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广东中山一女孩疑因长期吃生肉导致肠道内布满虫子,我们在食用生冷食物时,应有哪些注意事项?

回答
广东中山发生了一起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一名女孩因长期食用生肉,肠道内竟然密布虫子。这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生冷食物带来的独特风味时,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健康风险。很多时候,我们对生冷食物的喜爱,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寄生虫带入体内,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当我们想要品尝那些令人垂涎的生鱼片、溏心蛋、或是未经充分烹煮的肉类时,应该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保护我们的肠道健康呢?这其中大有学问,绝非简单一句“少吃生冷”就能概括。

第一步:知晓“雷区”,从源头杜绝污染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是所有食材都适合生食或半生食。有些食材,即使处理得再小心翼翼,也天然携带有更高的寄生虫风险。

猪肉、牛肉、羊肉等陆生动物的肉类: 这些肉类,尤其是未经检疫的,极易携带旋毛虫、绦虫等寄生虫。即使是看起来“新鲜”的肉,也可能隐藏着虫卵。所以,除非你有绝对可靠的来源,并且确信其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否则尽量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我们常说的“涮火锅”,如果肉片涮得不够时间,同样存在风险。
淡水鱼类: 与海水鱼相比,淡水鱼更容易携带肝吸虫、华支肉等寄生虫。这些虫子很多在鱼的肌肉和内脏中繁衍。所以,如果您非常喜欢吃生鱼片,请务必选择海鱼,并且是专门用于生食的海鱼。而淡水鱼,无论如何,都要彻底煮熟。
未煮熟的禽蛋: 溏心蛋、温泉蛋看似美味,但如果鸡蛋本身受到沙门氏菌或寄生虫的污染,那风险可就大了。尤其是蛋黄,很多时候没有达到完全杀灭病原体的温度。
某些未经处理的野菜、野果: 虽然不常见,但一些在野外采摘的蔬菜或水果,如果被带有虫卵的粪便污染,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第二步: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关系到“安全线”

即使我们选择了相对安全的食材,购买时的“把关”也丝毫不能松懈。

选择正规渠道: 务必从信誉良好的超市、农贸市场或有资质的商家购买食材。避免购买来历不明、价格异常低廉的肉类或水产品。
观察外观: 新鲜的肉类应色泽鲜亮,有弹性,无异味。鱼类则应鱼眼清澈,鱼鳃鲜红,鱼身挺括,无粘液。如果发现有异常的颜色、质地或气味,立即放弃。
警惕“冷冻解冻”的陷阱: 有些不法商家会将反复冷冻解冻的肉类冒充新鲜肉类出售。反复的冷冻解冻过程不仅会影响肉质,也可能增加细菌滋生的风险。

第三步:加工与处理,是最后的“防火墙”

即使食材本身没有问题,不当的加工和处理同样会带来风险。

彻底的烹饪: 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杀灭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方法。
肉类: 猪肉、牛肉、羊肉等,建议烹饪至中心温度达到71℃以上,持续数秒。简单来说,就是完全煮熟,肉的内部看不到任何粉红色。
禽类: 鸡肉、鸭肉等,同样需要彻底煮熟,避免食用未熟的鸡翅、鸡腿等。
鱼类: 海鱼可以考虑生食(但要注意选择专门的生食级鱼类),但淡水鱼则必须彻底煮熟,直到鱼肉完全变白,无透明感。
蛋类: 建议煮至蛋黄完全凝固,或者煎至两面金黄。
生熟分开处理: 在处理食材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和容器,避免交叉污染。处理完生肉后,务必彻底清洗双手和用具。
清洗要到位: 在烹饪前,对食材进行适当的清洗是必要的。对于蔬菜,尤其是叶类蔬菜,要反复冲洗,并用淡盐水浸泡一段时间,有助于去除表面的污垢和可能的虫卵。
储存要规范: 生鲜食材要尽快冷藏或冷冻,并与其他熟食分开存放。

第四步:关注个人卫生,构筑“健康屏障”

