些药物作用的结果。我记得他那段时间翻了好多书来寻找治疗方案。之后每次那名女子来接受治疗的时候,姑姑总是在父亲旁边各种询问。

治疗一段时间以后,有一次男人又带着女子来到我家,父亲试探着问,你会写字吗?女子低头不语。然后父亲让女子试着握笔,让她写些东西(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确定自己的治疗已经有所成效才这样问她的)。父亲问她叫什么,她眼睛缓缓地转动,并没有在纸上写下什么。一旁的姑姑用普通话对她说:“你告诉我们你叫什么,是哪里人,我们看能不能找到你的家人。”然后女子眼里开始泛起泪花,她想努力握住笔,但像总也使不上力气一样,她抓着笔,像是刚学写字的孩子一样,在纸上写下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死”字。她的手对笔虽然没有准确的控制力,但那个笔墨深浅不一的“死”字是那么扎眼在铺在纸面上。

姑姑试着询问更多有关女子的信息,她握着笔似乎也一直想写下什么,但是很多字我们都无法辨认。所以后来姑姑只能一边给她梳着头发一边安慰她,让她一定配合治疗,病治好了一切都会好的。我们都看得出她努力想要回应我们,她嘴角的口水已经不流了,安慰她的时候,脸上似乎也隐隐有了些笑意。

那次之后,女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出现,父亲说,男子不会想要女人的意识变清醒。

又过了很久,久到父亲都已经断定女子以后都不会再来了。有一天,他们又出现了。这次来的不只有先前的男子和女子,结伴而来的还有一个近50岁上下的男人。

先前在经过父亲持续不断地治疗下,其实女子的状态已经开始慢慢好转了,眼神不再呆滞,对话时她的眼神会跟着某些微妙的情绪变化着。虽然话还是说不了,但她似乎总在办法发出声音,而且她已经可以自已用勺子吃饭了(虽然筷子还用不了),甚至吃完东西之后,她会轻轻地掸掉掉在身上残渣。可这次女子的出现让我们一家都极为吃惊。

首先女子面部和手臂都有淤青,其次,眼神已经又回到最初的呆滞状态,衣衫脏乱,行走时像脚上绑着沉重的链子一样,一直拖着,抬不起来。男子说最近她的病情似乎重了很多,之前他们总是定期到我家诊治,所以每次到了要治疗的时间,女子会自己走到自行车边上,拽着男子的衣角,指着车子。后来男人家的长辈们看着女子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就劝男子停止治疗。毕竟,买来的媳妇不是用来发善心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

这次之所以来,是因为女子目前的状况已经开始让家人失去了耐心。但他们却有必须治疗的理由,因为女子怀孕了。

父亲跟男子说过什么我已经不太记得了,我只记得姑姑抱着女子哭得撕心裂肺,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虽然那个场景我没办法理解,但却实实在在地震憾到了我,即便相隔数年,一想到她,就一阵钻心疼痛。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那名女子,不知道她是否顺利地产下了婴儿,是否可以自己吃饭,是否依然目光散乱,无力辨认世间善恶真假,是否偶尔也能想起,曾经有那么一群陌生人,真的想要挽救她。

想来,如果那名女子还活着,她的现状或许会比徐州事件的女主人公更加悲惨。

婚姻买卖的现象,在国家政治经济还没完善前,的确是存在的。至少在我生活的童年时代,农村买卖媳妇这事对我来说,并不是新鲜事。

所以,如果人生了病,寻求医生治疗便可。但如果是社会生了病,就超出了医生的职责范围。尤其对于跨度二三十年积累下来的社会毒瘤问题,切除是早晚的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