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专、大专毕业就能进学校当老师,本科毕业就能进大学当老师,现在读完硕士都不一定进初中,读完博士都进不了大学,人才浪费太严重了。
我说,其实咱们县里的XX中学大多数老师还都是当年师专出来的,你把孩子送到那儿去读也挺合适的。
他说,放屁,XX中学是什么烂学校。我孩子要去也得去X中,人家那里的老师都是重点大学出来的,博士都有……
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一群人嘴上都特么说“现在博士进小学浪费人才”、“当年读个大专就能有的工作,现在要博士来抢”,但是等自己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对那些高学历出身的老师又比谁都追捧。
现在博士去当中学老师是不是浪费人才放在一边先不说,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说法,读个大专当老师就够了,那我就问一下,现在中国的大专是什么录取标准?本科是什么录取标准?
就以我的老家来说,专科线是150分,隔壁省划定的专科线是160分。
至于本科,略好一点,280分。
凡是上过个稍微好点高中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现在的高考难度下,能考到200分、300分是什么水平。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本科当老师就够了,那一群高考考了300分的人去教你的孩子,你能放心?
哦,对了,前几天出圈的张美玉学姐所在的黑龙江职院,录取线基本就是280~300左右。虽然我知道拿分数搞歧视不对,但至少一个普通的985高校,都不至于搞出这种事来吧?
实际上,过去20年中国的学历通胀变得越来越严重,但是很多人的思维却没有跟上。在1980到2000年间,中国每年的新生儿人数都是在2000万上下,高校想要扩招,唯一的方式就是降低录取难度。说的直接一点,就是把圈子画大一点,让更多的人进来。但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本科生跟当年的本科生已然不是一个概念。现在中国一年博士招生10万,硕士100万,本科400多万,但80年代,中国一年的大专、本、硕、博毕业生加起来也就是二三十万——而今天,所有的985高校加起来,本科录取人数就已经将近20万了。
所谓的“当年大专毕业就能当老师”,就类似于说“当年北京50万就能买房”一样。看着50万的价格不高,但在50万一套房的年代,能拿出50万的人也并不多。
如果还是有人觉得本科当老师就够了,那我不妨再说个简单的事实——你去翻一下当下各县的教师招考公示名单,会发现在不少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城教师中二三本的毕业生占据了绝大多数。然而,假如说我们认为人的智商是平均分布的,并且遗传的作用比较小,那为什么过去几十年县城的升学率越来越差,而那些重点大学毕业的老师云集的大城市中学,升学人数的占比却在不断提高?
那些说“博士教的不一定有师范生好”的,说是强词夺理也不为过。尽管说师范生在本科阶段就接受了很多教学的训练,单说刚入职时的状态,师范生是肯定要好过大部分博士的,可博士连个博士都读下来来,拿出个一两年的时间学习一下教学技巧就不行么?师范生的所谓“训练”,也不过是大学一两年的时间,这中间还掺杂了很多专业课,我就不信以博士们的智商,连这点事都搞不定。
要是你真觉得“博士生教的不一定有师范本科生好”,那麻烦你把上这些学校的机会留给我的孩子,您多找找师范生多的中小学。
至于有些人在这里说,博士本来就应该是做科研的,当老师就是浪费人才,那我还得说两件事:第一,并不是所有博士都适合做科研,很多人只是上了贼船难下来,混完了博士阶段;第二,大多数人读到博士阶段对自己是有点X数的,自己适不适合搞科研、搞科研能搞出什么成果,也能判断出个大概。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某些媒体别不要脸地拿“XX博士去中小学当老师”这种话当新闻标题。不管是前段时间的华中师大一附中,还是这个新闻里的华南师大一附中,在当地基本上都算是最好或者头一档的中小学。而成为该校的教师,子女一般都可享受直接入学的待遇,这相当于一下子就可省下几百万的学区房钱——这可比大多数大学抠抠索索发的几十万安家费有用多了。而在待遇方面,大多数中学给博士的待遇也比普通的大学老师要好出不少。
实际上过去这些年所谓的“博士到中小学当老师”,绝大多数博士去的都是华南师大附中、华师一附中这类重点中小学。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小学,就算想招博士,博士也不见得想去。不信可以去看一看广州各区公开招考公示的教师名单,这里面没有明确学历要求的岗位,绝大多数都还是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大量普通双非高校。而北师大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场教育专场招聘会,投简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的学校的展位前门庭若市,不是研究生都不好意思过去,但也有的学校展位前门可罗雀,前来招聘的老师在那里喝茶聊天,偶尔有个学生过来递个简历,一看还是三本的。
也许从现实中来说,一批博士被逼入基础教育实属无奈。但实际上,从基础教育的发展上说,大量的博士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站在我一个文学博士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语文老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其实都是最基础的概论性质的课程,比如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这些。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历史,他们往往是用了一两百个学时就学完了,你不能指望他们因此而对文学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在专业这个层面上说,他们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专业扫盲。跟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就好一些,至少他们能对一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研究。而博士则就更好一些。由这些人进入到基础教育领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毕竟,哪怕是对很多已经上了大学的人来说,看到B站上李永乐老师的视频,也会有人觉得“如果当年我的中学老师是他,我对专业的兴趣以及我能考上的学校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做人不能搞双标。我小时候看《读者》看《意林》,很多人称赞起欧美的教育,就是“欧美的教育水平太高了,中小学中博士也屡见不鲜”,现在很多欧美的私立中小学,也常常是拿自己学校里有多少藤校的研究生、博士作为招生宣传的重点。可你站在今天的角度再去想,欧美的中小学里有这么多博士,难道这些博士就没想过进入学术界或者工业界?这里面所有人去中小学当老师,就都是完全出自兴趣?
“欧美教育水平高,中小学老师都是博士”VS“中国教育太失败,博士只能去中小学”,这味儿真的太冲了。
华师大附中,竞赛学校。竞赛班学生从全省选拔,参加非义务教育阶段的cmo是基本需求,正常目标。
能胜任这个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博士,远少于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觉得博士毕业一定要去搞科研,拿到博士学位不过只是科研的敲门砖而已。而且科研岗位数量也不多,博士的培养一直都是供大于求的,不管哪个国家都是如此,拿到教职的要求远高于博士毕业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博士毕业去华附这种顶尖中学不好么?当年我高中学竞赛的时候,还去隔壁大学请了老师来上,现在自己高中就有老师能教这不好么?
没想到我读过的普通高级中学也上知乎热搜了,这几年光看其他学校招博士了。
正经回答几句,我高中刚毕业的时候,觉得在高中当当老师也挺好的,但是读完大学之后,再也没有这个想法了。
在读博士之前,没有人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读博士既是科学训练的过程,也是问问自己内心、性格、优势适不适合做研究。读完博士,选任何职业,我都不觉得可惜,也不觉得意外,只要自己想清楚了。
我这两年跟学生说过多次的一句话是,我不可惜任何一个人退出学术圈,只要自己想清楚了。
我高一的物理老师有双博士学位,讲课一般,但逼格很高,每次都是带着自己最新的Thinkpad X40连教室投影仪。那是2003年的事情了,每个省会最好的那几所高中有高学历教师不奇怪。。
意味着产业升级路漫漫。目前处于人才浪费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