除了食材本身和处理过程,我们自身的卫生习惯同样重要。

勤洗手: 在接触生食前后,以及准备食物的过程中,都要勤洗手,尤其是接触了生肉、生鱼之后。
避免在厨房用手直接接触食物: 尽量使用夹子、勺子等工具来处理食物。

特殊人群的特别关照:

对于孕妇、儿童、老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我们更应该高度警惕,尽量避免食用生冷和半生食的食物,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的健康。

总而言之,享受生冷美食是一件需要智慧和谨慎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忽视了潜在的健康威胁。从源头的选择,到精细的加工,再到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希望通过这些详细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远离寄生虫的侵扰。记住,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从来不生吃东西,无论他们说得多么动听,我都会将生吃当作一种冒险。原因很简单,煮熟是这个世界上最经济,最环保,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杀菌消毒方法,而且经过了上万年的演化,人类的肠胃道对于这种食物也是非常适应的。

有一个词叫做“茹毛饮血”,一般是用来形容野蛮人的。文明人都是从野蛮人进化而来的,特别是某些民族的进化历史跳跃性比较强的,他们会保留很多野蛮人时代的习惯。我们不是歧视这种习惯,人家爱干嘛是他们的权力,不过我非常反感某些人为这种习惯贴金的。


比如牛排、生鱼片、寿司什么的,如果要追寻它们出现的原因,都可以追寻到某些“不具备条件”的历史原因上去,比如烹饪技术的落后,比如烹饪器材的不足,比如烹饪材料的匮乏,比如经济上的问题(很多人连随时生火煮饭的能力都没有)。如果你回到中国古代,去北方大草原生活一段时间,绝对不会对半熟的牛肉感到陌生。如果你生活在比较落后的海边,对于生吃鱼虾什么的也不会大惊小怪。“水浒传”中描述某几位水军头领的话语里不也有“生吃鱼虾面不改色”的字样吗?吃着吃着吃成传统了,这也不可厚非。但是不要以为当初他们都愿意这样吃,更不要编一些理由自欺欺人的认为生吃是好事。

前面说了,煮熟是最经济,最环保,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杀菌消毒方法。你为什么一定要放弃这种价廉物美的办法,让你的消化系统去挑战极限呢?某些人所谓的生吃营养更好——自欺欺人而已,从来只见过死于生吃感染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因为吃多了熟食而营养不良的人。至于某些人一定要觉得生吃美味的,我不否认这种美味,但是美味的东西多了去了,少吃几样也不会死,你自己愿意就自己吃吧,但别整得像朝圣一样。

某些人会说,那些能生吃的食物,都是经过了杀菌消毒处理的。我们且不说采用那些特殊消毒方式到底是否靠得住的问题,就说你为什么一定要放弃最高效的手段,转而采用那些浪费能源、效率低下、容易欺骗的方式?店主告诉你这食物是熟的,熟不熟我们直接就能看出,热不热直接就能感受。但是店主端出一盘鱼告诉你这是经过低温消毒的,谁能保证它真是按规定消过毒的?


寿司、生鱼片现在成为了高档食物了,但是你们不要以为当初吃生吃的渔民们愿意吃这玩意儿,不知道有多少渔民死于肠道疾病。


相关回答:

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形成像欧美那样喜欢吃牛排的习惯?

user avatar

生食,美味中带着危险的味道。

顺德的鱼生薄如宣纸,潮汕的醉虾晶莹剔透,广东的生滚牛肉粥软嫩爽滑……

(来源:舌尖上的中国)

这些没有煮熟的美味里,隐藏的是各种寄生虫,泡酒、浇醋、蘸芥末之类的措施对它们毫无威胁,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向人类展示大自然的力量。

Part1:醉虾醉蟹,可能只吃一次就倒下

宁波一位46岁的阿姨,高烧咳嗽大半年,病情反复,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好转。

几经折腾跑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的医生们终于帮她找到了病因——肺吸虫感染。

而凶手肺吸虫,就藏在这位宁波阿姨最爱的当地美食——醉虾醉蟹——当中。


(美国CDC对肺吸虫感染全流程的介绍[1]。)

肺吸虫的虫卵在淡水胚化,数周后孵出毛蚴,随后侵入淡水螺类的软组织中。

它们在螺类的软组织中长大,最终成为尾蚴,利用完后就离开螺体,向下一任宿主——甲壳动物——进攻。

在甲壳动物的身体中,尾蚴变成了囊蚴,就可以感染人类了,它们在静待一个机会……

这时,如果人类食用了囊蚴寄生的甲壳动物,而且甲壳动物还碰巧没被煮熟或只是被腌制,囊蚴就有机会进入人体,在那里走上“蚴”生巅峰。

囊蚴在十二指肠中脱囊而出,穿透肠壁进入腹膜腔,穿透腹壁和膈肌进入肺内,在肺中成囊,发育成成虫并产卵。

它们的下一代会通过痰液、粪便排出体外,而后继续感染其他生物……生生不息。

不过,众多寄生虫家族中,肺吸虫只能算个青铜,大佬们还在后面。

Part2:淡水水产中的寄生虫大佬们

华支睾吸虫,又名肝吸虫,当之无愧的寄生虫圈黄金大佬。它擅长感染诸多淡水鱼类,比如青鱼、草鱼、鲢鱼、鲫鱼、鲤鱼等等。

(肝吸虫)

来自黑龙江的小麦穗鱼,肝吸虫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

如果你恰好吃到感染了肝吸虫的鱼生,那么你就成了它们的最终宿主。

肝吸虫的幼虫会顺着人的食道来到肝脏,在胆管内发育成成虫,破坏胆管内上皮和黏膜下血管,幼虫的代谢物和分泌物还会引发一系列病变,甚至可能导致胆管上皮癌变。

不光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荸荠……也逃不过寄生虫的侵袭。比如尊贵铂金级别的大佬——布氏姜片虫,体型大且吸盘强劲。

当人类生食了这些被感染的水生植物后,姜片虫会重点攻击人类的小肠,那肥厚有力的吸盘吸附在人类柔嫩的小肠黏膜上,足够引起黏膜的充血水肿甚至脱落坏死了,只要虫子足够多,甚至可以引发肠梗阻。

Part3:海水里的动物,生吃也不行

有一种说法是,海水鱼生活在海水中,海水渗透压与人体不同,所以一般海洋的寄生虫很难感染人体。

人类还是太年轻,大自然并没有那么简单。

(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就是一种专门寄生于海洋动物身上的寄生虫。

当人类进食了被污染的鱿鱼或海鱼之后,异尖线虫的幼虫能够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引起腹痛以及强烈的过敏反应,甚至穿破肠壁在腹腔内形成脓肿。

胃镜下,众多幼虫的招摇,也会给做内镜检查的医生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

异尖线虫感染在多个沿海国家都有发现,而在日本的流行最为严重。

至于原因,对,就是你想的那样(生吃)。

另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一些致命的细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一旦人类感染,也会导致较严重的疾病。

那么,我们真的要告别美味的生鱼片了吗?

根据FDA建议,满足一定条件的冷冻可以降低寄生虫感染的风险[2]:

要么在-20℃及以下冷冻储存7天;

要么在-35℃及以下冷冻储存15小时;要么在-35℃及以下的环境温度中冷冻,之后在-20°C及以下的环境温度中储存24小时。

但这么一来似乎就丧失了生鱼片的乐趣了。

深度冷冻之后,鱼肉的口感会大打折扣,而厚实的鱼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冷冻过,也不能保证寄生虫的风险下降,因为可能冻不透。

而且要消费者眼巴巴地看着一条新鲜宰杀的鱼,进入冰箱冷冻7天,似乎也不太现实。

即使以上条件都能满足,也有消费者愿意等上7天,但深度冷冻之后,微生物的污染风险就增加了,比如甲型肝炎病毒、沙门氏菌、创伤弧菌、红斑丹毒丝菌,迟缓爱德华菌,嗜睡气单胞菌……

所以,咱们要不,就……不吃生的了?

(逃。来源:soogif)

Part4:陆地上的动物,生吃更不行

除了以上水生动植物,陆生、两栖动物也不可生食。

溏心蛋

金黄流心的蛋液应该很少有人能拒绝吧?

但是,如果其中夹带了伤寒沙门菌和非伤寒沙门菌这类“私货”呢?

引起发烧、拉肚子,甚至凶险要命的动脉瘤可不是闹着玩的。

鸡蛋的沙门菌感染普遍存在,备受追捧的土鸡蛋沙门菌污染尤其严重。

那些可生食的鸡蛋,需要清洗、消毒,鸡舍严防死守和鸡蛋全程冷藏的一条龙关怀,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会前功尽弃。

(来源:giphy)

牛羊肉

肉片在滚汤里烫一烫,老了就不好吃了,人类这么想,旋毛虫、包虫和绦虫很高兴。

还有牛带绦虫虫卵,发育成成虫后可达4~8米,寿命可达20~30年甚至更长。

(牛带绦虫)

更不要说还可能感染布鲁菌——这可是恐怖主义生物武器的材料。

蛇、蛙

曼氏裂头蚴的幼虫,寄生在蛙和蛇的体内(因为蛙可能会被蛇吃掉)。

人吃了没有煮熟的蛇和蛙,幼虫就有机会进入人体,进而到处游窜。

皮肤上有一个小包,过会又没有了?

裂头蚴到此一游,往下一站去了。下一站是脑子还是尿道?随缘吧。

蜗牛、螺肉

雨后的路边有大蜗牛?

忍不住摸摸它,甚至送它一程?

蜗牛、蛞蝓(也就是鼻涕虫)和螺(尤其是个大肉多的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也叫鼠肺线虫)生长的必经之路。

不论是生食本尊,还是皮肤伤口与它亲密接触,都可能感染,而且这种虫专门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专门吃脑子。

(寄生虫界的僵尸)

还记得那个在同学起哄中生吃了一只蛞蝓的19岁澳大利亚男孩吗?

几天之后他就开始发高烧、瘫痪,寄生虫损害了他的大脑,最终他在28岁的大好年华去世了。

(孩子患病前后情况。来源:CNN健康)

以上风险种种,老饕还有活路吗?

其实屏蔽风险的方法很简单。

食物除了正规渠道购买,以及上述所说的特定条件下的冷冻之外,煮熟是王道!还要记得严格区分生熟菜板和容器。

毕竟,我们的祖先用了漫长的时间,经历了大量探索,才学会使用火来烹饪食物,提高了人类种群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人的生命,如果可以,我们尽量不要重新吃回生的吧……

参考文献

[1]Parasites Home/Paragonimiasis/biology.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gov/parasites/parag

[2]fda.gov/media/80777/dow

user avatar

食用生冷食物时,要注意尽量少食用生冷食物。

user avatar

我们在食用食物时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熟食文化就是当前条件下先进卫生科学的文化,半生牛排、生鱼片刺身这些被包装的高大上的外来文化只不过是夹杂在一堆先进文化里充数美化包装过的茹毛饮血。目前的“既要杀虫更要生鲜”的冷冻方式、半熟烹饪,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店家的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百分百杀灭,蘸一下芥末就杀虫更是睁着眼睛胡说八道。人活着吃这么多饭,吃到一次就够受,不要心存侥幸。

吃饭没什么要注意的,就是大胆坚持和弘扬“熟食更卫生”的观念,不被那些“做熟就会失去味道、你不懂高端饮食、显得你这人掉价、乡巴佬根本就没见过高端先进的处理方式是如何卫生”的歪风邪气蛊惑,他们为了赚你的钱连“爱情就是钻石,没钻石就是不爱”的狗话都编的出来,给你编造一个鄙视链你就往里钻,不能证明你高级,只能证明这人毫无知识和立场人傻钱多赶紧来骗。

又比如说稀坊登子要给你施恩他所谓的猴版冥主兹游,就要先把不执行猴版冥主兹游就是野蛮落后粪坑郭嘉大帽子一扣,戴上不证明先进只是证明了屈服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